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臨死前為何一定要殺掉妹夫樊噲?學者:其中有不能說的秘密

2020-12-22 騰訊網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劉邦開創了我國歷史上開國後皇帝殺功臣的先河,雖然殺了不少功臣,但跟著劉邦混的,還是有不少人得了善終,比如說蕭何、張良、陳平等人。

與劉邦起於市井的好兄弟兼妹夫樊噲,本來也沒啥事兒的,可是劉邦臨終前卻派陳平一定要殺掉樊噲,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劉邦真的老糊塗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牽涉頗深,權謀與人性紛紛上演,是一段精彩的故事。樊噲除了是劉邦的好兄弟,還是劉邦的妹夫,他們是連襟,樊噲的老婆,是呂雉的親妹妹。在這段故事裡,還有另一個主角——劉邦晚年寵愛的戚夫人。我們先講戚夫人和呂雉的故事。

「女人如衣服」

這個故事的女人有兩個,分別是呂雉和戚夫人,在歷史上,最殘忍的事情就是呂雉將戚夫人做成人彘的故事,這是一個女人嫉妒的發洩,也是一個美貌女子最悲慘的結局。戚夫人能夠得到劉邦的歡心,自然是千嬌百媚,但呂雉偏將她弄成一個四肢俱無,眼瞎無舌的怪物,最後還將她丟到糞坑裡,可以說是把一個人折磨到了極致。

戚夫人面對極具政治手腕的呂雉,毫無疑問是一個弱者,而這個弱者,曾經把全部希望寄託到自己的男人身上,儘管這個男人還有別的女人。

結局很慘,那麼她寄託錯了嗎,劉邦是不是真的就是一個渣男,一個廢物呢?

其實,一代雄主,即使到了暮年,也是有擔當的。

劉邦早就看出,自己百年之後,呂雉不會善待戚夫人,為了讓自己喜歡的女人能夠安寧,劉邦很早就開始考慮。想來想去,最穩當的辦法,就是讓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做皇帝,這樣母憑子貴,戚夫人以後就是太后了,自然不會有人為難她。而呂雉呢,因為有許多外戚,自然大臣們也會護她周全。這樣,讓強弱之間互相掣肘,才會不至於一方一敗塗地。皇家才不會血肉相殘。

但是,這樣的想法一提出,朝廷各方就反響巨大。戚夫人自然是歡喜,但呂雉又豈是認輸的主,大臣們更是各執己見,一瞬間,朝廷裡是暗潮湧動。

最後,劉邦放棄了這一個想法,明裡,是因為太子沒有大錯,沒有理由撤換。暗裡,是因為呂雉做了一件大事,大大提高了太子在朝廷的聲望。

這件事情就是太子請來了商山四皓,這商山四皓就是四個老頭,但不是一般的老頭,他們是中國歷史是非常神秘的一群人,就是隱者,這些人,有可能皇命不尊,只有碰到大德者才會給面子,所以這些人有很高的聲望。尤其是國家的知識分子階層,都特別認同他們。

當時太子身居宮中,又沒有主政,哪有什麼大德讓隱居的商山四皓知道,那商山四皓是怎麼會來的呢?其實他們是呂雉請來的,但呂雉也沒有什麼德行啊,也請不動他們。

是啊,呂雉請不動,但有人請得動啊,而且這個人就聽呂雉的,玩政治的,都是覺得走直線浪費智商的人。

請得動商山四皓的人叫張良,張良被人稱為謀聖,一身道術權謀聞名史冊,而且家族實力深厚。

其實,劉邦稱帝後,也幹了些藏弓烹狗的事情,這其中,呂雉也沒有少幫忙,被人稱為兵仙的韓信就死於他是手上。呂雉雖然殺了不少人,對張良卻是極好,張良要拋棄榮華富貴去信奉黃老之學,呂雉還勸他回來做官,還給了他一個官,讓他享盡了凡人的奢侈。

所以,呂雉因太子之事問計於張良時,張良會鼎力相助。讓太子以壓倒式的優勢保住了地位。

這表面上是兩個皇子的奪位之爭,實際上是兩個孩子母親的爭鬥,而在這場爭鬥中,戚夫人和呂雉比起來,明顯不是一個級別的。

換太子沒有換成,對於劉邦而言,衣服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邦已經感覺到身體不行了,有些問題該解決還是要解決,他是主意,終於打到了手足身上。

這位手足就是樊噲。

「兄弟如手足」

樊噲對於劉邦,是真正的兄弟。

他們一起起於市井之間,在市井之中,樊噲是個殺狗賣肉的,常常被劉邦欺負,被蹭狗肉吃,但後來兩人還是成了朋友,及至後來劉邦起事,樊噲把殺狗的本事用在了殺人身上,每次都因為殺人立功,衝鋒更是在前,是一名勇將。在著名的鴻門宴中,他更是以一名悍將的身份救了劉邦一命。

不僅如此,即使在劉邦稱帝以後,樊噲也依然對劉邦忠心耿耿,幫著他平了許多的叛亂。其實樊噲之於劉邦,有點像李逵之於宋江。

對這樣一個熱血忠誠的兄弟,劉邦為什麼會起殺心呢。

怪只怪,這位樊噲不僅僅是劉邦的兄弟,更是親屬,但又不是血親,而是自己老婆呂雉的親戚。

因為,當初混市井的時候,劉邦蹭狗肉蹭多了,自己也不好意思,就把自己的小姨子,也就是呂雉的妹妹嫁給了樊噲,就這樣,樊噲成了劉邦的妹夫。

而呂雉之所以敢在朝廷中籠絡勢力,也是因為有樊噲的軍權在握。

現在劉邦活著,尚可支持。但劉邦一走,而太子的性格又懦弱,呂雉必然會主政,戚夫人的命運就危險了。

所以,只有樊噲死了,呂雉失去了軍隊的支持,就算是幹政,也不至於太猖狂了。戚夫人也許會受氣,但活命應該命運問題。

換太子不成,劉邦也只有退而求其次了。

但劉邦心中也知道,樊噲是無辜的,所以一直等到自己不行的時候,才派人去殺樊噲,而且命令非常地堅決,軍中立取人頭。劉邦想的是,我不是有意殺你,但形式所迫,就當大家黃泉路上做個伴。

「當然,劉邦心裡這種想法,肯定不能說,只能成為一個秘密」,著名歷史學者李小鵬曾在著作中談及此事,感慨頗深。

但劉邦沒有想到的是,在估判形式的不僅有他,其實朝中的每一個人都在預估形式的變化,包括他派去的兩個人。這兩個人看劉邦已經不行了,怕殺了樊噲之後呂雉報復,便把殺頭變成了抓捕,還慢吞吞地走著,等到劉邦死的時候也沒有到京城。後來還藉此向呂雉邀功請賞。

劉邦的預言沒有錯,他死之後,呂雉獨掌大權。不僅害慘了戚夫人和她的孩子,還讓呂家的人執掌朝廷的各個重要崗位,那個時代的漢朝,可以說是姓呂了。

如果劉邦早點動手,樊噲必死無疑,也許就沒有呂雉後來的獨掌天下了。

其實,劉邦殺樊噲,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女人,也是為了皇室的安寧。

相關焦點

  •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
    劉邦臨終前想要殺樊噲,其實主要原因是劉邦想要削弱呂后的勢力。當年樊噲救劉邦於鴻門宴,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同樣的,「高祖誅噲,意在防呂」。樊噲作為劉邦創業路上的忠實擁護者,對於劉邦可以說是保鏢、將領兼任,是心腹中的心腹。
  • 樊噲是劉邦老鄉和連襟,劉邦臨死為何要下令誅殺樊噲,他擔心什麼
    但是大家不清楚的,樊噲實際上是劉邦的老鄉,倆人從小玩到大,此外他們中間也有一層親戚關係,那便是連襟。可以說親戚關係到了這,倆人中間的情分是非常的不一般了,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什麼在劉邦臨死前卻要下令除掉他呢?從史書的記述中大家可以看出,樊噲的身亡和他的黨派是有關係的,而他所處的便是呂后黨。
  • 劉邦臨終前,為何派陳平去殺掉妹夫樊噲?老糊塗,還是另有打算?
    在臨終前,本還打算殺了一直視為心腹的樊噲,只因他是呂氏之婿,劉邦擔心他助呂作亂,會影響到劉氏江山的穩固。有人說,那時劉邦老糊塗了。其實不然,看以後呂后隻手遮天,呂氏族人和黨羽遍布朝堂,劉氏皇族人人自危的表現,樊噲手握重兵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樊噲分明是劉邦的連襟,為什麼劉邦臨死前,還要殺樊噲呢?
    劉邦臨死前,有人告密說:樊噲計劃等劉邦死後,幫助呂后殺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劉邦聽後大怒,馬上命令陳平和周勃去把樊噲殺了。劉邦為什麼聽到這樣一句話就下令殺樊噲呢?劉邦的老丈人呂公很有眼光,劉邦在沛縣當泗水亭亭長的時候,去呂公家赴宴,呂公精通相面之術,一眼看出劉邦有帝王之相,宴會結束後,呂公單獨把劉邦留下,一打聽劉邦還沒有娶媳婦,呂公喜出望外,馬上決定把女兒呂雉嫁給劉邦,劉邦是個大齡青年,因為不務正業,婚姻上也是個老大難,有這天上掉餡餅的事,當然高興得答應了。
  • 樊噲隨劉邦出生入死,為何劉邦臨死之前,一定要下令殺了他?
    樊噲是屠夫出身,身高八尺,跟隨劉邦久經沙場,立下赫赫戰功。同時他還是劉邦親戚,娶了呂后妹妹呂嬃,對劉邦有著救命之恩,為何劉邦臨終前要處死樊噲?我們一起往下看。樊噲因狗肉與劉邦相識,後來劉邦芒碭山起義,樊噲也一起參與。
  • 劉邦為何要堅決除掉忠心的樊噲?其實這就是帝王藝術的體現
    劉邦善於用人,比如韓信,彭越,英布等等,這是他的優點,也是他能夠擊敗項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當上皇帝之後,劉邦疑心太重,把當初跟隨他的一些將軍都殺掉了,他殺掉韓信,英布等人,是因為他們有叛亂之心,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他為什麼要殺樊噲呢?
  • 劉邦為什麼要殺樊噲?
    了解一點西漢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樊噲不僅是劉邦的挑擔(農村的一種親戚間的叫法,樊噲娶了劉邦的妻子呂雉的親妹妹,有些地方也叫連襟),還是劉邦的忠實擁護者。著名的《鴻門宴》中,劉邦正是由於有了樊噲的幫助才逃過一命。可以說自劉邦起兵時起,樊噲就是劉邦最忠心的心腹。
  • 劉邦為何在死前下令,殺死情同手足的樊噲?他殺成了嗎?
    當時這事還受到朝臣們的反對,畢竟曹參多年來屢次帶兵上戰場,回來就是一身傷,而蕭何只是個幹後勤的,怎麼能比得上在前線的曹參,劉邦也不得不退讓一步。在這些論功行賞中,樊噲的功績也被排在了前列,他從當初默默無聞的屠夫變成了舞陽侯。身上自帶光環,一是立下赫赫戰功的老臣,而且是一直陪伴劉邦過來的老朋友,老熟人。那麼為什麼劉邦要殺關係這麼親密的樊噲呢?
  • 劉邦臨死之前,為何要下令殺死樊噲,原因其實很簡單
    樊噲對劉邦忠心確實沒話說,他在鴻門宴中,一舉救下劉邦,確保劉邦退回大本營,並在之後歲月中,樊噲立下無數戰功,敢於納諫、讓其地位逐步上升,這樣一位忠心不二功臣不該遭到嫉恨,從而讓劉邦生命最後一刻想殺掉他
  • 對劉邦最忠心的人就數樊噲,為什麼晚年的劉邦卻要殺他?五個原因
    筆者認為,原因有五: 首先,深的劉邦信任的盧綰背叛了大漢王朝,流落北方,投靠了匈奴人。對於劉邦來說,這是最令他痛心疾首的一件事。相比於樊噲,盧綰與劉邦的關係要更加親密。兩人不但是髮小,還是一塊出生入死的結拜兄弟,盧綰的背叛讓劉邦對周圍的人心灰意冷,甚至,連樊噲都不再信任了。
  • 劉邦明明擔心呂雉圖謀不軌,為何在世時殺樊噲,反而不殺呂雉呢?
    其實,劉邦一直都知道呂雉的狠毒,有一件事也可以證明,劉邦臨終前,曾有人報告劉邦說:#樊噲與呂氏結黨,假如有一天皇帝去世了,那麼樊噲將帶兵將戚夫人、趙王如意一夥全都殺了。那時,劉邦年老體衰,身患重病,身處危難之中,史記沒有記載是誰對他說了這番話,但劉邦聽了,十分氣憤,便立即召來了陳平和周勃,要他們立即去殺樊噲,再將樊噲的首級帶來,當時他是相國,正在前線帶兵討伐盧綰,陳平和周勃經過商量,沒有殺樊噲,而是將樊噲的首級帶回京城,由劉邦親自處理。
  • 劉邦明明擔心呂雉圖謀不軌,為何在世時不殺呂雉,反而殺樊噲呢
    呂雉事實上,劉邦一直都知道呂雉的狠毒,還有一件事也能證明,這事就是劉邦在臨死前的時候,有人報告劉邦說:當時劉邦又老又病又有傷,處於生命的最後時刻,史記中沒有記載是誰跟劉邦說了這話,但劉邦聽到這話後,非常憤怒,劉邦馬上把陳平和周勃召來,讓他們馬上去把樊噲殺了,然後把樊噲的首級帶來,當時樊噲是相國,正在前線帶兵討伐盧綰的叛亂,但陳平和周勃經過商量後,並沒有殺樊咐,而是把樊噲關在車中帶回京城,由劉邦親自處理。
  • 劉邦是怎麼殺死樊噲的?樊噲及其家人的下場如何?
    在項莊舞劍之後,項羽的殺心也漸漸不再隱藏了,眼睛赤裸裸地盯著這場「表演」,期待著下一刻便見到劉邦人頭落地的樣子。當時劉邦手下謀士張良眼見自家主公快要撐不住了,趕緊出門尋求幫助,見著樊噲說:「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沛公即劉邦)樊噲聽了,不顧門口士兵的阻攔,甚至撞倒他們之後衝入宴會當中,進入之後怒目圓張地看著項羽。
  • 韓信被呂后殺害前或許醒悟:當年樊噲向他下跪,真應快點將他扶起
    而在他死前最後的一刻,他或許領悟道:「惹誰,都不應該惹呂后。」都說「飛鳥盡,良弓藏」。在很多人眼裡,韓信的死出自於漢高祖劉邦的猜忌。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但在從史料中看,劉邦雖然確實忌憚韓信,但在另一方面,他也確實愛惜韓信的才能,並不想殺害他。相對於盟友性質的彭越、英布,韓信完全是劉邦一手提拔的嫡系大將。
  • 樊噲一家人的下場如何?
    按說樊噲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鬧革命,還多次救過劉邦的命,比如大家都熟知的鴻門宴,要不是張良和樊噲機警,劉邦肯定逃不出項羽的手心!可就因為他娶的是呂后的妹妹,劉邦忌憚呂家人啊,樊噲差點折在了劉邦的手裡,也是樊噲命不該絕,派去的人還沒等殺樊噲,劉邦自己就先死了,樊噲才逃過一劫。劉邦懷疑樊噲是呂后那邊的人,也不想想自己娶的還是威脅最大的呂后呢!
  • 同樣都是劉邦的老鄉,為何盧綰可以封王,而周勃樊噲卻不行?
    但在這些功臣當中有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同樣作為劉邦的老鄉兼戰友(屬下),盧綰直接被封為了第二代燕王,而其他人最多也只是個侯爵。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說,劉邦是個厚此薄彼的人,或者劉邦與盧綰有什麼秘密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嗎?
  • 韓信臨死前,悔不聽蒯通之言,那麼他反劉邦究竟能否成功
    但是,這些終究是憑空臆測的討論,只能做主觀上推測,不能定客觀上的結論。蒯通之言為何言?先來看看韓信手中的實力吧!而韓信此時處於既有追求又有才華的狀態,韓信追求功成名就,所以他才會要劉邦封他為齊王,所以他才會逼迫劉邦多封他土地。同時,韓信最典型的才能就是軍事才能,而軍事才能恰好在亂世才能大放異彩。如果韓信此時自立,憑藉他在軍中極高的威望,即便樊噲、灌嬰等人反叛他,也還是有很多人會追隨他的,他也能輕而易舉地評定這些內亂。即便30萬的部隊打了個對摺或者只剩三成,以韓信的軍事能力,足以立足,並且有時間發展隊伍。
  • 韓信用兵如神,可呂后為何還要殺死他?
    大漢朝的天下十有八九都是韓信打下的,不說旁人,就是劉邦對他心有餘悸。韓信消滅楚霸王之後,當時天下的大將誰不對韓信唯命是從。這樣的人一旦心有不臣之意,一定是個禍害。劉邦雖然不殺韓信,但是一定派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必要的時候,肯定要給太子或呂后等人囑託,可以自為之。其二,呂后為了掃清障礙。
  • 智者樊噲
    秦末漢初那些英雄豪傑之中,樊噲是最奇妙的一個人。為什麼這樣說呢?你想,樊噲是什麼出身?「以屠狗為事」。劉邦舉事,他以舊友相隨,從軍為將,身先士卒,打仗勇猛異常,而且事劉邦一心一意,從無二心,可謂忠勇兩全。然而,這麼一個「狗屠」出身的赳赳武夫,卻做過比張良、陳平更加智慧的大事,說過比酈食其、陸賈更加打動人心的辭令,這就不能不讓人驚訝而刮目相看了。
  • 劉邦為什麼沒有廢太子?
    其中的「鴻門宴」、「荊軻刺秦王」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名篇,但其真實性,卻歷代都有質疑。今天人們所熟知的「趙氏孤兒」,故事藍本也出自《史記》,但它基本上已經被史學家們證偽,因其內在矛盾太明顯,也與更早的典籍《左傳》所記載的內容出入太大。司馬光曾批評司馬遷「好奇」,在他看來,「商山四皓」就屬於這類華而不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