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呂后殺害前或許醒悟:當年樊噲向他下跪,真應快點將他扶起

2020-12-18 陶陶愛歷史

公元前196年,漢大將韓信因為謀反,被呂后捕獲於長樂宮的鐘室,最終慘遭殺害。很多人認為韓信死於劉邦之手。但實際上,韓信的死和劉邦並無直接關係。因為在當時,劉邦正忙於鎮壓河北的叛亂。

在被殺前,韓信終於領悟到什麼,他恨恨地說: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也就是說,韓信一直到死都認為,殺害他的並非劉邦,而是呂后。而在他死前最後的一刻,他或許領悟道:「惹誰,都不應該惹呂后。」

都說「飛鳥盡,良弓藏」。在很多人眼裡,韓信的死出自於漢高祖劉邦的猜忌。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但在從史料中看,劉邦雖然確實忌憚韓信,但在另一方面,他也確實愛惜韓信的才能,並不想殺害他。

相對於盟友性質的彭越、英布,韓信完全是劉邦一手提拔的嫡系大將。對於韓信的功勞,劉邦仍然充滿了感激和驕傲。因此當韓信意圖謀反,劉邦並不想殺掉他,而是決定用計將之生擒。

公元前201年,劉邦採納陳平「偽遊雲夢」之計,擒獲了韓信。而被五花大綁的韓信則高聲叫道:「天下已定,我固當烹!」而劉邦也急了,對著韓信喊道:「若毋聲!而反,明矣!」

簡單翻譯來就是韓信千萬別再叫了。再這樣說,你的謀反就明了。

劉邦之所以如此焦急地大喊,實際是想提醒韓信不要再胡言亂語。如果再說什麼狂悖的話,就算劉邦也救不了他。由此可見,劉邦確實想留韓信一條命。如果劉邦真想殺他,為何不當場動手?

到了洛陽,劉邦迫不及待地發布「大赦令」,免除了韓信的罪名。於是同時,韓信還被封為淮陰侯,並將他養在了長安。面對群眾,劉邦還多次誇讚韓信會打仗,要遠遠強於自己。

可以說,若無意外,劉邦可以將韓信養到死。因為從種種跡象來看,劉邦並沒有為難韓信。當時韓信多次稱病不朝,甚至「羞於絳灌為伍」,劉邦對他甚至連懲罰都沒有,而是聽之任之。

劉邦不想殺韓信,但並不代表其他人不想。而呂后,似乎就將韓信視為了眼中釘、肉中刺。那麼呂后為何會恨上韓信呢?這就要從呂后與戚夫人爭寵說起了。

當時,呂后與戚夫人的奪嫡之爭已經進入了白熱化階段。相比於人老珠黃的呂后,劉邦更傾向於能歌善舞的戚夫人。子以母貴,劉邦認為呂后之子劉盈越看越討厭,越來越「不類己」。相反,他認為戚夫人之子劉如意聰明伶俐,是繼承皇位的好胚子。因此,劉邦一直想找機會廢掉劉盈的太子之位。

老謀深算的呂后明白,一旦兒子失去太子之位,母子倆都將死無葬身之地。於是她立即展開自救活動,開始營建太子勢力。當時,劉邦的老兄弟們大體還站在太子一邊,並不支持廢長立幼。

藉此機會,呂后開始接觸那些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重臣——比如漢初三傑。首先,呂后派自己的兄弟呂釋之半路截住張良,硬逼他為太子勢力出謀劃策。張良雖然與世無爭,但也不想看到當年秦始皇「廢長立幼」的悲劇再現。於是出山做了呂后的謀士,並在後來為他想出了「商山四皓」的奇謀。

而蕭何呢?他是劉邦的老兄弟,自然和周昌、曹參、周勃、灌嬰、夏侯嬰等人站在一起。因此,蕭何天然傾向於太子一邊。畢竟,劉盈是蕭何看著長大的孩子。

由此,漢初三傑,已經被呂后拉攏其二。剩下的,只有韓信了。雖然韓信已經沒有兵權了,但在軍界仍有莫大的號召力,畢竟漢初群臣,大多數都給韓信打過下手。只要拉攏韓信,就不信劉邦不屈服。而根據《史記》和《資治通鑑》,出了這樣一件不同尋常的事。

一天,韓信偶爾經過樊家的門口。樊噲則不顧侯爺之尊,向同是侯爵的韓信下跪,並且還一口一個「大王」。他說:「大王乃肯臨臣!」也就是說,大王竟然能屈尊經過我家。

無論怎麼說,樊噲此舉都是相當驚人和反常的。畢竟韓信已經不再是楚王,哪能叫什麼「大王」。而在之前,沒聽說樊噲與韓信有什麼交情。因此在我看來,樊噲向韓信下跪,恐怕另有圖謀。

這是因為樊噲不僅是劉邦的老鄉,同時還是呂后妹妹呂須的丈夫。可以說,樊噲是呂氏集團的一員。在陶陶看來,樊噲之所以屈尊稱韓信為大王,實際是一種暗示:

「若韓信能與呂氏集團結交,支持太子,或許就能恢復王爵。」

但對於樊噲的拉攏,韓信卻不屑一顧地冷笑道:

「「生乃與等為伍。」

也就是說,「我竟淪落到與樊噲為伍的地步了。」於是他頭也不回,乘車離開了樊府,將尷尬的樊噲留在原地。韓信傲慢的行為,不僅是在打樊噲的臉,實際也就是不給呂后面子。

作為一個心狠手辣的女獨裁者,真可謂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既然韓信不站在呂后和太子一邊,那就是站在劉邦和戚夫人一邊,不殺不行。

因此劉邦出徵後,呂后就以一個真假難辨的控告,定了韓信的謀反罪。而韓信呢?則傻乎乎地被蕭何與呂后騙進了長樂宮。如果韓信真要造反,豈會毫無防備?因此在我看來,韓信的所謂謀反,完全出於呂后和蕭何的捏造。

因此在我看來,韓信的死並不是因為劉邦的猜忌,而是出於呂后的忌憚。這是因為劉邦相對寬大,而呂后則十分偏狹。如果當時韓信及時扶起樊噲,不和呂后翻臉,或許還能保住性命。但以韓信的性格來說,這確實不可能,他做不到「謙讓」和「不伐己功」。他臨死前還在嘴硬,仍在咒罵呂后的奸詐。性格決定命運,司馬光誠不欺我。

相關焦點

  • 韓信死亡之謎已解開?樊噲對韓信的跪拜,就是呂后殺死他的原因
    此戰中,韓信設下十面埋伏之計,將項羽逼至烏江,最終殺死了一代霸王。由於功勞太大,威望太大,劉邦設下詭計,剝奪了韓信的兵權,並將他徙封為楚王。但即便如此,劉邦對韓信還是不放心。於是,劉邦聽從陳平的建議,設下偽遊雲夢之計,並當場將韓信逮捕。劉邦雖然是個政治家,但大體上還是個厚道人。對於自己一手栽培的韓信,他確實不忍殺害。
  • 他跪在門口,韓信冷笑道:難怪呂后要殺他
    ——雨果(法)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258字,閱讀約5分鐘阪神,漢的大將公元前196年,韓信借蕭何之便進入長樂宮,被在長安的呂后逮捕結果,就這樣左右這位大將的慘死,是出自這位婦人之手所謂「一個知己,生死存亡夫人
  • 韓信用兵如神,可呂后為何還要殺死他?
    其一,韓信功高蓋主。大漢朝的天下十有八九都是韓信打下的,不說旁人,就是劉邦對他心有餘悸。韓信消滅楚霸王之後,當時天下的大將誰不對韓信唯命是從。這樣的人一旦心有不臣之意,一定是個禍害。劉邦雖然不殺韓信,但是一定派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必要的時候,肯定要給太子或呂后等人囑託,可以自為之。
  • 呂后誅殺韓信,為何非要說,殺你個不見天不見地不見鐵
    劉邦決定御駕親徵陳豨,拜樊噲為左丞相,周勃為太尉,自己親率一軍,又帶上戰無不勝的謀士張良,兵分三路急赴前敵。劉邦也讓韓信隨同徵討,韓信稱病不從。劉邦一走,朝廷的政務自然又交給了呂后和蕭何。呂后立即把蕭何召進後宮,向他通報了這個情況,並問計於蕭何。她向蕭何討教,相國您說這事該怎麼辦?蕭何對於韓信謀反,半信半疑。蕭何對韓信,那是非常了解的,韓信要真有心謀反,漢朝廷的天下早就不再是姓劉的了。當年,他在能左右天下政局、影響漢軍勝敗的齊王之位上,拒絕了別人策動他反叛的遊說,他心中經常感念的是漢王解衣推食的知遇之恩,這樣的人怎麼會謀反呢?
  • 劉邦臨死前,為何要派陳平去秘密殺掉妹夫樊噲?是老糊塗了嗎?
    劉邦臨終前想要殺樊噲,其實主要原因是劉邦想要削弱呂后的勢力。當年樊噲救劉邦於鴻門宴,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同樣的,「高祖誅噲,意在防呂」。樊噲作為劉邦創業路上的忠實擁護者,對於劉邦可以說是保鏢、將領兼任,是心腹中的心腹。
  •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人人疏遠,樊噲反而對他磕頭,事後才知真高明
    韓信本是項羽帳下的執戟郎,這個職位用現代話說就是個站崗的。儘管韓信胸有統兵領將之才,可心高氣傲的項羽是不會注意這種小角色的,這樣一位難得的千古奇才就被他錯過了,不得不說,項羽在某些方面缺乏必要的眼光和智慧。沒過多久,懷才不遇的韓信來到了劉邦的漢營,其實一開始劉邦也沒有注意到這個「無名之輩」,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讓劉邦真正意識到了韓信的重要價值。
  • 韓信是西漢第一個被殺害的功臣,他為什麼會被殺害?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是西漢的開國元老之一,軍事家,與張良和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在漢高祖十一年時,淮陰侯韓信被呂后詐誘到長樂宮鍾室內,以謀反的罪名被殺害,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 蕭何曾經月下追韓信,為什麼又會向呂后獻計殺韓信!
    wx_fmt=png") 0px 2px / 16px no-repeat;">大圖模式恰在這時,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問計陳平,陳平覺得劉邦的軍隊不是韓信的對手,只能智取,不可力敵。於是,劉邦宣布巡遊雲夢澤,假託要行天子會見諸侯的古禮,派遣使者通知韓信到陳縣參加,結果韓信真去了。劉邦馬上下令逮捕韓信,並帶到洛陽。
  • 樊噲是劉邦老鄉和連襟,劉邦臨死為何要下令誅殺樊噲,他擔心什麼
    但是大家不清楚的,樊噲實際上是劉邦的老鄉,倆人從小玩到大,此外他們中間也有一層親戚關係,那便是連襟。可以說親戚關係到了這,倆人中間的情分是非常的不一般了,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什麼在劉邦臨死前卻要下令除掉他呢?從史書的記述中大家可以看出,樊噲的身亡和他的黨派是有關係的,而他所處的便是呂后黨。
  • 呂后冤殺韓信?真實歷史是韓信死的一點都不冤,而且他的死是必然
    真是應了那句「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老話。無辜誣陷人造反,還不準辯白,申辯就是造反,韓信蒙冤,無人可解,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陰謀。時鐘倒轉一年之前,漢五年(前202年)五月,高祖君臣在洛陽宮開慶功宴,劉邦還當著群臣的面,讚譽三傑,評說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功必取,吾不如韓信」,話猶在耳,怎麼說變臉就變臉,昔日「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的漢王到哪裡去了?
  • 從歷史的細節,還原韓信之死的原貌,追溯韓信真實的死因
    我們知道,在韓信一生的用兵生涯裡,他背信棄義進攻齊國,使得酈食其死於非命。這是韓信一生中的汙點之一。呂后而酈食其的弟弟也是劉邦手下的大將之一。他在劉邦的將領中排名靠前。而且酈商和呂后一族關係密切。在後來滅呂氏的時候,還是靠威脅酈商才奪取了呂氏的軍權。第四個細節。劉邦為什麼要懲罰蕭何,臨死前又要殺樊噲?
  • 韓信不屑與他為伍
    題一:他是劉邦麾下第一猛將,曾以屠狗為業,智商嚴重被低估!題二:楚漢相爭,智商被低估的猛將是誰?韓信不屑與他為伍!文/姜子說書據《史記》記載,樊噲是劉邦的故人,也就是老鄉,雖然出身寒微,曾以屠狗為業,卻也是劉邦麾下最勇猛的戰將,功勞非常多。所以,樊噲受到的封賞也非常多,他是西漢開國元勳,大將軍,左丞相,地位非常尊貴,封舞陽侯,諡武侯,與韓信的地位差不多。
  • 呂后殺韓信的實質是一場宮鬥戲(新年大餐)
    總而言之,混亂不堪的韓信死案毫無可信之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有人利用陳豨反叛的時機殺害韓信,並將陳豨與韓信打包成反叛團夥一併歸案。可以肯定,韓信根本沒有謀反,以呂后為首的殺害方,是先將韓信殺了再定案,沒有事實就編故事,弄出個不倫不類的案情,居然也能糊弄兩千多年。這也是典型的中國特色。
  • 樊噲分明是劉邦的連襟,為什麼劉邦臨死前,還要殺樊噲呢?
    劉邦臨死前,有人告密說:樊噲計劃等劉邦死後,幫助呂后殺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劉邦聽後大怒,馬上命令陳平和周勃去把樊噲殺了。劉邦為什麼聽到這樣一句話就下令殺樊噲呢?呂公還有個女兒呂嬃,到了出閣的年齡,呂公憑自己的慧眼,選上了有將軍才能的樊噲,樊噲和劉邦成了連襟。
  • 大功臣韓信被呂后處死,死前說了一句話,劉邦聽後竟害怕不已!
    秦末的時候為了參加反秦鬥爭而投向了項羽,但是後來項羽也一直沒有重用他,於是他的好友蕭何便向劉邦舉薦了他,於是韓信便入了劉邦帳下。劉邦不僅戰魏國,得三秦,勝趙國,還被劉邦封以齊國,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開國功臣,卻被呂后用計殺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劉邦為何在死前下令,殺死情同手足的樊噲?他殺成了嗎?
    當初,漢室初定,劉邦論功行賞,對當年這些跟他從沛縣一起出來,幫助打天下的兄弟們都給了不錯的職位和獎賞。比如還在沛縣時的老上司蕭何,多次在劉邦兵敗遇難時,提供從頭再來的糧草等後備資源,也多次出謀劃策,在劉邦心中,功列第一,曹參位列第二。
  • 蕭何幫呂后殺死了韓信,為何卻要冒死救出韓信之子?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先前幫助韓信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大將軍,後又幫助呂后殺死韓信,最後卻又冒死救出韓信之子,看上去非常矛盾,那麼,蕭何會反覆做出這些前後矛盾的事情呢?而呂后殺害韓信的幫兇,便是蕭何。
  • 張良如此足智多謀,韓信遇難,為何他卻袖手旁觀?
    1)求封齊王為自己的悲劇埋下伏筆 彭城之戰劉邦慘敗以後,北方諸侯國相續叛漢,劉邦派韓信北上平叛,韓信將黃河以北的諸侯國全部殲滅以後,向劉邦請封假齊王,此時的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得無還手之力,韓信此時理應發兵增援劉邦,趁機報答劉邦的知遇之恩,他反而趁劉邦危難之際敲詐他,劉邦能不氣憤嗎?
  • 劉邦殺韓信,斬英布,為何獨獨放過了蕭何呢?
    神奇的是,劉邦連樊噲都想殺,卻沒想過殺蕭何。樊噲是誰?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算是連襟,還曾在鴻門宴中救過劉邦,對劉邦忠心耿耿。可劉邦擔心他串通呂后作亂,臨死前安排陳平殺他。注意,並不是樊噲有什麼作亂的跡象,這僅僅是劉邦的懷疑。可劉邦從沒懷疑過蕭何,原因何在?很簡單,蕭何非常的識時務、有心計,還很現實,是位標準的政客。
  • 劉邦臨死之前,為何要下令殺死樊噲,原因其實很簡單
    其三、劉邦對樊噲不信任,準備將其殺害 劉邦統一天下後,不少人身邊人接連叛亂,讓他身心俱疲,開始對跟隨自己打天下兄弟不信任,逐步清除異姓王,經過一番操作,韓信、彭越、英布相繼下線,本以為盧綰能安分點,無奈這傢伙,嚇破了膽,直接起兵造反,這讓劉邦很是氣憤,便讓劉建擔任閻王,樊噲討伐盧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