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德比茨基鎮樓
諾蘭是當代最容易被過度解讀的導演。
《信條》的問題不是難懂,而是難看
諾蘭的作品,幾乎全都曾被主流媒體過度解讀。他的目標,從來都是「拍個你們沒見過的奇觀」,而不是「拍一個好故事」。
這也是好萊塢大導演一脈相承的「壞習慣」,走到極致便是大師、是藝術家,比如敗家子最欣賞的詹姆斯·卡梅隆。而克里斯多福·諾蘭,距離真正封神,還差一點兒。
差在哪裡?雖然他對「奇觀」的執著不輸任何前輩,但對於電影所能承載的負荷,並沒有充分發揮。這一點,在《信條》中體現得尤為顯眼。
看《信條》,就像在看一輛黑科技打造的卡車,但卡車上原本應該裝載的故事、人物、內核、情感,卻好像忘了搬運,只有空載的卡車孤獨地橫衝直撞——所以,《信條》的問題從來不是「看不懂」,而是「不好看」,是空洞。
看不懂其實不會影響觀眾的喜愛,我初看《穆赫蘭道》、《妖夜慌蹤》也沒懂,但就是很喜歡,因為好看。
甚至可以拿《信條》本身舉例:最後尼爾慷慨告別時,再看不明白的人,也會有所感動,這就是情感的力量。可惜,整部電影只有這一點點情感流露。
技巧如果能夠與情感結合,就能產生這樣的好效果;如果不能,《信條》前半大段的時間有多悶,你們自己品。
別搞錯了這部電影厲害的點
撇開好不好看,《信條》還是很厲害的。可惜很多所謂的「影評人」,搞錯了該片厲害在哪裡。說它厲害,不在於敘事、不在於風格、不在於硬核、不在於難懂,甚至不在於特效——你知道嗎,《信條》的特效鏡頭,還沒《小婦人》多。
我看到有人一幀一幀地解讀《信條》,只能佩服他們時間管理真牛。事實上,大可不必。這片子沒那麼高深,龐貝城赫庫蘭尼姆「五字石碑」不過是個回文梗,除了念起來拗口顯得高大上以外,其實沒啥意義。
電影開頭跟結尾對仗,比如都是十分鐘任務,都是拆炸彈,也不過是比較巧妙的技巧,真的犯不著長篇大論展開說。
竟然還有人信誓旦旦「難懂比好看重要」,那兄弟你可以去讀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超弦理論或者理論生命學啊,看得懂算我輸。
《信條》是電影,什麼時候「難懂」成了衡量電影好壞的標準了?
哪怕那些晦澀的文藝片,也是因為導演的表達私人化,所以才令人難以理解——故意拍得讓人云裡霧裡的,那叫不入流的裝X。沒錯,諾蘭有往這方面走火入魔的趨勢。
所以《信條》尚算厲害的地方,不在於被人無限解讀、無限拔高的構想,而在於其全程膠片實拍的能力。就拿眾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的正反畫面同鏡來說好了,基本上就三種拍攝手法:演員實際就反著演、膠片倒裝,最後才是綠幕摳圖。
演員反著演這部分,機場打鬥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電影花絮中有描述,這部分的調教和拍攝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膠片倒裝則是諾蘭在拍《記憶碎片》時就能夠成熟運用的技巧,這次大量使用,看著毫無破綻;最後才是特效,比重很小。
順帶一提:主角之所以是平平無奇的大鬍子黑人,除了政治正確以外,替身比較容易找也是原因之一。真正出彩的,是「嫩牛五方」的帥氣,以及伊莉莎白·德比茨基的超級長腿。
當然我說說簡單,真的執行起來,其中有無數的細節難關,全世界可能除了諾蘭,真的就沒人能拍出這樣的效果了。相比之下,實拍747爆炸,反而沒什麼可說的了。這才是《信條》最厲害的地方,是古典派電影導演最高傲的表現。
諾蘭生涯墊底之作
我喜歡諾蘭的作品,但不狂熱,喜愛程度次於大衛·林奇,但好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對於純燒腦的套路,也沒有什麼情結,能添彩頭當然好,否則就是炫技,沒什麼大意思。
在他作品中,我至今仍覺最好的,是2006年的《致命魔術》。這部詭異、奇幻的電影,不僅懸疑,還把謎題融入了角色的人生,而且騷氣的「蝙蝠俠和金剛狼」演對手,實在分分鐘讓人熱血澎湃。中間插入的特斯拉和愛迪生之爭,比硬凹的龐貝古城帶感多了。
他的作品中,能跟《致命魔術》齊平的,也就只有《黑暗騎士》了。當然這部電影被說了太多次,我們一筆帶過。《致命魔術》和《黑暗騎士》,算是諾蘭作品中的第一陣容,堪稱神作或「準神作」。
然後,《敦刻爾克》、《星際穿越》、《盜夢空間》、《黑暗騎士崛起》、《記憶碎片》、《追隨》為第二梯隊,都是視覺奇觀和劇情雙雙爆表的名作,可惜選角或細節上有不少瑕疵,但仍有無數擁躉——某幾部放到第一梯隊也無不可,純屬個人喜好。
再之後,則是《失眠症》、《螞蛉》、《俠影之名》、《奎》這類實驗性質的作品。稱不上多好,但因為夠新奇,或者夠青澀,所以也不能說它差。《信條》就位於這個第三梯隊中。晦澀和腦洞並不能為其加分太多,完全是為了炫技和秀腦洞而拍的電影,當成廣告片看,或許更好些。
所以你看,諾蘭沒拍過爛片,但《信條》在其中的確是倒數的——我個人意見,是墊底的。只不過天才的墊底作品也好過庸作不少。希望下一步,高科技卡車,別再空空如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