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躍進」時期「新民歌運動」的興衰歷程 (3)

2020-12-2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大躍進」時期「新民歌運動」的興衰歷程 (3)
江 波(安徽)
  偃旗息鼓

  作為「大躍進」運動的產物,新民歌的創作無疑存在著嚴重的缺陷。絕大部分新民歌只是概念化的宣傳口號,其實質就是以當時所能理解的共產主義世界為理想、以工農業生產的「大躍進」為內容,充滿著濃厚的主觀主義和唯意志論色彩,帶有嚴重的浮誇風,與工農業生產中的浮誇風同聲同氣,談不上什麼藝術價值。而且許多作品都經過了文化工作者的加工和潤飾,失去了作為通俗民間作品的原味。如前面提到的那首聞名全國被譽為在中國詩史上有重大意義,將要產生重要影響的《我來了》,就是在編輯給它加上了「喝令三山五嶺開道,我來了」之後,才成為一首完整的藝術作品的。《紅旗歌謠》收錄的許多民歌也都存著這個問題。

  此外,新民歌非但沒有創造出新的藝術形式,反而阻礙了新詩創作的多樣化。毛澤東曾設想在民歌和古典的基礎上,醞釀出一個新的東西來,這就是新民歌。但事實上,這兩者的結合是不可能產生新的藝術形式的。還在「新民歌運動」如火如荼展開之時,著名詩人何其芳、卞之琳等就根據自己的創作經驗,從形式上對新民歌提出了不同看法。何其芳認為,民歌在體裁上是有限的,它仍然是舊的五七言形式,基本上是七言四句,或在這個基礎上的簡單疊加。在句法上採用的還是舊的文言五七言詩的句法,這樣就和現代口語發生了矛盾。因此,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民歌也許可以簡單明了,但卻遠遠不能反映日益豐富的現代生活和人們複雜深刻的感情。卞之琳認為,隨著新詩的大眾化與大眾文化藝術水平的提高,新民歌和新詩會「逐漸合流」。但民歌體與舊格律詩是有限制的,應建立新型的現代新詩格律。

  正因為新民歌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毛澤東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他開始認識到人人能寫詩,人人能創作,違反了藝術創作的規律,對《紅旗歌謠》也表示不滿,認為水分太多,「還是舊的民歌好」。他還曾謹慎地對詩人臧克家談起自己對新詩發展的看法:「新詩的改革最難,至少需要50年。找到一條大家認為可行的主要形式,確是難事。一種形式經過試驗、發展,直到定型,是長期的,有條件的。譬如律詩,從梁代沈約搞出四聲,後又從四聲化為平仄,經過初唐詩人們的試驗,到盛唐才定型。」

  1959年3月,也就是在「新民歌運動」開始一年之後,毛澤東在鄭州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對「新民歌運動」發表談話,他說:寫詩也只能一年一年地發展。不能每人都寫,要有詩意,才能寫詩,「叫每個人都要寫詩,幾億農民要寫多少詩,那怎麼行?這違反辯證法……放體育衛星、詩歌衛星,通通取消」。此時,他的案頭上擺放著的依舊是李白、杜甫、蘇東坡、辛棄疾等古代詩人的集子。

  由於毛澤東放棄了對「新民歌運動」的推動和支持,加上農業高產「衛星」的真相逐漸被披露了以及隨後全國出現了嚴重的糧食饑荒,人民群眾的創作熱情大打折扣,「新民歌運動」從1960年開始漸漸偃旗息鼓了。

  
【1】 【2】 【3】 






  

相關焦點

  • 「大躍進」運動是怎麼回事?
    「大躍進」運動是怎麼回事?   1957年,我國進入了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
  • 視聽 周星馳電影《功夫》裡那些大躍進時期的配樂
    文丨螃蟹轉自品言書館,微信ID:pinkbook本文已取得授權,請勿擅自轉載大躍進時期最有名的原創音樂就是鋼琴協奏曲《梁祝》了。這個不提,聽聽周星馳兩年磨一劍推出的電影《功夫》的配樂吧。青年時期就讀於華北音樂學校及中國藝專。解放戰爭時期在華東大學文工團、華東局宣傳部文工團任作曲、指揮、歌舞隊隊長。1952年起,在華東人民藝術劇院、上海歌劇院任作曲、藝術研究室副主任、藝術指導等職。上海市政協第六、七屆常委,上海音協理事、《歌劇藝術研究》雜誌主編。
  • 《民歌40》,臺灣民歌百科式珍藏檔案
    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新世紀以原住民音樂受到年輕人追捧的胡德夫,70年代民歌運動發源之初,正是在西餐廳、酒廊裡駐唱的民歌手之一。民歌運動的「民歌」提法,來源於當時「中國現代民歌」的主張。按照今天的觀念,可以直接理解為民謠。民歌與民謠都是翻譯自英文的folk,而當時民歌運動的興起也與美國的民謠復興(folk revival)有關。
  • 「大躍進」罕見老照片
    由1958年初發起的大躍進運動,參加人員之廣、聲勢之大,真可謂歷史上少有。凡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們,無不留下深刻地印象。一樁樁、一件件的往事,至今還記憶猶新,令人難以忘懷。在工業上,為實現全年鋼產量1070萬噸的指標,全國幾千萬人掀起了「全民大煉鋼鐵運動」,並且「以鋼為綱」,帶動了其它行業的「大躍進」。
  • 民歌嘹亮
    2018年3月20日,晴 I 陪你的第375個夜晚很多時候原有的一個調子,也許已經流傳了上百年,一個專業音樂工作者,將它填上新的、歌頌社會主義的詞,於是就成了首「戰地新歌」過去,這個曲調只在很狹窄的民族地區流行,現在卻流行到了全中國,甚至飛出了國界,飛向了全球。赫哲人的《烏蘇里船歌》,蒙古人的《讚歌》(胡松華作詞編曲)和《嘎達梅林》,是其中最出名的三個例子。
  • 「臺灣民歌運動推手」楊祖珺的快意人生
    上世紀70年代,她推動了臺灣的「民歌運動」,影響了羅大佑、李宗盛等一大批歌手。80年代,她組織臺灣老兵返鄉探親,是最早「合法」回到大陸,並在大陸舉辦演唱會的臺灣歌手。後來,她的注意力轉向臺灣社會的底層,開始解救雛妓,服務漁民,參與婦女運動。現在,她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致力為臺灣社會的底層爭取權益。
  • 專訪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民歌運動讓創作者被看見
    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在臺灣的年輕人尤其是學生中興起一股自己寫歌自己唱的「民歌」風潮,楊弦、李雙澤、胡德夫、李泰祥、侯德健、李建復等歌手在當時被西洋音樂佔據的樂壇上唱出「自己的歌」,帶動了一股熱潮,也孕育了後來臺灣地區華語流行樂的黃金時期。如今,「民歌」的時代雖已遠去,但《橄欖樹》、《外婆的澎湖灣》、《龍的傳人》等歌曲仍在傳唱。
  • 五臺山瑰寶-佛光寺的興衰歷程
    五臺瑰寶_佛光寺的興衰歷程(原創)佛光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豆村鎮北十裡有餘的佛光村南側,距五臺縣城32公裡,離臺懷鎮47公裡。屬豆村鎮轄區,從豆村沿繁五公路往北走8華裡到閆家寨村口往東走2華裡許就能到達佛光寺。此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聞名的佛教古建築悠久的寺廟瑰寶之一。
  • ❹.臺灣「民歌 40 」深圳演唱會 十年一次的民歌盛會
    「不同於大陸的民歌,臺灣民歌更像民謠,卻比民謠有著更多的傳奇。」40 年前,在淡江大學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歸臺的青年學生歌手李雙澤,向觀眾席上投擲可口可樂,並喊出 " 唱自己的歌 "," 民歌運動 " 的大幕正式拉開。臺灣的 " 民歌運動 ",開啟了本土原創流行音樂文化的興起。
  • 題外話 |「所謂民歌者」羅大佑出道作《之乎者也》狂懟臺灣民歌運動往事
    1980年民歌運動受到美麗島事件的牽連逐漸落幕,臺灣也出現了自己的唱片公司就是後來的滾石公司。羅大佑就是這個時間節點登場的。陶曉清的兒子臺灣著名樂評人說:「羅大佑是革民歌命的。」羅大佑,1954年出生,他其實比齊豫還要大3歲,民歌運動裡看不到他的身影,但可以肯定他當時深受影響,所以裡面幾首70年代的歌都是民歌式的。
  • 臺灣民歌時期標誌性人物李建復
    李建復,臺灣民歌時期標誌性人物之一。1978年大學時期的他參加了第二屆金韻獎,獲得「優勝歌手」進入歌壇;1980年首唱《龍的傳人》,二十歲的他以雄渾高亢的歌聲唱出了濃烈的民族情懷,立刻紅遍華人世界。《龍的傳人》專輯封面三十多年來,《龍的傳人》成為了李建復身上的標籤,而李建復代表的不僅是民歌,更是那個時代的清流正氣。
  • 聆聽陶曉清 聆聽民歌之母講述廣播與民歌的微風往事
    她 是19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重要推動者 被譽為「臺灣民歌之母」盛夏之初的天津
  • 看59年拍攝電影《江山多嬌》,追思大躍進群眾治山的燃情歲月
    電影《江山多嬌》,是1959年大躍進時期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的一部影片時隔60多年後,我從電腦上收看了這部影片,使我對當時群眾治山運動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 。影片《江山多嬌》拍攝於1958年下半年至1959年上半年,當時正值大躍進時期,拍電影也要進行大躍進。因此,《江山多嬌》很快就拍成上演了。片名叫《江山多嬌》,我想與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有關。
  • 民歌新時代 龔琳娜譚晶褚海辰新民歌女歌手盤點
    》的出現給了新民歌從業者和聽眾很大的震撼和爭議點,有人認可她的作品並認為這是新民歌打入流行市場一枚優秀案例,而也有很多人覺得這純屬胡鬧,而究竟雙方觀點孰對孰錯誰都無法輕易下結論,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下現今優秀的新民歌女歌手們以及他們的發展路線。
  • 《民歌40:再唱一段思想起1975-2015》
    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臺灣民歌運動。新世紀以原住民音樂受到年輕人追捧的胡德夫,70年代民歌運動發源之初,正是在西餐廳、酒廊裡駐唱的民歌手之一。那時的胡德夫演唱的大多是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幾首中文歌。
  • 張釗維:我歌故我在︱紀念臺灣民歌運動旗手 李雙澤逝世四十周年
    此照大約攝於他過世前不久@臺北淡水編者按 提及臺灣民歌運動,也許很多人覺得陌生,但如果提及《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橄欖樹》、《外婆的澎湖灣》,提及李泰祥、葉佳修、梁弘志、齊豫、蔡琴、潘越雲、李建復、李宗盛……大家一定會「哇!」原來這就是臺灣民歌運動裡的歌與人。
  • 日本NHK電視臺《生命大躍進》第一集首播
    5月10日晚9點,日本NHK電視臺播出全新紀錄片,名叫《生命大躍進
  • 「民歌四十:再唱一段思想起」百科式珍藏檔案
    但這些耳熟能詳的金曲背後,都有同一個源流:民歌運動。新世紀以原住民音樂受到年輕人追捧的胡德夫,70年代民歌運動發源之初,正是在西餐廳、酒廊裡駐唱的民歌手之一。那時的胡德夫演唱的大多是美國民謠,偶爾才能唱幾首中文歌。
  • 【盤問】傳奇滑手Tony Hawk在滑板運動低谷時期的求生歷程
    Jenkem雜誌有機會採訪到Tony Hawk這個傳奇人物,這次它將向公眾揭示Tony成為人生大贏家前的艱辛歷程。九十年代早期滑板運動進入了低谷時期,這位世界上最出名的滑手也陷入了人生低谷,他不得不四處尋找住所、抵押房屋、甚至為了微薄的薪酬在停車場做表演。 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職業滑手被視作毫無價值的職業。這與職業滑手在1987年間每個月還領著2萬美金的版稅支票的狀況完全是天與地的差別,只能說一切來得太突然。你是什麼時候意識到整個行業在走下坡路?
  • 今晚我們聽音樂 臺灣民歌時代(上)
    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民歌在陶曉清的空中電波裡,逐漸萌芽開花。她的兒子馬世芳先生,接過母親的旗幟,成為新一代跨音樂、廣播、文字創作等文化領域的重要代表人物。最近,他們在上海參加「40·20」民歌展,10月8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聽音樂》就請到這對傳奇母子,主持人張穎將和他們一起來聊聊臺灣民歌時代代表人物和歷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