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天才獎(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 or MacArthur Fellowship)被視為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項之一,為紀念銀行生命災難公司的創始人約翰·D·麥克阿瑟而命名,由麥克阿瑟基金會於1981年設立。
麥克阿瑟天才獎旨在表彰在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創造性人才,每年評選各領域20名至25名傑出人士,並在5年中給每人提供總額62.5萬美元的獎金,讓他們能更自由地繼續探索。
2020年麥克阿瑟天才獎,有21位各行業研究者及學者入選,其中,美籍華裔紀錄片導演王男栿是唯一一位華人面孔。
圖片:John D. &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麥克阿瑟天才獎新鮮出爐,
紀錄片導演王男栿榜上有名
編輯:張勞動
王男栿,出生於中國江西省,奧斯卡金像獎評委。她的經歷曾被簡短描述為「出生在農村,沒上過高中,也沒參加過高考,卻拿下了中國和美國的3個碩士學位」。第一部作品《Hooligan Sparrow》便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短名單,兩部作品之後,獲邀成為奧斯卡紀錄片單元的評委。
2011年,王男栿辭掉大學教務處的穩定工作只身前往美國。《 I Am Another You》有關流浪漢和精神病人,在美國西南偏南SXSW藝術節首映,拿下最佳女性紀錄片導演獎和評審團特別獎最佳敘事獎,於2018年6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
2019年,執導的第三部紀錄片《One Child Nation》獲得第35屆聖丹斯國際電影節美國紀錄片單元-評委會大獎 、第30屆斯德哥爾摩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第15屆Docville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評委會獎等多個獎項。
圖片:John D. &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此前獲得該獎項的傑出華人包括:
徐冰
中國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1999年獲獎。是第一位獲得該獎的華人。1987年獲中央美術學院碩士學位。1990年接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邀請,作為榮譽藝術家移居美國。在自20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創作的成名作《天書》系列中,他親自設計刻印數千個「新漢字」,以圖象性、符號性等議題深刻探討中國文化的本質和思維方式,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史上的經典。本世紀以來徐冰的創作面向更為豐富,特別是其日益關注的藝術介入社會的題材,《菸草計劃》、《木林森》、《鳳凰》等均是頗具深度的代表作品。
蕭強
2001年得獎,現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信息學院專聘教授。
莊小威
2003年獲獎。該基金會史上頒發的第一名華裔女科學家。34歲成為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系的雙聘教授。莊小威利用改進的螢光光譜技術來研究單個分子,從而揭示複雜的生物過程。2003年,她正利用這種方法研究流感和愛滋病病毒如何侵入宿主細胞,這有助於研發治療病毒性疾病的方法。
陶哲軒
2006年獲獎。他被譽為天才數學家,他的研究也為許多領域開創了新的思維,對這些領域未來的發展有重大影響。
沈偉
2007年獲獎,出身於中國湖南,5歲學中國畫,9歲在湖南省藝校學習中國傳統戲曲,畢業後任湖南省湘劇院演員,後又學舞蹈,成為廣東現代舞團舞蹈演員及編舞。多才多藝兼善繪畫,曾在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以中國傳統水墨、結合現代舞姿打動全世界。
何琳
2009年獲獎。1997年從清華大學畢業,2003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細胞學助理教授。何琳關於研究微小核糖核酸分子在癌症形成和治療中的作用而獲得獎金。
張益唐
2014年獲獎,主要貢獻在於2013年4月17日向《數學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證明存在無窮多對素數相差都小於7000萬的論文《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
楊培東
2015年獲獎。楊培東是國際頂尖的納米材料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他1988年從木瀆中學畢業後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9年至今,先後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4月18日,他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2014年4月17日,楊培東團隊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劃時代的科研成果,有望解決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這一科學難題。
楊謹倫
最著名的作品是《美生華人》,講述的是一個男孩進入一間新學校的故事。據中新網消息,它是第一本贏得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和普利茲獎的繪本小說,而且同時還贏得了漫畫界最高獎項艾斯納獎的青睞。
餘金權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國際上C-H鍵活化領域非常活躍。
曹穎
2018年獲獎。加州理工學院華人女科學家曹穎因為在揭示靈長類動物大腦視覺神經機制方面作出重要貢獻而獲獎。在曹穎早期的研究中,她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研究了獼猴視覺處理系統。結果表明,獼猴的腦細胞在識別臉部特徵時有明確「分工」。曹穎及其團隊2017年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又進一步破譯了大腦中的面部識別機制,即大腦僅需要約200個神經元就能實現面部識別。
本文特別鳴謝導筒directube
獲得該獎項的傑出華人資料來自網絡
原標題:《麥克阿瑟天才獎新鮮出爐,紀錄片導演王男栿榜上有名,歷屆獲獎華人名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