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苗族節日之「過社」吃社飯,味道獨特回味無窮

2021-01-12 依林居在廣東

黔東,湘西地區是侗族苗族人聚居地,人口佔比在95%以上。在這個直徑不到一百公裡的地區有著這麼一個小眾的節日——就是「過社」。過社就要吃社飯。問了上年紀的老人家為什麼要過社?有什麼來源?他們也說不聽清楚,只記得每年陽春三月油菜花開的時候就是「過社」。然而我們就更不清楚了,我唯一記得的就是過社吃的社飯,香味濃鬱回味無窮。

查了許多資料,終於找到一些眉目。原來古代農業技術不發達,民以天為食,農民們為了有個好收成選個屬「土"的日子來祈福,願五穀豐登。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就是屬土的日子,這天以吃社飯來祭祀土地神。更有詩曰:「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今朝社日停針線,起向朱櫻樹下行」。

社飯一熟,香傳十裡,這可不是開玩笑。社飯是以我們當地過年製作的臘肉、蒿菜、馬蔥等為製作原料做成大雜燴。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加上各種豆類,嗯,說不出理由的讓人嘴饞。臘肉自不用說,大家都吃過。這個馬蔥,也叫野蔥,香味濃鬱獨特,久久不絕,提升菜餚品質自不是一般蔥蒜能比。蒿菜苦澀吸油,先搓洗一遍去大部分苦味。先將臘肉、蒿菜、馬蔥和勻炒熟,然後將已開過水半生不熟的米飯與剛炒好的臘肉蒿菜馬蔥等拌勻,再進一次蒸熟即可。

這個時候社飯就做好了,臘肉的香味馬蔥的香味伴隨著熱氣一股股冒出來,直叫你連舌頭也想吞下去。再調以一碗清湯,天吶!你是沒吃過,只要吃過你就會覺得什麼煲仔飯什麼滷肉飯通通墊底。

相關焦點

  • 首屆苗家美食文化論壇專輯‖苗家八大碗扣肉和社飯(舒滯唐義長)
    駐足片刻,就聞到一陣濃鬱的香味,從苗家八大碗襲來,讓人頓生饞意,那是久違的社飯味。 我恨不得健步飛去,舀上一碗大快朵頤。 久聞苗家八大碗的社飯,被譽為「大美黔菜」,已是遠近聞名遐邇。作為地方苗族特色美食,五色馨香,營養健康,十分想去吃上一頓。 記得小時候,母親做的社飯,不知吃過多少回。
  • 過社做社飯引發的聯想
    桃李枝頭競相冒出茁壯的新蕾,性急的櫻桃樹更是裝點了一樹的粉嫩……生活在五陵山區的土苗人家,又迎來了一個沿襲久遠的節日——過社。就像地球上所有生靈具有的生物鐘一樣,到點便提醒人們:又可以做社飯吃了,又該去祭奠一下逝去的先祖們了。過社,人人都知道;社飯,每個人都喜歡吃。可究竟什麼是社,為什麼過社,有什麼樣的歷史沿革,相信絕大多數人並不了解知情。社字,從示從土。
  • 回鄉過社,熟悉的味道
    這一天,親戚好友結集起來,為己過世三年的親人舉行儀式祭祀社神,殺牛宰羊獻祭酒,然後共同享用祭祀過的酒肉。是一個古老相傳的重要節日。 民間社日習俗多樣,這裡,主要以宰羊社祭為主,社祭、祈福、聚餐、走親串友、摘春茶、做社粑、採蕨菜…… 故鄉熟悉的味道,風景永遠是那麼親切,木板壁、青瓦結構簡單的木屋,樸實豁達的父老鄉親,潺潺溪水從村中穿過。
  • 用電影展現貴州之美的侗族導演歐醜醜
    歐醜醜  中新網貴州新聞7月25日電 題:用電影展現貴州之美的侗族導演歐醜醜  作者:趙萬江 曾雪梅  「我想用電影向世界展現貴州的美。」歐醜醜說。  這位來自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侗族姑娘,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的「80後」導演,從2005年第一部電影作品《阿娜依》問世以來,還拍攝了《雲上太陽》《侗族大歌》三部與貴州相關的電影。歐醜醜   從小生長在貴州的歐醜醜,在她的血液裡面流淌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淳樸的民風民俗,她對於貴州的情感已經深入到了骨子裡。
  • 侗族人民過新年啦,他們的儀式千奇百怪,還用奇怪的味道來待客
    我第一次到貴州黔東南黎平縣肇興侗寨,也是第一次到肇興侗寨過新年。侗族的新年是在十二月十五到十七號之間。象孩子們盼望大年初一穿好新衣拜年一樣,我們早早來到仁團鼓樓,與侗族人民共度新年。他們今天帶著禮物去拜年,晚上聚在一起吃個長桌宴,跳侗族歌,點起篝火載歌載舞。黑夜還沒到來,寨子裡的人就忙起來了。各寨的老寨老寨聚在一起,今天就到各寨的鼓樓祭拜。侗語譯音Sama,漢譯為Sama,又名Sama。
  • 九境臺清雅醬香酒:苗族節日與酒㈡
    九境臺清雅醬香酒:苗族節日與酒㈡。生活在黔東南部分地區的苗族,每年農曆的二月和九月的第一個亥日,喜過「翻鼓節」。二月的「翻鼓節」,是開春後組織動員大家不失時機投入農業生產的節日。九月的「翻鼓節」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 非吃不可的美食
    酸湯魚,苗族獨有的食品,先加入特產糟辣椒和本地許多有營養的中草藥,借番茄酸烹出自然酸湯,然後將清洗的活魚下鍋煮。酸湯是用燒開的米泔水釀製而成的,上好的酸湯應為白色。用西紅柿泡製的紅酸湯,味道就更加完美了。
  • 56民族行丨以奔跑的方式,認識最動聽的節日—侗族大歌節
    眾所周知,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多聲部、無伴奏的侗族大歌享譽海內外。2020年56民族行線上系列跑·侗族大歌節(第七站)以奔跑的方式,與大家一起「跑」進侗族地區,雲過侗族大歌節。跑進侗族地區雲過侗族大歌節侗族大歌節是侗族人民的節日,貴州、廣西、湖南等侗族地區都有舉辦侗族大歌節。
  • 蒲江秋社:「非遺」曲藝么妹燈登臺演繹村民秋收喜悅
    今天上午,蒲江縣甘溪鎮的箭塔村的村民們,別出心裁地辦了一場「秋社」。歡慶豐收 紀念村落起源秋社是古代鄉村慶祝豐收最重要的節日,這一天,人們祭土地神,吃社飯,看社戲,其樂融融。隨著聲聲社鼓,四五名兒童抬著一根用竹竿製成的「長箭」蹦蹦跳跳前行,後面跟著憨態可掬的土地公與土地婆,再後是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當地村民與城市客人主賓盡歡,各得其樂。
  • 中國女攝影家聚焦貴州黔東南苗族姊妹節採風活動通知
    愛在苗鄉」為主題,在此期間將舉行盛大的2017中國苗族姊妹節開幕式、萬千姊妹苗族盛裝遊演、「十佳姊妹花」暨「旅遊形象大使」選拔、臺江歷屆姊妹節活動展、千名繡娘織畫卷、姊妹長桌宴、苗族遊方婚俗體驗、苗族文化臺江論壇、舞龍狂歡夜、老屯施洞節區系列活動、央視7臺《鄉約》欄目走進臺江、參觀苗嶺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和軍事展覽館、臺江原創音樂演唱大賽、中國第4屆民族之花——「苗族之花」選拔活動總決賽暨姊妹節閉幕式等一系列活動
  • 廣西民族節日三月三,一般會有什麼活動?
    而除了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這些農曆的傳統節日外,中國還有一些農曆的傳統節日,在不少地區也非常重視、過得很隆重,比如農曆「三月三」。在中國除了漢族過農曆「三月三」外,還有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也是過農曆「三月三」的。對於漢族來說,農曆「三月三」大有來歷,相傳農曆「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在古代農曆「三月三」稱上巳(sì)節,就是一個專門紀念黃帝的節日。而黃帝,又是中國炎黃子孫的老祖宗。中國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並且一直流傳至今。
  • 2019誰將上榜苗族「十大人物」、「十大事件」?你來決定!
    ,給予針對扶助,至今已經培育過6屆苗女班共317人,不讓一個女孩兒因家庭貧困而輟學。【報導文章】1,阿道故事會之《谷隴九·二七蘆笙會的由來》2,阿道故事會之《四月八節日的來歷》8 · 熊朝忠中國首位世界職業拳王獲得者雲南馬關縣人,苗族,職業拳擊運動員。三次榮獲世界拳王金腰帶;熊朝忠國際拳擊俱樂部創始人;獲評雲南十大勵志榜樣人物;CCTV2014年體壇風雲人物。
  • 侗族大歌,中國的「阿卡貝拉」,浪漫的與眾不同
    準備做表演的歌隊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新疆地區的火熱奔放,藏族的高亢嘹亮,苗族的溫柔多情,而我國西南貴州地區的侗族大歌,如果你有幸親耳聆聽,一定會愛上這個獨特美妙的藝術形式獨特的人文和地貌造就了獨特的藝術侗族大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侗族大歌的和聲渾然天成,婉轉悠揚,如同天籟。
  •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的凱裡美食
    西南地區都吃得辣,但貴州人則好酸辣(糟辣)。所以黔菜除了辣之外的另一類特色就是酸。尤其是黔東南凱裡地區,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的說法。 如放少許精米煮,配以大蒜、木姜子等佐料,味道更佳。這道看起來清湯寡水、其貌不揚的菜,但在凱裡的每頓飯桌上,是必不可少的佳餚。
  • 貴州丹寨:「80後」苗族男青年13年收藏100件苗族服裝
    貴州丹寨:「80後」苗族男青年13年收藏100件苗族服裝 2020-10-14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18三月三廣西各地、南寧節日活動時間地點及精彩看點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漢族,有吃地(薺)菜花煮雞蛋的習俗。當天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
  • 深圳「最獨特」的4種美食,圖一回味無窮,圖四外地人越吃越惦記
    深圳是很多人都想起的城市,在很多人心中深圳的發展速度也是特別快速,讓去的人都感受到城市是不斷的在發現,更好的就是大家對深圳的喜歡也是特別多,多數人都想在深圳定居,只是每一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但是,值得大家開心的就是深圳的美食是特別多,能讓大家感受到許多不一樣,很多人或許到了深圳也沒有了解到美食,的有些想去深圳旅行人似乎也想讓大家感受到很多不一樣,而深圳「最獨特」的4種美食,圖一回味無窮,圖四外地人越吃越惦記
  • 自駕雪峰山丨在古樸吊腳樓和天籟侗歌裡感受最炫侗族風!
    侗族建築歷來便以結構巧妙、工藝精湛著稱,皇都侗寨裡古樸別致的風雨橋、鼓樓、寨門、涼亭、吊腳樓等都堪稱侗族建築文化之精華,在青山綠水的烘託下,秀美雋永,韻味無窮。蘆笙悠悠,奏響醉美侗鄉民俗歌舞皇都侗寨歷來就有「歌舞之鄉」的美稱,「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舞」是他們熱愛生活的真實寫照,來這裡,怎能不體驗極富風情的侗族民俗歌舞演出!
  • 「生態·印象」貴州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一座沒有圍牆的活態博物館
    從六枝縣城出發,駛向鬱香高速,再進入091縣道,一小時後就抵達梭戛苗族彝族回族鄉。這裡建有我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梭戛生態博物館。梭戛與畢節織金縣臨界,高山上的寨子裡世代生活著長角苗(箐苗支)。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前,長角苗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苗寨依山而建,原始質樸。
  • 土家人過社日
    華野過社,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原為祭祀土地、農業之神,祈求一年豐收,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何選在戊日過社?因為按五行所屬,「戊」屬土。古代過社無論民間、官方,都很隆重,唐代王駕《社日》:「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宋代陸遊《遊山西村》有「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的詩句,足見當時過社的熱鬧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