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最近被央視等主流媒體稱讚的美食博主,
屢屢登上熱搜。
她的田園牧歌式視頻在外網獲得了上千萬次的播放量,
許多人聚集在她的視頻底下評論,
儘管不認識中文,
卻仍然不遺餘力地稱讚與欣賞。
隨著她的成功,很多人開始關心她背後的故事,
比如父親早逝,14歲輟學打工,當過DJ,
後來成為古風視頻博主,現在同奶奶相依為命.
佛說那些吃過的苦,都會成為未來的路。
不以成功論來看待,李子柒只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活出了生活中最本質的一面:種稻穀,製作家具,種農作物,幸福地陪伴在奶奶身邊,在慢生活中尋找活著的真諦。
這個是她的生存之道。
而現在,我要向大家推薦的是一本名為《我們的生存之道》的一本書。
1
這本書裡講述了一個繭居的年輕人-麻生,走進蓼科,用自己的雙手製作苗床、堆田埂、插秧、拔草、脫谷,製作出了溫暖人心的米飯。完成後的他迫不及待地回東京找到了媽媽,讓她知道現在的自己已經能好好地生活了。
沒錯,在他來蓼科鄉下之前,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
少年時,父母離異,求學時,久遭霸凌,工作後,又被否定,像前面的李子柒一樣,也經受了很多的挫折和苦難。麻生變得敏感,不愛交際,甚至還留下了創傷後遺症,一看到自己以前最喜歡的飯糰醃梅就會嘔吐、厭惡,這樣的他最終只能躲在自己那小隔間,每天靠著媽媽送飯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這種情況下,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麼做?
我想只能維持原狀。
對,我們相信有人會在逆境中迸發,頑強拼搏,但大多數人,像麻生、像你我每個普通人,陷入這樣的沼澤,是很難自己走出來的,這時候需要別人幫忙,需要有人能推一把!
而這個人就是麻生的媽媽!
在兒子一心裹挾起來的這些年,尤其辭去工作後就再也不出門後,麻生媽媽一直負擔著母子兩個人的生活,有一天,她收拾好一切,給麻生送了最後一次飯就離開了。當麻生發現的時候,只看到了媽媽留下的一些訊息以及奶奶郵寄的賀年卡,賀年卡上寫著:
「我的餘命僅剩數月,希望可以精神百倍地走完剩下的日子。
在我離開之前,希望有機會再見你和麻生一面。」
媽媽出走,奶奶病危。這時候麻生看到留下的一部分現金,想到小時候同爸爸、奶奶待過的蓼科,「也許是時候去看看奶奶了」。
如果說生命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力量是生存,那二十四歲前的麻生活著的只是軀體,後面才是他精彩人生的開始。
2
從東京出發前往蓼科的路上,麻生嘗試與人交流,在到了目的的後,又遇到了熱情的志乃嬸,還有多出來的「妹妹」蕾美。
不過這時候好像情況更糟了:奶奶竟然不記得他。
原來自麻生的爸爸媽媽離婚後,爸爸重新組建了家庭,而蕾美則是再婚對象的女兒。爸爸去世後,奶奶身體就出了狀況,時不時地忘記事兒,也不記得人。熱情的志乃嬸時不時來看望奶奶,「妹妹」蕾美同他一樣,在得知賀卡內容後,趕了過來。
祖孫三人就這樣一起生活了下來。奶奶的味增湯、米糠醃菜還有白米飯,每每都讓人回味,圍坐在一起聽奶奶講大米種植的故事,這讓麻生覺得新奇,
「一粒米中住了七個神明」,
「從很古老的年代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很辛苦地持續栽種稻米。農民不惜辛勞地栽種稻米,才能夠收成」
講述這些故事的奶奶,一臉虔誠,令聽的人不知不覺地相信,並把飯吃光。
奶奶之前一直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現在生病了,照顧自己已經很困難。
因此麻生麻煩志乃嬸介紹了一份保潔的工作,蕾美負責照顧奶娘的起居。
這期間,麻生學會了很多事,洗鍋刷碗,劈柴生火,在與奶奶閒聊時,又回到種稻田的事兒上。
起因是奶奶決定今年不種稻田了。
用志乃嬸的說法,就是奶奶的種植方式比較特殊:
「先是將稻穗充分曬乾後就要脫谷。如今用割稻機在割稻的同時脫谷的快速方式是主流,但奶奶的方法不一樣。她用傳統的腳踏式脫穀機把 稻穀從稻子上脫粒,然後再用名叫『谷風機』的機器——志乃嬸一再強調,那是很原始的機器——把混在稻穀中的稻草和垃圾吹掉,只留下稻穀。最後,再用脫穀機把稻穀變成糙米,再用精米機把糙米碾成白米。變成白米的狀態後,用水洗乾淨後放在鍋中煮熟,才終於變成白飯。」
這種方式特別費力,而且稻作並不是時下年輕人喜歡的工作,對麻生而言,也是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但是當聽完奶奶說完稻米的故事後,麻生和蕾美決定挑戰一下。
3
不畏風,不畏雨,那是稻穀的堅強,也應該是人生的方向。
麻生同蕾美按照傳統的方式,辛勤地勞作起來。期間奶奶病情惡化,小便失禁;麻生一邊幹著保潔的工作,一邊下田勞作;蕾美一邊幫助麻生,一邊看護奶奶,雖然辛苦,但麻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活著」兩個字,也因為有更多人的幫助,使得種植稻穀的過程也變得非常有意義。
志乃嬸給他們培訓種植的知識,村裡的年輕人幫著挖水溝,看護奶奶的田端先生的兒子純平,還幫著插秧,看著自己種下的秧苗茁壯成長,心情已然和那個繭居在家的人不一樣了。
稻米的一生就像人的一生,麻生參與了稻米的種植,見證了稻米的婚禮(開花、授粉期),雖然走紅毯的是沾滿泥巴的長膠鞋,但往後還會看到它們結婚生子。
「眺望著眼前的稻田,會覺得自己完全融入了這個小宇宙,宛如風吹,宛如下雨般,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很自然地感受到了。」
4
活著的我們,可能有著原生家庭的創傷,會經歷面試的失敗還有事業的不景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大自然、生命和自己,感受活著的我們,這是生命的饋贈,是無論何時不應忘記的底線。
所以拍拍身上的泥土,站起來再出發,這才是應有的生存之道。
故事的結尾,奶奶的病情有所控制,麻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還有就是媽媽,麻生帶著自己做的飯糰上東京,兩個人在出租屋內無聲幸福地對望著
更多地精彩也許只能去看小說了,裡面純平的故事支線也推動著麻生的成長。
不論是這部小說的主人公,還是開篇講到過的李子柒,他們年少時都經歷過生活給他們的考驗,對他們來說,生活不是推著他們前進,而是一直在拉他們後腿,可他們最終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也希望現在處於困苦時期的年輕人也能如此。
新書推薦
作者:[日]原田舞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12月
麻生在中學遭遇校園凌霸後,繭居在家、上網度日。
24歲的一天,母親離家出走了。不知所措的麻生發現幼時疼愛自己的奶奶寄來的明信片:趁我還活著……讓我們再見一面吧。麻生四年來第一次外出,找到得了失憶症的奶奶,卻發現家裡的情形顛覆了自己的想像。
開朗寬厚的奶奶讓麻生住了下來,藉由耕作、料理,告訴他許多生活的智慧。在充滿了家族回憶的稻田裡,當收穫的季節到來,溫暖也在每個人的心中開花結果……
點擊閱讀原文,尋找屬於你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