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不好看,不只是因為觀眾看不懂 | 鮮見

2020-09-11 烹小鮮

就算不是諾蘭的粉絲,《記憶碎片》《致命魔術》《蝙蝠俠: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經典影片,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對於筆者而言,《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甚至為我打開了想像世界的大門。

所以《敦刻爾克》之後,等待諾蘭的新作問世,等待電影能再次抵達思想的邊界,成了很多影迷日常生活外的一件大事。

盼望著,盼望著,諾蘭用6年時間打磨劇本的新作《信條》,終於在9月4日和國內觀眾見面。然而,即使諾蘭再次創造出了一個極富想像力的世界,但影片7.8的豆瓣評分與7.9的IMDB評分,依舊暴露了觀眾期待的落空。

直白說,按照觀眾對諾蘭的標準,《信條》確實不「好看」。


《信條》海報

敢下這樣的判斷,我倒不是想作大死,反倒是結合諾蘭過往的作品與《信條》本身得出的結論。或許有人說,你覺得不好看是你沒看懂。說實話,第一次是真沒看懂,但在二刷並翻看了大量分析後,我倒覺得清晰了許多。

只是這越清晰,我越覺得《信條》不行。諾蘭的影迷先別急,且聽我一一道來。

翻看諾蘭之前的電影,每一部都是極富想像力,又能打破觀眾對時間、空間固有認知的佳作。但在構架出不同的想像世界外,將設定有機的結合在故事中,才是諾蘭遠超其他創作者的「魔力」。


《致命魔術》影評

然而在《信條》中,諾蘭的「魔力」似乎消失了,這也導致想像力與故事完全脫節。

其一體現在冗長的設定交代上。誠然,用大量臺詞交代設定,是諾蘭電影無法逃避的一環,否則真就「曲高和寡」了。但《信條》中,大量的設定、專業詞語,甚至每個人物(凱特夫婦、普利亞等)或場景(奧斯陸自由港等)在出現前,都需要通過對話來交代設定,這對電影的故事性與節奏的流暢度傷害很大。

所以與其說《信條》這部電影燒腦,不如說諾蘭沒有詳細解釋的專業名詞和術語太「燒腦」。這樣就容易理解了,畢竟時至今日劇情我算是弄懂了,但「熵」我才剛會讀。

《信條》劇照

其二體現在真實感的缺失上。從《蝙蝠俠》三部曲開始,諾蘭就給自己的電影定下了要求:有實景、搭模型實拍的可能,就堅決不用特效。用他的話說,這些燒錢的要求,是為了讓觀眾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

為此,拍攝《信條》時,諾蘭又「大姑娘坐花轎——頭一回」的在片場炸了一架真實的波音747。

不過錢是花了,導演對真實感的要求卻沒能實現。這一點上,我覺得諾蘭搞錯了重點,或者說《信條》只是他對觀眾理解複雜設定能力的一次實驗。

因為他很清楚,場景與畫面的真實感能第一時間將觀眾帶入到故事中,但有血有肉的人物和觀眾能夠理解的故事,才是大眾可以產生共情並身臨其境的關鍵。彼時《蝙蝠俠》中人傑地靈的哥譚市、《盜夢空間》的多重夢境、《星際穿越》的多維空間,觀眾個個能帶入,這才是諾蘭NB之所在。

倒不是說炸飛機不好,畢竟諾蘭和華納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不容我這個妖怪來反對。更不是說《信條》沒有「心」,畢竟高超的配樂和大量商業片的元素,都讓影片緊張、刺激。

但如果《信條》僅僅只能通過簡單的導演技巧傳遞真實感,那確實對不起諾蘭的實力,也對不起那架波音747。

波音747遺照


這一部分其實有些主觀,但每個例子,都讓我在觀影時稍感不適。這些情節點就像鬧著玩兒似的,作用也只是在幫助諾蘭更好的詮釋理念,或者用最省事兒的方法交代劇情,而不是講好故事。

比如面對軍火商安德烈手下的幾個保安,主人公沒太費勁就逐一擊倒。此時等在車外的保安隊長正狐假虎威的威脅女主凱特,眼看主人公從廚房一路殺下來,凱特的表情從絕望到重燃希望,說出了「Not always, apparently」這句臺詞。

這段表演和臺詞有雙重意圖,其一是在主人公打贏後,凱特對結果的欣喜,其二是暗示凱特將主人公視為希望,她有了走出「地獄」的可能。

按理說,一場戲有兩重交代,從劇作角度看完成度很高,但從凱特表情變化到說出臺詞的過程中,我總有一種可以但沒必要的想法。

走出影院後我回憶這種感覺,可以借一位導演的話做總結:這是電視劇的拍法。


又比如主人公在燈塔完成訓練後混入博物館內,此時負責館藏的工作人員蘿拉發現了「特殊」的主人公。此時蘿拉不但用大量臺詞交代了電影最核心的設定,更用「比第三次世界大戰、核戰爭更嚴重」的後果,為主人公和觀眾強調了影片的危機感與緊迫感。

雖然從後續的劇情看,蘿拉所言非虛,但在電影開篇不久,一句僅有簡單背景交代,缺乏畫面做嚮導的「威脅」,完全無法讓我進入到情緒中,反倒想替主人公對蘿拉說一句「就這」?

主人公進行「逆時」訓練

多說一句,在這句硬橋硬馬的臺詞之前,我正瘋狂吸收「逆時」「熵」等新鮮詞彙,腦子實在是轉不過來,而這樣的情況在觀影過程中屢見不鮮。用一句高級點的詞,就是《信條》缺了一絲「呼吸感」。

故事沒有吸引力,《信條》在人物塑造上也不過關。過往,《盜夢空間》中柯布對妻子的愛與羈絆;《星際穿越》中庫珀對女兒的承諾和思念,都在傳達情感之餘,增加了角色的魅力。但這一次,諾蘭似乎沒「走心」。

以主人公為例,雖然倒推結果,他是整個計劃的設計者,但在影片中,他沒有名字,也沒有人物弧光。甚至連他對凱特的情感,也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這就導致人物在行動過程中,觀眾無法產生共情,自然也無法很好的融入情節。


主人公

女主凱特的著墨頗多,也是很多矛盾衝突的起點。但即便是電影的關鍵人物,我們也很難從她身上看到人性的閃光。故事中,她更多是被動的一方,做出的決定也大多被逼無奈。

一方面,諾蘭通過這種極端的設定,強化了人物的悲情色彩。但另一方面,凱特缺乏個人判斷,甚至在最後強行失去理智,導致拯救世界的任務遇到危機,則體現了角色塑造刻板,更像工具人的問題。


諾蘭綁架著名女明星

唯一能打動人心的角色,是之前一直沒提到的尼爾。作為主人公的好搭檔,尼爾不僅幫助他理解「逆時」、渡過難關,更在關鍵時刻,承擔起拯救主人公的任務。

這位來自未來的英雄,在清楚自己命運的情況下,依舊選擇進入周而復始的時間和命運中,在影片結尾,展現了諾蘭在人性上的把握能力。

這條父子線埋的夠深,情感爆發也夠強烈,如果能看懂整條脈絡,尼爾的塑造極為動人。但對於一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而言,結尾才姍姍來遲的情感夠精妙,卻著實是有點晚。

《信條》中有句臺詞,被很多觀眾拿來做電影的註解。那就是「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但如果我完全不理解智能馬桶是幫我清洗屁股的,那突然一股水流湧進我的X花,感受估計也不會太好。

不過,電影的定義是「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所以觀眾能不能看懂其實不重要,這或許是諾蘭在拍攝《信條》時沒有過多考慮觀眾的原因。

作為電影愛好者,我對這種探索並不完全否定,畢竟作為二維藝術,在科技不斷發展的歷史背景下,電影在未來或將遭遇「比第三次世界大戰、核戰爭更嚴重」的危機。那麼如果這個時代有一位先驅者,能提前做探索和調整,那一定是克裡斯託夫·諾蘭。

只是下一次您要是還想探索,不妨提前畫一個知識點,我們也能預習一下。就算沒法保證都能看懂,起碼可以省點多刷的票錢。

相關焦點

  • 《信條》都說看不懂,是真不好看,還是諾神高估了觀眾?
    ,所以前半部分有大量枯燥的臺詞,這些臺詞裡還藏了好多關鍵信息,內地觀眾聽懂英語的沒有幾個,只能看中文字幕,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電影結束了也睡醒了,然後就說沒看懂。》的觀影門檻很高,電影上映後,很多觀眾表示門檻確實挺高,反正是沒看明白咋回事,所以關於《信條》 的劇透很少,因為看懂的人太少了,即便看懂的人,一兩句也解釋不清楚。
  • 《信條》好不好看不重要,看不看得懂也不重要,總之,看就對了
    》是一部不怕被劇透的電影,因為劇透的那個人也未必看懂了電影中的奧秘,所以在鼓起勇氣去一刷之前,為了對電影有更好的理解,我刷了不少有關於《信條》的解說和劇透,說實話,劇透部分其實對觀影的幫助並不大,反而是有關於物理原理的解釋上,對理解電影有很大的幫助,希望大家在去看電影之前,先了解一遍電影中涉及的物理知識點。
  • 《信條》的問題不是難懂,而是不好看
    雖然他對「奇觀」的執著不輸任何前輩,但對於電影所能承載的負荷,並沒有充分發揮。這一點,在《信條》中體現得尤為顯眼。看《信條》,就像在看一輛黑科技打造的卡車,但卡車上原本應該裝載的故事、人物、內核、情感,卻好像忘了搬運,只有空載的卡車孤獨地橫衝直撞——所以,《信條》的問題從來不是「看不懂」,而是「不好看」,是空洞。
  • 《信條》的問題不是難懂,而是不好看
    ,只有空載的卡車孤獨地橫衝直撞——所以,《信條》的問題從來不是「看不懂」,而是「不好看」,是空洞。看不懂其實不會影響觀眾的喜愛,我初看《穆赫蘭道》、《妖夜慌蹤》也沒懂,但就是很喜歡,因為好看。甚至可以拿《信條》本身舉例:最後尼爾慷慨告別時,再看不明白的人,也會有所感動,這就是情感的力量。可惜,整部電影只有這一點點情感流露。
  • 看不懂諾蘭的《信條》?請收下這份觀影指南
    時隔三年,大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攜「燒腦」新片《信條》重返中國院線。不過,首周末突破兩億的票房難稱理想,迄今較開畫下降0.5的豆瓣評分也漸漸呈現口碑兩極分化之勢,「門檻太高」「看不懂」等成為觀眾主要的吐槽點,演員秦昊更發文調侃:如果自己表示看不懂,會不會被質疑智商問題。從《盜夢空間》到《星際穿越》,向來標榜高概念的諾蘭似乎從未對觀眾這麼「不友好」過。
  • 看不懂《信條》不難為情,因為一遍真的很難看懂
    9月3日晚,《信條》舉行了「跨時空連線」中國首映禮,諾蘭導演攜主演在線上現身,與杭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五城的首映場觀眾進行映後交流。還有影迷表示,她看過諾蘭所有片子,《信條》可以說是諾蘭作品的集大成者。導演前面幾部片子練手過的東西,都出現在了《信條》裡。但即使是諾蘭骨灰粉,她還是覺得《信條》信息量太大,要再去刷幾遍才能完全懂。
  • 諾蘭新片《信條》為何票房不高?看不懂還是190cm女主更好看
    我個人是有貢獻了三張電影票,第一次看前面的戲份覺得有點點乏味,因為滿腦袋都是問號,看不懂,後半段才漸入佳境。從這點可以看出,女主角的出場的確瓜分了觀眾的一部分注意力,沒法不分心去專注於看電影。而我本人看到女主出場,只是感嘆這女的好漂亮呀,身材真好。
  • 你看不看得懂《信條》不重要,你朋友圈的理科生看懂了就行
    發現沒有,平時我們評價電影的標準是,好不好看,但到了諾蘭這裡,就變成了,看沒看懂。《信條》並不至於看不懂,但的確要保持一個高度集中的狀態,才明白他到底在哪個部分設置了概念,又是怎麼使用這個概念的。不管看不看得懂
  • 《信條》一部你或許看不懂,卻也不容錯過的燒腦大片
    《信條》這部電影自籌備以來就是焦點,換句話說導演諾蘭的每一部作品沒有一部是被忽視的。上映以來,關於這部電影的爭議也已經大過了電影的內容。太多人看不懂了,很多人走進電影院的人都調侃,電影開始五分鐘的時候就開始蒙圈,電影過去半個小時候的就已經完全跟不上電影的節奏了。
  • 年度神劇《信條》:不讀書,連電影都看不懂了
    可能是因為疫情,也可能我起得太早,更可能這樣的燒腦劇少人看,全場就三人,我,還有最後排一對情侶。說實話,看這樣的電影,我是很享受智商被虐的過程。我不敢說,看第一遍就看懂了《信條》,諾蘭的電影,都是要刷三遍以上的,不然他就不叫諾神了。
  • 看不懂,字幕要背鍋:《信條》的翻譯是不是太拉垮了?
    《信條》的原名是TENET,單詞直譯過來就是「原則、信條、教義」。正著看是TEN,反著看也是TEN,對應片尾正向的紅隊和反向的藍隊任務限時十分鐘。字面上看,TENET有信條的意思,但是當小編在翻譯軟體中輸入中文「信條」時,首選單詞是「creed」。中文的「信條」其實對應的是「creed」,比如Assassin's Creed——《刺客信條》。
  • 看不懂,字幕要背鍋:《信條》的翻譯是不是太拉垮了?
    《信條》果然未能在中國大火。至於原因,我們在「極度燒腦的《信條》,是救世擔當還是水土不服?」(點擊查看)一文中分析過。上映後的《信條》依然因為「難懂」被觀眾吐槽。其實這部片子看不懂,除卻影片本身的因素外,翻譯也是要背鍋的。
  • 《邪不壓正》:看不懂,因為不正經
    大部分觀眾看完走出影院,都感覺看不太懂。但可能太過期待了,又不好大大方方承認看不懂,總覺得是不是自己理解的問題,於是再去看看分析劇情人物細節的文章,了解下影片涉及的歷史背景,小心翼翼在心裡咂摸一下影片的滋味。然而最後還是很懵懂。有點像皇帝的新衣。隱隱覺得受騙上當卻又猜自己應該沒上當的這種感覺,是無法跟別人直說的。
  • 諾蘭電影太燒腦,看不懂《信條》一點也不丟人,睡一覺就「懂」了
    說實話,看完《信條》,我不得不承認自己就是個被震住的目瞪口呆、呆若木雞的呆瓜。像我這種生活裡本來反應就遲鈍的人,因為在看影院中不能暫停回放,很多情節都反應不過來,只能被電影劇情強行拖著走。請恕我本人才疏智淺,平時看電影時,最多能容納3層概念設定。
  • 《信條》到底好不好看?反正我們給了____星
    這樣一位毫無 「媽」 感的冷豔貴婦,明明長著一張標準的俄羅斯特工臉,還是能單腿開安全鎖那種,居然在《信條》裡會被這個她要低頭才能看到的反派牢牢牽制,理由僅僅因為賣假畫被暴露後會坐牢見不到兒子???世界可是都要毀滅了啊!你清醒一點!! 幸好在她殺了大反派之後電影就結束了,不然她在獄中該怎麼跟兒子解釋她因為怕假畫暴露而謀殺了他爸這事?
  • 《信條》熱映觀眾反應看不懂,女主靠腿長入選,男主更是讓人意外
    從2020年9月4日開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電影《信條》在中國熱映,不僅很快票房突破兩億,而且還獲得了網絡熱議。可惜上映四天之後,初始熱度逐漸消退的觀眾開始反應過來自己"看不懂",表示觀影讓自己"智商下線",真是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 古天樂秦昊發《信條》觀後感,燒腦看不懂網友:你不是一個人
    就像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觀眾都知道這是一個關於超級富二代通過氪金來打擊罪犯的故事,但卻依然看得如痴如醉。三部曲中的小丑、貝恩已經成了經典反派人物,觀眾對於這些反派更多的是理解,而非單一的憤恨。這就是一個牛叉導演能夠做到的極致。即使在同一個主題同一個框架下,依然能夠讓觀眾回味無窮。
  • 《信條》國內上映一天票房就破1億,但網友們一致反饋:看不懂
    《信條》在國內上映之前,相信很多人就已經在默默期待了,不為別的,只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導演是拍攝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以及《蝙蝠俠:黑暗騎士》等經典作品的諾蘭大神。看了一條最為經典的評論這樣調侃《信條》的難懂程度:羅素兄弟:不能讓別人看真劇本防劇透。諾蘭:人手一本啊!大甩賣啊!看懂算我輸啊!
  • 《信條》熱映觀眾反應看不懂,女主靠腿長入選,男主更是讓人意外
    從2020年9月4日開始,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電影《信條》在中國熱映,不僅很快票房突破兩億,而且還獲得了網絡熱議。可惜上映四天之後,初始熱度逐漸消退的觀眾開始反應過來自己&34;,表示觀影讓自己&34;,真是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 《信條》是看不懂還是不好看?吐槽諾蘭還需拿上物理書壯膽
    簡單的說,就是看過以後劇透後,能懂的人早就懂了,不能懂的人依舊不能懂。而不能懂的人,那個比例應該佔正常人類的80%。對諾蘭的影片做出影評是一件相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既然這片子叫《信條》,那就是因為通過時光穿越這個方法,回到過去,他有一個人倫上的問題。是什麼樣的信條,能讓你後悔自己走過的路,必須回去,面臨著進入第二個平行世界的自己,丟失原本的自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