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經常有這樣的情景。
A:嘿,中午咱們一塊兒出去吃點吧?你想上哪兒吃?
B:隨便。
A:那我們去吃火鍋?
B:吃火鍋?是不是不太好?
A:那你想吃什麼?
A:……
我們可以把AB設想成工作夥伴,更可以將AB設想為情侶、家人。像上面的情景,大家絕對不會陌生。我們當中,總有些人,對於吃什麼貌似不在意,又貌似很在意。問他吃什麼吧,沒主意,給他個意見吧,他又要反對。真讓人無語。
所以,一些人經常會在討論吃飯前半開玩笑地警告:待會兒不許說隨便哦,沒有「隨便」吃。
當然,精明的商家也嗅到了這個眾人懶於思考的口頭禪,命名了「隨變」冰淇淋什麼的,這是閒話了。
重點是,我們得糾正這個隨便說「隨便」的態度。即使是吃飯這樣的小事,最好是想好要吃什麼,不吃什麼。不要夥伴一來問你,沒有主意,又對別人的主意說不出所以然。
日本人狩野未希曾觀察過美國人對於吃什麼這樣的小事的態度。一次,一位美國朋友問他:「晚飯想吃什麼?」他回答:「餃子。」美國朋友又問:「為什麼?」
當時狩野未希覺得這個朋友挺煩的,都說了要吃餃子了,還有什麼「為什麼」呢?出於日本人的一貫學習精神,他仔細觀察了身邊美國人的生活習慣,發現他們不僅是喜歡在這些小事上尋根究底,而是對於任何事,都習慣要「根據」。
狩野未希將這種求「根據」的精神歸結為「批判性思考」。他認為,批判性思考,就是不流於他人的想法,自己認真思索意見的思考方法。其實簡單點理解,狩野未希所謂的「批判性思考」實際上也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獨立思考」。
為什麼說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呢?我認為,我們和東鄰日本,在思考上有同樣的缺陷:彼此的交流都比較注重察言觀色、心領神會,自己不太習慣說出真實想法,更不願意直接反對別人的意見。
中日兩國應該是都已經深受各自「含蓄」的困擾,一直提倡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意見。我們稱之為獨立思考。
狩野未希呢,長期在日本慶應義塾大學、聖心女子大學擔任講師,本身又是英國文學博士,通過比較歐美人士與本國人士在思考方面的優劣,盼望日本人有批判性思考。他對於如何建立自我意見和打造強大的思考力有著獨到的見解,並根據哈佛大學提倡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則和批判性思考,寫就了《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一書。
一、在《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中,狩野未希詳細講授了建立自我意見的三個步驟:
1.確認自己對一件事的理解程度。
以文頭所列的吃飯場景為例,我們可以先向自己提問:今天想吃什麼?是為飽腹還是消磨時間?
2. 調查感到疑問的部分,以及想知道的部分。
能讓你吃飽的地方有哪些,裡面有些什麼東西可以提供?能消磨掉中午時間的地方有哪些?
吃飽要講究口感嗎?消磨時間對環境有要求嗎?哪些地方符合要求?
可以和別人討論,也可以上網查。
3. 持有自己的意見。
明了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和要求後,別人來邀請你共進午餐,徵詢你的意見時,估計你不再會輕易說「隨便」了吧。
這裡只是以吃飯這個較小的事情印證狩野未希的三步驟,大家可能覺得有點小題大作了。但我不這麼看,任何事情都有個習慣,在小事上偷懶,一時半會兒可能沒什麼,時間長了,別人可能都會覺得你這個人沒什麼主見,吃個飯都沒個主張,更遑論你將這種習慣帶入工作中了。到時候,你可能就是會議桌上那個猛點頭,領導問到你意見的時候,那個茫然無計,只知道說「沒什麼意見」的人。
再來看如何看待反對意見。
從《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中可以看出,中日文化中,都有不習慣意見衝突的部分。當有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出現時,很多人會不知不覺地認為「自己的意見不行」,輕易否定自己,當然,在這種文化習慣下,就更不願意直接反對他人了。
像前面提到的吃飯情景,當A提議去吃火鍋時,B雖然自己還沒有清晰主意,但卻又不想去吃火鍋,然而,又不便於直說。
我們應該怎樣面對反對意見呢?狩野未希認為,其實在持有自己的意見之前,我們還要先考慮和自己不同的其他人的觀點,這樣才能從正反兩方面來加強自己的觀點。
二、狩野未希主張學習歐美人士「交換意見」的規則。他介紹了如下14條規則,其中1至5項是關於發表意見的,6至8項是關於反駁的,9到14項是用於回應對方反駁的。
我們來看一看。
1. 秉承這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的意見的信念。有各種不同意見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不要畏懼說出自己的意見。
2. 用對方聽得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觀點。不僅自己心裡明白,還要給別人講清楚。
3. 一開始就說出主要觀點。「這是我的意見,它有三個理由」……
4.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因為我餓了,所以想吃米飯!」「我不想吃稀的,我餓了」……
5. 避免武斷的語氣。「一定要去X記吃,別的地方不行。」
6. 反對≠否定人格。不要有「別人反對我,肯定覺得我這人不行」的想法。
7. 把否定當成對方的「提問」。為什麼辦不到呢?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辦得到呢?
8. 不打斷對方說話。認真聽,自己實在想插話了,可以打手勢或欠身示意。
9. 不要「不懂裝懂」。有人反駁你,如果你沒有弄清別人的意圖,可以問:「可否指點下,你說的是XX意思嗎?」這樣有助於理解雙方的分歧所在。
10. 不要人家反對什麼,都一味接受。對人家的反對意見,不要因為尊重或謙遜,全盤接受。不認同的部分,仍要進一步溝通:「謝謝您的指導,順便說下……」
11. 不要被人牽著走。如果對方故意以你從前的失誤來攻擊你:「嘿,你上次提的那個方法,就不行啊。」這時,你不必和他爭辯,只需要說:「上次的確失誤了,但這次與上次不是一回事。」
12. 問根據。「您這麼說的根據是什麼?」了解了對方的根據,就更容易理解對方的意圖,有助於雙方達成一致。
13. 不要假裝自己什麼都懂。這與第9點裡所講的「不懂裝懂」有點區別,第9點中所講的是別人反對自己的時候,別人所反對的真正意思要弄懂,這裡所說的是,對於討論的事情,如果不懂,不要裝作了解而胡說一氣,完全可以坦承:「關於這個問題我還沒想過,調查後再回復您。」
14. 既然要反對,就要提出替代方案。「我不同意那麼做,我的想法是……」
好,回到前面那個「隨便」吃飯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想變成一個「隨便」的人,想給人留下一個有主見的印象。請仔細對待下:想想自己究竟想吃什麼,說出自己的想法,參考他人的意見,即使不想附和他人的提議,也請有理有節地說服別人:中午我想去吃XX,你們怎麼想?今天不是很想吃YY,因為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