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奉天殿大封開國君臣,以六公二十八侯為主,封李善長為韓國公、徐達為魏國公、常茂為鄭國公、李文忠為曹國公、馮勝為宋國公、鄧愈為衛國公,李善長為公爵之首,又是文臣之首,和徐達一起為大明文武領袖。
至於後世十分有名的劉伯溫,卻只是在六公二十八侯之後,封了一個誠意伯爵位,而且食祿僅僅240石,不但無法李善長的4000石、徐達的5000石相比,就連和他一樣被封伯爵的汪廣洋,每年至少還有360石,從這一點來看,朱元璋確實是有點寡恩薄義了。
可是從感情上來看,李善長、徐達等六公都是朱元璋的淮西老鄉,是跟隨他起兵的家底嫡系,正如朱元璋自己所說:「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是朱元璋的蕭何,當年劉邦冊封功臣時,定蕭何為首功,封酇侯,食邑最多。而劉伯溫是半路被自己邀請過來的,單從這一點來看,六公的名單之中就不能有劉伯溫的名字。
同樣的情況,二十八侯裡也多半是朱元璋的同鄉、發小,也多在戰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朱元璋窮苦出身,登基後自然先照顧自己的同鄉好友,但基本上也是論功行賞,沒有太過偏愛某人。
從本領上來看,李善長是蕭何,可劉伯溫卻不能算是張良,朱元璋雖然多次稱呼劉伯溫是「吾之子房」,但同樣有此稱呼的還有和劉伯溫一起封為伯爵的汪廣洋,史稱「屢獻忠謀,比之子房、孔明」,劉伯溫在歷史上最出名的一件事,是他為朱元璋上書了《時務十八策》,堪稱朱元璋、劉伯溫版的《隆中對》,對朱元璋奪取天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是像這樣內容也有差不多的,如第一策以元朝失德,必須如商湯、周武這樣的仁德之君行事,才能爭取天下民心,像李善長最早就和朱元璋探討過,只不過劉伯溫以商湯、周武對比,而李善長以劉邦對比,希望朱元璋效法劉邦,知人善任、豁達大度,則帝業可成。總的來看,李善長的建議比劉伯溫還有更貼近歷史,有路可循,也符合朱元璋布衣起身的現實。
又如第三策,不脫離韓宋政權,打著其旗號做事,也就是朱升「緩稱王」建議,不去和群雄爭奪這個虛名,安心開拓土地,發展實力。這一點汪廣洋、朱升等都和朱元璋建議過,朱元璋是靠著諸謀臣的智慧才成功的,並不是劉伯溫一人之功,功勞這樣一分薄,劉伯溫自然不能位居謀臣首位了。
從政治上來看,不同於李善長、徐達等人,劉伯溫不但是半路收攏的,而且他原先還是元朝的舊屬,後來因不滿元朝上下的昏聵無能,憤而辭官回家,再後來才被朱元璋邀請出山。對朱元璋來說,劉伯溫個人有汙點,他身仕兩朝,並不符合當時的政治要求。
朱元璋之所以會分封功臣,就是因為當時北元順帝去世,徐達北伐成功,蒙元勢力已被逐出中原,只能在草原上蹦躂了,這時候朱元璋自然要樹立對大明有利的忠誠形象了,可劉伯溫顯然就不符合這樣的形象塑造,所以朱元璋給他的爵位是誠意伯,比起同為伯爵,卻沒有侍奉過故元勢力的忠勤伯汪廣洋,明顯是還要低一級的。
目前很多影視劇或者小說都喜歡神化劉伯溫,就像諸葛亮一樣,是屬於人們心中的英雄人物,對於老百姓來說,歷史人物太多,有時也是很難去辨別他們各自的成敗得失,所以索性把所有事全都安在一個人身上,劉伯溫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可實際上,朱元璋作為赤貧出身的皇帝,他對手下的賞賜不只從功勞、親疏來分,更重要的是要看重政治屬性,像劉伯溫這樣的謀士,既無親故,本事又不是冠絕群賢,加上又有政治汙點,能夠爭得上一個伯爵之位已經是天恩浩蕩,再給了給不了多少了。
作者/狐史首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