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的問題不是難懂,而是不好看

2021-01-08 電影敗家子

伊莉莎白·德比茨基鎮樓

諾蘭是當代最容易被過度解讀的導演。

《信條》的問題不是難懂,而是難看

諾蘭的作品,幾乎全都曾被主流媒體過度解讀。他的目標,從來都是「拍個你們沒見過的奇觀」,而不是「拍一個好故事」。

諾蘭

這也是好萊塢大導演一脈相承的「壞習慣」,走到極致便是大師、是藝術家,比如敗家子最欣賞的詹姆斯·卡梅隆。而克里斯多福·諾蘭,距離真正封神,還差一點兒。

差在哪裡?雖然他對「奇觀」的執著不輸任何前輩,但對於電影所能承載的負荷,並沒有充分發揮。這一點,在《信條》中體現得尤為顯眼。

看《信條》,就像在看一輛黑科技打造的卡車,但卡車上原本應該裝載的故事、人物、內核、情感,卻好像忘了搬運,只有空載的卡車孤獨地橫衝直撞——所以,《信條》的問題從來不是「看不懂」,而是「不好看」,是空洞。

看不懂其實不會影響觀眾的喜愛,我初看《穆赫蘭道》、《妖夜慌蹤》也沒懂,但就是很喜歡,因為好看。

甚至可以拿《信條》本身舉例:最後尼爾慷慨告別時,再看不明白的人,也會有所感動,這就是情感的力量。可惜,整部電影只有這一點點情感流露。

尼爾的戲,達到了T-800的高度

技巧如果能夠與情感結合,就能產生這樣的好效果;如果不能,《信條》前半大段的時間有多悶,你們自己品。

別搞錯了這部電影厲害的點

撇開好不好看,《信條》還是很厲害的。可惜很多所謂的「影評人」,搞錯了該片厲害在哪裡。說它厲害,不在於敘事、不在於風格、不在於硬核、不在於難懂,甚至不在於特效——你知道嗎,《信條》的特效鏡頭,還沒《小婦人》多。

龐貝城赫庫蘭尼姆「五字石碑」

我看到有人一幀一幀地解讀《信條》,只能佩服他們時間管理真牛。事實上,大可不必。這片子沒那麼高深,龐貝城赫庫蘭尼姆「五字石碑」不過是個回文梗,除了念起來拗口顯得高大上以外,其實沒啥意義。

電影開頭跟結尾對仗,比如都是十分鐘任務,都是拆炸彈,也不過是比較巧妙的技巧,真的犯不著長篇大論展開說。

竟然還有人信誓旦旦「難懂比好看重要」,那兄弟你可以去讀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超弦理論或者理論生命學啊,看得懂算我輸。

《信條》是電影,什麼時候「難懂」成了衡量電影好壞的標準了?

哪怕那些晦澀的文藝片,也是因為導演的表達私人化,所以才令人難以理解——故意拍得讓人云裡霧裡的,那叫不入流的裝X。沒錯,諾蘭有往這方面走火入魔的趨勢。

所以《信條》尚算厲害的地方,不在於被人無限解讀、無限拔高的構想,而在於其全程膠片實拍的能力。就拿眾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的正反畫面同鏡來說好了,基本上就三種拍攝手法:演員實際就反著演、膠片倒裝,最後才是綠幕摳圖。

演員反著演這部分,機場打鬥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電影花絮中有描述,這部分的調教和拍攝真的是令人嘆為觀止;膠片倒裝則是諾蘭在拍《記憶碎片》時就能夠成熟運用的技巧,這次大量使用,看著毫無破綻;最後才是特效,比重很小。

順帶一提:主角之所以是平平無奇的大鬍子黑人,除了政治正確以外,替身比較容易找也是原因之一。真正出彩的,是「嫩牛五方」的帥氣,以及伊莉莎白·德比茨基的超級長腿。

當然我說說簡單,真的執行起來,其中有無數的細節難關,全世界可能除了諾蘭,真的就沒人能拍出這樣的效果了。相比之下,實拍747爆炸,反而沒什麼可說的了。這才是《信條》最厲害的地方,是古典派電影導演最高傲的表現。

諾蘭生涯墊底之作

我喜歡諾蘭的作品,但不狂熱,喜愛程度次於大衛·林奇,但好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對於純燒腦的套路,也沒有什麼情結,能添彩頭當然好,否則就是炫技,沒什麼大意思。

在他作品中,我至今仍覺最好的,是2006年的《致命魔術》。這部詭異、奇幻的電影,不僅懸疑,還把謎題融入了角色的人生,而且騷氣的「蝙蝠俠和金剛狼」演對手,實在分分鐘讓人熱血澎湃。中間插入的特斯拉和愛迪生之爭,比硬凹的龐貝古城帶感多了。

《致命魔術》

他的作品中,能跟《致命魔術》齊平的,也就只有《黑暗騎士》了。當然這部電影被說了太多次,我們一筆帶過。《致命魔術》和《黑暗騎士》,算是諾蘭作品中的第一陣容,堪稱神作或「準神作」。

然後,《敦刻爾克》、《星際穿越》、《盜夢空間》、《黑暗騎士崛起》、《記憶碎片》、《追隨》為第二梯隊,都是視覺奇觀和劇情雙雙爆表的名作,可惜選角或細節上有不少瑕疵,但仍有無數擁躉——某幾部放到第一梯隊也無不可,純屬個人喜好。

羅伯特·帕丁森未來可期

再之後,則是《失眠症》、《螞蛉》、《俠影之名》、《奎》這類實驗性質的作品。稱不上多好,但因為夠新奇,或者夠青澀,所以也不能說它差。《信條》就位於這個第三梯隊中。晦澀和腦洞並不能為其加分太多,完全是為了炫技和秀腦洞而拍的電影,當成廣告片看,或許更好些。

所以你看,諾蘭沒拍過爛片,但《信條》在其中的確是倒數的——我個人意見,是墊底的。只不過天才的墊底作品也好過庸作不少。希望下一步,高科技卡車,別再空空如也了。

相關焦點

  • 《信條》的問題不是難懂,而是不好看
    《信條》的問題不是難懂,而是難看諾蘭的作品,幾乎全都曾被主流媒體過度解讀。他的目標,從來都是「拍個你們沒見過的奇觀」,而不是「拍一個好故事」。,只有空載的卡車孤獨地橫衝直撞——所以,《信條》的問題從來不是「看不懂」,而是「不好看」,是空洞。
  • 《信條》是真的很難懂,還是諾蘭故作高深
    口碑也一路下滑,豆瓣評分從最初的8.4分下降至7.9分,成為諾蘭少數不上8分的作品。諾蘭的作品一向被貼上「燒腦」的標籤,看一次是沒法完全搞懂的——這已經成為所有觀眾的共識。只是《信條》出來之後,越來越多觀眾開始思考:到底是電影真的很難懂,還是諾蘭故意讓你看不懂?
  • 《信條》讓我記住的不是難懂,而是他們的「整容式」演技
    我無意像有些人那樣,因為看不懂而刷了好幾遍《信條》,因為電影「不要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這句《信條》裡的話說對了。我不會為了了解深奧的知識去看一部電影,當一部電影不再動人,我也就失去了理解它的興趣。正如有個評論如此說:「諾蘭感興趣的,或許從來都不是講故事,也不是人性或感情,而是借用電影探討時間、空間、宇宙這樣的命題。」
  • 當你明白了這幾個設定之後,《信條》就變得不難懂了
    諾蘭就是有這樣一種魔力,他的電影看不懂,但大家不會吐槽是爛片,看不懂是你們的智商問題,甚至還有人熱衷於給諾蘭的電影寫影評,但寫完之後,自己也不知道在寫些什麼!,如何讓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銜接,就需要這些堅守「信條」的人,我們到結局時也看到了,那些知道這件事情的人,都死了,而且是被男主開槍打死的!
  • 當你明白了這幾個設定之後,《信條》就變得不難懂了!
    諾蘭就是有這樣一種魔力,他的電影看不懂,但大家不會吐槽是爛片,看不懂是你們的智商問題,甚至還有人熱衷於給諾蘭的電影寫影評,但寫完之後,自己也不知道在寫些什麼!因為他們都是受未來男主指使的,也就是說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信條」,為了阻止未來世界被毀滅,要回到過去改變一種結構,如何讓過去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銜接,就需要這些堅守「信條」的人,我們到結局時也看到了,那些知道這件事情的人,都死了,而且是被男主開槍打死的!
  • 從女主手撕家暴男看《信條》,這部電影也沒那麼難懂
    9月4日上映的科幻動作電影《信條》,並未像其他好萊塢大片那樣改檔撤檔或是在流媒體上播放,而是以電影人的赤子之心力挺影院,攜手《八佰》等電影共同助力影視行業復甦。但沒想到諾蘭也關注了家暴和PUA問題,並藉助電影《信條》譴責這種暴行,倒是帶給我意外之喜。
  • 從女主手撕家暴男看《信條》,這部電影也沒那麼難懂
    9月4日上映的科幻動作電影《信條》,並未像其他好萊塢大片那樣改檔撤檔或是在流媒體上播放,而是以電影人的赤子之心力挺影院,攜手《八佰》等電影共同助力影視行業復甦。而《信條》作為2020年影院復工後首部上映的全新好萊塢巨製,上映以來收穫一眾好評。即使作為一名女性,也對這部科幻動作電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看《信條》必須知道的幾件事
    甚至在我看來,《信條》「難懂嗎」比「好看嗎」都更加重要。《信條》的「難懂」,其實並非在劇情複雜程度之上,也不是在基礎設定依託的原理複雜程度之上,而是在其反常規和反邏輯的敘事方式上。》好看嗎?那既然已經這麼難懂了,《信條》還算是部好看的電影嗎?
  • 《信條》好不好看不重要,看不看得懂也不重要,總之,看就對了
    ,必屬精品」奠定了《信條》逼格略高的根基,之前沒落下一部諾導電影的我,在《致命魔術》、《記憶碎片》、《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上死了不少腦細胞,據說《信條》比《盜夢空間》難懂十倍,頓時打起了退堂鼓。
  • 諾蘭的《信條》口碑下滑到7.8,不是因為燒腦,而是太簡單了
    諾蘭的《信條》口碑下滑到7.8,不是因為燒腦,而是太簡單了 文|閒雲 友情提示:有劇透。 久負盛名的諾蘭,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質疑,爛番茄《信條》在豆瓣的口碑下滑到了7.8分,在imdb的口碑也不怎麼樣,7.9。
  • 諾蘭的《信條》口碑下滑到7.8,不是因為燒腦,而是太簡單了
    諾蘭的《信條》口碑下滑到7.8,不是因為燒腦,而是太簡單了文|閒雲友情提示:有劇透。久負盛名的諾蘭,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質疑,爛番茄《信條》在豆瓣的口碑下滑到了7.8分,在imdb的口碑也不怎麼樣,7.9。雖然成績也不錯,但用諾蘭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你會發現《信條》的差距顯而易見。
  • 信條看起來那麼難懂,其實只說了一件事
    當我剛看完信條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我滿頭都是小問號。然後找了一家快餐店刷bi乎的解析刷了一個小時,還不斷懷疑自己:是不是因為沒有物理系碩士學位,所以才看不懂這部電影。在我看完電影的兩個小時裡,給自己狠狠惡補了時間線,人物感情線,大反派心理線,然後發現,我最喜歡的線,其實是尼爾對男主的誓死追隨。
  • 《信條》並不難懂 過於炫技情感單薄
    《信條》故事並不難懂 強塞高概念並不難,雖然由於故事的返回敘述,故事顯得支離破碎前半段反著的打鬥看得雲裡霧裡,後半段終於等來逆轉,然而卻沒有預期中的流暢驚豔,依然還是不清晰不夠爽。實拍的飛機撞大樓場景,準備撞的時候似乎看點滿滿,結果最後撞上去好像也沒麼特別的,大爆炸都沒有一個。影片一開始倒轉的子彈,看著很炫,但其實後半段也沒什麼用,與逆轉的爆炸一樣,只能算是小小的視覺奇觀。
  • 諾蘭10年一「夢」,難懂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在這部影片上映後,即便是許多資深影迷也表示這是一部晦澀難懂的電影。但是歷經10年的歲月,當平行空間,時空穿梭,已經成為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創作元素之後,我們再回看《盜夢空間》這部電影會清晰地意識到,這部包裹著科幻、懸疑外殼的電影,其實講述的對象並不是夢境和意識本身。
  • 《信條》電影的主人公是誰? 影片信條細思極恐的細節解析
    羅伯特·帕丁森演過的電影《迷失Z城》《好時光》《信條》《神棄之地》凱特(主角)演員:伊莉莎白·德比茨基凱特的扮演者:伊莉莎白·德比茨基伊莉莎白·德比茨基演過的電影《信條》影片信條細思極恐的細節解析《信條》的「難懂」,其實並非在劇情複雜程度之上,也不是在基礎設定依託的原理複雜程度之上,而是在其反常規和反邏輯的敘事方式上
  • 《信條》:看不懂不是你我的錯,卻不能因此否定它
    可這一次二刷三刷都很難懂,讓觀眾看完後的相互討論像極了當年高考後同學之間的對答案,這部真·燒腦到極致的電影就是《信條》。但《信條》的導演可是諾蘭啊!所以拍出來的諜戰片不僅與傳統特工電影不同,還帶有明顯的諾蘭標籤——時間。
  • 簡單聊幾句諾蘭的《信條》——燒腦是真的,但並沒有那麼難懂
    // 本文不涉及劇透 //// 本文不涉及劇透 //// 本文不涉及劇透 //於是,很多朋友,電影都還沒看,就開始擔心自己智商不夠用。事實上,《信條》燒腦是真的,但並沒有那麼難懂。當然,這點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這部電影裡,更重要的是「概念」而不是「感情」,而即使是150分鐘時長,電影節奏之緊湊是也令人膛目的,確實沒有太多空間鋪墊情感。
  • 諾蘭新片《信條》太難懂,觀眾腦子不夠「燒」了
    「太燒腦了,不知道在講什麼。」「正向時間裡反派不是死在越南了嗎,那未來時間裡反派還如何存在?」「正向時間的人和逆向時間的人怎麼能對話?」「不是說穿越回去和自己發生碰撞會粉身碎骨,那為什麼男主角和過去的自己打鬥沒事?」……翻看豆瓣、貓眼等平臺上網友對《信條》的評價,對劇情的困惑和解答成為最熱門的討論內容。
  • 諾蘭新片《信條》太難懂,觀眾腦子不夠「燒」了
    「太燒腦了,不知道在講什麼。」「正向時間裡反派不是死在越南了嗎,那未來時間裡反派還如何存在?」「正向時間的人和逆向時間的人怎麼能對話?」「不是說穿越回去和自己發生碰撞會粉身碎骨,那為什麼男主角和過去的自己打鬥沒事?」……翻看豆瓣、貓眼等平臺上網友對《信條》的評價,對劇情的困惑和解答成為最熱門的討論內容。
  • 《信條》怎麼看?來看電影?還是學物理?
    疫情給了電影行業沉重的打擊,在這個寒冬裡,人們迫切需要一部好看的、有分量的電影,來提振一下士氣。作為被某些專業人士奉為神明的諾蘭帶來了一部未上映就大火的片子《信條》,然而看過之後,真的如那些所謂的專家吹捧的那麼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