在每年的春社日(即立春後第5個戊日),在綿陽市安州區雎水鎮的太平橋都會舉行踩橋會,這是這一帶民間自發的大型踏青鬧春、拜橋祭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當地人認為,踩橋能棄穢,能帶來好運氣。踩橋會也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太平橋位於安州區雎水場鎮不遠處的虎頭山下,是一座被譽為「川西之冠」的巨型單孔弧形大拱橋,大橋和河水相映形如滿月。該橋始建於清嘉慶年間,橋長24米、寬7.8米、高8米。此橋工藝十分精湛,橋身全部用青石砌成,飽經滄桑但堅固如初。橋的兩頭各有36級石階相通,橋兩側石欄杆上刻有走獸坐像,欄杆之間的石板上雕有浮雕花鳥圖案。
自建成後,一年一度的「春社踩橋」活動便經久不衰,逐漸發展成為川西北一帶較有影響的民俗盛會。每到踩橋日,從綿陽及周邊縣市而來的10多萬人扶老攜幼來踩橋,火爆場面從早上8時一直持續到下午4時。踩橋人群要來回走三遍,當到達橋上時,他們會往橋下拋破衣服和「藥錢」,焚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祛病免災、孩子健康成長。
巨大的人流造成雎水場鎮周邊的交通擁堵,但也為雎水場鎮帶來商機。大橋周圍的市井交易、民俗表演、收乾兒幹女等活動也十分熱鬧。近幾年來,「子夜踩橋」「舞獅祈福」「紅線連吉祥」「彩船群仙圖」「拜臥佛寺」等民俗活動在踩橋活動中悄然興起。
大量人群蜂擁踩橋也增加了大橋的安全隱患。為確保踩橋會的安全,當地政府每年都要請專家對太平橋作貨載測驗。通過試驗,橋上每平方米可承重12人。雖然踩橋者眾多,但川流不息的人群仍顯得井然有序。為確保踩橋期間的安全,綿陽市每年要派出上千警力前往維持秩序。
本報記者 鄒俊川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