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傳媒內參—廣電頭條
文/胡破曉
自中國影視行業誕生以來,武術劇作為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類型題材,一直都是構築中國影視版圖、助力中國影視發展直至走出國門的重要板塊。但近些年來,隨著古裝、仙俠、現實題材的輪番霸屏,武術劇漸漸不復當年之勇,甚至淪落為冷門又小眾的存在。即便是一些貼著「武俠」「武術」標籤的作品,也或礙於武術專業上的限制,或雜糅了太多元素,最終成了以武為殼的玄幻劇、青春劇或偶像劇,丟失了武術劇本該具有的內核。
正因如此,剛剛在央視平臺迎來收官的中華武術正劇《大俠霍元甲》的出現,才顯得如此難能可貴。該劇由中央電視臺、愛奇藝出品,完美建信、完美世界影視聯合出品,李蒞櫻任總製片人,郭靖宇任總編劇,柏杉任總導演、劉方任導演,趙文卓領銜主演,毛林林、釋小龍、王之一主演,於7月28日在央視電視劇頻道(CCTV-8)首播,愛奇藝網絡獨家同步播出。
播出首日收視即破1 ,豆瓣開分7.1,隨著播出深入,《大俠霍元甲》直播關注度直線上升,酷雲數據顯示實時關注度破2,最高實時2.6,央視平均收視率1.43%,平均收視份額7.01%,單集最高收視率2.13%,單集最高收視份額11.40%,熱度口碑同劇中人物一樣能打,也在觀眾心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以看到,《大俠霍元甲》幾乎沒有雜糅任何熱門內容博取眼球,而是專注於武術本身,去譜寫一代武術宗師的傳奇故事。《大俠霍元甲》不僅讓拳拳到肉、獨一無二的武術設計貫穿始終,更是以純粹的武術風骨為觀眾找回了一個久違的江湖夢,也為武術劇在影視市場打開了全新的新格局。
劇情有破有立
新人物架構賦予經典角色新靈魂
霍元甲作為中國近代武術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是與外來侵略者抗爭的民族英雄,也是深植於大眾心中的精武之魂,始終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於這一人物的展現,《大俠霍元甲》則做到了有破有立。該劇破除了霍元甲單單用武術對抗外來侵略者這一扁平化的故事架構,在保留原有角色的同時,尊重人物所在的歷史背景,把清末戊戌變法時期社會的風起雲湧與霍元甲的人物成長結合,構建了以家國情懷為核,以史實為依託,通過武術來表現三點相互支撐的劇情結構,為經典角色賦予了新的靈魂。
無論是開篇醉心比武的霍元甲在機緣巧合下與大刀王五的結拜,在助力營救譚嗣同的行動中於心中種下武林中人也有責任復興民族的種子;還是在霍家父兄慘死後一人扛起振興家族的重擔,在保鏢的過程中結識匪中義士沙狼沙燕並燒毀鴉片,在江湖中見識到江湖勢力與朝廷勢力勾結的景象;又或者是在報仇雪恨後,舉家從津門去往上海創辦精武門,無懼洋人挑戰,通過教人習武強健國人體魄來改變頹靡的面貌……
同樣是以武術作為載體,《大俠霍元甲》將真實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內心變化和成長交相輝映,在格局上相較於以往的同題材作品有了一個明顯的拓展與升華,讓觀眾通過大時代的變遷看到時代英雄的命運選擇,也為原本一言不合就開打的武術劇賦予了更有根基、可落地的現實主義元素。
事實證明,《大俠霍元甲》的創作確實也符合年輕受眾的胃口,並由此引發了眾多網友的熱議。截至目前,微博話題#大俠霍元甲#的話題閱讀量已超過4.5億,抖音#大俠霍元甲#相關視頻6190個,累計播放17.8億次,不少觀眾大呼「很久沒看到這類武打電視劇了,劇情緊湊,又喚起了內心深處的武俠夢」,觀眾在追劇過程中也引發了一股懷舊熱潮,多版演員間的對比和新版的內容創新都成了熱門的探討話題,在受眾群體中形成了高認知度、高討論度。
動作戲真打實打
於一招一式間描摹武術之魂
武術劇作為一種高度類型化的題材,具有武術動作專業性要求高、製作周期長、演員要求高的特點,其製作成本與風險要遠遠高於其他類型劇。但這些客觀因素卻並不能阻止導演劉方對這一題材的鐘愛:「因為我是練武之人,一直以來的夙願就是很想拍一部這樣的武術正劇。」
《大俠霍元甲》摒棄了大量使用特效來營造動作戲的做法,而是靠實打實的真功夫去展現精武大俠的武術風範。劇中的武打戲份佔到全劇體量的四分之一,在呈現方式上更注重動作的細節打磨,精細還原功夫的一招一式,追求極盡真實的視覺效果,以此來實現武戲回歸動作本真的初心。尤其是趙文卓、釋小龍等真打演員在打鬥中呈現出東方武學的內涵與哲理,無疑讓整部作品展現出了拳拳到肉的不俗質感。
無論是霍元甲與王五在塔林的正面切磋時上演的拳頭對拳頭、大刀對長槍的對決,一拳一腳、一招一式都顯得力量十足;還是在霍元甲雪夜殺鷹四的情節中,動作利落、力道和美感兼備的動作設計,強調飛雪與武打的快慢交替以呈現不失張力的暴力美感;亦或是到終極之戰時霍元甲大戰東洋武士,霍家槍對戰日本武士刀,展現中外武術的不同魅力……雖然劇集已在央視迎來收官,但觀眾對劇中的這些武打名場面還是津津樂道、熱度不減。
至於劇中的動作場面為何會如此令人過目不忘,導演劉方道出了其中的「秘密」所在:「整部劇拍攝耗時176天,在拍攝前期我們就安排演員集中起來訓練了將近60天,飾演孫無疾的梁小龍先生已經72歲」,慢工出細活的細緻拍攝+訓練而來過硬的武術功底+演員們的敬業付出,為行雲流水武打動作提供了保障。
更重要的是,在動作的編排上,劇組為主角和配角都編排一些新穎、不同尋常的一些武術動作,每場戲前期都開會、總結,把整個招數套好、武打場面編排好進行排練;在視覺呈現上,包括攝影師、機器、動作的位置以及跟演員的結合,都有很精確的衡量,對每個鏡頭都要精益求精,做到真刀真肉。劉方透露,霍元甲雪夜頭戴鬥笠,提槍前往鷹墅復仇那場讓觀眾大呼過癮的戲就拍了8個大夜,保證每個武打動作,每個細節的精細打磨。正如劉方所追求的:「每一項都要讓觀眾清晰地看到,因為我們現在做的是一個武術正劇,而不是一個武俠劇。」
融入時代價值內涵
以「不殺」精神開闢新武林格局
雖然歷年來與霍元甲有關的影視作品不在少數,且每個不同的時代都有其各具代表性的霍元甲形象出現,但《大俠霍元甲》之所以能贏得如此多的喜愛與好評,除了做到作品在武術層面的真材實料,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作品為武術的精神時代賦予了一種全新的表達,也證明了將武術世界置放在現代的語境下,是同樣可以生根開花的。
從霍元甲年輕時比武只為施展所學,追求為武而戰,到摒棄傳統武術爭強鬥狠的陋習,低調克制,通過對霍元甲俠士形象的深刻描摹、對俠情深重的呈現,《大俠霍元甲》不單單以武林江湖爭霸的爽感投餵觀眾,而是把內容重心轉移至人性的縱深面,以沉靜大氣的姿態共同構成《大俠霍元甲》中極具新意的價值書寫。
在最後上演的終極之戰中,當榮先生身中劇毒,臺下所有人都認為是東洋人下毒害人,紛紛大喊著「殺了他」。而霍元甲能在群情激奮的時刻不盲從群體的聲音,堅持所有事情必須了解清楚才能做出決定;在面對體型龐大、力氣驚人的西洋拳王時,霍元甲在拳王險些落入尖刺時伸出援手,這種隱忍克制、給人留有餘地的「不殺」精神,無疑是對以往武術劇所展現的那種「非黑即白」「用武力解決一切」的原則與信條的一次大膽革新。
如果說武術的最高境界是「無招」,那麼習武之人的終極準則就應該是「不殺」,這才是武術的最高境界、真正的俠士之魂。經此一戰,從此斬絕舊武林的種種紛爭,弘揚新武林積極向上的風氣與風骨。通過對「不殺」精神的解構,《大俠霍元甲》在今夏暑期檔對武林世界和俠義精神完成了一次重新構建,這份沉甸甸的質感和新武林的精神世界構建,也讓《大俠霍元甲》跳脫出武俠劇爭強好勝的格局,成為一部值得品味的武術大戲。
可以看到,《大俠霍元甲》要展現的不只是那個年代武林俠士自立自強的群像,更是那個年代人性可能抵達的深度。正如霍元甲在開武館時所說的那樣:「只要習武成為民眾之習慣,東亞病夫的帽子自可摘除。」而這也正是《大俠霍元甲》通過作品有意強化的內核主旨,即俠者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指向的則是揚我國威、在世界舞臺爭取更廣闊空間的廣度。
在影視創作精品化、類型化語境裡,武俠劇、武術劇如何實現突圍一再被業內探討,也是無數製作者們都在嘗試解決的問題。也正因為這樣,《大俠霍元甲》才更有探討的意義,因為它既保留了武術的真材實料與寫實感,又將時代精神注入其中,進一步豐富了俠義精神內涵,實現了對純正武術劇的有益探索。這種積極有效的嘗試,對重振武術類型劇無疑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