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 '摩西姐'
傳播光影的魅力,分享情感的交流
攝影 | 文學 | 視覺
對於單反初學者來說,有一種感覺叫忽明忽暗、此起彼伏!明明研究的明明白白,一轉眼又似是而非。因此徹底的掌握單反的每個參數和功能非常關鍵。而屬於曝光的三大參數光圈、快門、ISO之間關係,略顯複雜而不失有趣。
光圈、快門、ISO關係的所以和所以然
前章說過,單反拍照時,光圈、速度、ISO有如蹺蹺板,固定一個,另外兩個此消彼長(反比)。具體操作表現為,你高一檔,我減一檔。但是為什麼沒有給三大參數固定配比,這樣來回折騰,原因為三大參數影響成像的特點為:
1.光圈——控制景深 。在實際拍攝中,焦點前後一定範圍內的景物看起來是相對清晰的,這個範圍就叫景深。焦點前方的叫前景深,焦點後方的叫後景深,一般後景深大於前景深。
決定景深的大小(深淺)的因素:(1)光圈,越大,景深越小(淺),反之越大(深); (2)鏡頭焦距:焦距越長,景深越小(淺),反之越大(深);(3)被攝物體的遠近。離被攝物體越近,景深越小(淺),反之越大。
拍攝中需要突出主體時,如拍攝人像,需要縮小景深,就是通常我們看到的前景和背景虛化,就需要長焦鏡頭配合大光圈。當需要全景全部展現時,就要擴大景深,使前後景深都清晰,如拍攝風景等,就需要廣角鏡頭配合小光圈。
2.快門——表現動感。
(1)相機和拍攝物都是靜止的。如相機放在三腳架上拍攝靜物,速度的快慢不是特別重要,拍出的照片基本都清晰。
(2)相機動,拍攝物靜止。這是拍攝物體是要把快門速度調整到「安全快門」以上。低於安全快門時,手持相機拍照時,照片容易模糊。安全快門速度是拍攝時焦距的倒數。如用70的焦距拍攝,安全快門為1/70秒。無法改變速度時,只能用三角架等固定設備哦(雖然現在的單眼相機具有鏡頭防抖或機身防抖的功能,但快門速度低於安全快門太低時,照片易模糊)。
(3)拍攝物體動。假如是拍攝物體動,如運動的人們,行駛的汽車,奔跑的動物等,這時,只能提高快門速度,三角架等固定裝備無用。但是,拍攝物體運動軌跡時需要用慢速度。
如何設定快門的時間要看被攝主體和光線來定,如果是拍攝運動中的物體比如一場球賽,飛翔的鳥兒,快門一般就要設在1/300秒以上,這樣才不至於拍出來的照片是糊的! 在拍靜止物體時一般快門速度不要低於1/30秒,因為手持相機拍攝,手的穩定性大至也就保持在1/30秒這個時間範圍內,超過這個時間範圍,手就會抖動,使拍出來的照片糊成一團。一般情況下,正常快門速度是在60分之一秒到80分之一秒。(注意,在相機內,快門速度標記的數字為實際快門的倒數。例如顯示60,那說明是1/60秒而不是60秒。)
3.ISO(感光度)----噪點。噪點就是照片上的雜色和斑點。拍照時升高ISO能在光線暗的情況下,使用更小的光圈和更快的速度,但照片相應會產生噪點。因此,儘量少用高感光度拍攝,大多相機在ISO1600以上時會產生明顯的噪點。
一般白天光線充足的情況ISO是100到200。在黑暗的條件下(如下雨天),ISO調到300-400,比較暗調到800,燈光非常暗(太陽下山後),調到1000以上,拍夜景(如夜間慶典、演唱會)調到1600以上。
如何設定快門、光圈和ISO的值要看被攝主體、光線和拍攝著需要一張什麼樣的圖片等來定,另外,也要看選擇相機的模式。但在光線較暗的條件下,三者設定時優先考慮次序為:不虛——正確曝光——噪點。拍虛時後期沒法修復,修正曝光對畫質影響大,噪點後期相對修正容易。
真是環環相扣,明天再述哦。本文由摩西姐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
往期推薦:
怎麼樣做到對焦準確和曝光正確!
平均測光、點測光、中央重點測光,如何選擇最適合的測光模式?
光圈優先的拍攝技巧有哪些?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