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你會吃月餅嗎?
月餅作為中秋節的傳統佳節美食,自然不可或缺,但無論是傳統的蛋黃蓮蓉月餅、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冰皮月餅,還是被黑無數遍的五仁月餅,無一不是高糖、高脂、高熱量食品。這又讓注重健康的人士聞之變色。月餅,你真的會吃嗎?
給大家幾點建議:
1、月餅要吃對時間。月餅應在早上或中午吃,這樣既可以補充能量,也不易發胖,晚上應少吃,甚至不吃。
2、齊分享,控制量。過量食用月餅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食慾減退、腹脹、血糖升高等。月圓人滿,家人齊聚,三兩好友,每次每人1\4塊月餅,份量恰到好處。
3、若是真的對月餅情有獨鍾,那麼其他飲食要儘量清淡,減少主食的量,而且最好能適量地補充B族維生素,B族維生素能促進糖、脂肪、蛋白質轉化為能量。
4、月餅巧搭配:
①搭配無糖熱茶。茶水中豐富茶多酚、茶鹼,促進糖分代謝,抑制脂肪吸收,避免過多熱量攝入。
吃甜味月餅,飲花茶最好,香甜兼收;吃鹹味月餅,飲烏龍茶或綠茶,清香爽口。汽水、可樂或果汁等含有大量熱量和糖份,與月餅搭配,熱量加倍,非明智之舉。
②搭配水果。秋季正當豐收之時,時令水果豐富,可多選擇黃橙色、酸味水果,如柚子、奇異果、番石榴、橙子等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維生素C,有助於人體對脂肪的吸收代謝,與月餅搭配相得益彰。
5、多運動,秋高氣爽好時節,還有法定假期,運動起來甩甩肉吧!
6、另外還要特別提醒下列人群,為了健康請管住嘴,避開誘惑,這樣中秋佳節才能更健康更快樂:
①糖尿病患者與心血管病患者謹慎吃月餅,月餅中含有大量糖分,油脂,攝入過多易引起血糖驟升,血脂波動,為了解饞可以在兩餐之間少量食用;
②慢性膽囊炎、膽結石、慢性胰腺炎病人患者謹慎吃月餅,過多食用後易引發膽絞痛或上腹痛;
③老人及胃腸道患者謹慎吃月餅,過食月餅會引起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
④嬰幼兒謹慎吃月餅,由於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健全,難以消化高油高糖的食物。
--
免責聲明:文章部分內容圖片來源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不代表本號觀點,僅供大家交流。
---
→看完,記得點右上角按鈕分享。
→關注我們,每天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