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世界著名攝影師布列松為《生活》刊物拍攝了一組中國景象,其中不乏農村建設的影像與都市街景。
刊物剪影
大標語
關於早期的勞動記憶,我們會追憶起父輩至祖輩的榮光時刻,翻看起瀟影老片庫的影像,從當年的新聞記錄片中我們可以感知到60年代勞動場景,影像中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們秉承著當時的號召,抓革命,促生產,一個個戰天鬥地的勞動場面,體現的是一種革命精神,這種精神,今天仍然彌足珍貴。
在那個電視沒有普及的年代,新聞還是由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那時的電影人又是新聞人。他們把拍攝的新聞鏡頭配上解說詞,配上音樂,編上諸如《湖南新聞第1號》、《湖南新聞第2號》……在電影放映前播映。
在瀟湘電影集團老片庫中,新聞紀錄片真實還原了60年代的湖南。從中尋找父輩勞作的真實景象,發現了諸多特殊年代下,我們這代人在教科書中才能瞥見的樣子。
整齊構圖下,人們在搬運草垛。
草垛掠影
如今再去翻看當年的影像,歷史氣息撲面而來,畫面頗具年代感。
驕傲地測量麥子的高度
圍觀生長的糧食
這種影像如果放在當代,就是一場人數眾多的群演調度。看上去仿佛是經過排演的走位,但這或許就是真實的60年代湖南人民勞作的模樣。
激情澎湃的勞動青年
我們常常可以感覺到,那個年代人們的眼中對勞動的忠誠與樸實的信念,有著天然的背靠蒼天所賦予的謙遜。
在當年的老影像中發掘的不同形態風貌的人們。他們忙於生產 ,忙於勞作,積極向上,心中有著無限的信仰與力量。這種力量在新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配音解說得激情滿滿,慷慨激昂。這種力量是在那個年代裡特有的精神支柱。
他們樸實無華,青春與熱愛都寫在臉上,用勤勞的雙手構築起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妙齡女子的勞作景象
年輕的滿哥在插秧
勞作是父輩們生存的信仰。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是承載起生存命運的紐帶。
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建立政權以後,隨著農村土地改革計劃的完成,農村居民均獲得土地,這時農民演變為「自耕農」,但維持的時間極短;隨著合作化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自耕農」的身份很快由來得極快的「農業合作社社員」變為「人民公社社員」,「社員」的身份直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實施的1984年。
所以,實際上,他們都是「社員」。
這種文風在當代再難見到。簡短而有力的表達極具畫面感,似乎片頭一出就能聽見陣陣歡呼。
平原油菜翻金浪
如今,我們口中所述說的「復古風」,「革命年代感」,正是那一輩的文化工作者們的信仰產物。
叫早稻早熟高產
在湖南的初代新聞人也是電影人,文案水平就已然有著高水平的體現。準確又有著感染力,這種口號式的標題,非常能夠讓父輩們「共情」。現代人口中的復古潮流元素,而在當年,這就是人民的奮鬥真實目標。
荒山交出萬擔糧
1960年已經到了運動末期,但是人民群眾的勞動熱情,並沒有因為運動結束而消亡。
要知道自1953年開始實行五年計劃以來,新中國的經濟水平在逐年提高。當時社會安定,百姓爭先恐後地為建設地方貢獻自己的力量。
「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成為了當時人民信仰的目標。「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等等鼓勵人心的字眼,都被賦予了使命的名義。
百年湖南,在瀟影老片庫裡,我們回溯影像的過程中,能真實的觸摸到當年的場景,感知父輩們在田間土地的溫度,這大概就是影像的魅力,也是我們去重啟老片庫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