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嘉:從嬉皮少女到演員到導演,年過60,人生依然剛開始而已

2021-01-12 遇言不止

當蠟燭燃掉後,看到杯子內刻著的字:陌上花開,不忍不開,等浪蝶歸來。

——遇言姐

說實話,小的時候,我不懂得欣賞張艾嘉。

▲歲月靜好,時光去了幾十年,歸來依舊是伊人。

少年人心性,總是忍不住被犬馬聲色、濃墨重彩、有強烈戲劇感的事物吸引。在那個時代的女性藝人中,驚鴻一瞥的林青霞、抵死纏綿的林憶蓮、憂鬱迷離的蔡琴,都曾令我們神魂顛倒,深陷其中。

▲林青霞,林憶蓮,蔡琴她們在那個時代風姿綽約,美的不可方物。

而張艾嘉,在那個群星閃爍,轟轟烈烈的大時代,她更像是一個安靜的陪跑者,過於安分,過於淡泊,以至於你無法給她冠上一個貼切的形容詞。

十幾歲時,我和同學去看《心動》。儘管一起觀影的學姐給我講了一路文藝片的妙處,這部遲緩、散漫的電影還是令我昏昏欲睡,連金城武的出場也未能讓我打起精神。那時我喜歡的電影是《霸王別姬》、是《青蛇》,大張大合、擲地有聲。

▲不得不承認,歲月對這兩人可能是有些偏心的。

直到近十年,那些點亮我們少年時代的明星們紛紛退隱江湖。張艾嘉倒是人淡如菊,一路走來,不疾不徐。

當遇言姐自己也終於從一個懵懂暴躁的少女成為了一個在妻子、母親、女兒,各種角色之間迂迴奔走的中年女性,我忽然發覺,我離張艾嘉的世界越來越近了。

▲歲月流轉,張艾嘉越來越輕盈,溫暖……

我看了《觀音山》、《山河故人》、《20,30,40》,她在電影中扮演的那些靜水流深的女性角色令我覺得熟悉、溫暖,同時又深感到生命的荒蕪。

▲電影《山河故人》中張艾嘉飾演董子健的老師,兩人有一段忘年交。

▲遇言姐當初因為張艾嘉去看了電影《華麗上班族》,電影一般,但張老師演的很好。

許知遠在《十三邀》中採訪了張艾嘉。很多人譴責他對女性不夠尊重,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鏡頭中,他把俞飛鴻和張艾嘉拍的美極了。提起接棒侯孝賢成為金馬獎評委時,張艾嘉淚光一閃,攝影禮貌的迴避了這個鏡頭,克制而體面。

▲張艾嘉參與錄製《十三邀》一襲白襯衫配牛仔褲,和許知遠一起並肩走在路上,絲毫沒有老婦人的臃腫之態,姿態輕盈,還頗有少女的無限靈動。

難以想像1954年出生的張艾嘉今年已經64歲。她的短髮那麼精神利索,身形依然體面合宜,既沒有刻意遮飾,也沒有放任自流,大笑時眼角和唇邊的皺紋生動可愛。

當張艾嘉提起「我才不過是64,跑起來,路很長」時,我深深的認同小S的那句評價:張艾嘉是女性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的那種人 。

▲即使衰老也從容,60歲,人生才剛開始。

出身名門的嬉皮少女

父親是空軍軍官,外公任新聞局長,與蔣經國家是世交。這樣的張艾嘉算得上是出身名門,也是因此,她很少出演社會底層的角色。

幼年喪父的張艾嘉深得祖父母溺愛。有一次她將外公的喀什米爾羊毛毯子中間剪開,套在頭上做披風。外公看到,只是說:「小妹,你穿這個披風挺好看的」。

▲張艾嘉全家福。(右一為張艾嘉)

1966年,13歲的張艾嘉被送去美國念書。那正是美國最熱鬧的年代,各種運動雲起雲湧。「我玩瘋了,頭髮老長,戴著10個戒指,每天都去中央公園跟著遊行。」張艾嘉說,「如果留在美國,我一定是個嬉皮。」她那時喜歡鄉村音樂,最愛唱的是鮑勃迪倫,瓊貝茲、瓊妮米切爾。

▲年輕時候的張艾嘉看起來更像個憂鬱的文藝女青年,沒想到骨子裡是個叛逆少女。

在美國玩了三年,張艾嘉被招回國。「因為交了太多的男朋友,媽媽擔心的不得了」,張艾嘉哈哈大笑,「結果我在臺灣玩的更兇。」

▲哈哈哈哈!這丫頭瘋了!

聖心女中的國際部有60名女生,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背景,各種作怪,各種出位。張艾嘉把水手裝的校服裙子高高拉起,頭髮剃成板寸,穿著一雙木屐到處逛遊,時時醉倒街頭,還因此被少年警察拘留。

▲年輕時的張姐外表和內心差距很大呢,表面平靜如水,內心波濤洶湧。

回到臺灣的張艾嘉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怎麼唱中文歌,覺得很彆扭,直到她拿到了羅大佑寫的歌。張艾嘉說,「他寫的真好。」

遇言姐小時候第一次聽到《童年》,是成方圓抱著吉他在演唱。很久以後,我才聽到了張艾嘉的版本,就像李宗盛說的:雖然不甚專業,但有一種安定的感覺,是一種神經質的溫柔情感。

初相識,羅大佑只有20歲,是醫學院二年級的學生。後來他為比自己大一歲的她寫下了《小妹》、《是否》、《光陰的故事》。

▲如果可以的話,就讓光陰在歲月中譜寫成歌。

張艾嘉有一份非常精彩的緋聞名單,包含了羅大佑、李宗盛、楊德昌、蔣孝武一大串閃閃發亮的名字。

「我至今愛才子」,在許許多多的採訪中,張艾嘉都坦蕩蕩的承認,既不迴避,也不炫耀,「如果一個男生坐在鋼琴前,或是撥弄起吉他,我就暈了。」她頓了一頓,「原來,大家也就只能走到這裡,再往前,路就要分叉了。」

後來她未婚先孕,生下有婦之夫的孩子,獨自撫養,被議論了很久。直到近些年,這些往事塵埃才漸漸平息。

2007年,李宗盛在北京召開「理性與感性」演唱會,羅大佑和張艾嘉作為嘉賓,與李宗盛一起演唱了《愛的箴言》:

「我將青春付給了你 ,將歲月留給我自己,

愛是沒有人能了解的東西 ,愛是永恆的旋律」

▲才子佳人的故事,不是開了花,就非要有結果。

一身牛仔裝束的張艾嘉含笑問李宗盛:「小李,你到底有沒有愛過我?」頭髮花白的的李宗盛一時語噎。

後來,在《魯豫有約》中,張艾嘉說:「製作人需要去愛自己的歌手,但我其實不是李宗盛喜歡的類型。」

▲三個人在一起的畫面莫名令人感動,祝福他們各自安好。

「我趕上了一個很好的年代。」張艾嘉說,「只有在那個年代,可以誕生出那些電影和音樂,讓沒有上過學的我也能夠跟著大家學習。」

1981年,正是最好的時光,楊德昌,陳坤厚,侯孝賢,從國外回來的年輕人們聚集在一起,互相打氣,互相激勵,躍躍欲試要將掀它的天翻地覆,創作出一部又一部顛覆性之作。「在《十一個女人》殺青時,我說我希望大家永遠保持這樣的友誼,但我的憂慮終究還是發生了。」張艾嘉輕聲嘆謂。

▲年輕時的張艾嘉秋水寧波,眼睛會發光哦!

1986年,40歲的楊德昌聯袂蔡琴、 朱天心、侯孝賢、陳映真、賴聲川等數五十位文藝青年發表了「民國七十六年臺灣電影宣言」,對當時的電影政策、大眾傳媒和影評體系提出強烈的質疑。這份宣言也為他們往後四分五裂的局面揭開序幕。

▲如此一個大事件,竟然找不到圖?

永遠「打開」的人生

從嘉禾的武打片年代,到臺灣民謠時期,到新浪潮時代,到做導演、寫書、來內地拍片,張艾嘉從不是時代的主角,但她又是每個時代的介入者。當那些同期的老友們一個個在創造了人生標杆後退隱江湖,張艾嘉卻永遠在行走,永遠在路上。連她自己也說,同輩的「老人」,也就剩下我和侯孝賢了。

「我覺得這是因為我有很強的好奇心,也正是因為此,我每行做得都不精深。」她說。

▲前段時間張艾嘉錄製《朗讀者》,讀書,分享自己的愛情觀。

去年,張艾嘉出版了她的隨筆《輕描淡寫》,中青報這樣評價:「像金剛石劃玻璃,沒有鋒刃,靠硬度,就劃開了一個世界。」

情緒飽滿而不張揚,溫柔而沒有目的性。我最喜歡的一幕是在《20、30、40》中,她對著鏡子說:「我是一個被拋棄的女人。」下一秒鐘,她優雅的刮起來腋毛。第二天早上穿一件綠色短袖晨跑,迎接新的一天。

▲張艾嘉談自己的新書《輕描淡寫》。

很久以來,華語電影圈都是男人在主導的環境,女性能夠得到的關懷、關注或者得到的機會實在不多。以女性為主題的作品屈指可數。徐靜蕾為了擺脫少女設定只有自己挺身做導演,惠英紅、葉德嫻這些年輕時豔光四射的女星,只有到老年後才有機會展示演技。

▲當年的張艾嘉也是驚豔時光。

1993年,因李安被臨時調去指導《理智與情感》,張艾嘉接手了他未完成的《少女小漁》。

那位來自美國的編劇只寫男性的部分,卻對本該是主角的小漁隻字不提。他說,我不明白一個白天在工廠打工,晚上跟假結婚的老男人上床的女人有什麼好寫。

▲張艾嘉接手了李安未完成的電影《少女小漁》,初出茅廬的奶茶劉若英擔任女主角。

「我跟他大吵一架」,張艾嘉說,「我發覺男性,尤其是異國男性,對小漁不能理解,也不夠同情。於是,我決定自己寫。」那時,她隻身在紐約的劇組,因為不諳當地行情屢屢被製片人刁難,身邊還帶著4歲的兒子。

「我是一個女人,我關心女人的心靈,從女性的角度看事情,只是抱著這種心而已」,她說。

▲《少女小漁》這部電影獲得三項金馬獎提名。

有一段時間,張艾嘉拒絕出演內地女性角色的邀約,她覺得自己不夠了解大陸的文化,演的不像。後來她看到了李玉的劇本《觀音山》,其中有一位孑然一身、脾氣古怪的阿姨。

▲《觀音山》中,張艾嘉飾演一位渾身帶刺,卻在最後顯露溫情的阿姨。

「我很喜歡這個角色,拋開那些文化背景,僅僅從女性的角度去進入,我能夠理解這個人物。」任何環境外殼之下永遠都是女性意識的內核。

▲前年,張艾嘉又出演了《山河故人》中一位在澳洲教英文的阿姨。

2015年,張艾嘉在宣傳電影《念念》時,翻唱了自己年輕時的歌《愛的代價》。曾經覺得歌詞好土的她再唱起時滿心感觸,她說:直到這個年紀,我才能理解到歌中的那些情感。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現在的張艾嘉,真的很像一隻收音機, I'm a Radio,you Turn Me on。當你寂寞的時候,扭開電臺,她永遠在那裡,傾聽並訴說。

▲能夠懷念過去,真是件美好的事兒。

11月3號,由張艾嘉編劇、指導並出演的電影《相愛相親》將要上映。在演員名單上,我還看到了田壯壯、李雪健、王志文、這些久違的名字。三代女性各有各的成長糾葛,當「母親」張艾嘉念起姥姥留下舊信時,女兒在一旁搭腔:「誰是小妹?」

「是我」,她說,「我是小妹」。

一句淡淡的回答令屏幕外的觀眾思緒萬千。

▲張艾嘉導演的《相親相愛》。

為宣傳影片,張艾嘉定製了一些蠟燭。當蠟燭燃掉後,看到杯子內刻著的字:陌上花開,不忍不開,等浪蝶歸來。

▲把時光留給最好歲月。

在知乎上有人提問:「如何評價張艾嘉」。其中一個回答是:評價張姐太難了,你無法找到合適的詞句組織起來去描述這樣一個女人的大半生。所以,別評價了,欣賞吧。

我只是感嘆,愛過她的才子都老了,沉默了,只有她 64歲,依然陌上花開。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相關焦點

  • 張艾嘉:人生是從愛的代價到輕描淡寫
    但她認為影片中的三代女人都很吸引人: 「她們都對愛情抱有相信和希望,都有一顆少女心,這樣的女人最有魅力」。 張艾嘉還坦誠愛情對自己是一種動力:「在不同年紀的時候,有不同態度去面對愛情。以前年輕覺得要擁有,慢慢年紀大了,要更和平相處和尊重」。
  • 張艾嘉:劈腿羅大佑,未婚產子被綁架,從叛逆大小姐到文藝教母
    張艾嘉:劈腿羅大佑,未婚產子被綁架,從叛逆大小姐到文藝教母1989年,張艾嘉和周潤發合作的《阿郎的故事》,刷新了香港文藝片的紀錄,這部電影中的每一首配樂,《你的樣子》《戀曲1990》《阿郎戀曲》如今聽來依然琅琅上口,毫不過時。
  • 許鞍華和張艾嘉:女導演與文藝片的情深緣也深
    然後是張艾嘉主演了電影《閃亮的日子》,這個電影是張艾嘉人生中的一個重要作品,因為這部電影,她認識了羅大佑。而張艾嘉與文藝片的緣分還在繼續。1082年,張艾嘉主演《我的爺爺》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之後,因為《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導演屠忠訓意外去世,張艾嘉臨時救場,被老闆安排做了導演,不太理想,這部電影。
  • 張艾嘉: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和我自己和平相處
    在美國時張艾嘉曾與蔣家二公子有過一段感情,回國後也就無疾而終。做演員本該格外注意自己的感情生活,張艾嘉卻絲毫不在意,依然堅持堅持自己的主見,剛出道的第二年就因為談戀愛與嘉禾公司解約。確實是沒定心,事事順遂春風得意的少女還沒真正明白什麼是愛便嫁為人妻,婚後半年就與羅大佑傳出緋聞。離婚後她有與羅大佑、楊德昌、李宗盛傳出戀情。
  • 世上只有一個張艾嘉:叛逆女孩到羅大佑的小妹,李宗盛的最愛,並在64歲書寫「輕描淡寫」.
    (張艾嘉與董子健合作的電影《山河故人》)別人退休了陪老伴環遊世界,她出了第一本書《輕描淡寫》,談創作,談感情,說:「我覺得,60歲才是新開始」。 做演員,她是最TOP的演員,得過數屆影后; 做導演,她亦是最TOP的導演,《最愛》《莎莎嘉嘉站起來》《夢醒時分》《新同居時代》《少女小漁》《今天不回家》《心動》《203040》都是歷久彌新的女性電影;
  • 張艾嘉:差點兒被才子折騰死了
    < 幼兒張艾嘉與父母哥姐 >張艾嘉1歲時,父親遭遇空難去世。後來母親改嫁,她從小跟著祖父祖母長大。13歲,跟隨母親和繼父去往紐約,正趕上美國嬉皮運動爆發,她每天頭戴花環,打著赤腳到中央公園唱歌、示威,還成了學校裡的風雲人物,戴十個戒指,穿最流行的迷你裙,為了不走光,上樓梯都得倒著走。
  • 張艾嘉:差點兒被才子折騰死了
    13歲,跟隨母親和繼父去往紐約,正趕上美國嬉皮運動爆發,她每天頭戴花環,打著赤腳到中央公園唱歌、示威,還成了學校裡的風雲人物,戴十個戒指,穿最流行的迷你裙,為了不走光,上樓梯都得倒著走。老師找到魏淑娟:「你女兒這樣打扮,我們學校有些男同學不太專心上課。」
  • 「少女」張艾嘉,為電影付出愛的代價
    太陽慢慢升起,穿過雲層的光漸漸能讓人隱隱約約能看到人影。導演說:「拍吧。」演員郎月婷在電影中扮演張艾嘉的女兒,認識這麼久,她從沒見過張艾嘉著急。遇上張艾嘉拍攝期間唯一一次生氣,是拍酒吧裡那場戲。副導演和現場群眾演員溝通時,不太順利,聲音有點大,到後來開始吼。
  • 張艾嘉簡介
    張艾嘉是臺灣重要電影導演、演員與流行音樂作曲家、歌手。張艾嘉演技出色,編導風格突出,屬於多才多藝型的藝術家。  張艾嘉自學生時便在空軍廣播電臺演唱,之後由電臺轉到電視,在中視的「每日一星」中亮相而逐漸開展了其演藝生涯。  1972年張艾嘉赴港發展,剛開始在電視節目中擔任主持人並在單元劇中亮相。
  • 年少不懂張艾嘉!她如酒般醇厚的人生,連董卿都羨慕…
    有網友看到64歲的張艾嘉,感慨:第一次覺得老去也是一種美。 已年過六十,但張艾嘉絲毫沒有暮氣,眼神裡甚至還藏有少女的靈動,一笑便笑到了眉眼裡。 她說:「60歲才是新的開始。」 從歌手到演員到編劇再到導演,張艾嘉每一個角色都做到出類拔萃,把自己活成了一個傳奇。 有記者問她,是如何做到的? 她回答:對未知的事情我總是充滿嘗試的欲望,有很多好奇心。我跟著這個好奇心走,如果我的能力到了,那這個東西就會出來,如果沒有,那就是沒有。
  • 從電影說到人生 張艾嘉李心潔感悟《20 30 40》
    張艾嘉:我的人生很豐富,其實在我沒到40歲之前,我一直都感覺自己是18歲剛剛進入電影圈時候的樣子,對電影和工作很有衝勁和熱情,那時別人問我,你那麼努力到底是為了證明什麼?其實我真的從來沒想過要證明給別人看什麼東西,我就是愛電影,也愛唱歌,在工作時每天有用不完的精力,想不停地去做事情,有些精力過剩。
  • 張艾嘉也老了,穿黑裙秀身材神態依然少女,66歲法令紋卻很真實
    說起張艾嘉,很多朋友大概不認識這個人,但你一定知道她的作品。憑藉一部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影片《最愛》獲得臺灣金馬獎九項提名,實力不容小覷。除了導演的身份以外,她還是一名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且在每個領域都作出了不菲的成績,履歷相當豐滿,所謂才女便是如此。
  • 時隔25年,張艾嘉與李宗盛再唱《愛的代價》,聽完已是淚流滿面……
    1992年,張艾嘉讓李宗盛幫她寫一首歌,拿到《愛的代價》時,她對李宗盛說:「這個名字會不會太俗氣了點?」25年後,當張艾嘉再次唱起這首歌時,她說:「經歷過更多的事情,才發現,這首歌每一句,都是一個畫面。
  • 張艾嘉:女人一生到底要如何度過,才算活得夠本?
    與她有關的文章數不勝數,近三十年幾乎沒停過——家庭背景,青春期的叛逆,演員到幕後導演的過渡,少女到母親角色的轉變,甚至每段緋聞、婚變,一一交代…… 自小活在媒體聚光燈下的張艾嘉,就像參加了一場歷時半個世紀的真人秀,私生活幾乎沒有什麼秘密可言。 下面,有兩個版本的張艾嘉。
  • 張艾嘉:保持美貌的秘訣「抽菸,喝酒,拼命地工作,不停地戀愛」
    當姐姐們被規訓著趕上年輕的浪潮「扮嫩」時,年過花甲的張艾嘉逆著風向拍自己的文藝片。張艾嘉叛逆了一輩子,談過數不清的戀愛,扶持許多新人,從未放棄事業,是真「乘風破浪」的一生。她擔得起那一句,「我慕天地廣,花語意鏗鏘。」
  • 張艾嘉對事業的執著真的不像62歲!
    60多歲還敢嘗試新的東西,跟杜琪峯和周潤發探索新的電影題材和形式,這種魄力還是挺值得敬佩的~只要做過的就一定要做出成績娛樂圈中沒有她沒嘗試過的東西,但是人家無論做什麼都能弄出名堂~1977年,張艾嘉曾和林青霞共同出演了《金玉良緣紅樓夢》,她飾演林黛玉,林青霞則女扮男裝飾演賈寶玉。
  • 拍14次裸戲,狂攬47個影后,73歲曬卸妝自拍引粉絲怒贊:活得比20歲的少女還嬉皮!
    而現實生活中,年已73歲的海倫·米倫也依然風韻猶存,銳氣逼人。 歲月在她臉上划過的痕跡,似乎成為生命的饋贈,讓海倫的人生多了些許無人能及的魅力。 害怕分娩一生未育,卻與丈夫恩愛走過32年 海倫·米倫風風火火地走過了人生前半程,從性感豔星到端莊女王,她用演技從戲劇舞臺徵戰到大銀幕,用自信塑造著每一個角色。
  • 影薦|真·才女張艾嘉,不再年輕依然很美
    如今依然是氣質絕佳,活躍在影壇,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還推出了致敬張艾嘉的特別單元,足見這位女影人在華語影壇的地位。這期我們就推薦張艾嘉導演的一些作品。張艾嘉1995年的作品,根據嚴歌苓的同名小說改編,如今看來依然是十分前衛和大膽的故事:劉若英飾演的小漁到紐約幫助男友,為了綠卡身份和一個落魄的老作家馬裡奧假結婚,小漁在和馬裡奧相處的過程中和他結下深厚情誼,這情誼是愛情是親情已經分不清,和男友之間也產生越來越多的隔膜。
  • 不敢相信這是 67 歲的張艾嘉
    五年後,張艾嘉的演藝事業達到第一個高峰,她憑藉在自導自演電影《最愛》中的精湛演出,成為雙料影后。張艾嘉的電影總能扣住觀眾的心,細膩的情思,讓她感性的一面再次顯現。從九十年代開始,她先後導演了《少女小漁》、《心動》、《念念》等多部影片,好評如潮。她的電影強調對女性情感的表達,有著濃鬱的現實主義風格。青春的美好與熱烈,成年後的矛盾與無奈,老年的看淡與順從。
  • 都說人生苦,憑什麼張艾嘉能瀟灑走一回?
    後來又去美國念書,受寬鬆校園氛圍影響,活潑孩子成了「叛逆少女」。那時,她愛穿迷你裙,短到上樓都必須倒著走,因為正著上會走光。老師向家長抱怨:「你女兒這樣穿,男同學會不專心上課。」母親生氣,把裙子放長,張艾嘉也氣,乾脆把裙子剪到喜歡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