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問他人的隱私,如「哪年出生的」、「你一個月掙多少錢」、「你為什麼還不結婚」等。打聽這些個人隱私的問題極易惹人反感,甚至導致「戰爭」爆發。因此,在你打算問對方某個問題的時候,最好先在腦中過一遍,看這個問題是否會涉及對方的個人隱私,如果涉及了,要儘可能地避免,這樣對方不僅會樂意接受你,還會因你在應酬中得體的問話和輕鬆的交談而對你產生好印象,為繼續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具體地說,在日常交際中,應該避免問:女士的年齡,工作情況和經濟收入,家庭內務和存款,夫妻感情,身體情況,不願意公開的工作計劃,不願意為人所知的隱秘等。
也不要問對方不知道的問題。如果你不能確定對方能否充分地回答你的問題,那麼你還是不問為佳。如果你問一位醫生:「去年發生在本市的肝炎病例有多少?」這個問題對方很可能就答不上來,因為一般的醫生誰也不會去費神記這些數字。要是對方回答說「不清楚」,不僅使答者失體面,問者自己也會感到沒趣。
也不要刨根問底地問問題。比方說,你問對方住在哪裡,對方回答說「在北京」或說「在香港」,那你就不宜問下去。如果對方高興讓你知道,他一定會主動地說出,而且還會說「歡迎光臨」之類的話。否則,別人不想讓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問了。此外,在問其他類似問題時,也要注意掌握問話尺度,要適可而止。
還不要問同行的營業情況。同行相忌,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在激烈競爭的社會裡,人們往往不願意把自己的營業情況或秘密告訴一個可能的競爭對手。即使你問到這方面的問題,也只能是自討沒趣。
「編者小評」
記住,在交際中,不該問的,即使你想問也不要問。凡對方不知道或不願意別人知道的事情都應避免問。要時刻記住,問話的目的是引起雙方的興趣,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沒趣。這樣的話,你的問話技巧就決非等閒了。
善意的謊言
兩個盲人靠說書、彈三弦餬口,老者是師父,70多歲;幼者是徒弟,20歲不到。師父已經彈斷了999根弦了,離1000根弦只差一根了。師父的師父臨死的時候對師父說:「我這裡有一張復明的藥方,我將它封進你的琴槽中,當你彈斷了第1000根弦的時候,你才可以取出藥方。記住,你彈斷每一根弦時都必須是盡心盡力的。否則,再靈的藥方也會失去效用。」那時,師父還是20歲的小青年,可如今他已皓髮銀須。50年來,他一直奔著那復明的夢想。他知道,那是一張祖傳的秘方。
一聲脆響,師父終於彈斷了最後一根琴弦,他直向城中的藥鋪趕去。當他充滿虔誠、滿懷期待地取草藥時,掌柜的告訴他:「那是一張白紙。」
他的頭「嗡」地響了一下,平靜下來以後,他明白了一切:原來師父欺騙他說彈斷1000根琴弦,就能得到那復明的藥方,只是真誠、善意的謊言,自己就是靠著這善意的謊言才有了生存的勇氣。
回家後,他鄭重地對小徒弟說:「我這裡有一個復明的藥方,我將它封入你的琴槽,當你彈斷第1200根琴弦的時候,你才能去打開它,記住,必須用心去彈,師父將這個數錯記為1000根了……」
小徒弟虔誠地允諾著,他也像他的師父一樣,活在這個善意的謊言之中。這個謊言給了他希望的動力,引發他去追求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刻。如果師父不說這個謊,他的徒弟能愉快地面對自己的將來嗎?也許大家都認為,說謊是一種最要不得的行為,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偶爾還是需要些善意的謊言。
在傳統的觀念中,講實話是誠實的一種表現,被宣揚為一種美德;說謊是品德低劣的一種表現,被批判為一種罪惡。現實卻不盡然,有時說實話會殺人,而說謊話會給人生活的勇氣,這種謊話是一種善意的表達。
不分場合的誠實,不僅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善意的謊言不是以利己為目的,這種在適當時候說出的謊言,飽含真誠,散發出溫暖的光輝,能讓說謊者和被「騙」者共享歡愉。
「撇開道德的標準,謊言就是一種智慧。」美麗的謊言出自善良和真誠,它無悖於道德。說實話有時比說謊言更傷人,我們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說些謊言。
很多時候,真誠的謊言比什麼都有力量。
真誠是人人必備的美德。它不排除善意的謊言,只要你掌握一定的原則,你製造的謊言會比你的真誠更能贏得別人的心。從某種意義來說,說謊成為人們交往和溝通的一種生活必需。
在現實中,有時出於對別人利益的考慮,從善良的願望出發,需要編織一些謊話。例如,對癌症患者撒謊說他的病不是癌,以免病人受到刺激,使病情惡化;對生病的孩子撒謊說藥不苦,是為了讓他把藥吃下去治好病;對老人說他年輕,是為了滿足他的心理需要,讓他生活更帶勁;妻子炒的菜雖然鹹點,但要說味道好極了,是為了珍惜她的勞動,保持她烹調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