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座幻想中的島嶼,一次顛覆認知的旅行
「外師造化,中心得源」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所謂「造化」就是指大自然,所謂「心源」就是指畫家內心的感悟。這8個字簡練的概括了藝術創作的根源是自然,畫家從自然萬物和法則中獲取靈感,以藝術的形式進行升華,從而表達出自己的追求和理念。
繪本《奇幻島》就是對這八個字的最好註腳,雖然作者諾曼·梅辛傑是英國人,但是藝術創作的本質卻是通行世界的,這本「極致藝術幻想創造書」用最離奇荒誕的畫筆,創造了一個最引人遐想的奇妙世界。
奇幻島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是幻想中的一座小島,它會時不時長出腿,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般人很難碰到。「我」曾經不小心登上去一次,立即就被迷住了。島上有喝血的陰暗群山、會講晚安故事的書山、會遊泳的貓臉魚和軸對稱的雙頭奶牛,仿佛「我」曾經堅信的生物法則在這裡全被推翻,「我」一面驚詫,一面探險,一面把島上見到的各種匪夷所思的東西都詳盡的記錄下來,成為了這本《奇幻島》。
《奇幻島》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諾曼以「我」的角度,一本正經的描述了自己幻想中的旅行。在這個完全虛構的小島上,諾曼化身造物主,把現實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先打碎,再重建,肆意拓展想像的邊界,打破思維的壁壘,將藝術賦予的創造力發揮到極致,給讀者帶顛覆認知的刺激之旅。
2. 知識是想像背後沉澱的底色
書的第一頁就是奇幻島的地圖:像一隻張著大嘴的四腳怪獸。這隻怪獸從頭到腳都做了標註:頭頂是陰暗群山,脖頸是怪異樹林,胸口當中有一片種植園,翹起的前腿有一座巨大的書山,山腳散布著村莊,屁股連接著海岸,布滿了稀奇古怪的樹木和各種你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動植物。
恐怖手指樹,這種樹從來不長葉子,樹梢看起來就像一隻只乾枯的骷髏手,只要有人經過,它就會突然伸出骷髏手,嚇人一跳。
巧克力樹,灌木,長在森林陰暗處,討厭陽光,樹芯是口感細膩的薄荷味軟糖。
蘋果蝸牛和梨子蝸牛,蝸牛殼長出了水果的樣子,極具偽裝性。
貓臉魚,生活在魔湖裡,喜歡吃小魚。
貝殼魚,長相亮麗,天生嬌弱,喜歡躲在大貝殼房子裡,十分懶散。
大鑽孔鳥,嘴巴長得像電鑽,喜歡吃磚頭樹芯裡的砂漿。
書山,一大堆形狀似書的巖石堆砌的一座山,巖石成熟後會裂開,露出頁面,晚上會溫柔的講睡前故事。
諾曼用精湛的畫技準確的抓住靈感,認真的還原想像中存在的動植物,越是誇張離奇,他越是露出嚴謹認真的樣子,不容得你不信。
愛因斯坦曾經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其實想像力和知識的關係比愛因斯坦認為的更加親密:知識是想像背後沉澱的底色,想像是拓展知識邊界的線索。
如果你把這些奇奇怪怪的形象剖解開,就會看到很多熟悉的元素:鑽孔鳥的嘴是電鑽的鑽頭,磚頭樹的樹幹是建築用的紅磚,剪枝蟹的鉗子是裁縫的大剪刀。諾曼並不是胡思亂想,而是把一個完整的事物進行分解,獨立出某個元素,將所有點子沿著它發散出來,再想辦法進行合理化重建。
色彩、外形、線條、維度、質地、感官都是可以玩轉的元素,但諾曼也不是隨機的排列組合,而是在創造的同時遵循基礎的邏輯關係,比如大鑽孔鳥的嘴是電鑽的鑽頭,因為它喜歡鑽到磚頭做的樹幹裡,如果用滑嫩的果凍做鳥嘴,就不夠堅硬。
這些零零碎碎的細節是建立在對事物本質的準確把握上,因此你會覺得即使通篇都是諾曼的幻想,但是於某種程度上也挺合理,甚至感覺滑稽又可愛,於是心甘情願的在這片幻想的空間裡遨遊。
當我們鼓勵孩子盡力去想像的時候,很容易模糊想像和胡扯的邊界。真正對孩子思維和認知有幫助的想像一定是有基礎知識做支撐的,首先要對生活進行觀察和思考,然後利用常見的東西構建不一樣的場景,通過想像進行重組和創新,最終拓展知識的邊界。
3. 生命的多樣性讓我們更加寬容
《奇幻島》本身充滿了瑰麗神奇的想像,不僅孩子愛看,成人更能在書中光怪陸離的世界裡暫時放下警戒和壓力。成人的思維和認知是被社會這座大工廠定製出來的產品,有一套標準化的模式,然而諾曼就是要衝破這種固化的認知,將一切打碎重來,在自由和混亂中創造新的秩序,正所謂「不破不立」,一切創新都是在毀滅的基礎上重建的。
除了想像力,這本書還從另一個角度呈現出世界生命的多樣性,雖然現在看起來不可能存在的生物,在未來某天或許會變成理所當然。世界是無限的,生命是豐富的,如果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對生命多了一份尊重和仁慈,這種生命觀會讓你在現實的人生中多一分寬慰和從容。
在古代神話中,盤古開天闢地後,輕而清的東西向上飛升變成天,重而濁的東西向下沉降變成地。如果輕而清的東西是想像,重而濁的東西是現實,那麼這兩者之間的空間就是人類生存的空間。我們不僅要接地氣的生活,偶爾也要抬頭仰望,讓天馬行空的想像帶我們暢快的飛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