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湘西地區是侗族苗族人聚居地,人口佔比在95%以上。在這個直徑不到一百公裡的地區有著這麼一個小眾的節日——就是「過社」。過社就要吃社飯。問了上年紀的老人家為什麼要過社?有什麼來源?他們也說不聽清楚,只記得每年陽春三月油菜花開的時候就是「過社」。然而我們就更不清楚了,我唯一記得的就是過社吃的社飯,香味濃鬱回味無窮。
查了許多資料,終於找到一些眉目。原來古代農業技術不發達,民以天為食,農民們為了有個好收成選個屬「土"的日子來祈福,願五穀豐登。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就是屬土的日子,這天以吃社飯來祭祀土地神。更有詩曰:「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
社飯一熟,香傳十裡,這可不是開玩笑。社飯是以我們當地過年製作的臘肉、蒿菜、馬蔥等為製作原料做成大雜燴。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加上各種豆類,嗯,說不出理由的讓人嘴饞。臘肉自不用說,大家都吃過。這個馬蔥,也叫野蔥,香味濃鬱獨特,久久不絕,提升菜餚品質自不是一般蔥蒜能比。蒿菜苦澀吸油,先搓洗一遍去大部分苦味。先將臘肉、蒿菜、馬蔥和勻炒熟,然後將已開過水半生不熟的米飯與剛炒好的臘肉蒿菜馬蔥等拌勻,再進一次蒸熟即可。
這個時候社飯就做好了,臘肉的香味馬蔥的香味伴隨著熱氣一股股冒出來,直叫你連舌頭也想吞下去。再調以一碗清湯,天吶!你是沒吃過,只要吃過你就會覺得什麼煲仔飯什麼滷肉飯通通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