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演員黃尚禾:臺灣電影正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電 題:青年演員黃尚禾:臺灣電影正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2016年至今,臺灣演員黃尚禾多次到北京工作,先後在《建軍大業》《搶紅》等電影中嶄露頭角。他說,北京的創作環境與紐約相似,各地擁有夢想的人匯聚於此。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暗湧著許多相互碰撞的新能量。

近日,由臺灣演員黃尚禾(圖中)參演的《醉·生夢死》在北京舉行小範圍放映。

中新社

記者 鍾欣 攝

  黃尚禾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臺灣新生代電影人正在擺脫包袱,回到自身的想法去創作影片,作品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14日,由他參演的《醉·生夢死》在北京舉行小範圍放映,這部2015年上映的藝術電影涉及島內近年熱議的同性戀題材,獲得了包括柏林影展、金馬獎在內的多個獎項肯定。

  近年來多部反映現實題材的臺灣電影「叫好又叫座」。對此,黃尚禾表示,電影源於生活、理應關注現實。與社會議題聯繫緊密的電影提醒人們,應更關心身邊的人、更在意平常忽略的事。這也是電影與社會可以形成的良性循環。

近日,由臺灣演員黃尚禾(圖中)參演的《醉·生夢死》在北京舉行小範圍放映。他接受

中新社

記者專訪時說,臺灣新生代電影人正在擺脫包袱,回到自身的想法去創作影片,作品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中新社

記者 鍾欣 攝

  上世紀80至90年代,以侯孝賢、楊德昌為代表的臺灣新浪潮電影興起,諸多講述特定時代下普通人命運的作品獲得輿論好評,並流傳至今。之後,臺灣電影度過漫長的蟄伏期,眼下又湧現出一批年輕導演,他們的作品同樣關注當下。

  一直以來都在參與臺灣本地電影拍攝的黃尚禾,目睹近年島內電影圈的變化。他認為,有一段時間,年輕一代曾希望甩掉之前電影風格的影響,而近幾年大家好像不再害怕這件事。新浪潮電影是重要的標籤,新生代們可以從中汲取養分。事實證明,不再害怕前人的影響反而讓年輕人擺脫包袱,作品正逐漸形成新的敘事風格。

  黃尚禾曾於數年前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表演研究所深造,並在紐約參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多個電影的製作、演出。

  回顧這段留美經歷,他說,過去,許多亞洲演員在功成名就後會選擇去歐美打拼,而現在的年輕演員更願意反其道行之。無法評價哪種方式更好,但不同世代的演員都意識到,接受不同藝術環境的薰陶會對創作更有幫助。

  「在美國,我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以前較少接觸的宗教問題、種族問題,讓我反思東方文化的同時也使自己更多元。回來後,我更明確,自己想要用普通話講述角色和故事。」黃尚禾說。與許多年輕演員一樣,發展在大陸的演藝事業成為他當前重要的職業規劃。(完)

相關焦點

  • 彭于晏阮經天們之後就看他們了——「新臺灣電影四子」專訪第一彈:黃尚禾
    這十年裡,我們見證中國大陸影視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臺灣電影人北上發展,尤其是演員,中國大陸已成臺灣演員徵戰的沙場。今年暑假,中國大陸影視已被臺灣演員霸屏。流量演員的外流,對臺灣本土電影來說,是莫大的打擊,但,這也為其他演員嶄露頭角提供了更好的機會。
  • 這位臺灣演員在拍《建軍大業》前,就演過劉偉強導演的電影
    《建軍大業》正在如火如荼上演中,除了一波大陸鮮肉演員外,《建軍大業》邀請到四位臺灣男星出演(電影上映前有劇照的是三位,上映後本所數到的是四位)這四位男演員在片中聯繫緊密,電影先前的超長人物海報,就把三位臺灣男星歸在一組老幹部霍建華真的演到了權傾一方的頂級
  • 黃尚禾《醉·生夢死》放映活動 曝李鴻其拍攝趣事
    近日,演員黃尚禾出席電影《醉·生夢死》在京舉行的「林象×詞語放映」特別活動,該片由張作驥執導,其搭檔李鴻其、鄭人碩主演。繼在第52屆金馬獎一舉攬獲十項提名後,時隔兩年,《醉·生夢死》此次的北上放映可謂別具意義。
  • 黃尚禾:用情感打動自己 用謙卑理解角色
    2015年獲得臺灣金馬獎十項提名的電影《醉·生夢死》近日在京特別放映,主演黃尚禾映後亮相,該片由張作驥執導,黃尚禾、李鴻其、鄭人碩主演。黃尚禾透露,自己雖然在拍這部電影前學了七年表演,但是在片場,他一動念頭想要表演,就會被張作驥導演破壞掉,「對我來說,演員能被一個導演用心破壞,是非常過癮和享受的。」
  • 黃尚禾《醉.生夢死》展現演技 全裸出演男男愛
    網易娛樂12月11日報導 第52屆金馬獎過後,新人演員黃尚禾引起諸多關注,他在由臺灣名導張作驥執導、橫掃臺北電影獎百萬首獎以及金馬獎等數項大獎的電影《醉.生夢死》中展現出色演技,全裸演繹男男愛,表現十分搶眼,被業內人士譽為2015影視圈的一匹黑馬。
  • 恭喜這部臺灣電影雙喜臨門,男主西寧拿最佳演員,女主進軍威尼斯
    第11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上,獲得最佳演員(FIRST的最佳演員獎不分性別與主配角),與鄭人碩同獲殊榮的還有著名表演藝術家、金雞獎得主塗門,他憑藉的是本屆的參賽片《老獸》鄭人碩演出了一個臺灣底層小人物的惡與善的混合體,可以說是整部電影的亮點
  • 吃飛魚知天下事《只有大海知道》讓黃尚禾跪地
    他在這部新片《只有大海知道》飾演椰油國小的老師,角色靈感取自當年「丁字褲事件」的感人實事,被譽為「臺灣影史上最蘭嶼電影」,將於6月15日全臺上映。黃尚禾是受大葉大學「傳播藝術學士學位學程」與「原住民族委員會」聯合邀請赴校演講。校方更很有心地搬出達悟族拼板舟造型來為電影《只有大海知道》造勢,讓他十分感動。
  • 豆瓣9.1,《悲情城市》:論侯孝賢電影的敘事風格
    ---等待孝賢的電影敘事風格分析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第46屆會議上,中國臺灣導演侯孝賢導演《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最高獎金獅獎,並創作了中國電影人物折桂金獅獎。作為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之一,九鼎這個短語展現了《悲情城市》的氣勢、模式和想像力,這是年輕導演無法想像的。
  • 淺談大神導演諾蘭非線性敘事風格的成名作——追隨
    片中講述了一個始終認為自己是作家的孤獨落寞之人而又缺乏社交的社會底層人物,在無盡的迷茫之中形成了尾隨癖。,這部電影不愧為一部很優秀的懸疑片。不同於以往一些懸疑片的直接敘事,諾蘭導演則採用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讓你先看到開頭,也就是第一段時,並且正看出一些眉目時,轉而插入第二段,一些新的劇情,但觀眾們在逐漸理解這一段的時候,第三段又蹦了出來,當即第三段劇情與第一段劇情有了聯繫,讓你還在試圖去理解第二段劇情的同時,又解開了對第一段劇情的疑惑,讓觀眾在看電影的時候體驗一種解謎的樂趣,諾蘭的電影是需要動腦的。
  • 臺灣新電影三十年:不一樣的氣質與風格
    臺灣知名電影人焦雄屏則表示:「很多人問,臺灣新電影是不是一場運動?當然是一場運動,因為是跟以往傳統斷裂的行為。」   上世紀80年代,臺灣影片市場僅有少數幾種類型影片上映,瓊瑤電影也失去了文藝片宗主的地位,電影已走入困境。1982、1983年,臺灣電影票房逐漸陷入谷底,業界幾陷半休業狀態。銀幕上不是老套的愛情文藝片便是流於教條的軍教片,再或是假社會寫實片。
  • 電影資源 No.56《醉生夢死》
    百度雲連結:http://pan.baidu.com/s/1hrw4tjm 密碼:6e0p《醉生夢死》影片簡介由張作驥執導,黃尚禾、李鴻其、呂雪鳳 、鄭人碩主演的一部劇情電影。影片於2015年8月7日在中國臺灣上映。該片描述一個母親、一對兄弟和一名房客共處一屋的悲傷故事。影片獲得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10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最佳剪輯、最佳原創音樂4項大獎。
  • 《沉睡的青春》——新時期臺灣電影的感傷主義與青春敘事
    目睹蔡之死的陳從此受到刺激,患上精神分裂症,寄居療養院達十年之久。十年後,他每到下午三點,他就會精神分裂,變成蔡子涵的人格,離開療養院,乘火車前往鐘錶店尋找徐青青。比如片中陳柏宇所住的療養院取景地,就是現實中因臺北捷運修建而被迫拆除的樂生療養院。這樣的時空設置事實上可以從臺灣電影的發展軌跡中尋得草蛇灰線的軌跡。眾所周知,新時期下的族群焦慮與本土化傾向是新世紀臺灣社會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臺灣電影的視野在新世紀尤其是2005年之後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在地化」傾向,電影鏡頭裡的空間從城市退回到小鎮與鄉間,「本島」的印記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被加強了。
  • 顏值身材爆表的《只有大海知道》男主角黃尚禾這次會不會火?
    前幾日在臺灣東部的一個小島嶼上正在發生著一件不只成為地方大事,也有很多不少臺灣本島觀眾慕名而來觀看有著稱號的「臺灣影史最蘭嶼的電影」「只有大海知道」的首映,這部電影即將即將於下周五(15日)起在臺上映。
  • 17億票房巨幕電影《八佰》創多個第一,開創了中國特色大片新的敘事...
    作為復工後首部國產電影大片《八佰》以上映8天創造16億票房而火了,正所謂人紅是非多,於是總有人喜歡把《八佰》拿去國外的《拯救大兵瑞恩》之類的戰爭片比較。同時連帶評論中國電影如何如何,在那說三道四,看似很專業似的,實則是無知。
  • 電影《角頭2》入圍臺北電影節 唐振剛黃尚禾有望摘得個人獎
    近日,第20屆臺北電影節於臺北舉辦並公布「臺北電影獎」入圍名單,一共有40部電影分別入圍今年的動畫片、短片、紀錄片及劇情長片四大競賽類別。電影《角頭2》憑藉其極具特色的鏡頭美學以及顏正國導演的深厚指導功底強勢殺進劇情長片競賽單元,除此之外,演員唐振剛、黃尚禾也因片中精彩表現有望摘得個人獎項。當天唐振剛受邀出席影節記者會,一身休閒裝的他顯得輕鬆自在,英氣十足。
  • 電影常用敘事手法:好萊塢系列
    由於經典敘事系統的剪輯旨在實現逼真性的要求,所以景別使用的順序便具有了特殊涵義:先是建制鏡頭展現整體環境和人物,然後是中景的鏡頭交待人物的動作和反動作,再切入近景鏡頭(包括特寫)將人物面部表情的重要性直接呈現給觀眾,最後還得回到全景鏡頭來結束段落敘事或重建新的時空關係。
  • 以《陽光燦爛的日子》分析,解構主義敘事為何在青春電影能夠成功
    導語:傳統電影反叛者姜文 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堪稱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贊絕的、至今仍渴望觀看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國電影,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電影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 《只有大海知道》是「最蘭嶼」的電影嗎?
    究其背後的原因,異常複雜,學者吳其諺也認為,「臺灣的電影,背後主宰的文化勢力,是福佬系與以國民黨為主軸的中國意識,因此所謂臺灣的四大族群中,客家以及原住民都很難擠進銀幕的中心」。不過,近些年隨著臺灣社會族群與文化意識逐漸抬頭,臺灣的原住民電影創作或者說臺灣電影中的原住民元素較之過去,有了很大的改變,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表現內容方面。
  • 「找爸爸」的敘事,成了近年中國青年電影的經典套路?
    一部脫穎而出的好電影背後,有多少被電影展淘汰的爛片?而爛片背後,又隱藏著青年導演怎樣的創作共性?本期反向流行主播董牧孜、餘雅琴邀請FIRST青年電影展策展人王一舒、段煉,從掌握生殺大權的選片人視角,回顧過去幾年來中國青年電影的創作風氣。
  • 電影《美人魚》的環保敘事分析
    《美人魚》雖然沿襲了周星馳以往的喜劇風格,但在關注海洋生態、關心和保護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方面,都有了較大的突破。本文以《美人魚》為研究對象,從環保視角,深入分析《美人魚》的敘事視角、敘事形態、敘事話語及其高科技敘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