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超雄和她的混血娃」
回復【真言】,抽取屬於你的一條親子關係箴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我文末的自我介紹,有這麼一句話,「2年+線下雙語音樂早教經驗」,這是指我在克村這個小小的地方組織雙語音樂故事會的時間,這已經是我辦故事會的第3個年頭了。
如果要從我最早接觸音樂早教算起,那時間就還要長一些,姐姐1歲半的時候我開始帶她上音樂早教課,從那時候起我就喜歡上了這件事情,以至於後來自己去踐行這個理念,還融入了雙語的元素。
可是我卻遲遲沒有寫過關於音樂早教方面的文章,也許是太熟悉了,腦子裡的內容太多,一時有點捋不清頭緒,不過我打算花點時間好好把這幾年積累的好的音樂早教素材和方法分享給你們。
今天是一篇綱領性的文章,還錄了3段小視頻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
「音樂是唯一激發全腦的啟蒙活動」,這是姐弟倆的音樂早教老師很早就跟我說過的一句話,它給孩子帶來的滋養是全方面的。
一說到音樂啟蒙,大家可能就會想到和孩子一起唱歌,或者讓孩子學習樂器?其實音樂遠不止是唱歌和演奏樂器。
音樂可以是說話,每個人都有著不一樣的音色,語調和抑揚頓挫;
音樂可以是運動:走路,跑步,打球,遊泳,做家務,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離不開身體內在的節奏;
音樂可以是跳舞,用身體的舞動來表達對音樂的理解;
音樂可以是吟誦詩歌童謠,去感受語言的韻律之美
.
這樣一看,生活中是不是無處不是音樂?也許正因為如此,它才可以給予孩子全身心的滋養。
下面會講到:
1. 音樂與五感
2. 音樂與語言發展
3. 音樂與精細動作
4. 音樂與思維邏輯
5. 音樂與社交情感
音樂與以「聽」為核心的五感
音樂早教中很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給孩子豐富多樣的感官刺激,而且是以「聽覺」為中心來帶動其他的感官體驗。
說到「聽」,其實人與人之間對音頻信息的敏感程度和接收能力是有很大的差別的。
比如有的人就喜歡通過音頻課程來學習一些知識,有的人就不太適應這種形式;同樣是聽一場演講,有的人可以從頭到尾認真的聽完,有的人聽不了多久就走神了;哪怕是平常家人,朋友之間聊天,有的人就能做個很好的傾聽者,可以較長時間專注,認真的聽他人訴說,有的人卻不能夠,聽一聽就不耐煩了。
這裡就有兩個很重要的概念了,每一個聽力正常的人都可以「hear」,這是指本能的聽力能力;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怎麼去「listen」,這是指專注的傾聽能力,是指我們的大腦有效的接收音頻信息,並對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判斷和做出回應的能力。
一個人完全可以「聽見了「某些聲音,卻完全」沒有在聽「。
這種」專注傾聽「的能力並非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它卻是很重要的。
在音樂早教的課堂中,或者在幼兒園裡,老師都會經常說這樣一句話,「turn on your listening ear」或者「turn on your active ear「,就是「開啟你的傾聽之耳」的意思。
這裡還可以有一點小小的儀式感,比方說讓小朋友用自己的雙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的耳朵,「rub your ears from top to bottom」,預示著現在我們的耳朵已經被激活了,準備好要認真聽了。
那麼聽一些什麼呢?我經常在活動中給孩子們放一些不同的聲音,讓ta們告訴我這是什麼?
比如大自然中的聲音:瀑布,流水,風聲,雨聲;還有生活中的聲音:走路的聲音,喝水的聲音,寶寶的笑聲,以及繁忙的街道上的各種聲音。
小鎮上的瀑布冬天有一部分結冰了,走近仍然可以聽到瀑布的聲音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環節,我每次都觀察到小朋友們豎起耳朵聽得非常專注,有一次我放了一個在雪地裡走路的聲音,連現場的家長們都沒有聽出來。
還可以讓孩子去接觸各種不同的樂器,感受每種樂器不同的音質,鈴鐺(bells)的聲音是清脆尖銳的,小木棍敲擊的聲音要低沉很多,沙錘的聲音很厚重...
經常去聆聽和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這些美妙的聲音,孩子們的耳朵自然就能得到很多的養料,會越來越靈敏。
另外一種鍛鍊「專注的聽」的方法是讓小朋友在遊戲中對於聽覺信息做出及時快速的回應,這裡的「聽覺信息」可以是音樂,語言,甚至是節奏,大家不妨看一看下面的小視頻。
音樂早教 - 專注傾聽
那麼音樂又怎麼做到以「聽」為中心,從而帶動其他的感官體驗呢?
聽覺與動覺:
舞蹈是最明顯的一種聽覺與動覺的融合,因為音樂中很多重要的元素都可以通過身體的運動表達出來。
節奏的快與慢:當孩子聽到明快的音樂時,ta要伴著節奏快速的移動,比如快走,小跑;當音樂變得舒緩時,就要隨之緩慢的擺動自己的身體。
音調的高與低:當孩子聽到音調很高的一段旋律時,ta要把手舉的高高的揮動起來;當音調變得很低沉時,就要開始放低自己的重心,甚至躺到地上去「跳舞「。
音符之間的連續(Legato)與跳躍(Staccato):當一段平滑連續的旋律響起時,小朋友就要做出相應的連續的movement,比如輕輕的左右搖擺,或者用腳掌向前「滑行」;當一串跳躍的音符響起時,就要及時的讓身體也「跳躍」起來,比如拍手或者跳起。
這些都是平常在課堂上孩子們特別喜歡的一些遊戲,它們不僅僅能夠給予孩子大量的肢體活動,也特別鍛鍊上面提到的「專注傾聽」的能力。
對我們來說這些任務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對2,3歲的孩子來說,這的確是一個需要認真聽,然後做出判斷,再給出回應的」複雜「過程。
聽覺與觸覺:
在早期的音樂活動中,觸覺刺激首先是體現在對各種音樂教具的探索上,金屬搖鈴,木棍,沙錘,小鼓,每一種樂器不只是發出不同的聲音,還有著不同的質感,金屬樂器摸上去涼涼的,小木棍握在手中可以感受到它的紋理,每一樣物品都有屬於自己的觸覺和聽覺組合,把玩得多了,孩子們也許就能找到一些內在的聯繫和規律。
另外,音樂遊戲是特別強調親子互動的,而在這種互動中又特別強調我們與孩子之間的touch,也就是身體接觸。
有一種我非常喜歡的音樂律動形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叫做Lap ride,是讓小朋友坐在家長的腿上來完成的,看一看下面的小視頻。
音樂早教 - 律動(lap ride)與表演(vocal play)
聽覺與味覺嗅覺:
這一點需要用到一些想像力,它有點像過家家,有時候我們又把它叫做vocal play,就是一邊念臺詞一邊表演,上面視頻中的第2段講的就是這個。
聽覺與視覺:
去大自然中感受音樂吧。
鎮上的小河在冬天一半靜止一半流動的樣子
古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是不是沒有一樣不是音樂的?
比如看到一片樹葉隨風飄落,這像不像是一段平滑連續的音符呢?這就是音樂中的Legato。
看到一隻小松鼠嗖嗖幾下就從一棵樹上跳到另一棵樹上,這像不像是一段跳躍的音符呢?這就是音樂中的Staccato。
所以你發現了嗎,一對「連續」和「跳躍」這麼重要的音樂概念是可以通過「耳朵聽「,」眼睛看「,以及「身體的移動」這麼多方法來感知的。
音樂與語言發展
音樂對兒童語言發展的幫助應該不需要過多的解釋了,最簡單的看,小朋友的唱歌和說話基本上是同頻發展的。
2歲的孩子大概開始說一些完整的句子,這也是ta們可以唱一首完整的歌曲的時候,比如《小星星》,《兩隻老虎》。
除了兒歌,另外一種音樂形式的語言啟蒙素材就是童謠了,我是非常喜愛童謠的,還自己編過一兩首,現場帶小朋友們念時竟然反應還不錯呢!
說到中文的聲律啟蒙,大家也許首先會想到念唐詩,我很喜歡古典詩詞,不過哪怕是最淺顯的唐詩,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孩子其實都是理解不了它的意境的(當然並不是說就不能念),但是童謠就不一樣了,它是特別貼近兒童的生活和認知理解能力的,這也是我一直堅持在故事會上帶小朋友們念童謠的原因,不管是中文的還是英文的。
音樂與精細動作
音樂遊戲中有很多是特別鍛鍊小朋友的手指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的,比較有代表性的算是手指謠了,手指謠是童謠的一種,下面的視頻裡有一首很經典的英文手指謠。
至於其他針對手眼協調能力的音樂遊戲以後再陸續介紹哦。
音樂早教 - 英文手指謠「Tommy Thumbs Up」
音樂與思維邏輯
音樂還和思維邏輯有關嗎?有的。
其實歷史上有不少著名的科學家同時也是非常棒的音樂家,至少是音樂熱愛者吧,最為大家熟知的當然是愛因斯坦,他的小提琴就拉的特別好。
姐弟倆的音樂早教老師說的最多的兩點就是steady beat(穩定的節拍)和pattern(規律)。
Steady beat (穩定的節拍):
一個人身體內在的「steady beat」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走路,說話,騎車,刷牙,和各種體育運動中都離不開腦子裡的這種「穩定的節拍」。
小朋友在早期的音樂啟蒙中得到的"steady beat"方面的訓練對ta之後接受專門的音樂(比如樂器學習)和舞蹈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
而且有研究表明一個人的Rhythmic Accuracy(節奏的準確性)和IQ測試之間有著很強的關聯性。
姐弟倆經常會在音樂課上用不同的樂器隨著音樂打節拍,而且老師會特別強調要保持穩定的節拍,課堂上還會通過其他節湊感很強的童謠配合肢體的運動來強化孩子們內在的steady beat。
Pattern(規律):
音樂在它的旋律,節奏,強弱,連續和跳躍等這些元素中都存在著大量的「pattern」,也就是很多規律性的東西,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小星星》這首歌就是ABA的形式。在一些古典音樂中,這種pattern就更多了。
而嬰幼兒的大腦天生就喜歡去尋找這些音樂中的規律,這也許也是為什麼嬰兒都容易被音樂吸引的原因。
而且事物中的規律可以大大提升我們的短期記憶的容量,總之,當小朋友浸潤在音樂當中時,ta是在做著「腦力操」的。
音樂與社交情感
其實之前的篇幅中就提到了,早期的音樂啟蒙最強調的就是孩子與成人之間的親密互動,和在這種互動中彼此建立起來的了解,信任和聯結,這是最珍貴的東西。
而且音樂遊戲中的互動往往都具備了」人在心在「,」眼神的交流「,」身體的接觸」和「好玩有趣的事情」這4個要素,這也是我之前分享過的關於高質量親子陪伴的4個關鍵。
我在線下活動中總會安排「靜聽欣賞」的環節,大家一起先做幾次深呼吸,然後我會調暗房間的光線,播放一首輕音樂,讓小朋友和家長依偎在一起靜靜的欣賞,這個畫面每次都會讓我動容。
除去親子互動不說,音樂本身就和其他任何藝術形式一樣,都是情感的表達:快樂,悲傷,振奮,低落,緊張,放鬆等等。
兒童的感知能力是非常敏銳的,哪怕在ta們還不具備這些詞彙量的時候,也可以從音樂中感知到人類的這些情感。
而且你完全可以在聽到一段音樂時給孩子用語言描述出來你的感受,這其實也是在幫助ta們建立起相應的詞彙表達庫,讓ta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緒。
叨叨幾句
今天的文章對音樂早教的理念和方法做了一些綱領性的總結,這樣的總結也讓我自己更加確定了音樂真的是一種激發全腦的啟蒙活動,而且是能讓大人和孩子都放鬆下來享受當下的一件事情。
之後我還會從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每個細分領域裡做更多具體的分享,包括內容,方法,教具等等。
感興趣了解和學習更多的朋友們不要忘了給我加個「星標(置頂)」,這樣就不擔心會錯過以後的文章了。
END
喜歡我的話,不妨加個星標,常來這裡坐坐呀!
By 又唱又跳的 超雄
2019.3 克利夫蘭
超雄:坐標克利夫蘭,2年+線下雙語音樂早教經驗,組織過上百場音樂早教活動,有兩個萌萌噠的混血雙語寶寶,姐姐Mia(5歲)是個小甜心,弟弟Ian(3歲)是個淘氣包和段子手。
猜你還喜歡
6個適合晚飯後到睡覺前全家一起玩的小遊戲(零道具)
經典棋牌類桌遊整理,附玩法 | 周末午後的家庭時光
玩具房怎麼布置最能激發學習欲和創造欲?
後臺「回復」「加群」,加入「0-6歲中美育兒交流群」
後臺「回復」「手工」,查看簡單好玩的親子手工集錦
後臺「回復」「生活英語」,學習地道的親子生活英語
菜單欄點擊「英文兒歌」,看經典英文兒歌視頻(帶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