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到底好不好看?反正我們給了____星

2021-02-25 BIE別的

今年 9 月 4 日在內地上映的《信條》可能是諾蘭最具爭議性的電影了,影片口碑兩極分化嚴重,雙方誰也不服誰。我們決定湊個熱鬧,參與到這場腥風血雨的討論中。反正老闆給報銷電影票。

「因為太吵了,

其中 1 星給震動按摩椅般的 IMAX 體驗,真挺舒服的。

我作為一個 「諾黑」 本來並沒有貢獻票房來黑他的打算,但機緣巧合我還是走進了電影院。在全程的杜比 「DuangDuang」 聲中,我的座椅被震得像電動按摩椅一樣舒適 —— 雖然很吵,但我睡得很安詳。

當然,因為太吵了,我也只努力睡了5分鐘左右。

醒了以後我再沒能在座位上找到一個好睡的角度,於是只好研究起了女主角的身高:這女人被綁在右後座,居然還能用腳夠到左前方駕駛座的安全鎖?影史奇觀!這也成了我觀影過程中最急於知道的答案,一齣電影院趕緊查了下:身高1.90m,加上高跟鞋約等於兩米。我滿足了。

《信條》女主 Elizabeth Debicki (左三)於第 66 屆坎城電影節 | 來源:路透社除了身高,這位高妹和大反派的戲份也讓我十分迷惑。這樣一位毫無 「媽」 感的冷豔貴婦,明明長著一張標準的俄羅斯特工臉,還是能單腿開安全鎖那種,居然在《信條》裡會被這個她要低頭才能看到的反派牢牢牽制,理由僅僅因為賣假畫被暴露後會坐牢見不到兒子???世界可是都要毀滅了啊!你清醒一點!! 幸好在她殺了大反派之後電影就結束了,不然她在獄中該怎麼跟兒子解釋她因為怕假畫暴露而謀殺了他爸這事?雖然我們不會知道在一個法制如此健全的世界裡,謀殺罪是否也適用於殺掉滅世未遂的反派。我也十分想說說主角,但他實在是一個連名字都不配擁有的工具人。《信條》除了首尾一一對位的嚴密結構,故事線、感情線和人物都單薄到無甚可說,至於逆時間的設定和從絕望瘋子手中拯救世界的主題也都不夠新鮮。對於諾蘭的粉絲來說,這是他的特色;但對於我來說,這只是他的缺點。 結構感強可以是音樂的特色,因為音樂本身就是結構的,因此結構本身也是可以被欣賞的,比如巴赫,比如卡農。但對於電影這樣一個在一段時間裡佔據人的全部思維和視聽感官來造夢的藝術形式來說,我以為這是遠遠不夠的。 好萊塢也許需要諾蘭這樣一位會操作資本、玩弄燒腦風格的導演,但我並沒有用2個半小時看他精心搭建一個空殼的耐心。諾蘭所喜愛的這種循環往復、無法擺脫的宿命感,也讓我覺得枯燥不已。在了解了逆時間的設定後,一切按部就班,後續再沒有懸念,唯一的驚喜大概就是嫩牛……羅伯特·帕丁森好像真的挺帥的。從我僅有的對諾蘭的了解,他自古就是工具人的慣性操縱者,談論他的時候提及人物真沒必要。記得朋友說過:「你不記得星際穿越裡有甜茶才是對的」。那麼羅伯特·帕丁森最後一分鐘的表情就值得一提,那一分鐘我的顱內放映機又從基輔劇院那個背包上的紅繩開始從頭來過,這個感情線扯出了力拔山河的氣勢,足以覆蓋前面 149 分鐘的無感情爽片 —— 他成為了一個超越工具人的存在。影片的設定基礎是推翻熱力學第二定律,而熵增決定時間的方向,兩者皆為統計學概念而不具實體性,所以這個設定門檻低且站得住腳。但推翻越是基本的法則越需要去構建足夠龐大細膩的世界觀,因為觀者會基於事實經驗本能地抗拒。這不是一個適合講的故事,諾蘭偏要講,沒講好也不意外。 再從我對電影僅有的了解,名導在多次試探後都要走上自我滿足的道路,岔出去可能是個胡同,也可能一去不返。《信條》就像諾蘭擯棄了那些討好觀者的部分,只剩他個人對時間的頑固想像。 比起想對別人造成影響的目的,我還是傾向於這種怪人式的個人輸出:從劇組花巨資去七國拍攝,到諾蘭說:「我想觀眾從某種意義上總是能意識到電腦特效和實景拍攝的區別。」,甚至他拋出祖父悖論也是在告訴觀者:這個 bug 我不是沒想到,是不解決而已。 從可以循跡至龐貝石碑的十字對稱片名 TENET,到幾次出現的 Brutalism(野蠻主義)建築,如果你看不懂,細究這些沒什麼用的事情,也比解題有意思的多。

《信條》是最讓我失望的一部諾蘭電影,或許是因為它太挑戰我的智商,又或許是它真的不盡如人意。 喜歡諾蘭是因為他燒腦劇情的背後通常會有情感連接,比如《記憶碎片》裡男主通過時間的循環回憶起了自己愛的人和使命。 相比之下,《信條》想講的故事太龐大,世界即將被毀滅只是一句臺詞,觀眾只能從女科學家收集的未來的物件裡瞥到蛛絲馬跡。人物動機、劇情設置的錯位,讓最後的震撼程度大打折扣。 所以 「終極大壞蛋」 的目的變得十分荒謬 —— 自己因為被核物質輻射即將死去,就想拉著全世界人陪葬,而且他也沒有在最後的戰爭場地出現?男主的英雄主義也沒有完全顯現,在世界毀滅之前對女主有憐憫之心,決定時光逆轉去救她,然而兩個人的情感糾葛也沒有講清楚。女主被塑造成了一個怨婦的角色,完全因為和反派的個人恩怨而險些影響了整個世界。羅伯特·帕丁森反覆穿越救男主的情愫也在時間穿越中迷失,導致整部影片徒有其表,情感釋放也在男主的穿梭中被衝淡了。這種人物塑造根本不是臉譜化,因為並沒有臉譜而言。人物被臺詞和動作戲撐起來,完全為燒腦劇情而服務,突然覺得諾蘭真是一個無情且自戀的導演啊。如果你像我一樣,對片中所謂縝密的邏輯能力無感的話,是沒辦法體會到電影的美,也沒辦法再一味地崇拜這個被吹上天的導演。諾蘭就好像一個理科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通過各種複雜的公式來炫技,然而他忘了大家在疫情後想走進電影院裡的初心,其實就是想被感動啊,真是可惜了。

具體不記得是在哪一段哭的了,可能是這段:主角穿黑衣回到過去試圖逆轉不可改變之事,兩個自我相遇,一種強烈的形而上宿命感籠罩著那個儲物室:這次 「cowboy shit」 的偉大嘗試註定徒勞無功。人類以自身渺小對抗虛無宇宙的方式也是這樣:明知道註定失敗,也要用英雄主義的嘗試以卵擊石。 後來我又去刷了一遍。這回因為提前預知了羅伯特·帕丁森的英雄人設,他醉醺醺眼神迷離地一出場,我就鼻子發酸了。不過第二遍還行,沒哭,光想著怎麼看懂了。雖然二刷也沒完全弄明白時間旅行的細節,但對我而言,這部電影的邏輯和內核是剝離的,前者作為不可變量,絲毫不會干擾後者包含的宏大敘事、具體愛恨、宿命感等元素的影響力。集齊這幾個要點的科幻作品在我心中都在榮譽殿堂中待著,比如看《飛向太空》我哭得更嚴重。如果非要挑刺,影片對於女性角色的描繪太不友好。一開始,男主用槍指著軍火販子,卻被幕後操縱者安撫下來 —— 這位印度女士說這行都是男人,所以自己需要隱藏在幕後,誰知最後她卻黑化,被男主毫不猶豫一槍解決。女主的性格塑造也是被詬病最多的地方:易怒的絕望主婦,靠丈夫養家。片中她甚至還被家暴,被反派丈夫打倒在地吐了唾沫.看到這裡實在有些不適。除此之外,我認為《信條》沒有太多瑕疵。另外,《信條》放棄全球同步上映,選擇分時段上映,它在面臨盜版的威脅下拯救了院線,在電影行業生存如此艱難的疫情期間,能去電影院就去吧。暴躁版:電影拍成這樣還想怎麼著,飛機真買了真撞了,你因為看不明白、覺得人物單薄就打兩星,你配嗎?《信條》使用了一架真實的波音 747 飛機,以拍攝爆炸場景 

評分:★★★☆☆

「他幾乎徹底淪為一個靠著精緻的機巧在劇情的泥濘中跋涉的無聊導演。」《信條》在呈現一個時間閉環故事的同時,也封閉了理解,阻斷甚至拒絕了觀眾遊蕩其間的可能性,這樣的保守與傲慢在諾蘭的電影中一直存在,但從未像今天一樣明顯。 他幾乎徹底淪為一個靠著精緻的機巧在劇情的泥濘中跋涉的無聊導演。無論攝影還是聲音,都在加深這一形象。就連那對膠片的執著,也不再是對電影藝術的信仰,淪為對昔日榮光的臣服。 有趣的是,電影本身也講述了這樣的故事。兩個男主角的任務,正是為了拯救 「過去」。再往下問一步呢,無非又是老生常談的 「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價值觀也同樣保守,就像諾蘭為了捍衛美國核心家庭不惜在《星際穿越》中製造多維空間來讓男女主父女團聚一樣,《信條》中的女主角(高妹)的全部動機,只是自己的兒子,男主角的一半動機,是女主角,反派的一切憤怒,是得不到女主角。 男人-女人-孩子,這已經被講爛了的結構竟然在被諾蘭拿來當作 「燒腦之作」 的底色,可見他自從《敦刻爾克》之後把全部精力都用來研究 「量子力學」 ,而非 「敘事藝術」。滿,太滿了。《敦刻爾克》的留白感,在《信條》中悄然無蹤,稱為諾蘭史上最大退步也並不過分。燒腦的物理知識之於諾蘭,正如中國符號之於張藝謀,民國符號之於姜文,小資情調之於王家衛,收放自如方可成就偉大,過分利用只會通貨膨脹。 波德維爾曾經形容諾蘭已經是好萊塢第一人,其影響力可以與庫布裡克,希區柯克和史匹柏等人並列。斯氏尚在,不可蓋棺論定。而前面二位之所以名垂影史,是因為他們的電影有一種繁複的多義性。 因此,當幾乎所有散場後的觀眾都在討論《信條》故事結構的合理性時,對電影史來說,是另一種失語。我甚至可以想到波德維爾如何繼續修訂他的《世界電影史》了:諾蘭在《記憶碎片》上映 20 年之後又拍了一部時空錯亂的電影,但這次沒有翻起任何漣漪。

評分:★★☆☆☆

「燒腦電影」 在流行文化傳播中扮演的是社交通貨角色。比如 A 在約朋友 B 看《信條》之前先閱讀了一批劇情解析文章,這樣從影院出來後,A 就可以噼裡啪啦給 B 把劇本大綱背一遍以彰顯自己的高智商,社交目的達成! 

那《信條》難懂的地方在哪呢?提起諾蘭的電影,觀眾第一想到的永遠是 「高概念」:《盜夢空間》的意識侵入夢境、《星際穿越》中以嚴謹科學知識推論出的五維空間、《敦刻爾克》三條不同跨度的時間線平行剪輯,在《信條》裡則是逆向時間,這個「高概念」就是諾蘭電影被安上「燒腦」帽子的原因。 

確實不容易理解,但這有一半的責任在諾蘭。一是原理講解環節未能對此作出有效鋪墊;二是觀眾隨著同樣一無所知的主人公一起進入到新的世界,但主人公的理解能力似乎遠高於觀眾;三是在展示時間鉗形戰術的兩場動作戲上,動作設計未免有些平庸。

雖然邏輯嚴謹,但電影畢竟不是學術,展示複雜概念和引導觀眾理解二者不應該是失衡的關係。可假如如果像諾蘭所說,「不要試圖理解它,要去感受」,去掉逆行時間後,《信條》完全是司空見慣的老套產物,除了羅伯特·帕丁森結尾那一瞬高光時刻外,全片人物都毫無 「人」 味。 

看完三天以後,我能記住的只有羅伯特·帕丁森最後的堅毅豁達,也僅僅是那一刻,遊戲規則什麼的早就忘得一乾二淨。

評分:★★☆☆☆

看電影是帶著任務(寫影評)去的,而諾蘭又是 「燒腦」 的代名詞,一開場我就不得不繃緊神經,全程沒敢看一直震個不停的手機,生怕錯過一個鏡頭就錯失了理解劇情的關鍵。結果,仍然毫不意外地沒看懂。比較意外的是,我發現自己絲毫沒有想搞懂的興趣。 

 

諾蘭的電影向來因情感塑造薄弱而飽受詬病,可是看完《信條》,你還是不禁想問,角色形象能再臉譜化一點麼?故事能再俗套一點麼?這部逆時間概念包裹下的諜戰片,除去概念本身可以說是乏善可陳,玩時間概念的電影一點也不新鮮,如果故事和人物本身不足以吸引人,那我還真不如去看個 BBC 紀錄片好了。

《信條》的多處煽情點也顯得十分刻意且低級,導演似乎沒什麼心思在角色的刻畫上下功夫。從心懷天下的大男主到神秘靠譜的搭檔,再到想要拉著全世界一起陪葬的反派,還有那個從出場第一秒你就知道她充當什麼作用的女主角.每個角色都在這個拯救世界的無聊故事中兢兢業業,當著各自的工具人。 

一部電影如果不走心,到底有什麼意義?就像這篇影評一樣,看完了你啥也記不住。

評分:★★★★☆

即使從前面就猜到後面的劇情走向;所謂的反派反得毫無理由;時間梗又土又臭;晉江土味霸道總裁式的夫妻愛恨情仇讓人尷尬 —— 但,絲毫不影響我這兩個半小時聚精會神,在這部電影裡伴隨著強大音樂和特效用力的跑來跑去跟故事情節一點狗屁關係都沒有。如果電影用地形圖分類的話,諾蘭一開始用快節奏把我們扔到了高原地帶,在低氣壓的環境中無法呼吸和思考,還像傻子一樣被節奏帶著跑。適應了之後,你就會慢慢的摸索出一條路,兩條路,三條路。接著你會發現自己被扔在三條永動的圓圈上,永不停歇。 從帕丁森在機場 「富人物品秘密集中地」(我瞎取的)摘掉黑衣人的面罩突然停頓往回跑之後,我就開始意識到在情節上它就是個爛片,但那又怎麼樣呢?你無法在賽場上冷靜,就像你無法在這場電影馬拉松中冷靜一樣。我是來說電影好看的,不讓我想尿尿(憋著尿也算)的都是好電影。PS:JD和帕丁森好配啊!在一起! 《信條》在編輯部的平均分為★★★☆☆,不過它的確讓我們有走進電影院的衝動。先別管看完之後想哭還是想罵娘,這可能已經是 2020 最令人感動的事兒了。

相關焦點

  • 《信條》到底好不好看?內含劇透,小心點入
    今年 9 月 4 日在內地上映的《信條》可能是諾蘭最具爭議性的電影了,影片口碑兩極分化嚴重,雙方誰也不服誰。我們決定湊個熱鬧,參與到這場腥風血雨的討論中。反正老闆給報銷電影票。雖然我們不會知道在一個法制如此健全的世界裡,謀殺罪是否也適用於殺掉滅世未遂的反派。我也十分想說說主角,但他實在是一個連名字都不配擁有的工具人。《信條》除了首尾一一對位的嚴密結構,故事線、感情線和人物都單薄到無話可說,至於逆時間的設定和從絕望瘋子手中拯救世界的主題也都不夠新鮮。對於諾蘭的粉絲來說,這是他的特色;但對於我來說,這只是他的缺點。
  • 《信條》都說看不懂,是真不好看,還是諾神高估了觀眾?
    反觀《信條》和《花木蘭》口碑、票房都很慘澹,《花木蘭》由於外國人不懂中華文化,拍不出花木蘭從軍的精髓,加上網絡上到處都是高清的資源,所以票房差就是必然。》的觀影門檻很高,電影上映後,很多觀眾表示門檻確實挺高,反正是沒看明白咋回事,所以關於《信條》 的劇透很少,因為看懂的人太少了,即便看懂的人,一兩句也解釋不清楚。
  • 《信條》的問題不是難懂,而是不好看
    雖然他對「奇觀」的執著不輸任何前輩,但對於電影所能承載的負荷,並沒有充分發揮。這一點,在《信條》中體現得尤為顯眼。看《信條》,就像在看一輛黑科技打造的卡車,但卡車上原本應該裝載的故事、人物、內核、情感,卻好像忘了搬運,只有空載的卡車孤獨地橫衝直撞——所以,《信條》的問題從來不是「看不懂」,而是「不好看」,是空洞。
  • 《信條》的問題不是難懂,而是不好看
    ,只有空載的卡車孤獨地橫衝直撞——所以,《信條》的問題從來不是「看不懂」,而是「不好看」,是空洞。看不懂其實不會影響觀眾的喜愛,我初看《穆赫蘭道》、《妖夜慌蹤》也沒懂,但就是很喜歡,因為好看。甚至可以拿《信條》本身舉例:最後尼爾慷慨告別時,再看不明白的人,也會有所感動,這就是情感的力量。可惜,整部電影只有這一點點情感流露。
  • 看完諾蘭的新電影《信條》,你是什麼感受?《信條》到底好不好?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說的就是這麼個現實真理。》裡把我們從三維丟進了更高維度,到了《信條》,他乾脆用熵這個概念,給整個時空來了次逆轉。,一類捧上天,一類噴到底。我認為《信條》到底好不好,主要取決於你是如何看待這部電影的。
  • 《信條》不好看,不只是因為觀眾看不懂 | 鮮見
    盼望著,盼望著,諾蘭用6年時間打磨劇本的新作《信條》,終於在9月4日和國內觀眾見面。然而,即使諾蘭再次創造出了一個極富想像力的世界,但影片7.8的豆瓣評分與7.9的IMDB評分,依舊暴露了觀眾期待的落空。直白說,按照觀眾對諾蘭的標準,《信條》確實不「好看」。
  • 《信條》好不好看不重要,看不看得懂也不重要,總之,看就對了
    文丨舊故麻袋∨說起九月新電影,一定漏不掉諾蘭大導的新作《信條》,一句「諾蘭出品我更喜歡這張海報不過好在聽朋友說 我雖然事先做了一些準備,但關於電影,也只能說是理解了冰山一角,很多地方至今還是不能理解,特別是電影中的一些設定,細細琢磨,還是一頭霧水,所以劇透啥的,我也不敢問,我也不敢說,只能稍微說一些對大家看《信條》有點幫助的部分。
  • 《信條》國內上映:口碑出奇的好!影迷:看傻了的節奏
    備受影迷期待的好萊塢大作《信條》今天正式在國內上映,大家都想一睹滿分導演諾蘭新的作品,到底有多燒腦。從目前豆瓣顯示的情況看,《信條》豆瓣開分8.4分,其中四成的觀眾給出5星,四成的觀眾給出4星,一成五的觀眾給出3星,以及極少部分的2星和1星。
  • 觀影福利丨豆瓣評分超過《信條》《八佰》,《城市夢》到底好不好看...
    與票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部電影的超高口碑,豆瓣開分之後一直在8.2分堅挺,超過最近大熱的《信條》(7.8分)、《八佰》(7.7分)。豆瓣評分8.2分「天是天空的天,成是成功的成。」「一手打,一手談。」「我死都要死在武漢,哪裡黃土不埋人。」
  • 《信條》:諾蘭是另一個王家衛,女主角大長腿優越
    《信條》上映之前,一度以為這部電影是根據「刺客信條」遊戲改編的電影,直到走出電影院,才發現《信條》和《刺客信條》是兩部電影,外加兩條感受:1、諾蘭就是另一個王家衛啊!王家衛 or 諾蘭關於王家衛拍電影的趣事有很多,比如《東邪西毒》時期,拍攝到一半,張國榮、梁朝偉、張家輝直接被王家衛更換了角色,張國榮在《東邪西毒》的首映會後,更是直接問記者:「究竟你們有沒有看明白在講什麼,反正我是沒看懂
  • 《刺客信條》電影版體驗基因機器-簡評《刺客信條》
    今天把電影《刺客信條》看完了,跟期待中的相比要差很多,感覺並不算太好看,可能是因為看得不太明白沒有很好的欣賞到這部電影的精妙之處,所以只覺得電影一般,當然也不至於說是爛片,畢竟電影還是有不少亮點的。電影講述了刺客信條的傳承,其中一位后羿因犯罪被處決而後獲救,被迫通過基因機器進入到500年前,尋找所謂的伊甸蘋果,嘗試從基因層面解決所謂的人類的暴力傾向,當然這只是表象,在電影的結局我們知道女主角其實是被利用了,背後的主謀原來是嘗試滅絕刺客信條這個教會以達到其自己的目的,當然他並沒有得逞,最後男主角聯合其他的後裔歷經艱難幹掉了主謀,最終取回了神秘的伊甸蘋果,至於伊甸蘋果到底有沒有奧義電影並沒有交代
  • 《刺客信條英靈殿》鋼鐵之星屬性效果一覽 鋼鐵之星屬性效果是什麼
    導 讀 《刺客信條:英靈殿》中的鋼鐵之星是非常好用的神話級連枷武器,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這把武器的具體屬性效果是什麼
  • 《邪不壓正》到底好不好看?
    它不是代入式的影片,不會提供我們所期待的那種「把自己代入角色」的觀影體驗。 「三個爸爸裡到底哪個爸爸好?」、「那個保姆是幹嘛的?」、「彭于晏的裸戲到底有沒有必要?」恍惚間,好像回到了那個大家一起討論詩歌、文學的八十年代。
  • 《信條》影評:《信條》的觀影體驗如何?
    算了,以後能從視頻網站再看《信條》時,到時候再細究吧,反正現在也看不太懂看不懂別著急,看《信條》第一遍,爽就完了。炸飛機爽不爽?《信條》這次把諜戰片的空白也補上了,到底還有多少類型的電影能讓諾蘭再去挑戰呢?諾蘭也到了一個創作瓶頸期,拍出票房火爆口碑爆棚的電影對他來說,沒什麼挑戰。拍出別人沒拍出來的故事,把電影藝術玩出令人仰視的高度,才是他真正追求的目標。
  • Gakki新片《混合雙打》到底好不好看?我們告訴你……
    最近總聽到小夥伴在求問Gakki新片《混合雙打
  • 《信條》今天國內正式上映:豆瓣8.4 收穫超多5星好評
    備受影迷期待的好萊塢大作《信條》今天正式在國內上映,大家都想一睹滿分導演諾蘭新的作品,到底有多燒腦。從目前豆瓣顯示的情況看,《信條》豆瓣開分8.4分,其中四成的觀眾給出5星,四成的觀眾給出4星,一成五的觀眾給出3星,以及極少部分的2星和1星。
  • 《信條》封不了神
    開門見山,身為諾粉,我不喜歡《信條》。結果發現,兩部電影毫無關係,以及《盜夢空間》確實比《信條》好看3.35倍。《信條》最精彩也是最突破的設計,就是兩次「時間鉗形行動」。繁雜精密的時間線,多重視角的來回穿插,體現了諾蘭超級強大的概念設計能力。
  • 當我們看諾蘭電影《信條》時,到底在看什麼?
    比如他早年的《致命魔術》、《盜夢空間》到現在的《信條《信條》在拍攝的時候就是很多人關注,因為卡司陣容很強大,不僅人員眾多,而且強調的是實景實拍,這是他一貫的風格,就連飛機都是真飛機,那得多少錢啊。而且這次的故事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諜戰故事,但是被諾蘭這麼一包裝就會顯得很有噱頭。
  • 文藝 | 當我們討論《信條》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我們作為影院觀眾,在討論《信條》時,討論的是理念、故事、時間、諾蘭本人,還是造就這部影片的好萊塢電影產業?導致《信條》如今尷尬處境的,又是什麼? 文藝欄目恢復更新的第二期,讓我們一起看一看,當我們討論《信條》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些什麼。
  • 《信條》一部披著科學外衣的政治電影
    那我們回去到底是幹嘛去了,我們所幹預的本就是應該改變了事情的進程啊,那為啥還是終將發生?好了我僅僅以我的理解來解釋,對錯由我,歡迎指正。我們把我們的人生當成一段電影,有一個上帝視角的人把我們的人生都拍攝下來了,然後他去剪片裁片,每一幀其實都是發生過了的,他剪片之後我們看到的有時候並不是我們演繹的人生,而是可能出現倒序正序,但是剪片的人是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他剪去爆炸,但是不代表爆炸沒有發生,這樣解釋大家理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