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月羹是以桂圓、蓮子、藕粉等精製而成的甜水,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清熱瀉火、益胃健脾等功效。玩月羹製作簡單,為家人做上玩月羹,就可以過一個古香古色的中秋節。
貼心的小編把玩月羹的製作方式附上(此處應該有掌聲):
一、幹蓮子清水浸泡兩小時,清水煮兩小時至軟爛備用。
二、藕粉倒進碗中,加少量涼水攪拌均勻。
三、鍋中加水燒開,將攪拌好的藕粉糊慢慢倒進鍋中,攪拌均勻至無白色粉狀物質。
四、加冰糖、桂圓乾以及煮好的蓮子入鍋,煮至冰糖融化即可盛出。
五、撒上糖桂花,清香逸人的玩月羹便做好了。
月餅,圓形,象徵著十五滿月,又稱團圓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文獻。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蒸作從食》篇羅列了許多「蒸作」美食,其中有「荷葉餅」、「芙蓉餅」、「月餅」等名目。吳自牧《夢粱錄》也列有「菊花餅」、「月餅」等名目。但這兩處的記載都沒有把月餅跟中秋節聯繫起來。
真正明確提到中秋月餅的就是明代文獻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餘》卷二《熙朝樂事》: 「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此時,月餅作為中秋節的節日食品,還用於親朋好友之間互相饋贈增進感情。
所以,雖然月餅並不是在明朝才出現,但根據現有的文獻,我們只能嚴謹地說它最遲在明朝時與中秋節搭上關係,而且在明朝時已經取代了玩月羹在中秋節的主要美食地位。
從實用性角度來說,相比於湯湯水水的玩月羹,月餅更適合用來饋贈親友,而且儲存的時間更長些。因此,對於中秋節這個團圓喜慶,月餅代替玩月羹成為中秋主角食物,似乎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了解了中秋節的發展變化和月亮君的心路歷程,是不是對中秋節更有親切感了呢?今晚吃月餅賞月時,別忘了安撫安撫月亮君受傷的心靈。
But,有人認為,現在傳統節日的氣息越來越淡了,真是噓唏啊!其實,那是因為打開傳統節日的方式不太正確。正確打開傳統節日,能讓你發現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自己!
那怎樣才是正確地打開傳統節日呢?咳咳,答案很簡單:儀式感。
傳統節日的儀式感不僅能有效地提高生活幸福指數,對幼兒藝術教育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哦!讓幼兒浸潤在傳統節日裡,與古典文化牽手,體會不同節日的氛圍和習俗差異,對於培養他們的傳統文化基礎具有潤物細無聲般的作用,無聲卻很強大。
那我們如何提高傳統節日儀式感呢?那就通過看這些書來了解吧。
德國約瑟夫·皮柏的作品《節慶、休閒與文化》指出單純的玩樂不是節日的實質,節日應當蘊含歷史與文化的意義。
本書論述了節慶的意義、根由、基本形式及危機等內容,他認為傳統的生命力,沒有任何地方比在節慶的歷史中有更明顯的表現。讓小朋友對特殊的節日產生特殊的感情,節日儀式感就隨之而來。
中秋成為一個被民間廣為接納的節日之後,出現了許多美麗的傳說,中國老百姓不吝於給自己喜愛的節日添上更多浪漫的色彩。不論是嫦娥奔月、玉兔搗藥還是吳剛伐桂,都精彩動人。
所以,在了解中秋節方面,除了上面介紹的月亮君心路歷程的歷史乾貨之外,我們還推薦一些輕鬆不費腦的合家歡繪本作品,作為中秋節禮物送給小朋友,也是非常應景。
此書為《中國記憶·傳統節日圖畫書》系列作品之一,書中以色彩豐富有趣的繪圖講述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傳統,童趣十足,深受小朋友喜愛,而且這一系列的書名皆以和節日相關的經典詩詞、諺語、民間傳說等為引子,加深小朋友的印象,於無形中建立小朋友對節日和這些經典詞句的連接。
小女主人公伊伊在中秋節那天聽奶奶說了嫦娥的故事,知道月亮上除了嫦娥,還有一隻可愛的兔子。她好想給那隻兔子打電話,結果真就打通了,於是展開了一場關於中秋節的奇妙對話。這個故事設定新奇,非常容易吸引小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了解中秋節的習俗。講故事時,還可以和小朋友做個遊戲,讓他們猜猜看,與伊伊講電話的兔子是誰?
此繪本講述了小女孩遙遙一家過中秋節的故事,並將嫦娥奔月、兔兒爺、月餅起義的故事穿插其中,趣味十足。而與其它「中秋繪本」相比,本書最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一個立體繪本,孩子可以邊讀邊玩。
家長了解中秋節的由來,和孩子分享,再講述些趣味中秋傳說故事,加強節日趣味性,還能刺激他們的想像力,增加親子互動。
所以,好好過節,過一個有儀式感的中秋節對培養幼兒藝術文化細胞可是很重要的哦!
現在,我們的生活節奏這麼快,平時忙忙碌碌。值此佳節,不如抽出點時間寵愛自己、寵愛家人,過個有儀式感的節日,提高生活幸福感。
飲一杯桂花酒,品一勺玩月羹,再咬一口圓月餅……團圓美滿,喜樂幸福!
值此中秋佳節,小編代表創意盒子touchbox團隊,在此祝所有支持我們的讀者朋友們中秋節快樂,祝所有人幸福美滿!
本期中秋特輯,你們喜歡嗎?記得轉發鼓勵一下小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