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看點丨看《信條》,別試圖理解它,得去感受它

2020-09-10 掌上蘭州

「《TENET》不應該翻譯成『信條』,應該音譯成『天吶天』!」9月4日,諾蘭新作《信條》登陸中國院線,號稱「諾蘭最燒腦電影」的《信條》果然不負眾望,不少影迷一刷之後「絕望」地在豆瓣留下評論「燒腦、看不懂,第一遍完全是預習」;而喜歡的觀眾表示這是「絕對的傑作」「諾蘭最有野心的作品」。

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信條》像是一場長達150分鐘的腦力測試,毫無考前輔導並且考點密集,要想第一遍就打開所有隱藏關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時間逆轉這個概念就像是一記重重的「學霸之錘」,把不少觀眾敲得頭昏腦漲。該片豆瓣開分8.4分,目前下降至7.8分,可見觀眾對於《信條》這道「物理題」,不,這部電影,是欣賞的。

特工、科幻、時空逆轉是《信條》的關鍵點。

故事主線不難理解,看過的觀眾90%應該都能明白此片講了什麼故事:男主從未來回到過去,進行了一場拯救世界的特工戰爭。用這麼一句話去概括,其實設定得非常簡單。

主線簡單,但敘事表現手法卻讓觀者撓破頭皮,諾蘭的慣用招數:用複雜的方式講一個簡單的故事。在《信條》中,看起來複雜的點有很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多線敘事,快節奏的剪輯,背景音樂的多重交織,一段幾乎沒有臺詞的軍隊混戰……繁多的局部細節串聯成一個完整的簡單故事,考驗觀眾能否讓大腦飛速運轉,應對快速變化的畫面和劇情。

看《信條》很燒腦,這個燒腦的部分應該源於諾蘭過於強大的物理基礎知識。諾蘭的前兩部——《盜夢空間》圍繞潛意識和多層夢境展開,《星際穿越》講的是蟲洞和黑洞,《信條》則用了一個更加冷門的物理學知識——熵(shāng),來建構電影的核心概念「時間逆轉」。

簡單來說,熵代表著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理論上說,每個物理定律都是對稱的,能夠沿著時間前行和後退,但熵卻是單向的:正常情況下,世界是一個從有序走向無序的單向過程,也就是「熵增」。但在《信條》裡,未來的人類通過某種黑科技達成了「熵減」狀態,從而實現「時間逆轉」。

對普通觀眾而言,要順利接受片中的「時間逆轉」,得跨過不少關卡:首先要大致理解「熵增」「熵減」這兩個基礎概念;其次還要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過往的時空題材電影裡,大多使用「時空穿越」概念:角色通過某種機器,「咻」地回到過去某個時間點。但《信條》的展現則更接近於「時間倒流」:角色可以在「熵增」和「熵減」之間來回切換,當處於「熵減」的時候,世界就會呈現「回放」的狀態。比如人倒著走、車倒著開、鳥倒著飛、子彈從射出到收回……

影片中出現了大量時間和空間逆轉交互的鏡頭,穿著消防衣的士兵抬著擔架從著火的飛機下跑過,能看到飛機主體燃燒引發的濃煙,還有噴出的水流是被倒放。神奇的是,畫面中同時出現倒放和正放的時間流,這種特別的時空設定成為《信條》最大的看點,還有場面戲和動作戲的細節豐富耐嚼,是觀眾二刷甚至N刷的必要原因。

此外,想告訴觀眾的是,「燒腦」不是該片唯一的看點,就算複雜強大的科學邏輯難以被理解,但在視覺效果方面,觀看《信條》還是可以擁有150分鐘的激情快樂。

《信條》用快速剪輯的方式和真實的畫面感,讓觀眾目不暇接。《信條》這次出手闊綽地買了一架波音747飛機,現場爆破,包括開篇劇院的爆炸場景,也採用實景爆炸拍攝。而配樂也是《信條》引發觀眾激情的方式,為了配合「逆轉時空」的主題,配樂中用到了很多逆轉元素,比如樂器和弦、槍聲翻轉組合,營造一種讓人身處「逆轉」的感覺。

諾蘭在給中國觀眾的預告裡說:「我一生痴迷於電影院的儀式感,最鍾愛的就是通過電影的力量逃往另一個世界。」在《信條》的整個過程中,諾蘭逃離現實世界成功,但對於普通觀眾來說,第一遍觀影結束後,更多的還是一種挫敗感。唯一能安慰觀眾的,應該只有那句借片中科學家之口說出的諾蘭的心聲:「別去試圖理解它,去感受它。」 (八月)

相關焦點

  • 信條丨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有人叫我寫觀後感動筆可以可自問是否理解它於是自我懷疑於是用了影片中的臺詞「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木頭木腦1別看沒準備的電影,尤其是諾蘭的別打沒準備的戰,對於電影也是如此。每次觀影前對電影的提前了解,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去理解這部電影,而後追尋它所要表達的深意。良好的習慣讓我再看《信條》時受益良多。看電影,一定要做好觀影準備,至少了解故事背景、角色定位,如有需要還可以去了解故事線,相信我,這在你看《信條》時,會比很多人更容易理解電影。還是那句話,別看沒準備的電影,尤其是諾蘭的。
  • 《信條》一刷想要看懂?算了,別去試圖理解它,去感受它
    故事主線不難理解,看過的90%的觀眾應該都能明白此片講了什麼故事:男主從未來回到過去,進行了一場拯救世界的特工戰爭。用這麼一句話去概括,其實設定的非常簡單。看《信條》很燒腦,我想這個燒腦的部分應該源於諾蘭過於強大的物理基礎知識。
  • 看完《信條》首映的提醒:不要試圖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本文作者:杜一無二看首映之前,未來的我回到現在告訴我,我都已經看了15遍的《信條》,但還是沒看懂。那麼問題來了:我還要不要去看《信條》?諾蘭都已經懶於跟觀眾討論電影中知識點的分歧了,所以這次他終於借影片一個科學家之口說出了心聲:不要試圖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 看完《信條》首映的提醒:不要試圖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本文作者:杜一無二看首映之前,未來的我回到現在告訴我,我都已經看了15遍的《信條》,但還是沒看懂。那麼問題來了:我還要不要去看《信條》?8月底在電影院重新溫習一遍《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不也還是不懂其中的原理麼?
  • 「信條」不要去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看完可以在下方討論區說一下你們的看法呀,覺得寫得還不錯的點個關注點個讚哦!看不懂《信條》,絕對不丟人。除非你提前做足了劇透功課,否則諾蘭就沒打算讓觀眾一遍就能看懂。這部影片涉及的概念就很深,逆熵,時間倒轉,時間鉗形運動,祖父悖論等,劇情呈現多線,迴環敘事,不同人物之間證逆視角的無縫轉換,而且劇情留白,很多需要自行腦補,所以這是一部可以稱之為燒腦到極致的影片。
  • 看不懂《信條》就對了,導演說,別試圖去理解,去感受
    (別問為什麼,因為他是大反派)02說實話,在電影世界裡,還得感謝美國,無數次的拯救了全人類。再看看我們華夏,一旦有個人能力超強的,馬上離開,進入另一個位面修仙。這倒也是因為空間法則,若出現了能毀滅地球能力者,也會被帶入其他位面(扯遠了)。
  • 鑑證科丨《TENET信條電影原聲》:別嘗試理解,感受它
    由於檔期問題,諾蘭的老搭檔漢斯·季默去為另一部科幻大片《沙丘》做配樂了,《信條》的配樂換成了瑞典作曲家路德維希·葛蘭森。配樂跟《信條》電影本身一樣飽受爭議,我雖然對電影無感,卻挺喜歡這張原聲帶。這張原聲帶處處緊扣「時間逆轉」的主題,哪怕脫離電影,也是一張很優秀的電子專輯。
  • 《信條》:不要試圖理解它,也無需感受它
    要理解那些物理學理論,看紀錄片,或者做做奧林匹克物理題都是不錯的選擇。諾蘭真是一個聰明人,成功開發出商業片大賣法則,本是二流類型片卻讓觀眾甘願二刷三刷,重複消費,不僅要理清故事時間軸,還要理解裡面的理論。看第一次沒看懂?
  • 最燒腦大片《信條》明日上映,諾蘭大神告訴你如何觀影:別試圖去理解它,感受它
    在《信條》中開啟了全新的時空概念:逆轉時空,其「燒腦」程度也讓很多提前看片的影評人表示,這部片子根本無法劇透。作為2020年規模最大的好萊塢重磅新片之一,《信條》上周已於國際影市開畫,海外首個周末的票房就突破5300萬美元,遠超業內預期,成功幫歐洲、亞洲各國拯救了電影市場。
  • 《信條》好不好看不重要,看不看得懂也不重要,總之,看就對了
    別試圖去理解它,去感受它。》是一部不怕被劇透的電影,因為劇透的那個人也未必看懂了電影中的奧秘,所以在鼓起勇氣去一刷之前,為了對電影有更好的理解,我刷了不少有關於《信條》的解說和劇透,說實話,劇透部分其實對觀影的幫助並不大,反而是有關於物理原理的解釋上,對理解電影有很大的幫助,希望大家在去看電影之前,先了解一遍電影中涉及的物理知識點。
  • 今日上映最燒腦大片《信條》,諾蘭大神告訴你:別試圖去理解它,感受它
    看過的人最普遍的感受是「蒙了」「腦炸」,有人說這部片子根本不怕劇透,因為其實你「無法劇透」,可見該片的閱讀理解難度相當大。最搞笑的是該片的主演,約翰·大衛·華盛頓本人都沒有明白影片中的概念,當記者採訪他的時候,他只能無力地尬笑,而女主演伊莉莎白·德比齊更是直接說:「如果你是一個量子物理學家,你可能看第一遍就全明白了。」
  • 二刷《信條》,我錯怪了它
    豆瓣《穆赫蘭道》電影詞條下有一條評論,大意是如果一部電影需要配上說明書去看,它就不能算是好的作品但我認為,真正好的作品還是那些值得你去思考的作品。值得你去全神貫注的坐在電影院兩個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值得去二刷三刷,去探尋其細節,理解它的每一處伏筆,感受它精妙的布局,揣摩導演的用意,分析角色的價值。
  • 諾蘭攜主創連線《信條》中國首映禮:不要試圖理解它,感受它
    好在鏡頭前的諾蘭導演未改前次《敦刻爾克》來華宣傳時顯露出的習慣,依舊保溫杯不離手,時不時就得啜上兩口紅茶潤潤嗓子。「我一直對時間著迷,對它的主觀性著迷。時間定義我們的存在。而電影也是時間的藝術,並且是表現時間最佳的媒介。」他如此介紹為何在自己第11部長篇電影中,延續個人對時間的思考。
  • 如何理解《信條》中「熵」的體現,時間逆轉有可能嗎?
    千呼萬喚,由傳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燒腦神作《信條》,終於上映了。影片講述了世界的存亡危在旦夕,國際特工試圖利用「時空逆轉」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諾蘭導演一向熱衷「時間」主題,這次更是玩出了新境界——同一空間內同時存在「正向」和「逆向」行進的事物奇觀,簡單粗糙地說就是「局部時間倒流」
  • 觀影 |《信條》:別試著理解它,感受它
    自己的新作《信條》上映後反響如何,他似乎早已心知肚明。所以,片子開始不久,他就借劇中人之口,給出了觀影密鑰,那就是——「別試著理解它,感受它。」這句臺詞,狡黠之至,仿若諾蘭唇邊慣有的那縷似有若無的微笑,我看一次,笑一次,忍俊不禁。所以,下面,僅僅是我的觀影感受。
  • 電影《信條》像一場漫長的腦力測試
    別去試圖理解它,去感受它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宋說 聊起諾蘭,必聯繫到「燒腦」。有人說,諾蘭的電影向來是有觀影門檻的,在《信條》尚未上映之前,觀影門檻更被抬高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故事主線不難理解,看過的觀眾90%應該都能明白此片講了什麼故事:男主從未來回到過去,進行了一場拯救世界的特工戰爭。用這麼一句話去概括,其實設定得非常簡單。主線簡單,但敘事表現手法卻讓觀者撓破頭皮,諾蘭的慣用招數:用複雜的方式講一個簡單的故事。
  • 如果實在看不懂《信條》,那就感受它吧
    確實如此,《信條》裡宏大的戰爭場面、前沿的物理理論、考究的細節伏筆、發人深省的哲學思考,已經足夠撐得起優秀商業類型片的讚譽。要真正理解這部電影,還需要從背景設定講起。「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無知是我們最大的武器。」黃昏時分,意味著白天與黑夜的重疊,也就是正與反的交織、善與惡的碰撞,世界原本就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兩極。站在當代人的立場上,一定無法理解未來人類毀滅世界的決絕舉動;站在未來人的立場上,為了自己的生存又只能犧牲當代人的利益。
  • 從哆啦A夢去理解《信條》
    一百年前,法國導演喬治·梅裡愛發明了「倒放」技術,一隻香腸在銀幕上變回了活豬;一百年後,在《信條》中,男主如何理解「逆向子彈」的工作原理?不是依靠「語言」來說明,而是用攝影機拍下用手「抓取」逆向子彈的過程,再倒著播放一遍。
  • 《信條》電影的主人公是誰? 影片信條細思極恐的細節解析
    《信條》則隨著劇情發展,開始了大量的正向與倒向的穿插,甚至後期還讓大量正向與倒向的事件出現在同一時空。我估計就算是愛因斯坦來看,大概率也很難一刷就捋清楚所有事是如何發生的。如何看懂信條電影信條劇情解析當約翰·大衛·華盛頓所飾演的男主角第一次接觸時空逆轉的原理時,和觀眾一樣是一頭霧水,給他介紹的人說道,「別試圖理解它,感受它。」
  • 《信條》女主選得妙!片中一個神操作,190cm以下女星演不了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莉莎白·德比齊領銜主演的燒腦科幻巨製《信條》正在院線熱映,截至電影上映第一天晚間20點左右,《信條》累計票房已經超過5000萬,因為《八佰》在院線的表現依舊穩定,所以《信條》的首日票房破億還是比較艱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