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元璋更喜歡李善長封他為公,劉伯溫則為伯?

2020-12-27 狐史首丘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奉天殿大封開國君臣,以六公二十八侯為主,封李善長為韓國公、徐達為魏國公、常茂為鄭國公、李文忠為曹國公、馮勝為宋國公、鄧愈為衛國公,李善長為公爵之首,又是文臣之首,和徐達一起為大明文武領袖。

至於後世十分有名的劉伯溫,卻只是在六公二十八侯之後,封了一個誠意伯爵位,而且食祿僅僅240石,不但無法李善長的4000石、徐達的5000石相比,就連和他一樣被封伯爵的汪廣洋,每年至少還有360石,從這一點來看,朱元璋確實是有點寡恩薄義了。

可是從感情上來看,李善長、徐達等六公都是朱元璋的淮西老鄉,是跟隨他起兵的家底嫡系,正如朱元璋自己所說:「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是朱元璋的蕭何,當年劉邦冊封功臣時,定蕭何為首功,封酇侯,食邑最多。而劉伯溫是半路被自己邀請過來的,單從這一點來看,六公的名單之中就不能有劉伯溫的名字。

同樣的情況,二十八侯裡也多半是朱元璋的同鄉、發小,也多在戰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朱元璋窮苦出身,登基後自然先照顧自己的同鄉好友,但基本上也是論功行賞,沒有太過偏愛某人。

從本領上來看,李善長是蕭何,可劉伯溫卻不能算是張良,朱元璋雖然多次稱呼劉伯溫是「吾之子房」,但同樣有此稱呼的還有和劉伯溫一起封為伯爵的汪廣洋,史稱「屢獻忠謀,比之子房、孔明」,劉伯溫在歷史上最出名的一件事,是他為朱元璋上書了《時務十八策》,堪稱朱元璋、劉伯溫版的《隆中對》,對朱元璋奪取天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是像這樣內容也有差不多的,如第一策以元朝失德,必須如商湯、周武這樣的仁德之君行事,才能爭取天下民心,像李善長最早就和朱元璋探討過,只不過劉伯溫以商湯、周武對比,而李善長以劉邦對比,希望朱元璋效法劉邦,知人善任、豁達大度,則帝業可成。總的來看,李善長的建議比劉伯溫還有更貼近歷史,有路可循,也符合朱元璋布衣起身的現實。

又如第三策,不脫離韓宋政權,打著其旗號做事,也就是朱升「緩稱王」建議,不去和群雄爭奪這個虛名,安心開拓土地,發展實力。這一點汪廣洋、朱升等都和朱元璋建議過,朱元璋是靠著諸謀臣的智慧才成功的,並不是劉伯溫一人之功,功勞這樣一分薄,劉伯溫自然不能位居謀臣首位了。

從政治上來看,不同於李善長、徐達等人,劉伯溫不但是半路收攏的,而且他原先還是元朝的舊屬,後來因不滿元朝上下的昏聵無能,憤而辭官回家,再後來才被朱元璋邀請出山。對朱元璋來說,劉伯溫個人有汙點,他身仕兩朝,並不符合當時的政治要求。

朱元璋之所以會分封功臣,就是因為當時北元順帝去世,徐達北伐成功,蒙元勢力已被逐出中原,只能在草原上蹦躂了,這時候朱元璋自然要樹立對大明有利的忠誠形象了,可劉伯溫顯然就不符合這樣的形象塑造,所以朱元璋給他的爵位是誠意伯,比起同為伯爵,卻沒有侍奉過故元勢力的忠勤伯汪廣洋,明顯是還要低一級的。

目前很多影視劇或者小說都喜歡神化劉伯溫,就像諸葛亮一樣,是屬於人們心中的英雄人物,對於老百姓來說,歷史人物太多,有時也是很難去辨別他們各自的成敗得失,所以索性把所有事全都安在一個人身上,劉伯溫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

可實際上,朱元璋作為赤貧出身的皇帝,他對手下的賞賜不只從功勞、親疏來分,更重要的是要看重政治屬性,像劉伯溫這樣的謀士,既無親故,本事又不是冠絕群賢,加上又有政治汙點,能夠爭得上一個伯爵之位已經是天恩浩蕩,再給了給不了多少了。

作者/狐史首丘

相關焦點

  • 劉伯溫的職場遭遇:朱元璋為什麼只封劉伯溫為誠意伯?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有三位文臣被封了爵位: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食祿二百四十石;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食祿四千石;汪廣洋被封為忠勤伯,食祿三百六十石。劉伯溫投奔朱元璋後,一向盡心輔佐、忠心耿耿,為消滅陳友諒、張士誠提出過很好的計策;參與議定明初律令;主持制定《戊申大統歷》;奏請設立軍衛法、奏請肅正綱紀。
  • 劉伯溫神機妙算,與諸葛亮齊名,朱元璋為何只封他為誠意伯
    劉伯溫常常被人拿來跟李善長相比較,其實這是有很大問題的。因為兩個人不是一個檔次的人,李善長是明朝第一任丞相,被封為韓國公,可謂是位極人臣。而劉伯溫只被封了個誠意伯,爵位排名第105位。在官職上也不如丞相,只是一個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是一個正三品的副職,權力極為有限。
  • 李善長七十多了,朱元璋為何要殺他?為老不尊,被殺純屬咎由自取
    事實上李善長比起蕭何的確是分毫不差,當朱元璋攻佔應天,其他的將士都在爭搶金銀珠寶的時候,唯有李善長將應天府的賦稅、人口等珍貴典籍悉數保存,因為他知道這些都是將來朱元璋立足的資本。而朱元璋在外徵戰之時,還是李善長將後勤管理的井井有條,所以朱元璋從來不用為後方擔心。
  • 朱元璋在封賞功臣時,為何沒有讓劉伯溫位列六公爵?
    公元1370年,大明建國後的第三年,朱元璋按照功勞大小,晉封了六位國公,二十八位侯爺,以及十一位伯爵。 朱元璋晉封的六位國公依次排名是: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常茂。 朱元璋不但沒有將劉伯溫列入六公之列,他還只是將劉伯溫列為第三等的伯爵。
  • 劉伯溫神機妙算,為何無法全身而退?朱元璋是狠心,還是明智?
    劉伯溫是朱元璋的軍師,也是非常厲害的一個謀士。朱元璋對他到底好不好,這件事一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朱元璋稱帝以後,陳伯溫被封為御史大夫,晉封誠意伯。伯爵,按理說已經不錯了,只是朱元璋李善長、徐達都封了公爵。
  • 劉伯溫神機妙算,朱元璋將他比作有才的張良,為什麼卻不讓他當宰相
    只不過遺憾的是,相比於諸葛孔明,劉伯溫遠遠沒到前者的境地,朱元璋對於他的態度更像曹操對於楊修。朱元璋正是按照這樣的路線創下了大明基業,朱老闆對劉軍師非常滿意,幾次稱讚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也」。子房,是張良的字,他是劉邦身邊的戰略家。作為開國元勳之一,劉伯溫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勳,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唯一一個不加稅的縣。
  • 常遇春、劉伯溫為什麼不在其列?
    大名鼎鼎的常遇春和劉伯溫為什麼落選?籍籍無名的常茂和李文忠又為什麼赫然在列?對此,筆者一一解答如下。排名的根據:這個名單是朱元璋欽定的,入選標準和排名根據都是功績大小。也就是說,朱元璋把他心中最功勳卓著的六人封為了「明朝開國六公爵」。
  • 劉伯溫神機妙算,為大明立下大功,朱元璋卻賞給他這3個字,狠狠羞辱...
    《明史》記載,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飽讀詩書,胸懷韜略。曾經中過元朝的進士,當過元朝官吏,後辭官退隱。朱元璋起兵後,打到他的家鄉,再三禮聘邀請,才把他請到軍中。朱元璋非常敬重他,每遇軍國大事,常會向劉基當面諮詢。而劉基也會非常積極獻計獻策,其建議和看法都非常中肯適宜,對軍情的判斷和預測也很準確。《明史》中用一句話很好地概括了劉基的能力:佐定天下,料事如神。
  • 劉伯溫戲弄朱元璋,出上聯萬歲,萬歲,萬萬歲,老朱回答的更巧妙
    將劉伯溫比作諸葛亮,可以看出世人對劉伯溫的敬意,特別是諸葛亮僅僅三分天下,劉伯溫卻能一統江山,無言中更顯劉伯溫的才能。作為帝師的劉伯溫是有真才實學的,但他卻也有著讀書人的通病,為人孤傲,有著讀書人的傲氣。對於大明的重臣李善長,劉伯溫心裡其實是看不起的,因為李善長在前朝僅僅只是一個秀才,並沒有考取功名,而劉伯溫是根正苗紅的元朝進士。
  • 才華橫溢的劉伯溫為何被多次打壓?這恰恰看出,朱元璋心機有多深
    等到明朝建立之後,他手下已經有了一批能臣,其中李善長、劉伯溫、宋濂等人專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等人擅武。在這些臣子中,最出名的人就是劉伯溫,他在幫助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留下了無數傳奇故事。但是明朝建立後,他是開國功臣中得到的賞賜最少的,官職也不是最高的。 明朝開國後朱元璋對底下的人論功行賞,劉伯溫作為開國功臣,被封為誠意伯(伯爵),歲祿200石,官職是御史中丞,御史臺的副長官,雖然聽著很體面,但實際上沒有任何實權,空有一個頭銜罷了。
  • 76歲的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依然沒有放過他
    公元1367年9月,朱元璋論平吳之功,封李善長為宣國公。 後改官制,以左為大,官封李善長為左相國,相比較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武將,李善長對於朱元璋就好比蕭何對於劉邦。 朱元璋率大軍南徵北戰,都會讓李善長留守大後方,負責為前線將士運輸兵餉、糧餉,而李善長也做得極為出色,從沒有讓朱元璋因為糧草而發愁過。
  • 胡惟庸案為明朝第一冤案?通過李善長的死,就知道朱元璋鳥盡弓藏
    「十二年十二月,中丞塗節言劉基為惟庸毒死,廣洋宜知狀。帝問之,對曰:『無有。』帝怒,責廣洋朋欺,貶廣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書不發楊憲奸,賜敕誅之。」 在這一段記載中,塗節告密朱元璋的事情不再是胡惟庸謀反,而是胡惟庸毒死了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關於胡惟庸與劉伯溫的恩怨稍後再談。
  • 為什麼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朱元璋還是不願放過劉伯溫?
    作為一個擁有乾坤治世能力的賢臣,他意識到了朱元璋為了權利要開啟殺伐之路,後續以退身而自居,但是卻仍然沒有善終,那麼為什麼劉伯溫已經告老還鄉,朱元璋還是不願放過劉伯溫?第一,朱元璋希望皇權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選擇了冷血誅功臣。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李善長?
    如果李善長是胡惟庸的同謀,請問為什麼這麼長時間才被揪出來?何況邏輯也不通。我們知道,作案是要有動機的。像謀反篡位這樣的驚天大案,更是非有利益驅動和精心謀劃不可。可惜這兩個前提李善長都沒有。想想就知道,如果要做皇帝,當年群雄並起時就可以自立山頭,何必等到天下已定再來動手?
  • 劉伯溫回答李善長:砍了李彬,就會下雨
    李彬是李善長的親信,左膀右臂,在朝中的地位不低。李彬是個十分有才幹的人,可偏偏他的手腳不乾淨,私下裡收了別人不少好處。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他貪汙的證據不偏不倚落到了御史中丞劉伯溫手中。劉伯溫這個人一向嫉惡如仇,凡是被他發現的貪官汙吏,沒有一個能有好下場的。
  • 朱元璋定鼎天下後,為什麼寧願重用胡惟庸也不願意重用劉伯溫?
    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會是劉伯溫,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太"神"了。據《明史》所載,他博覽群書、通曉古今,尤其擅長象緯之學,民間常常把他的智慧比作諸葛亮,說他"前知五百年,後曉五百年",明太祖也贊他是留侯張良一般的智者。然而,明太祖在洪武三年的論功行賞中卻只給了劉伯溫一個"誠意伯"的爵位,而且給他的官職也不是很高,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明太祖不願意重用劉伯溫,難道劉伯溫這個時候就不是他的"張良"了嗎?
  • 劉伯溫之死——劉氏名人
    二十七年,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又為朱元璋謀劃制定北伐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其間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有定策之功,洪武三年封誠意伯。     按運籌帷帷的功績,劉伯溫理當入公,但最初封公的六人為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和鄧愈。
  • 劉伯溫死後,朱元璋是如何對待其後人的?
    劉伯溫和朱元璋這對君臣,似乎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猶魚之有水」的和諧,反而因為帝權和臣子之間的矛盾,兩人還存在著不少齷齪,甚至於劉伯溫之死,後世也多認為是朱元璋在幕後主使的。和其父劉伯溫一樣,劉璟在靖難之役時由於不受建文帝重用,於是脫離朝廷告老還鄉,在家鄉種田為生,可惜匹夫無罪,劉璟作為功臣之後,才能讓朱元璋也讚賞不已,在朝廷上深有名望,這樣的人一旦拉攏過來,那朱棣的帝位就更穩固了。
  • 朱元璋要殺劉伯溫,馬皇后送給劉1棗1桃,劉伯溫為什麼逃走?
    說起一代奇人劉伯溫,也是充滿了很多傳奇,他49歲出山,先後輔佐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伯溫二十三歲的時候,到京城參加會試,並且一舉中第,成為了進士。但是當時正值戰事,官場當中並未有心納士,從而導致劉伯溫在家中閒置三年,並未有任何的官職。直至至元二年,才被元朝政府授予江西高安縣丞一職。在這一個職位之上,劉伯溫執法嚴明,一絲不苟,一心只為人們百姓做實事。
  •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打天下最大的功臣是徐達、湯和、藍玉、李文忠、劉伯溫等人,這些人也確實得到了賞賜,但賞賜頭銜最大的卻是平平無奇的李善長。朱元璋特意封李善長為左丞相,明代丞相中以左為大,要知道徐達也不過是封了一個右丞相,左丞相相當於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李善長到底是何人,對明朝建立有什麼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