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譽為東方之珠。
回望歷史,往往令人感慨萬千,自香港19世紀年以後被割讓出去之後,到了1960年,已經過去了100多年。而在上世紀60年代,香港開始高速發展,經濟騰飛初現端倪。
到了1965年,香港經濟已經得到了高度發展,城市建設規劃極具現代感。港口停放著過往大小船隻,海運貿易繁榮。
這是一個一張1965年的香港航拍圖,高樓林立,分布密集。這建築風格,不禁讓人聯想起了國際都會紐約。當時的香港,已有高達70餘層的摩天大樓。
街道上各式車輛川流不息,沿道的許多招牌,讓人目不暇接。遠處的高樓依山而建,遠眺過去,十分具有立體感。如果能坐在當時的雙層巴士上眺望街道風景,一定是相當愜意。
道口人來人往,規劃的不錯。和現在一樣,十字路口的底商往往是銀行一類的金融門店。
馬路沿線遍地都是醒目的紅色招牌,各種醫館,茶莊,表行一應俱全。各種服務業也高度發展。
街道上的人們步履匆匆,繁榮的經濟讓香港的人們更加重視時間的寶貴。從那時起,香港行人的步速就在亞洲,甚至是世界城市上都名列前茅。
香港街道的招牌可謂是一大著名景觀點,狹窄的空間遍布顏色各異的招牌,用色基調基本以紅黃為主,將有限的空間利用到極致。老遠望去,十分醒目。
在60年代,香港大街上已經普遍是西裝革履,步行街十分普遍。而大陸地區的步行街,從90年代起才開始普及,到了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許多步行街都已經走向沒落,人煙稀少。
1960年代,可說是香港經濟轉折點,在這個年代初期的香港,人均GDP仍然相對的低,正準備藉助世界貿易的大潮,迎來經濟騰飛,電影行業、娛樂行業也處於上升期,準備迎接那個屬於香港的,輝煌的八九十年代。
由於國內三年自然災害,許多內陸人口湧入香港,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只能充當最廉價的勞動力,露宿街頭,幹一些最苦最累的雜活。可以說,這些人,為香港日後的經濟繁榮做出了不小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