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悲傷的故事,出現在了熱搜。對此我只有一個評價:這媽就是神經病。(媒體也是亂來,明明打了多次,怎麼還能叫「失手」呢?)
拋開悲劇不談,孩子做錯事「該不該打」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有的爸媽信奉「柏拉圖式育兒」,無論如何都不願意碰孩子一根手指頭,訓誡全靠嘴;而另一類爸媽則認為該打必須打,畢竟生活體驗帶來的感受是:打,威懾力強,效果立竿見影。
若問我孩子犯錯到底該不該打?辣媽只能說:看情況!帶過娃的都知道孩子不聽話鬧騰時抓狂的感覺,孩子可以「打」,但在打之前,你得想清楚這些事:
首先你得知道,打孩子會造成哪些影響
1
暴力必然會導致身心傷害
你打孩子,孩子會痛就會哭,如果他哭著去學校,就會被人關注,他在他們的小圈子裡也會被議論,別看孩子小,他們也跟大人一樣愛面子,被同齡人發現自己被挨打,會覺得自己變得毫無尊嚴,抬不起頭。
有研究發現,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被打,會出現類似 PTSD的情況,主要源於爆發性的傷害,還會誘發一些心理疾病,如:極度消沉、拒絕社交、甚至自殺、自傷傾向。
而且很多家長下手不知輕重,不知道孩子的承受能力,也無法感同身「痛」,淤青、紅腫根本避免不了,造成他們行走不便,甚至還會演變成像開頭那個新聞悲劇。
2
越打越叛逆的可能性更大
這邊的叛逆也不是說跟咱們對著幹(他們還小,不敢且沒能力),這時候怎麼辦呢?——「開始說謊」。有的家長是一碰到孩子做錯,就馬上下手的。那孩子也不傻,為了避免皮肉之苦,肯定是能瞞則瞞,騙一次賺一次,惡性循環造成他們養成說話的習慣;
不僅如此,還會變得越來越固執。雖然他們不敢跟家長正面剛,但是他們會用:打架、逃學、離家出走等方式與家人對抗。
3
孩子被打後的受害者不止一個
你們打了孩子,孩子也不是這件事情唯一的受害者。
你們千萬不要覺得,這是自己的小孩,打一打沒事,他事後還是會屁顛屁顛跑回來叫「爸爸媽媽」...先給巴掌再給糖吃的方法,也許一次管用,但並非一輩子受用。
孩子會長大的,等他們有意識有能力,就會跟你們越來越疏遠,這時候你們再期待養兒防老,就是想多了,也別責怪自己的孩子沒孝心,那是活該。
也有許多研究表明,越愛打孩子的家長,家長與家長間打架的頻率也會很高,而且也會因為某一方打孩子,另一方與其爭吵的情況。
PS:受害者還包括「孩子的孩子」,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成為父母之後,以後在教育的時候,多半會沿用上一輩的方法,來體罰下一代。
「打」孩子的正確姿勢
我覺得有幾個原則:
1打不能真打,畢竟是親生的,不要把孩子當成解恨的工具,也不要以愛為名去打孩子;
2溝通!溝通!溝通!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然就是白打;
3要打也要處於冷靜狀態下,控制住情緒,清醒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還要記住:不打屁屁,嘴巴當然更不能抽。
還要記住:不打屁屁,嘴巴當然更不能抽。
那針對3歲以上,一直到10歲以內的小朋友,如果要打,打哪兒呢?我的建議是——打手板兒。
每個家庭都應該必備一把戒尺,準確來講,是設立家法。
這樣做的好處有:
1可以要讓他們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被受罰,以後就會少犯點錯;
2維繫親子間的關係。做錯了,是家法要打你,不是爸爸媽媽要打你;
3限制家長。孩子沒有觸及原則性的問題,儘量不要動手,孩子越長大,越要尊重他。
等孩子到了5~8歲的時候,完全可以通過更好的交流解決問題,而不是動手。
有的家長朋友會問:那10歲以上的孩子呢?說實話啊,那最後被打的也不一定是孩子哈~
最後在這裡,辣媽希望那些曾經愛用打的方式的父母,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育兒觀,雖然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是這也不是你隨便打罵孩子的理由,孩子不聽話,打也不是最好的辦法。咱們只要起到正確的示範和引導,孩子也會越來越聽話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