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因疫情封閉了數月之後,人們又可以重回影院了!不由得想到一段歷史和一部「史上最偉大的爛片」。
上世紀六十年代,歐美國家電影業陷入了極度蕭條之中,好萊塢那些大大小小的電影廠倒閉的倒閉、出售的出售,赫赫有名的「米高梅」、「二十世紀福克斯」等,今天都成了人們懷舊的名詞了!剩下的也只是苦苦支撐。原因只有一個:彩色電視崛起了。
有了彩電,人們不再熱衷去電影院了,在家舒舒服服地看電視,可以想坐就坐,想躺就躺,叼著菸捲嗑著瓜子(苞米花)嘬著咖啡,無須穿外套出門開車帶找停車位什麼的。
在我國,電影的不景氣一直持續到本世紀初。
那是什麼原因讓人們又回到電影院去了呢?好萊塢又因何重新雄霸天下了呢?
原因就是那部我稱之為「史上最偉大的爛片」的《星球大戰》,是以它為代表的「電影的第五次革命」——計算機和環繞聲技術的使用,開啟了電影的復興與回歸影院的模式。
以《星戰》為代表,計算機技術(CG技術、三維動畫技術等)、環繞聲技術在銀幕上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視聽奇觀」的世界。該片獲得成功,好萊塢一看有門,立刻開啟其特有的流水線模式,製造出了一批批令人嘆為觀止的「大片」,先把青少年拉回影院,然後是成年人。
工業光魔(ILM,Industrial Light & Magic)、維塔數碼(Weta Digital)、數字王國(Digital Domain)、索尼影像(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等等這些特效公司也開始變得如日中天。
人們戲稱好萊塢離開了計算機根本不會拍電影了!卡梅隆也說過,他不care盜版碟,因為那樣看《泰坦尼克》等於把一幅世界名畫縮微成一張郵票去欣賞(這是不是今天人們繼錄像帶、DVD之後,又有了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依然還是回到電影院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有兩個事還得說一下。一是《星戰》及其系列片的確是大爛片!儘管它們在IMDB及豆瓣上評分都很高。
《星戰》可以說毀掉了「科幻」這個詞。其反科學的地方俯拾皆是(最具代表性的是雷射劍的格鬥招架和太空中的「隆隆炮聲」)不說,主要是它的思維沒有任何一點突破性、開創性的地方(這是科幻片必備的條件之一,這個可以找時間再聊),那些所謂的「外星生物」不過就是地球上的各種動物混搭拼湊、誇張變形來的。而且,它講故事的方式太老套了!依然是少年英雄營救落難公主、不羈俠客勇建奇功之類換個馬甲的重複,味同嚼蠟!
另外,因為技術的原因,以至於之後採用數碼特效製作的類似《範海辛》、《正義聯盟》、《復仇者聯盟》等這類片子,都被很多網站歸為「科幻片」,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可見《星戰》對「科幻」這個詞汙染的惡劣後果。
另一件事是,其實《星戰》做到的這些事,比它早整整十年的另一部偉大的電影就做到了,那就是庫布裡克的《2001:太空漫遊》。它在1968年就已經在銀幕上利用計算機視覺特效,為人們創造出了令當時的人們驚嘆的視覺奇觀。只可惜,《2001:太空漫遊》講故事的方式、節奏等原因,使它在「觀賞性」上表現「很糟」,使之成為一部只叫好卻不叫座的作品,故它雖才是一部嚴肅的、真正偉大的科幻片,卻沒有產生《星戰》那樣的影響。
好看的片子不一定偉大,偉大的片子也可能艱澀難啃。
《星戰》雖爛,但在電影史上卻具有裡程碑似的意義,同時,也不妨礙很多人觀影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