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不要去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2020-10-12 小腦袋瓜兒

看完可以在下方討論區說一下你們的看法呀,覺得寫得還不錯的點個關注點個讚哦!

《信條》是一部動作驚悚特工片,一上來就進入了諾蘭體系之中,電影的線索就藏在角色的對話和故事情節之中,而且會顛覆我們對時空的習慣認知,因為在我們的認知中,時空的變化無非就是穿越,而信條則不同,一旦錯過或者搞不明白,就會導致後面的劇情看起來毫無頭緒。

大多數人都把時間看做是一種直線式,不可反轉的存在,而在諾蘭的構想中,時間變成了極易駕馭的曲線,可以隨意彎曲,扭曲,並行甚至逆轉。看不懂《信條》,絕對不丟人。除非你提前做足了劇透功課,否則諾蘭就沒打算讓觀眾一遍就能看懂。這部影片涉及的概念就很深,逆熵,時間倒轉,時間鉗形運動,祖父悖論等,劇情呈現多線,迴環敘事,不同人物之間證逆視角的無縫轉換,而且劇情留白,很多需要自行腦補,所以這是一部可以稱之為燒腦到極致的影片。

《信條》大眾眼中的片名,而實際原名叫《TENET》,這個片名包含了許多含義,首先片中神秘組織的名稱就是這個。而且,你仔細觀察這個名字,你會發現這個詞正逆寫都是一樣的,這是在暗示什麼?這個詞曾出現在龐貝古城的一塊塞託方陣上,而石碑上的詞也構成了這部電影的主幹。

首次任務失敗:一群蒙面劫匪闖入烏克蘭一個歌劇院劫持人質,其實目標就是要搶奪一個裝有神秘物質的手提箱。男主角和同伴假扮成特警也要搶奪手提箱,但任務離奇失敗,男主角為了保護秘密而「被假死」。

加入「信條」:男主角在假死後被救,變賦予了新的任務,通過科學家,從射出的子彈倒著回到槍膛的的實驗中了解到「逆轉時間」的概念,並被告知整個世界可能因為逆轉技術消失。「死去」的他從此不再有身份,所以加入信條組織成為無名氏,他的任務就是保護全世界不要被逆轉時間毀滅。

調查反派:無名氏與特工搭檔尼爾開始搜索俄羅斯寡頭薩特,他通過妻子凱特的藝術品交易生意將非法資金洗白,於是兩人開始通過凱特接近薩特。而慢慢交往,他們發現凱特也對一直控制她和兒子麥克斯的薩特充滿了怨恨。無名氏讓凱特幫助他們見到薩特,而作為交換,無名氏把凱特母子從薩特的控制當中解救。

飛機撞倉庫:無名氏與而你為了尋找薩特藏著的逆時間設備,用飛機撞毀了可能藏有設備的倉庫,從而引發火災打開安全通道,製造進入倉庫的好機會,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神秘十字轉門,同時遇到兩個裝備齊全的神秘逆時間者的阻擋,計劃失敗。

時間逆轉機器:通過調查,無名氏的值神秘十字轉門其實來自未來,是一臺能夠進行時間逆轉的機器,薩特想利用這臺機器中心規劃時間,而開場烏克蘭劇院人質事件其實就是薩特在幕後策劃的,目標是裝有鈽元素的手提箱,但是手提箱落入烏克蘭軍方手中。

互鬥心機:無名氏偽造前外交官的身份,在凱特的幫助下接近薩特,薩特製造事件想殺死薩特,但無名氏認為薩特身上有太多價值和秘密都沒有給解開,因為秘密涉及未來人類世界的存亡,所以他救下薩特,隨後鬥智鬥勇,了解到了鈽元素是組成時間機器的重要元素,但烏克蘭軍方不打算與薩特進行交易。薩特利用無名氏從運輸車隊中搶到鈽元素,在給自己,而無名氏也將計就計。

高速路之戰:在高速路上,無名氏和尼爾以及其它信條組織的特工合作,剛在烏克蘭一方截獲鈽元素,薩特便出現,他們利用逆轉時空技術和凱特作為人質,得到戰利品。無名氏也利用逆轉時空在過去和現在以及未來穿梭,不但救了凱特,還知道了薩特的真實身份和他要毀滅世界的陰謀。

最後成功:為了阻止薩特毀滅人類的行為,無名氏和尼爾以及凱特來到薩特的基地,利用逆時間完成任務,搶掉了薩特手中的時間炸彈,最終阻止了人類時間的逆時間中滅亡,而尼爾的身份也將揭曉,他們此時執行的任務和影片開始烏克蘭歌舞劇時間同步,呼籲首尾概念相同。

再來影片中的道具:首先來看一塊出土自龐貝古城的塞託方陣,時間大概是公元一世紀,這塊石板上寫的是拉丁迴文詩,意思就是時間之輪的旋轉,而幾個單詞本身也是正逆相應。而《信條》,不但借鑑了其結構,幾個關鍵詞也來自這石板。

Sator:是反派Andrei sator的姓氏,來自未來,想用時間炸彈毀滅人類。

Arepo:是贗品畫匠的姓氏,預示著神秘

Tenet:信條組織,也是影片的原名。

Opera:指歌劇院交戰,也是男主引誘反派見面的密語。

Rotas:輪轉,同時也是建造公司的名稱,似乎暗示著這家公司與反派有關係

地理位置的選擇,奧斯陸意為上帝的山谷,是反派秘密事業的所在之地。

時間炸彈:在以及毀滅的未來,一個喪心病狂的科學怪人利用時間逆轉技術製造出炸彈,可以讓時間逆轉,人類文明將受到毀滅打擊。薩特搶走的鈽元素,是組成炸彈的最後一個零件。

時間閥門:電影中一共四座十字時間轉門,他們分別為紅色和藍色,可別可以進行短暫的時間正逆進程。

而看懂信條我們需要先懂哪些?

熵:這個詞最早出現自熱力學,就是描述一個系統內在性質的改變。後來這個詞被延伸到很多的領域,根據熱力學定律,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轉到低溫物體,比如火旁邊放一桶冰,不久後冰就會融化,能量之間是有運動方向的,兩個能量的流動是由兩個物體的熵來決定。而電影中的女科學家發明了惡意逆轉熵的技術,從而可以進行逆向操作,比如子彈能倒射。

時間鉗形運動:也叫時間夾擊,就是我們正常生活,突然一群從未來生活的人回來告訴我們未來會發生什麼事,使我們知道將來的事情。片中反派就是處處領先一步,因為反派熟悉這種時間鉗形運動手段。

祖父悖論:是一個科幻小說家提出的,就是假如你穿越回曾經殺死了你的祖父,那你是怎麼出生的?如果沒有了你,你又怎麼回去殺死他?這是一個無解題

這部電影看得真是頭暈目眩,不過好在這部電影沒有涉及到平行時空,不然可能就真的燒掉腦袋了。諾蘭也說了,信條中的一部分畫面和一些敘事技巧在他的腦中構思了很久,差不多十幾年,比如子彈從牆上飛回槍裡,這是他在《記憶碎片》中展示的,但這次他做的更具體,更加證實。所以別人十幾年的構想,你想看一遍就懂,真的很難。很多東西我們只能試著去感受它,知道它的存在,不是去理解它。

相關焦點

  • 信條丨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有人叫我寫觀後感動筆可以可自問是否理解它於是自我懷疑於是用了影片中的臺詞「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木頭木腦每次觀影前對電影的提前了解,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去理解這部電影,而後追尋它所要表達的深意。良好的習慣讓我再看《信條》時受益良多。看電影,一定要做好觀影準備,至少了解故事背景、角色定位,如有需要還可以去了解故事線,相信我,這在你看《信條》時,會比很多人更容易理解電影。還是那句話,別看沒準備的電影,尤其是諾蘭的。
  • 看完《信條》首映的提醒:不要試圖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本文作者:杜一無二看首映之前,未來的我回到現在告訴我,我都已經看了15遍的《信條》,但還是沒看懂。那麼問題來了:我還要不要去看《信條》?諾蘭都已經懶於跟觀眾討論電影中知識點的分歧了,所以這次他終於借影片一個科學家之口說出了心聲:不要試圖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 看完《信條》首映的提醒:不要試圖理解它,要去感受它
    本文作者:杜一無二看首映之前,未來的我回到現在告訴我,我都已經看了15遍的《信條》,但還是沒看懂。那麼問題來了:我還要不要去看《信條》?8月底在電影院重新溫習一遍《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不也還是不懂其中的原理麼?
  • 《信條》一刷想要看懂?算了,別去試圖理解它,去感受它
    故事主線不難理解,看過的90%的觀眾應該都能明白此片講了什麼故事:男主從未來回到過去,進行了一場拯救世界的特工戰爭。用這麼一句話去概括,其實設定的非常簡單。《星際穿越》中,諾蘭設置時間是不能被逆轉的,而在《信條》中則推翻了此前的觀點。此次故事核心不是時間之旅,而是時空逆轉。這種時空逆轉的發生是物理規則在時間維度中的逆向運行,在與正常時空完全相反的逆向時空裡,結果即原因,過去即未來,聽起來還真是高深莫測。
  • 新看點丨看《信條》,別試圖理解它,得去感受它
    「《TENET》不應該翻譯成『信條』,應該音譯成『天吶天』!」9月4日,諾蘭新作《信條》登陸中國院線,號稱「諾蘭最燒腦電影」的《信條》果然不負眾望,不少影迷一刷之後「絕望」地在豆瓣留下評論「燒腦、看不懂,第一遍完全是預習」;而喜歡的觀眾表示這是「絕對的傑作」「諾蘭最有野心的作品」。
  • 《信條》影評:不要嘗試理解,而是去感受和體驗
    :「不要嘗試理解它。」《信條》整部電影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正是如此,我們不需要針對時間旅行的「祖父悖論」去多做探討,而是偏向於「命定悖論」,將電影裡所有事件視為必定會發生的既定事實,並把每位角色的故事線當成是一段連續前進,即便進入機器也只是改變方向的旅程。
  • 《信條》影評:不要嘗試理解,而是去感受和體驗
    然而這次《信條》諾蘭不再只利用劇情編排和剪輯手法,而是更進一步地真正把「時間」融入故事本身,藉由片中「時間倒退」的設定帶給觀眾跟過去截然不同的體驗。《信條》電影評價好看嗎?《信條》到底是什麼?或許不少觀眾就算看完電影還是會對「信條」的設定,以及整部片故事線的進行方式感到一頭霧水,但就如同片中科學家對主角所說:「不要嘗試理解它。」
  • 盤點諾蘭電影經典金句,《信條》燒腦劇情以外的另類享受
    《信條》充滿導演路蘭精心設計的對白。在《信條》上映不久,觀眾就聽到一個與羅伯特帕丁森有關的「關鍵詞」,而這句就是「我們活在一個暮光世界」。除此之外,觀眾最深刻的金句莫過於「不要嘗試去理解它,去感受它」及「發生了的事情已經發生」等。
  • 《信條》:不要試圖理解它,也無需感受它
    要理解那些物理學理論,看紀錄片,或者做做奧林匹克物理題都是不錯的選擇。諾蘭真是一個聰明人,成功開發出商業片大賣法則,本是二流類型片卻讓觀眾甘願二刷三刷,重複消費,不僅要理清故事時間軸,還要理解裡面的理論。看第一次沒看懂?
  • 「時間魔術師」諾蘭大片《信條》,能否拯救受疫情影響的影視業
    作為一部有著特殊題材的作品,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毫不意外地在事前宣傳將《信條》劇情保密到家,不僅利用讓觀眾看完還是摸不著頭緒的簡介和預告為整部電影製造非常吸引人的神秘感,以「TENET」這源自於拉丁回文「SatorSquare」、左右對稱且在古羅馬有著「理解、掌握」意思的單字作為片名,也非常巧妙地以「回文」跟電影受到神秘力量影響的劇情走向相互呼應,讓《信條》這部作品具有相當獨特的迷人魅力
  • 從哆啦A夢去理解《信條》
    一百年前,法國導演喬治·梅裡愛發明了「倒放」技術,一隻香腸在銀幕上變回了活豬;一百年後,在《信條》中,男主如何理解「逆向子彈」的工作原理?不是依靠「語言」來說明,而是用攝影機拍下用手「抓取」逆向子彈的過程,再倒著播放一遍。
  • 鑑證科丨《TENET信條電影原聲》:別嘗試理解,感受它
    文/ 胡廣欣鑑定對象:路德維希·葛蘭森《TENET信條電影原聲》發行時間:9月3日由於檔期問題,諾蘭的老搭檔漢斯·季默去為另一部科幻大片《沙丘》做配樂了,《信條》的配樂換成了瑞典作曲家路德維希·葛蘭森。
  • 看完《信條》,諾蘭這一次,死在了他的創意上
    可以說,《信條》本身的觀影門檻偏高,對於不常常看腦洞電影亦或是科幻片的人來說,很有可能150分鐘過去,仍然理不清故事的脈絡。《信條》本身的主題並不複雜,可以用一句話,甚至六個字來概括——「特工拯救世界」。但,他可是諾蘭。
  • 《刺客信條》系列長評:不再「刺客」的刺客信條
    而且人家的目的也不是刻意要霸凌你,而是在於好好地控制玩家探索世界的動線。對,這塊我是認真很想為《起源》平反哦,因為2代、4代,你要是去到那些還不可以去的地方,遊戲只會很偷懶的威脅你給我滾,不然我就讓你失去同步,這樣而已。再來就是刺殺「無法一擊必殺」,這塊我也很可以,因為在別的潛行遊戲,本來就都有兵種是不給你一擊必殺的,如果隨便一個人都能給你捅菊花殺死,那遊戲才真的無聊。
  • 新片速遞 |《信條》:我在起點等你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去感受它。」關於《信條》的劇情,網絡上已經有很多深度解讀,比如「逆熵」、「莫比烏斯環」、「祖父悖論」等量子物理概念,但「解密的終極快樂往往不來自謎底揭曉的那一刻,而是源於樂此不疲的探究過程。」所以為了防止劇透,還是建議大家自己去看,去發現,去琢磨,正如片中女科學家的那句臺詞:「不要試圖去理解它,去感受它。」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首波評論出爐:感受它並非理解它!諾蘭化的007...
    不過,也有影評人認為,這次諾蘭的確有點「玩過頭」了,讓人感到困惑無比,以下為《信條》目前公開的首波評價—— Variety 的Guy Lodge: 「《信條》本身並不會太過難以理解,與其說複雜反而更偏向曲折,說深度不如說廣度,而電影本身故事也比你想像中的更線性。」
  • 二刷《信條》,我錯怪了它
    但我認為,真正好的作品還是那些值得你去思考的作品。值得你去全神貫注的坐在電影院兩個半小時甚至更長時間,值得去二刷三刷,去探尋其細節,理解它的每一處伏筆,感受它精妙的布局,揣摩導演的用意,分析角色的價值。
  • 《信條》不好看,不只是因為觀眾看不懂 | 鮮見
    誠然,用大量臺詞交代設定,是諾蘭電影無法逃避的一環,否則真就「曲高和寡」了。但《信條》中,大量的設定、專業詞語,甚至每個人物(凱特夫婦、普利亞等)或場景(奧斯陸自由港等)在出現前,都需要通過對話來交代設定,這對電影的故事性與節奏的流暢度傷害很大。所以與其說《信條》這部電影燒腦,不如說諾蘭沒有詳細解釋的專業名詞和術語太「燒腦」。
  • 時間大師諾蘭最新科幻動作燒腦大片《信條》:時空旅人版007
    「大膽?有些人會稱之為瘋狂」,這句片中臺詞,恰巧足以描述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撲朔迷離的最新力作——《信條》。在《信條》中,諾蘭則是將焦點由空間轉向時間,把時間對摺起來,成為如原文片名「Tenet」一般,一個名副其實的回文象徵。
  • 《信條》電影的主人公是誰? 影片信條細思極恐的細節解析
    羅伯特·帕丁森演過的電影《迷失Z城》《好時光》《信條》《神棄之地》凱特(主角)演員:伊莉莎白·德比茨基凱特的扮演者:伊莉莎白·德比茨基伊莉莎白·德比茨基演過的電影《信條》影片信條細思極恐的細節解析《信條》的「難懂」,其實並非在劇情複雜程度之上,也不是在基礎設定依託的原理複雜程度之上,而是在其反常規和反邏輯的敘事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