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在五千年的長河中,充滿智慧的老祖先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優秀文化,它們啟迪著人們的思維,增添了無限樂趣,讓人們不管是在朋友聚會時,還農忙耕作時,均能以此為樂,打發無趣,而其中能做到全民皆愛的盛況,唯有對聯,不僅文人雅士追逐熱捧,民間百姓更是以此為趣,雅俗共賞的特性決定了對聯的廣大群眾基礎,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一道豐盛的佐餐,如今,已然成為了中華文化的藝術瑰寶之一!
歷史上有名的才子,像北宋的蘇東坡,明朝的解縉,清朝的紀曉嵐,均對對聯有著很高的造詣,留下了不少妙趣橫生的對子,有雅有俗,雅俗並用,有些令人捧腹大笑,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像蘇東坡,就常常與佛印和尚互相調侃,互相嬉鬧,留下了許多的讓人啼笑皆非的對子——「禿驢何在?東坡吃草」,巧妙融入人物,調侃味道甚濃,還有——「狗啃河上(和尚)骨;水流東坡詩(屍)」,也是戲謔味道頗重,字裡行間,細細研讀,巧妙至極!
清朝道光年間,在漳州府有兩戶人家要結親,男方姓潘,女方姓何,按照古時候傳承下來的禮儀,一對新人要成親,男方家要出一上聯,而女方家則出下聯,以此組合成一幅喜聯,將來要懸掛在男方家大門,以做喜慶。
於是,兩家人就圍在一起討論這個喜聯如何寫才能應景,女方家長率先開口了,說道:「我的女兒別無所望,惟求到男方家有飯吃飽就行」,女方家這要求算是簡單,也不奢望大富大貴,穿金戴銀的,能吃飽就好,男方家聽後,有些感動,畢竟遇到了好親家,沒有獅子大開口,於是便對女方家長說道:「我們也別無所望,但願媳婦進門之後,生兒育女,讓我們早日抱孫子」,這話一出,惹得在場的一對新人羞紅了臉,請來的秀才聽完了兩家人的願望後,沉思了片刻後,隨即大筆一揮,一副喜聯躍然紙上了
上聯:有水有田方有米
下聯:添人添口便添丁
老秀才這副喜聯寫的堪稱經典,難度頗高,運用一語雙關的手法,上聯以水、田、米組成了「潘」字,而下聯以人、口、丁組成「何」字,將兩家的姓氏融入其中,又明確反映了雙方家長的願望,可謂是構思奇巧,令人驚嘆。在場的雙方家長一看,連連稱妙,紛紛豎起大拇指直誇讚這老秀才才才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