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見過的1960年代農業「大躍進」視頻!

2021-02-22 瀟湘電影圈

1958年,世界著名攝影師布列松為《生活》刊物拍攝了一組中國景象,其中不乏農村建設的影像與都市街景。

刊物剪影

大標語

關於早期的勞動記憶,我們會追憶起父輩至祖輩的榮光時刻,翻看起瀟影老片庫的影像,從當年的新聞記錄片中我們可以感知到60年代勞動場景,影像中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們秉承著當時的號召,抓革命,促生產,一個個戰天鬥地的勞動場面,體現的是一種革命精神,這種精神,今天仍然彌足珍貴。

在那個電視沒有普及的年代,新聞還是由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那時的電影人又是新聞人。他們把拍攝的新聞鏡頭配上解說詞,配上音樂,編上諸如《湖南新聞第1號》、《湖南新聞第2號》……在電影放映前播映。

在瀟湘電影集團老片庫中,新聞紀錄片真實還原了60年代的湖南。從中尋找父輩勞作的真實景象,發現了諸多特殊年代下,我們這代人在教科書中才能瞥見的樣子。

 

整齊構圖下,人們在搬運草垛。

草垛掠影

如今再去翻看當年的影像,歷史氣息撲面而來,畫面頗具年代感。

驕傲地測量麥子的高度

圍觀生長的糧食

這種影像如果放在當代,就是一場人數眾多的群演調度。看上去仿佛是經過排演的走位,但這或許就是真實的60年代湖南人民勞作的模樣。

 

激情澎湃的勞動青年

我們常常可以感覺到,那個年代人們的眼中對勞動的忠誠與樸實的信念,有著天然的背靠蒼天所賦予的謙遜。

在當年的老影像中發掘的不同形態風貌的人們。他們忙於生產 ,忙於勞作,積極向上,心中有著無限的信仰與力量。這種力量在新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配音解說得激情滿滿,慷慨激昂。這種力量是在那個年代裡特有的精神支柱。

 

他們樸實無華,青春與熱愛都寫在臉上,用勤勞的雙手構築起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妙齡女子的勞作景象

 

年輕的滿哥在插秧

勞作是父輩們生存的信仰。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是承載起生存命運的紐帶。

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建立政權以後,隨著農村土地改革計劃的完成,農村居民均獲得土地,這時農民演變為「自耕農」,但維持的時間極短;隨著合作化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自耕農」的身份很快由來得極快的「農業合作社社員」變為「人民公社社員」,「社員」的身份直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實施的1984年。

所以,實際上,他們都是「社員」。

這種文風在當代再難見到。簡短而有力的表達極具畫面感,似乎片頭一出就能聽見陣陣歡呼。

 

平原油菜翻金浪

如今,我們口中所述說的「復古風」,「革命年代感」,正是那一輩的文化工作者們的信仰產物。

 

叫早稻早熟高產

在湖南的初代新聞人也是電影人,文案水平就已然有著高水平的體現。準確又有著感染力,這種口號式的標題,非常能夠讓父輩們「共情」。現代人口中的復古潮流元素,而在當年,這就是人民的奮鬥真實目標。

荒山交出萬擔糧

1960年已經到了運動末期,但是人民群眾的勞動熱情,並沒有因為運動結束而消亡。

 

要知道自1953年開始實行五年計劃以來,新中國的經濟水平在逐年提高。當時社會安定,百姓爭先恐後地為建設地方貢獻自己的力量。

「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成為了當時人民信仰的目標。「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等等鼓勵人心的字眼,都被賦予了使命的名義。

 

百年湖南,在瀟影老片庫裡,我們回溯影像的過程中,能真實的觸摸到當年的場景,感知父輩們在田間土地的溫度,這大概就是影像的魅力,也是我們去重啟老片庫的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大躍進」罕見老照片
    由1958年初發起的大躍進運動,參加人員之廣、聲勢之大,真可謂歷史上少有。凡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無不留下深刻地印象。一樁樁、一件件的往事,至今還記憶猶新,令人難以忘懷。提出1958年鋼產量翻番,達到1070萬噸,作為實現「大躍進」的重要步驟。會後全國形成了全民大煉鋼鐵和人民公社化的高潮。知己,就像另一個自己,彼此守望,彼此欣賞,彼此慰藉,無關乎年齡、性別、距離、貧富,他能懂得你的一舉手一投足,能讀懂你的言外之意與欲語還休,會珍惜你如自己的生命。
  • 【視頻】豐收啦!這是你沒見過的菜地「黑科技」……
    【視頻】豐收啦!這是你沒見過的菜地「黑科技」…… 2020-11-03 12: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還記得「大躍進」時的人民公社食堂嗎?為何只辦了三年便停辦了?
    人民公社公共食堂,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伴隨著"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而興起的"新生事物",是建國後極"左"路線的產物。它從1958年的普遍"大辦"到1961年的基本解散,歷時只有短短的三年,最終只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 「大躍進」時期「新民歌運動」的興衰歷程 (3)
    「大躍進   偃旗息鼓  作為「大躍進
  • 看59年拍攝電影《江山多嬌》,追思大躍進群眾治山的燃情歲月
    影片《江山多嬌》拍攝於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上半年,當時正值大躍進時期,拍電影也要進行大躍進。因此,《江山多嬌》很快就拍成上演了。片名叫《江山多嬌》,我想與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有關。該片導演王蘋,編劇王雲、黃宗江,主要演員有田華、凌雲、李長華、陶玉玲、石存玉等。《江山多嬌》的協助拍攝單位是河南省禹縣薛溝鄉人民公社。
  • 1960年代,60年前的香港,車水馬龍,一片繁華景象
    回望歷史,往往令人感慨萬千,自香港19世紀年以後被割讓出去之後,到了1960年,已經過去了100多年。而在上世紀60年代,香港開始高速發展,經濟騰飛初現端倪。1960年香港一角俯視圖街景(1960)60年代步行街在60年代,香港大街上已經普遍是西裝革履,步行街十分普遍。而大陸地區的步行街,從90年代起才開始普及,到了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許多步行街都已經走向沒落,人煙稀少。
  • 六十年代國產電影大全(1960)
    劉世龍/張巨光/梁音/張文君類型: 劇情/音樂/戲曲戲曲電影《劉三姐》1960導演: 孫敬/編劇: 任宏謀主演: 馬忠倩/王秀琴/田井制/田秀英/冀福記類型: 戲曲戲曲電影《一文錢》1960: 周偉編劇: 廣州東山區創作組集體/王榮珩主演: 王崗/劉純振/譚建章/賈建和/王子君類型: 劇情電影《新隊員》1960
  • 珍貴視頻流出:這樣的老閔行,你肯定沒見過!
    眼尖的你會發現渡口右側的售票亭也和張文華老人畫的方位一致。請點擊下圖便捷的黃浦水運,使「碼頭經濟」在這裡展開,閔行成了商品物資的「中間地」,也是商品物資的「集散地」。商業活動由閔行外灘向北輻射擴散,形成鎮南部為商業區,鎮北部為居住區的格局。
  • 《鍛鍊鍛鍊》的趙樹理難題:如何處理「大躍進」中農民和幹部關係
    1958年8月,時任北京市文聯副主席的趙樹理響應中國作協"多寫,快寫,用短小精悍的作品反映和鼓舞當前的大躍進"的號召,創作了《"鍛鍊鍛鍊"》這樣一部"反映當前的大躍進"的小說。小說的內容是太行山區的人們,在躍進中所經歷的深刻變化。
  • 1960年代的風格女神:法國歌手Francoise Hardy
    或許你對上述的名人已非常熟悉,那麼就讓我們把時間再前推一點,不曉得你有沒有注意過有著一頭金髮與厚長瀏海、穿著率性直筒褲和皮衣的法國音樂人Franoise Hardy?帶點頹廢又迷人的慵懶嗓音,以及奔放不羈的服裝風格,她可是風靡60年代的才女代表,同時也是法國經典的風格Icon。
  • 50年代人民公社大鍋飯真實照片
    50年代人民公社大鍋飯真實照片 2020-11-06 1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42件周作人1960年代手稿拍出1286.85萬元
    這些手稿據考證,為周作人在1960年至1965年之間投稿給香港《新晚報》的手稿,為《新晚報》創始人羅孚多年間的珍藏。周作人在1949年以後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日本、希臘文學作品的翻譯和寫作有關回憶魯迅的著述,到了1960年代以後,周作人的生活愈發拮据,他在給朋友曹聚仁的信裡寫道:「人民文學社派人來說,每月需用若干。事實上同顧頡剛一樣,需要五百一月,但是不好要得太多,所以只說四百。以後就照數付給。」又說「因為負擔太重太多,所以支出太巨,每月要不足百元以上,這是我拮据之實情」。
  • 大躍進
    可很多人從頭聽到尾,愣沒等到關鍵詞兒。不是人家雅迪沒說,只不過是沒直說。「雅迪科技全球倍增戰略峰會」,啥叫「倍增」?就是要翻番——今年1000萬輛,明年就是2000萬!有人就說了,這不成了大躍進麼——雅迪2000萬,愛瑪1600萬,小刀1001萬,三家加一塊就是4600萬。可專家們明明說整個行業的總量也就4000萬啊,如果是,這都不夠他們三家分的!
  • 「大躍進」運動是怎麼回事?
    「大躍進但是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發展比較好的情況下,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對中國的國情認識不足,更由於黨的一些領導人在勝利面前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急於求成,在「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提出後,沒有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和試點,便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它是在錯誤批評「反冒進」的過程中醞釀和發動起來的。它正式開始的標誌是1958年5月5日召開的八屆二中全會。
  • 1950 至 1960 年代曾出現 -20 ℃以下低溫
    然而,有空調、暖氣、暖寶寶等各種保暖神器護體的你,-10 ℃就怕了嗎?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江蘇省氣候中心對 12 月下旬至 1 月上旬日極端最低氣溫的盤點數據顯示,12 月下旬至 1 月上旬日極端最低氣溫多出現在 1950 至 1960 年代,最低氣溫低至 -21.3 ℃。△圖片來源:江蘇氣象江蘇曾經有多冷?
  • 你見過80年代的飯票嗎?
    我們有獎徵集作品 邀請市民 講述自己或者身邊人在深圳的回憶 以「奮鬥在深圳」為主題 寫下深圳經濟特區40年裡 那些奮鬥故事 // 你見過
  • 鮑勃·迪倫與1960年代
    你不需要一個氣象人告訴你風往哪裡吹——鮑勃·迪倫都說狄倫是六十年代時代精神的反映。一個人要轉過頭多少次/他才能假裝什麼都沒看見?同樣是在那一年,六零年代學生運動最重要的組織SDS(民主社會學生聯盟),發表青年革命者對世界的看法:「修倫港宣言」。這份宣言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是屬於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我們在舒適中成長,但是我們卻不安地凝視著這個環繞我們的世界。
  • 呂梁山區百年來的老照片 保證你沒見過
    1959年大樓底慶祝農業大豐收鳳山道院70年代70年代鳳山道院,鳳山載為宋代希夷祖師創建,明代孫雲際真人擴建為今之規模。土改後道人還俗,最後一個道士蘇家崖人蘇禮玉,一直住到70年代去世。清代於準府邸(今一小院內)1960年
  • 吉他之神Jimi Hendrix早期罕見1960年代吉他面世,即將拍賣
    這把吉他是在1960年代初期製造的。 這位音樂家從軍隊退役後於1962年拿起了吉他。 Kruse GWS拍賣會上,人們將看到1960年代初的日本Sunburst電吉他,預計它的價格至少為50,000美元。這是最低出價,但是拍賣行希望創造歷史性的價格…… 傳說吉他之神Jimi在1962年從美國陸軍返回家鄉,並搬到田納西州的克拉克斯維爾後,不久就使用了這把精美的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