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周記者 耿耀 攝影/壹周特約 施唐鋮
跟黃軒接觸,感覺他更像是一個明眸皓齒、氣韻儒雅的民國讀書人,和娛樂圈的「刀光劍影」多少格格不入。
「我覺得找到一個貼合自己、相對讓自己舒服的方式很重要。我的性格不是很快可以跟大家熟起來、說一些很好聽的話的。」以前,他試過說服自己改頭換面,「但改不了,我很難受,你也不會舒服,那我還不如讓自己先得體。你們會找到你們的群體,而我也一定會有自己的一個『道場』。我的生存之道就是得體,有理有據,不卑不亢」。
從電影《白相》、《黃金時代》到《推拿》,一路走來,黃軒總能得到文藝片導演的垂青。總結戲路,他笑著歸結為自身氣質使然:「我剛出道時,還不知道電影是什麼,第一部戲拍的就是文藝電影,演一個懷揣著夢想,但不得不面對實現的年輕人。大概在我身上,一直有那種中國文藝電影總愛探討的鬱郁不得志吧。」
但提起「文藝青年」這個熱詞,他頓時有些抗拒,「我覺得民國那幫人才是文藝青年,他們有獨立的思考和心靈世界,內心完全跟隨自由追尋的精神,也有勇氣跟當下時代做鬥爭,所以他們才是文藝的。當時的人見面,都是問最近讀了些什麼文章,注重的是精神生活。現在的人呢?都問換手機了嗎」。
黃軒愛看書、品酒、喝茶、彈吉他和背包旅行,去劇組報到都會隨身帶上紙墨筆硯。他愛書如命,「如果跑宣傳時有一天不看書,我心裡就會有個聲音說:你包裡還有兩本書沒看,必須停下來,留些時間給自己。太忙了,你的心就死了」。對於服裝和家居,他也有嚴格的品質追求,「我住的地方,就算一年待不了幾天,也一定要營造出喜歡的調調,要簡潔,有禪味」。
和說起這些時侃侃而談的歡愉相比,聊起娛樂圈,他帶著一份隔岸觀火般的漠然。比如,提起最近熱火朝天的明星真人秀,問他:你會不會去參加?
「真人秀是什麼啊?」他露出一臉迷茫,然後轉過頭問助理,「有人找我去嗎?」在得到肯定的答覆,以及上節目的要求後,黃軒把頭搖得毅然絕然:「這個是我挺糾結的,我不喜歡太暴露,萬一以後拍戲人家不相信我了,怎麼辦?」
黃軒的書房
書房的風格,總結起來就是三個字:有禪味。「禪味是種美學,就是你進去後,是安靜的、清靜的,不會很複雜。但是仔細看,每個細節又是有設計感的。」書房地板鋪著榻榻米,中間是張炕桌,可以席地而坐,角落的書架則是他去古董市場淘來的——一艘被鋸成好幾截的獨木舟。
書
黃軒愛看靈修、哲學類書籍,從柏拉圖、蘇格拉底、尼採到蒙恬都有涉獵,「當我有想不通的事,就會去翻一下他們的書,比如論友情和事業,從裡面找到一些相對終極的答案。你會發現你並不孤獨,500年前的人,其實和現在的大家經歷的情感糾結是一樣的,人生不過都是這些事兒,對心靈就會是個寬慰。」最近,他在讀肯·威爾伯的《恩寵與勇氣:超越死亡》,做了不少筆記,「講的是一個靈修學家的妻子得了癌症,他一直陪伴到她去世的整個心理歷程,告訴你,如何從死亡中跳脫出來。」
電腦
筆記本主要作為黃軒的看片利器。最近奔波趕通告的日子裡,他依然忙裡偷閒地從科恩兄弟的《醉鄉民謠》、大島渚的《御法度》,一路看到波蘭斯基的《苦月亮》和《殺戮》。黃軒尤其推薦由朱迪·福斯特、凱特·溫絲萊特主演的《殺戮》,「是根據話劇改編的,從頭到尾只有四個人,講兩對家長的談判,從小孩問題引申出教育問題、社會階級問題等等,很棒」。至於最愛哪個導演,他不出所料地報出一串名字:「伍迪·艾倫、波蘭斯基、還有麥可·哈內克。」
音箱
「必不可少的劇組好伴侶。」
化妝品
看到被防曬乳、爽膚水和牙膏塞得鼓鼓囊囊的化妝包,黃軒忽然感嘆:「我怎麼有這麼多東西……」生活裡,他愛用鹽味牙膏,並強調,「我覺得這是一種修行。」
粉絲來信
說起粉絲送過的禮物,黃軒深感欣慰,「她們總是投我所好,禮物要麼是紙墨筆硯、茶葉,要麼就是酒。」
紅酒
黃軒酒量很好,晚上時常小酌幾杯。酒和茶在他眼裡都是有神性的物品,「茶會讓你清靜,身體通暢;酒適當飲用會讓你放鬆下來,促進表達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以前茶出自寺廟,酒只有教堂裡才有,它們的出身都很有意思」。飲茶品酒和拍戲一樣,對他而言都是一種享受,「拍完一場,我就會小酌幾杯,不想讓自己太緊張,希望自己不要受幹擾」。
筆記本
出門隨身帶著的單詞本。作為加拿大安大略省形象大使,黃軒有時需要出國拍攝短片,「每次回來就想要好好學英文……現在偶爾會記一些單詞,人嘛,還是要多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