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一夜店禁止播放土嗨!淨化電子音樂從你我做起

2020-12-22 唯票網

前一段時間,臺北一家名為OMNI的酒吧在社交平臺上發出聲明,為了追求音樂品質,將禁止土嗨及Bounce音樂在現場播放。

這則聲明,讓廣大Ravers拍手叫好。今天,小唯就跟大家聊一聊,土嗨和bounce。

土嗨&Bounce

土嗨就是Bounce嗎?NO!

其實土嗨最多的是粗製濫造的Hanzup風格的曲子,把人聲從流行歌曲提取出來,然後跟著原曲和弦走反拍bass,再配一個土到掉渣的鋸齒波lead,這樣就喪失了全部美感。

近幾年「社會搖」、「抱抱搖」興起,大多數是被粗製濫造的Bounce,準確的來說是Melbourne Bounce。這種音樂風格本身是比較騷氣的,做的好的歌曲聽起來是很有意思的。許多人為了追求低成本,對音樂偷工減料還讓它們廣泛流傳,就完全失去了Bounce風格該有的感覺,變成了一種一聽就讓人覺得很土的風格。

隨著劣質的Bounce音樂借著網絡平臺和韓國夜店Bounce風潮火了起來,這種「很土」的音樂也變成了土嗨的一部分,土嗨甚至成了Bounce音樂的新代名詞。

拒絕土嗨,守護電音淨土

不需要華麗的創意、不需要高昂的成本,極短的製作周期,極大的收益回報...

一些投機取巧的音樂製作人抓住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借用短視頻平臺的東風,高產似XX,搖身一變,就成了「網紅DJ」。

利益驅使越來越多的低劣音樂火爆在短視頻平臺。

比如「今夜星光閃閃」、「畫畫的baby」在網上爆火後,成功出圈,不僅各大club為這種音樂開主題派對,整夜循環播放,還登上了音樂節的舞臺。

這種情況,是每一個資深Raver,都忍不了的。

試想一下

自己守護的P.L.U.R淨土,被不走心、刺耳、低劣、庸俗的土嗨音樂入侵;

刷D音,被土嗨BGM刷屏;

去夜店,險些被身邊搖花手的大哥「毆打」;

去電音節,網紅DJ在臺上假打...

這一刻,我們的內心

是怎樣的?

從OMNI酒吧發聲後,大多數網友都在網絡上拍手稱快。

對於這件事

你怎麼看?

歡迎大家留言區,走一波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禁止吹哨!禁止BOUNCE音樂!國內第一家禁止土嗨的酒吧終於出現!
    據說BOUNCE音樂來自我們的近鄰韓國,國內派對團體0731把這股風迅速吹遍了全國各地的大小酒吧,雖然被業界冠以土嗨音樂,但BOUNCE似乎在蹦迪一族裡還是很受歡迎
  • 一周大事件 | 臺北OMNI店內禁放Bounce音樂,ZHU被廠牌起訴或將賠償對方數百萬美元!
    #本周大事件#臺北最火的夜店之一OMNI昨天在社交平臺發布的全新聲明在圈內引起一片熱議。首先是針對顧客的禁止在店內吹哨,其次又禁止DJ播放一切形式的土嗨以及Bounce音樂!你支持這樣的做法嗎?美國Billboard Music Awards在本周公布獲獎名單,The Chainsmokers, Marshmello, Diplo三組藝人分別獲得三個獎項,以下是舞曲/電子音樂類提名和獲獎情況。
  • 土嗨Bounce | 電音可以如此反胃
    >是某些「DJ」/「製作人」、活動品牌、商業夜店以最沒底線的方式迎合所有線城市的所有客群而生產播放的流水線音樂垃圾。土嗨Bounce為什麼受歡迎?村花們從小就聽中式土嗨舞曲長大,這也不怪她們,畢竟嗨點的影響是十幾年潛移默化的,當土嗨Bounce盛行的今天,她們再也不羞於表達對土嗨的熱愛,同時就會排斥DJ打其他電子音樂風格的作品,卡座上的村花們一下頭一翻白眼要走,對音樂要求不高但等著上分的卡座大哥們還不急眼?
  • 答案:你對電子音樂有多了解?
    A.Dark Trap(你愛陽光,我本黑暗。) B.Glam Trap C.Arabic Trap(Arabic Trap是真實存在的音樂風格嗎?)11.舞曲和電子音樂有什麼關係?A.舞曲屬於電子音樂(舞曲到底是什麼音樂風格?刷新中國DJ行業20年錯誤認知。) B.電子音樂屬於舞曲 C.沒關係12.土嗨是什麼意思?
  • 那些電音圈你不知道的奇妙知識|dj舞曲|hardstyle|吳亦凡|電子音樂...
    點擊播放 GIF 0.3M或許你也說得對DJ是一種可以被當成歌曲可以播放的職業但是DJ≠電子音樂!DJ≠電子音樂!DJ≠電子音樂!點擊播放 GIF 0.5M那麼,這麼嗨的音樂會不會聽起來土土的土嗨在電音圈裡土嗨指某些Bounce曲風及七妹等
  • 土嗨是怎麼拿「慢搖」這個詞侮辱電音的?
    順便我想問一下「嗨歌」又是什麼音樂風格?不明白土嗨為什麼不願意去了解音樂風格寧願編出一堆這麼掉檔次的叫法(擁有十幾億中國粉絲的「嗨曲」是什麼曲風?),不是Bigroom(全球電音節最常播放的音樂風格。)
  • 電子音樂雜談
    我認為與他相識,於我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小眾愛好,在音樂鑑賞方面也有著很多相同的見解。半個月前我忽發奇想,希望他能給大家介紹一下電子音樂,讓電子音樂被更多人接受進而喜愛,他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請。在此由衷感謝他的付出,謝謝。個人聽電子音樂的歷程我是大概從4年前開始聽電子音樂的。
  • 土嗨?low?電音的世界你可能不懂
    平常一提起電音,人們就會把ta跟「土嗨」聯繫到一起?首先我們應該了解一下,「土嗨」是什麼?形容一首歌又土又嗨?形容大街小巷的社會搖?還是形容老一輩人,甚至是不了解電子音樂這個文化的年輕人,誤把電子音樂說成「DJ」?
  • 這個被遺忘的虛擬角色是你小學時期最崇拜的電子音樂藝人
    當你重新回去聽它的音樂,或許會感覺到滿滿的時代感甚至是嫌棄它「土嗨」,因此你總是在否認,它很可能是你第一個深深愛上的電子音樂藝人。
  • 土嗨需要受鄙視嗎?
    「土嗨」,既可以形容粗製濫造的國產電子音樂; 也可以形容喜愛這種音樂的人,並認為DJ是音樂曲風而不是職業的人。在電音圈裡,我們可以這樣去認為。但是,讓我們把視野放寬,思想更宏義的去思考並嘗試理解 「土嗨」 的世界。
  • 快手第一土嗨成為中國百大DJ排行榜第十名
    嚇得電子音樂資訊都把今天的頭條文章換了。原本今天的頭條文章是關於「舉辦一場倉庫派對需要花多少錢」的科普性質文章,但思前想後,實在覺得快手之一土嗨(褒稱)成為中國第十這種恐怖的現象不能不寫。抱歉了,不針對某張榜單。
  • 臺北漫步回憶——音樂篇
    這篇文章會分享2015年我在臺北漫步路過的音樂場所,包括1家唱片店,1家咖啡館,4個演出場地。以及一些和音樂有關的心情。在沒去過臺灣之前,我對她的每一段印象都和音樂相關。中學時聽電臺裡華語音樂排行榜,周杰倫,SHE,五月天,劉若英,梁靜茹,孫燕姿等幾乎必有;每次去KTV點歌,一個人的歌就可以佔滿一屏;Top前幾的還會在我們這的夫子廟整日循環播放,熱門流行歌曲也可以說是」廟歌「。長大點,開始聽小眾一些的獨立音樂——陳綺貞,張懸為代表的創作型女聲;或者臺灣的獨立樂團。當時我和好朋友都很喜歡的兩支樂團一個是棉花糖,一個是Tizzy Bac。
  • QQ音樂化身土嗨生成器了?老鐵用完別忘雙擊666
    QQ音樂化身土嗨生成器了?,把一首好歌加幾個貝斯底, 節奏感增強,動次打次,一首「好聽」的土嗨就基本製作完成。本來這是一件很有門檻的事,但QQ音樂直接改變了現狀。通常來說,一首高質量的搖頭神曲,必須在保留原版歌曲風味的同時,用強勁節奏為歌曲「注入靈魂」。  近日,QQ音樂更新了版本,新增了「超嗨DJ」音效,用戶可在播放頁面點擊音效,進入之後點擊開關,就可體驗嗨起來的感覺。
  • 土嗨火爆背後,是市場選擇還是用戶的真實訴求?
    電子音樂因其沒有人聲演繹或少有人聲演繹的特性,本身在大眾接受度和傳播上不佔優勢,快手、抖音一類短視頻APP的崛起才算是真正在大眾層面打破了這種尷尬局面,卻一舉將電音釘在了只有「動次打次」沒有品位,連電音和DJ都分不清的「土嗨」恥辱柱上。
  • Carta:誰說中國電音只有土嗨?Shanghai並不服
    文/謝宜峰為什麼中國的「土嗨」電子音樂那麼火,而真正的中國電音卻火不起來?比如我們國內的一些健身房,酒吧,還有Nightclub,裡面放的那些所謂電音,你會發現都是那種國產的土嗨,咚咚咚咚,比如鳳凰傳奇的「DJ版」...
  • 迷惑無數中國網友二十載的「土嗨元素」究竟是何方神聖?
    它連結了自打口碟跳舞音樂時代至今的中國電音版圖,但也從來沒有成功脫離「土嗨元素」的稱謂,即便人們逐漸開始明白土嗨不是一種曲風,而像是一種現象級現象。事實上,土嗨二字並不是一種音樂風格,它也不是這類Off-Beat Bass音樂類型的中文名稱,但這類帶有Off-Beat Bass元素的音樂似乎客觀地被迫地與土嗨二字緊密串聯。自2004年左右,具有土嗨行為的人群不斷被「重定向」,唯一不變的,只有它與Off-Beat Bass的親密聯繫。
  • 音樂節不夠「裝」,那你是去土嗨的嗎?
    那你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了這種解放天性的絕佳時機怎麼能不事先準備些「裝」備別讓你的第一次成了一次土嗨回憶Q:室友平常一乖乖女,結果上周末看她為了去音樂節居然穿得那麼騷氣,難道音樂節是一個讓淑女變騷浪,大漢變娘炮的可怕地方嗎?
  • 別再「土嗨」了,電音舞曲的時髦你懂嗎?
    白皮書的音樂極具實驗電子氣息,與椅子樂團改編同一首《騎上我心愛的小摩託》這首歌,顛覆了觀眾的已有認知,「機械又奇趣的紅白機音色,電光火石的合成器,童稚與兇猛共存》,這首歌旋律響起就會讓你忍不住跟著舞動起來~我們通過節目會發現,這些帶「電」的音樂與讓你high起來的舞曲,從每個音符刺激著你的神經。
  • 《野狼Disco》:「土嗨」神曲走紅,是大眾審美降低?
    這股「土嗨」勢力從何而來,體現了怎樣的神曲製造機制?它又為何如此上頭,讓那麼多人魔音繞耳到三更?今天的推送中,作者從《野狼Disco》談起,談到神曲背後的商業法則,談到「土嗨」引起大眾共鳴的集體心理動因,談到社會審美的博弈。不接受董寶石的人會問,「土嗨」走紅是否意味著大眾審美的降低,對於這個問題,你心裡的答案是?
  • 碟仕|019號 專訪臺北「唱片店教父」
    與音樂結緣的1966-1986年幼時因為長姐在唱片店打工,自然家中播放著各式各樣的音樂黑膠,總是有大聲的器樂從音響中流瀉出來。70年代的臺灣,大家所聽的流行音樂也正是英國與美國的搖滾樂,而那源自輝煌的60年末衍生出精採多元的時代,依舊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