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人有度,利己有方,萬事萬物皆需有度

2020-12-24 歷史國學教堂

世間萬物,皆需有度。在合理的範圍內,利己與利人是統一的。利已與利人發生矛盾時,利己還是利人,要視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合理的利他主義也是應當得到贊同的。

為人處世中,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相反,如果你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那麼,世界上的路也會處處擋著你,即使是屬於你的也將會變成別人的。

追求雙贏、共贏,是聰明的人;損人利已,是愚蠢的人。因為,人們願意和信任的人打交道,不願意向自己不了解、不信任的人下保證、訂合同。

如果從利人利已的觀點出發就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他人就會樂意和你交往。可以說,利人利已就是要建立一種彼此都希望對方處於良好協商環境之中的關係。這樣,雙方不僅會彼此融洽地協商,更會從內心期待著這種交易能達成。

因此,只有利人利己,平等互利,才能獲得人格上的尊嚴,事業上的成功。人格的力量將促使雙方相互契合,在不損害對方利益的前提下,為自己做打算,進而形成謀求共同利益的基礎。

有了基礎,還要進一步尋找雙方共同的利益或雙方互補互利的關係,求大同存小異,力爭解決關鍵分歧或重新調整利益目標,最終成為合作關係,完成共同的目標。

三國時期,孫劉聯盟共同抗曹。赤壁一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但由於種種原因,劉備過世之後,吳蜀關係惡化,不利的形勢使蜀國無法放心北伐。鄧芝臨危受命,出使昊國,希望恢復聯盟,共同抗曹。

鄧芝出使吳時,兩國尚未結束交戰狀態,而局勢對吳國更為有利。孫權設鼎陳戈,殺氣騰騰接見鄧芝,鄧芝不慌不忙,含笑而入,見孫權長揖而拜,侃侃而談:「我乃蜀中一介書生,特為吳國利害而來,你們卻陳兵設鼎以待之,何以如此氣量狹窄,不能容物?」

孫權聽後,覺得有理,斥退武士,邀請鄧芝上殿,並且一改先前態度,就這樣,平等的談判拉開序幕。孫權雖然改變了態度,主動向鄧芝請教吳蜀聯合的利害關係問題,然而他仍懷有動搖之心。

鄧芝單刀直入:「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諸葛亮亦時之俊傑。蜀有山川之險,吳有三江之固,若二國聯合,共為唇齒,進則可以兼吞天下,退則可以鼎足而立。今大王若委贄稱臣於魏,魏必望大王朝覲,求太子以為內侍,如其不從,則興兵以攻,蜀亦順流進取。則江南之地,不復為大王有矣。

鄧芝的這一席話語抓住了「聯合」是唯一能夠解決兩國度過生死的辦法,把吳蜀兩國對立的關係轉化為一種共同的利益,消滅了對抗的因素,樹立了共同的利害關係,順利地說服了孫權,完成了諸葛亮交給他的使命。

由此可見,凡事達到利人利己的境界是成功的法寶。如果一個人凡事都想著別人,連自己都沒有了,那他活著就體會不到生活中的樂趣。如果求一已之私利,不幹什麼有違道義良心的事,被稱為「偽義」,恐怕這世上沒有幾個人不「偽」的。

樹一個「大義」,便要一個人從此斷了私慾,那還不如大家都歇了手吧!因為欲望本來就是推動世界進步發展的動力之一,真正「存天理」,當不會要「滅人慾」。

何況市場經濟如果是只利不義,那也很難發展下去。因為人都是要考慮自己的利益的,你求一己之私的時候斷了我的生計,或者做得不厚道,那我就拆你的臺,於是大家都別想混。聰明人是不會這樣做的,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用在這裡也是合適的。

利已之心是兩方面的,導之正道則為神,導之邪道則為妖。利己不是無限絕對,而應是有節制的、相對的。使利己與利他統一起來,達到一種平衡為最佳,即「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利己而不損人,利人而不損己。

損人利已,長不了,好不了;損己利人,多不了,同樣也長不了。個人由於利己則會奮鬥和勞動;集體由於利己則會團結和協作;人類由於利已就會一起來解決共同面臨的問題。

利己並不是一種罪過,有罪過的是那些損人利己的人。如果損人的結果必然會損己,那麼便不會有損人的事發生了。可惜現實中還未做到這點,因此損人利己的事層出不窮。

人在利人時要學會保護自己不受損害,這是利己,也是利人。不提供給他人損人可以利已的例證,以免他犯更大的錯誤。如果人人都可以很好地利已,則世間就會太平,就會少很多爭鬥。

相傳有一位衣民,聽說某地培育出了一種優良的新玉米,收成很好。於是,他便千方百計地弄來了新玉米種子。鄉鄰們聽說後,紛紛詢問種子來歷,這位農民怕失去競爭優勢,拒絕相告。

豈料,收穫的時候,這位農民的新玉米收成跟鄉鄰的老玉米收成差不多,並未顯出特別優勢。為了尋找原因,他去請教專家,專家經過分析,如實相告:他的優種新玉米接受了鄰人田中劣種玉米的花粉。

其實,利人和利已是統一的。真正得利人,一定也是利己的,哪怕時不利已,從長遠看是利已的,哪怕局部不利已,從總體看是利己的;真正的利己,一定也是利人的。

相關焦點

  • 《天道》水善萬物而不爭,利己和利他界限在哪裡?
    在現代商業社會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思維方式,那就是利他思維,無論做人做事,都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別人的利益,以及別人的立場,高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差別,不僅是思維上的立體,而是全方位的為相關者利益最大化提供成熟的解決方案。社會是有層次的,三教九流,說的是階層,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底層邏輯並非都是吃得苦中苦,方得人上人。
  • 《萬物皆虛,萬事皆允》
    左邊的影友將他的星巴克咖啡放在我左手邊的飲料架上,右邊的影友則是將吃完的滷味塑膠袋皺起蜷縮在我右手邊的飲料架內,我一直都搞不清楚座位兩側扶手最前方這兩個洞的使用權究竟如何歸屬。但無妨礙我的觀影好心情,而且在寫這篇文的同時,回想不起來我的兩隻手是怎麼擺放的。回歸主題,今天的標題叫做《萬物皆虛,萬事皆允》,這是電影刺客信條裡面一直在重複的一句話,是他們的信念。
  • 萬事萬物皆有因果,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
    佛曰:「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萬物緣起緣滅,在無盡的因果中循環,萬事萬物皆有因果,因果是萬物的客觀規律,人不能改變,甚至佛也無能為力,也要遵守因果的規律。位高權重的納蘭容若情深不壽,三十一歲去世。他留下的「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的詩句,引爆了多少少男少女懵懂的心。
  • 世間萬物,皆有定數
    佛曰: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緣法和定數,不可過多幹預,不可固執強求!人世間,萬事萬物,冥冥之中早有定數,不必貪戀,更不必執念,不要試圖控制什麼,也不要刻意改變什麼,命中所有的一切,老天早就安排好了,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 原創|凡事皆有度
    」在人類靈魂的花園裡,月取質樸、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養」(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語)。教養,是文化和品德的修養,是因教育而養成的優良品質和習慣。可以說」己所不欲,勿施他人」是對教養的最好詮釋。教養是細水長流的。
  • 插畫師 7leaf | 萬事萬物皆有靈
    栢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這位插畫師——7leaf,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她可以將世間萬物都變成有靈魂的生命體,無論它本身是什麼!    對她來說,世間萬物皆有靈,看似平常的物什也有著自己的角色和靈魂。  而她則熱衷於發現這些神奇的靈魂,並以自己的筆尖構築一扇連接這個奇妙世界的大門。
  •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頤養之道,自然而然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人生之路,多些彩虹少些風雨,多些收穫少些挫折。那麼,怎樣擁有完善的自我去實現成功的人生?人生有度狹義而言是指人的氣質、姿態、風度。廣義而言泛指為人、做事、交友等均要掌握適度原則。如果超越度的極限,必定物極必反、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使事物發生質的變化。度有深邃的學問和廣泛的內涵。
  • 世間萬事,難逃因果,因果有輪迴,凡事皆有回報
    01 世間萬事,難逃因果佛曰,你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應該發生的,都是有因緣的,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因果有輪迴,人若欺你,天會護你;你若欠你,天必還你,你儘管善良,福報都在,老人言:「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因果有輪迴,凡事皆有回報,你所給予的都會回到你的身上。
  • 佛說:萬事皆有定數,一切隨緣
    他們不懂得一個道理,一個簡單的出奇,卻難以做到的道理:萬事皆有定數,一切隨緣。佛說:萬事皆有定數。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很多可遇而不可求的東西,能不能如願得到,其實都有定數的。 不屬於你的東西,縱使你拼的頭破血流,他也會離你遠去。屬於你的東西,縱使你再怎麼丟棄他,他終究也會回到你的身邊。
  • 萬物皆有靈,人真的有靈魂嗎?
    大腦並不產生思維,是人的靈魂發出思維,通過大腦在人體中反應,人才會有此認識。有時人確確實實感受到心在想問題,所以有「心想事成」的說法,那是人的靈魂正呆在人的「心輪」這個部位。通過上面的事例,我們會發現:人不僅有靈魂,萬物皆有靈性。
  • 萬事皆有因
    萬事皆有因,這要快結束了,所以我不用再隱藏我的感情了,所以我想說的我就說了,別一天天的瞧不起人,你跟我比,你比得過嗎?你那些體系,拿過什麼獎?你有什麼資格質疑我的作品?爾冬陞的想法其實在那一刻是有失偏頗的,因為一部作品出來,觀眾有資格談論喜歡還是不喜歡,郭敬明評價的時候也是作為一名觀影人來說的。
  •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深度好文)
    人生能夠把度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收穫真正的喜悅與豐盈。《中庸》有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喜怒哀樂不形於色,叫做「中」,喜怒哀樂發而適度,叫做「和」。心平氣和,是一個人生活最好的狀態。
  • 張弛有度,生活才能恰到好處
    自然界四季更替,人體一呼一吸,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節奏和規律。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也應該遵循規律。很慶幸,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找到了這個「成功的規律」。事實上,很多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人不僅在工作上非常努力,也很懂得享受生活。知名演員孫儷,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都經營得十分用心。
  • 道德經第51章:萬物皆有德,而人卻沒有德,人怎麼才能厚德載物呢
    在上一章裡,老子講述了人類的生與死所遵循的自然規律,所得出的結論是有十分之三的人不遵循養生之道,由於自身的肆意妄為,使本來應該長壽的生命卻變得短命而夭亡,這是非常可惜的。在老子看來,這十分之三的人之所以生生之厚,不遵循自然規律,跟自己的巧智和欲望是分不開的。相反,看似並不具有智慧的萬物,卻能夠遵道而貴德,做到生生不息,這是非常值得人類借鑑和學習的。
  • 為人處世,最忌「做盡」:好命的人,處事「有度」,這是人的福氣
    所謂「人不欺者天不欺」,倘若連自己都看扁自己,又怎能東山再起,重臨峰頂呢?蘇軾有句話說得好,高處不勝寒。人要是「寒」了,就得下山,人要是在山下呆久了,就得重新爬山。就像是一個又一個的循環,你只有把控好那個輪轉的「度」,才能成就自己的一生。很多人就疑惑,什麼是把控好「度」呢?
  • 適者生存是利己,善者生存是利他
    人類共同生活為何必須有適當的規範?有人認為是源自人類競爭、好強、自私、獨佔的本性,這就引起了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是利己還是利他的討論。從哲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來說,這無疑是個重要的課題,尤其是近年來,從事進化生物學和進化心理學研究的科學家,對於在進化過程中人類本性的改變,做了很多研究。
  •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精闢)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喜怒哀樂不形於色,叫做「中」,喜怒哀樂發而適度,叫做「和」。心平氣和,是一個人生活最好的狀態。換言之,如果一個人掌控不了情緒,也就無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說嶽全傳》裡有一段,南宋名將牛皋,生擒了金國大將兀朮。廝打中,牛皋打翻了兀朮,一躍騎在了他的背上。
  • 仙俠小說,甜寵,佛說萬事有因果,魔說一切皆在我
    眾生萬相皆無相,成佛成魔皆是我。美其名曰:365度全方位無死角貼身呵護?清衍:你到底是誰?時玖抱著自己只剩下一條的禿尾巴,憤而撲了上去:我是你爸爸!NO.3小說簡介:洛陽城繁華熱鬧的南市有一座只有非人才能看得見的孤墳
  • 這三種人與佛無緣,佛也度不了他,看看有你嗎?
    佛菩薩雖然要度盡一切眾生,但這世間有三種人,就算他拜再多的佛,佛也度不了他,希望不要有你。這三種人就算虔誠信仰佛教,佛菩薩也無法度化他們,因為這三種人與佛無緣。佛家常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 那個有大愛的利己者,走了
    這句標準的王家衛式臺詞一經推出,便傾倒了所有文青,成為他們心中「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的聲音。在這裡,我必須說,我高度懷疑《一代宗師》編劇的這句話,是借鑑了吳清友的靈感。因為吳先生對自己生命的價值,就有類似的三段論:利己,利他,利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