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有篇選自《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全文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孫中山先生很喜歡並手書過這篇經典文章。
1945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大廈落成後,南京的中國國民政府製作了由國父孫中山先生手書的「禮運大同篇」石碑贈送給聯合國做禮物,放置在聯合國大廈的大門口。
這是本文作者去年夏天在臺灣國父紀念館拍攝的孫中山先生的雕像,基座上也是孫中山手書的《大道之行也》。
孫中山先生尤其喜歡並多次手書「天下為公」四個字。
1919年10月18日孫中山應復旦李登輝校長之邀,在寰球中國學生會作《救國之急務》演講,復旦學生多人到會聆聽。幾天後,復旦學生朱仲華(時任上海市學生會付會計長)代表上海學聯晉謁孫中山,孫揮筆寫下「天下為公」四字相贈,並語重心長地說:「天下為公,是要天下鼎鼎大公。實現了天下為公,就可以達到世界大同了。」(此原件現存紹興文史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南京中山陵、南京原國民總統府和臺灣故宮博物館等都可以看到孫中山手書的寬博、渾厚的「天下為公」四字。據統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有明確受贈人的「天下為公」就達32件。1924年,孫中山在題為《三民主義》的著名演說中講到,踐行三民主義,實現的「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見中華書局1981年版《孫中山全集》 下同)。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不光跟「天下為公」實現「大同世界」的追求一致,還另有淵源。1919年,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闡述道:「有美國共和,爾後始有政府為民而設之真理出現於世。林肯氏曰:『為民而有,為民而治,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
1921年3月6日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本部特設駐粵辦事處的演說中講到:
兄弟底三民主義,是集合中外底學說,應世界底潮流所得的。就是美國前總統林肯底主義,也有與兄弟底主義符合底地方,其原文為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這話苦沒有適當底譯文,兄弟把它譯作「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就是民有,by the people就是民治,for the people就是民享。他這「民有」、「民治」、「民享」主義,就是兄弟底「民族」、「民權」、「民生」主義。
孫中山先生引用的這句英文,出自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雖然這個演講發表之初影響不大,但很快就成為詮釋美國立國精神的經典演講詞,被廣為傳頌,影響深遠。
1985年,全國爆發學潮。12月18日,作為上海市長的江澤民出現在大批學生面前。一開始,學生們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他一開口講話就有學生發出質問。面對質問,江澤民說:「我一進校園就看到同學們貼的大字報,寫著建立『民有、民享、民治』政府。」有學生打斷他:「你知道這是誰的話嗎?」江澤民鎮定地說:「這是美國第十六任總統林肯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演說》中的話。」他隨即反問道:「你們在場的同學誰能背誦林肯這篇講話的全文?」會場上沒有一個人回答。但江澤民背出來了,他抑揚頓挫地背完了英文全文,把在場的學生驚得目瞪口呆,尖銳緊張的氣氛一下子就緩和了。(摘自《環球人物》,或見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
1997年秋天,江澤民在夜訪白宮的行程中,見到柯林頓遞給他的林肯親筆書寫的《葛底斯堡演說》原稿,江澤民非常高興地用英語大聲朗讀。這篇演講詞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我們不能忘記孫中山先生,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大陸人民,是孫中山事業的接班人。正如毛澤東1956年11月12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90周年寫的《紀念孫中山先生》中所說:
現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以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正在完成這個革命。
因此可以理解,新中國成立以後,幾乎每年「五一」和「十一」,在天安門廣場上都要擺放孫中山的畫像。
毛澤東在文中還說:「再過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進到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這個預言已經實現了。在此基礎上,海峽兩岸,乃至全世界的中華兒女,都要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繼續奮鬥。
今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2015年11月8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關於舉辦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活動的決定》,《決定》說:
2016年11月12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為緬懷孫中山先生為民族獨立、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歷史功勳,學習、繼承和發揚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思想、革命意志和進取精神,鞏固和發展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最大限度地把全民族的力量凝聚起來,致力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屆時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
地理大發現之後,人們明白了全人類生活在同一個星球,面對的是同一個世界。所以王國維在1911年撰寫的《國學叢刊序》中說:「學無新舊也,無中西也」。從那以後,各國各民族都面臨著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各個國家和民族選擇的發展道路雖然不同,但在紮根於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吸收其它文明的優秀成果這一點上,應該是相通的。循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一路讀來,可以看出他在政治學和「知行合一」方面給我們做出了光輝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