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導讀:
「我們每天都面對太多轉變,在這種狀況下人和人該如何相處?」
如果不知道怎麼回答,不妨來看看張艾嘉,從愛情到事業,她的人生都是不平凡的。但是面對歲月,張艾嘉學會了與這個世界慢慢講和。
文 | 安柏
來源 | 花生地(ID: Amber201606)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
像朵永遠不凋零的花
由張艾嘉執導並主演的電影《相愛相親》10月27日上映了。
影片中,三代女人都有著自己認定的愛情:
姥姥那一代:我一輩子守著你。
母親一代:有一個諾言就儘量去做到。
女兒這一代:最重要的是此刻相愛,不用在乎未來。
這是電影《20 30 40》12年後,張艾嘉再次將鏡頭對準三位女人。
不僅僅是述說女人的故事,張艾嘉更想拍出快節奏現代社會下的人性:
「我們每天都面對太多轉變,在這種狀況下人和人該如何相處?」
張艾嘉說:
「我也看不懂哪一種愛的方式才是好的,時代不同,各有選擇。」
但她認為影片中的三代女人都很吸引人:
「她們都對愛情抱有相信和希望,都有一顆少女心,這樣的女人最有魅力」。
張艾嘉還坦誠愛情對自己是一種動力:
「在不同年紀的時候,有不同態度去面對愛情。以前年輕覺得要擁有,慢慢年紀大了,要更和平相處和尊重」。
張艾嘉是真誠的,她自己的情史就是波瀾壯闊,驚世駭俗。
就當他是個老朋友啊,
也讓我心疼,也讓我牽掛
黃霑戲稱張艾嘉是臺灣的「眾人教母」——圍繞在張艾嘉周圍的男人:羅大佑、李宗盛、楊德昌、侯孝賢各個都是藝壇的「教父」。
張艾嘉自己也說:
「總容易愛上有才華的男人。」
在美國紐約讀高中時,張艾嘉和蔣家第三代蔣孝武有過戀情,在後來接受《康熙來了》訪問時她回憶:
「我們之間有彼此吸引過,但很短。」
大家都知道羅大佑著名的《童年》,80年代曾火遍全中國,卻很少有人知道, 第一個唱這首歌的卻是張艾嘉。
1977年,張艾嘉和羅大佑在電影《閃亮的日子》相識,他為她寫歌,她迷戀他的才華。
在後來接受TVB節目《志雲飯局》訪問時,張艾嘉親口承認與羅大佑拍過拖,甚至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他真的是個很有才華的人,我一看他寫的歌,譁!那個年代就能寫那些歌,真是驚為天人!」
而羅大佑寫的那首《小妹》,就是送給張艾嘉的。這個暱稱只屬於張艾嘉一人。
「我們有溫暖的過去,我們有迷惑的現在,與未知的將來。」
對於最終為何會分手,張艾嘉不願多說,只表示:
「這就要講緣分,有些人有緣無分,有些人有分無緣。我們拍拖時性格很合得來,但緣分盡了就盡了。」
分手仍然是朋友。1985 年張艾嘉組織創作公益歌曲《明天會更好》,找到遠在美國的羅大佑親自為歌曲譜曲,集合了60名藝人演唱,成為經典曲目。
李宗盛,是張艾嘉發掘的。在《明天會更好》的錄製現場,李宗盛站在最後一排。
張艾嘉極力提攜李宗盛,讓他才華盡顯。
1992年,李宗盛為張艾嘉寫了《愛的代價》。
李宗盛對張艾嘉說:
我寫這首歌的時候,是想著你寫的,想著你為什麼嫁給別人了。
2006年李宗盛《感性與理性》演唱會,作為嘉賓,李宗盛這樣介紹張艾嘉:
「這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
而張艾嘉則打趣地叫他:小李。
開場預熱,張艾嘉玩笑似的拋出一句:「你給那麼多女歌手寫過歌,有沒有愛過她們?」
前一秒還在談笑風生的李宗盛瞬間緊張起來,想要搪塞過去。
可張艾嘉沒饒過小李:
「那我先問你,你有沒有愛過我好了?」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場逼問,那個晚上,沒聽到答案的張艾嘉或許會有點失落。
我更相信在那個舞臺上,這只是調侃,就像張艾嘉套用李宗盛的一句歌詞:
「關於我們的事,他們統統都猜錯。」
事後,張艾嘉解釋說,兩人傳過那麼久的緋聞,就連她老公也很好奇兩人之間的關係,出於好奇心想問個明白。
問到她究竟有沒有喜歡過李宗盛?張艾嘉說:
「沒有,我真的當他是弟弟,他是一個會令我心痛的男人……他所寫的歌真的會令女人心痛。」
而李宗盛,一個50歲的大老爺們,眼眶溼潤地唱完那首他為她寫的《愛的代價》。
而最近,64歲的張艾嘉和劉若英,在上海合唱了一首《愛的代價》。
或許,25年前,他們對於彼此的感情,自己都辨認不清。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張艾嘉曾經是「戀愛大過天」,為了小生金川曾與「嘉禾」解約。
張艾嘉也曾經辜負過別人,沒有做好準備就嫁給劉幼林。
1979年,張艾嘉嫁給第一任丈夫劉幼林,劉當時是美聯社香港分社社長,算是門當戶對,只是比她大了整整16歲。
結果兩人結婚3年後就協議離婚了。
面對前夫,張艾嘉到現在還有很多愧疚:
「是自己不好,不夠成熟,心還沒定下來,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做人家的太太。我做電視又拍電影,這麼多興趣,怎麼可能安安靜靜呆在家裡?就是還沒了解自己,就連累了別人,是自己不對!」
也許劉幼林被傷得太深,離婚後曾有很長時間不能釋懷,也不肯與張艾嘉做朋友,直到時間衝淡了一切,兩人才恢復友好關係。所以,張艾嘉還是感謝前夫:
「他很好人,對我媽媽又好,到現在我仍覺得他是一個君子。」
最令人非議的是,張艾嘉曾經當過小三,而且未婚生子。
1990年,張艾嘉37歲,生下兒子奧斯卡,作為未婚媽媽,她一直封口不說出孩子父親的名字。
那是一段驚濤駭浪的歲月,這件事轟動了港臺娛樂圈,媒體對孩子父親身份的揣測沒完沒了,後來才證實男方是有妻有兒的王靖雄。
一年後,王靖雄剛辦妥離婚手續,就跟張艾嘉結婚,當時13個月大的奧斯卡被抱去觀禮。
特立獨行的張艾嘉,再回首這段往事時,她也很感慨:
「做第三者一定有壓力,我媽媽很不喜歡,覺得我很不應該……我很長時間都會感到內疚。」
雖然要面臨當第三者和未婚媽媽的雙重壓力,張艾嘉從未想過墮胎,因為從30歲開始,她就考慮為自己生一個孩子。她也曾說,生孩子是她付出的最大的愛的代價,要承擔一輩子的責任。
「或者那時想法比較自私,始終覺得自己到了這個年紀,突然有了BB,這是否就是天意?就算他沒法跟我在一起,我自己能否養大他呢?我覺得如果是天意,我就想將孩子留下來,也衡量過自己經濟上是否可以獨自養大他。」
外人都認為張艾嘉以子逼婚,其實她從未想過王靖雄會離婚,自己早已做好當「單親媽媽」的準備。
「當時我沒想到他會離婚,也沒想過他會怎麼處理。我沒有要求他(離婚)!」
如今,這段得來不易的婚姻已維持了26年,當時的輕狂結果證明不是鬧著玩的。
當時她自己對一紙婚書也有些懷疑,因為身邊很多人"結婚四五年就挺乏味的,然後會偷吃。」慢慢地,她明白婚姻並不是理所當然地好或者不好,它需要用心去「經營」,不然再好的感情也會「褪色」。
如今,這對老夫老妻還會被媒體看到,穿著情侶服,手拉著手逛街。
生活裡的驚濤駭浪還不止這段婚姻,2000年,10歲的奧斯卡被綁架,是當時的大新聞。
當時張艾嘉正在臺灣拍戲,接到了綁匪勒索2000萬港幣的電話。為了救兒子,張艾嘉四處籌款,最後只湊到800萬……
由於綁匪熟知王家的生活習慣,當時警方甚至懷疑綁匪是王先生與前妻的成年兒子,這個懷疑令張艾嘉傷心又困惱。
如此折磨了足足一個多星期,香港警方終於循電話追蹤並拘捕了綁匪,成功解救出了奧斯卡。
在這之前,張艾嘉一直是按「神童」的標準,從小要把孩子培養為最出色的人。
「老公說我不像是在養兒子,像是在組裝電腦,把所有最先進、最頂級的軟體全部塞進去,卻不知硬碟本身能否容納。」
效果倒是很好,鋼琴、小提琴、英式英語、演講、禮儀,奧斯卡無一不優秀,成為一個紅遍港臺的小明星。
而經過綁架事件,張艾嘉檢討了自己的育兒方式和高調作風,回到家成為家庭主婦,一家人從此生活低調,鮮有公開露面。
奧斯卡解救回來之後,一度非常自閉,綁架陰影令他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張艾嘉通過整整3年的努力,才令兒子痊癒,其中辛苦實在難為人知。
再回憶起這段往事,張艾嘉還是顯得心有餘悸:
「其實你現在問我,我也不知道當時發生什麼事,那7天我也不清楚發生什麼事……即使已過了那麼多年,你問我有沒有恐懼,我可以告訴你是有的……那種後遺症,是沒有人可以理解的……」
在綁架案結案之後,張艾嘉面對媒體有這樣一番話:
「一直以為最重要的是盛名,時時處處想保持常青,不管是婚姻還是兒子,都當作自身招牌的一點金漆,從未將自己從高處放下,好好審視一下生活。直到兒子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方才明了最珍貴的財富並非那個熠熠的金字招牌。
熙熙攘攘,皆為利來;攘攘熙熙,皆為名往。以前,我就是攘攘熙熙中的一分子,結果從相夫到教子處處一敗塗地。」
讓往事都隨風去吧
張艾嘉在事業上有著傲人的簡歷。
21歲憑《碧雲天》贏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28歲憑藉《我的爺爺》成為金馬獎影后。
1989年,與周潤發主演杜琪峯的電影《阿郎的故事》,拿到香港金像獎提名,還刷新了當年香港文藝片的賣座紀錄。
剛滿25歲就接下香港新藝城公司臺灣分公司的總監一職,在她的籌劃之下,「新藝城」推出悲劇片《搭錯車》。
演而優則導,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最愛》,光金馬獎提名就有九項,最後還包攬了該年金馬獎和金像獎影后的桂冠。電影《心動》,拿下了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2015年,再度與發哥合作出演《華麗上班族》。紅裙翩翩,一場舞驚豔眾人。
同年,她又在賈樟柯《山河故人》裡,和小自己39歲的90後鮮肉董子健,上演忘年戀。
已經年過花甲的張艾嘉,雖然臉上有歲月的痕跡,但身上卻沒有一絲暮氣。
在今年《朗讀者》的舞臺上,64歲的她,眼波中閃現著少女飛揚的神採,又透著歲月的沉澱。
張艾嘉談論自己的40歲:有一次吃飯,發現自己看不清碗裡的飯粒了,甚至看不清近處的東西,那一刻,她知道這是衰老的前兆。
只是沒有很多人的失落和絕望,她心裡只咯噔了一下,第二天就淡定地配了一副眼鏡。
在去年《時尚芭莎》的訪問中,她被問到:您最想走回到哪一個時期呢?
張艾嘉說:
無知,就是一種我不要什麼都懂的狀態。
現場隨便你們大家表演發揮,好棒啊你們,我就看你們,這個也很棒,那個也很棒。然後我就來炒這個菜,儘量把自己保持在一個蠻無知的狀態去享受,反而有很多驚喜會蹦出來。
張艾嘉自己堅持不做「人生導師」:
「我很怕給人家答案,因為很多事情我也在摸索,何況你的『好』也不一定是我的『好』」。
《愛的代價》是一代人的記憶,只有經歷風雨波折,只有付出愛的代價,才能學著自己長大,心平氣和,雲淡風輕。
張艾嘉的隨筆集《輕描淡寫》裡也寫到:
「人生事件的發生都會在成長中播下種子。」
「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個時候,終於明白是可以輕描淡寫的。」
「輕描淡寫」這個書名是母親幫張艾嘉題的。
張艾嘉說看到母親每天坐在書桌前練毛筆字,一坐一兩個鐘頭,有時半夜無法入眠也只能靠寫字來靜心。
「他們那個年代的人,經歷了戰亂、逃離、家庭失散。20多歲的她已是寡婦。要撫平這些傷痕談何容易,每一個年代必有它的磨鍊,我們學習著找方法和變化共存,與自己和解,與他人相處。謝謝媽媽提筆為我寫下這四個字」。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作者簡介: 安柏,北大MBA,在北京央企和美企曾擔任數年管理工作。現在杭州,從事婚姻家庭、兒童教育等領域研究和寫作。個人公眾號:花生地(ID: Amber201606)。
關注「麥子熟了」,回複數字210,查看10月8篇熱門閱讀集結
1 《那個從來不加班的年輕人後來過得怎麼樣?》
2 《國慶旅遊鄙視鏈分五級,你在哪一級?》
3 《斷舍離:扔掉90%家中物,他竟成了人生大贏家》
4 《老娘我做錯了什麼,要陪孩子做作業…評論亮了!》
5 《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告訴我們:成熟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
6 《女人一生睡多少男人算值》
7 《你為什麼要努力?這是我見過最現實的答案》
8 《吳尊、吳彥祖、張智霖:好婚姻裡,男人的婚姻觀都很正》
| 麥 子 熟 了 |
文章百裡挑一,不雞湯不勵志,遇見即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