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看反特電影,那個知道很多秘密的人被殺死了,殺死他的人正是他的上級,驚恐中那人問上司:「你為什麼殺我?」上司陰冷的一向話讓我一直記到了現在:「因為你知道的太多了。」
「好奇害死貓」的故事路人皆知,這裡不再贅述。反正在我打小接受的教育中,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該問的不問。
單位有一個外人送號「包打聽」的大姐,喜歡打聽事的毛病到了讓自己抑鬱的地步。我和同事一起出去逛街,就是為單位買了一些辦公用品之類的東西。出去了一個上午,下午一上班「包打聽」大姐便過來詢問:「你們中午沒上班幹嘛去了?」我剛要回答她,同行的同事便把話茬接了過去:「沒幹嘛,就去區裡開了個會。」「開會?是說上半年獎金的事嗎?能給多少,說來聽聽。」
儘管「包打聽」大姐喋喋不休地問這問那,但始終沒得到同事的一句真話,反而把自己弄得滿腹牢騷,抱怨不斷。
事實上很明顯,生活中如果你對方想讓你知道的事,你無需去問,他自然會流露給你;如果是對方的隱私,無論你怎樣去打聽,對方也不會說給你聽的,反而讓別人反感,想知道別人的秘密並非是件好事。
生活中還有一種人,肚裡藏不住話,心裡受不得一點委屈,但凡有一絲不快,不是發個朋友圈憂怨一番,就是一定要找個自認為知近的人訴說衷腸。殊不知在自己眼裡的驚天動地的事,到了別人那裡很可能只是水中漣漪。
魯迅曾曾寫道:「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這世間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卻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心有愁結想與別人推心置腹,很多時候你的訴說只會變成別人的笑柄和談資。即便當時沒有,你認為一吐為快了,但別人時過境遷,當時的感動,時間久了就變成了可流傳很久的故事。其實,你字字血聲聲淚地向別人訴說,還不如自己找個沒人的地方號啕大哭一場。
生活不只是你有苟且,他也有,我也有,每一個人活得都不容易,但讓你走出不適困境的只有你自己。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與其掏心掏肺地向別人傾吐,不如打掉的牙自己吞下,扛起所有的不幸,笑對人生。也許當時儘是冷嘲熱風,但過後的成長會讓你明白,當初幸虧沒把不幸到處宣講,留給自己的苦難如今都變動了感動世界的故事。
張×生意失敗虧了很多錢,逢人便向人訴說自己有多殘,結果他發現人都在疏遠他,想找個人幫助他一下都很困難,甚至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最後張×總結說:「當初還不如裝富有,不向人訴說不幸,那樣還有自己的交際圈子,還能找到翻身的機會,現在可好,窮到孤家寡人了。」
成功了,你說什麼都是對的,失敗了,你說什麼都不對的。所以,在你失意的時候,不該說的不要說,少說多做,把勁兒用在心裡,練好內功,你又會慢慢變成別人仰慕的達人。
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說的不說,做不到這兩點你就會收到生活給你的一記耳光,它會讓你變得成熟和清醒一些,從而讓你知道長些記性,知道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說的不說是有道理的。
「不問不說」不是讓你與世隔絕,該不該問,該不該說並沒有界定的尺度,這是一種人生修養的體現,要靠閱歷和時間才能讀懂它。
人,一歲才能學會說話,可一生卻學不會閉嘴。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說的不說,也是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