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討論的一個問題是,「牛郎」這個代稱是怎麼來的呢?
曾有一部196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Midnight Cowboy》,講述的是一個男妓和自己同性戀朋友的故事。而這部電影翻譯成中文的名稱恰恰是《午夜牛郎》。彼時日本風月場所的男公關剛剛出現,而且大部分是按照牛仔的形象來包裝的。但在中文裡把男公關稱為牛郎,應該是從臺灣開始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臺北市的林森北路上出現了第一家牛郎店,其經營範圍主要是男公關陪女性顧客喝酒跳舞。當時的社會觀念還不能接受,很快就被勒令關停。不過,牛郎的稱謂卻保留下來,成為了男公關的代稱。在日本國內,確切說並沒有「牛郎」這個名稱,他們的男公關被叫作「ホスト」。
所以不難看出,牛郎只是在中文語境裡的一種稱謂,相比於牛仔,顯得曖昧且富有情調。至於為何這個稱呼被更多的用在日本男公關身上,恐怕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日本男公關夜店的出現遠遠早於鄰國。二來,在東亞文化圈內,千百年來的風月場所裡,男人從來都是被女人服務的對象,豈有反過來的道理?這種思維一直延續到如今,現在提起夜店等場所,不少人還是把它和性交易產生關聯。實際上,日本的牛郎店,或者確切說叫男公關俱樂部,是不提供性交易的。根據日本《風俗營業的規制與業務適正化等相關法》規定,無論男女公關,僅限於陪吃陪喝陪唱歌。
在日本,牛郎是一種正當的職業,只要顧客滿意,就是自己人生價值的體現。單單在東京的新宿地區,就雲集了兩百多家牛郎店。
雖然每家店所開出的牛郎薪水都不一樣,平均來看,牛郎們除去酒水抽成,他們的基礎日薪可以達到7000日元,約合420塊人民幣。這日平均工資是不是讓男同胞們看得很眼饞,但也別忘了,日本的消費水平遠遠高於我國。不過,跟基礎工資比起來,抽成才是牛郎們的創收大頭,牛郎的酒水抽成平均是50%。再者,越是受顧客歡迎的人,收入肯定也越高。日本牛郎行業有一個指數排名,時下排名第一的心之友也,有報導指他的月薪高達900萬日元。
很顯然,不是每一個牛郎都能有這麼高的收益。對絕大多數的從業者來說,除了那點基礎日薪之外,想要賺的更多,就得靠喝酒了。
2014年上映的《東京難民》,說的就是一個大學生淪落成為牛郎的故事。這個21歲的男青年第一天上班,就被迫喝下了大量的酒。為了增加收益,老闆還不斷給其施加壓力,要他用盡一切辦法來掏取女顧客的腰包。雖然電影有演繹和誇大的成分,但牛郎作為一種陪酒聊天的服務行業,他們沒有一個不是整天泡在酒精的迷幻世界裡。一個不會調酒的,不知道調酒棒應該順時針攪拌還是逆時針攪拌的牛郎,又怎麼能陪好酒呢?
晝夜顛倒的生活,加上酒精的過度攝入,對身體的傷害都是不可逆轉的。所以和女公關一樣,牛郎同樣是一個吃青春飯的地方。所有的從業者,入行之初都有一個試用期,先讓你感受和品嘗一下這種氛圍,如果不能適應就趁早滾蛋。
在人們的慣常思維裡,牛郎應該像陪酒女一樣,都是非常好看的。現實是,有些從業者不僅不帥,他們還都留著十八線鄉鎮地區的洗剪吹髮型,活脫脫一群殺馬特。
有日本人給出的解釋是,牛郎店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規世界的存在,所以髮型也都是非常規的。對不好看的牛郎而言,長發能遮臉的同時,還有瘦臉效果。
更何況,真正做得好的牛郎,不僅僅光靠外表,陪酒過程中的言談舉止,才是真正能打動顧客的地方。曾接受採訪的心之友也表示,牛郎不能只會講話,也得心細如髮。比如飲料是否要添加,杯子上有水滴要馬上擦乾淨等等。一言蔽之,在這個服務行業裡,考驗的其實是一個人的情商。
牛郎的這份貼心,可以看作是真情流露,也可以是牛郎們和顧客聊天的套路。無論如何,從牛郎店一方來看,好的聊天互動效果,意味著收益的增加;對消費者來說,花錢,買的就是這種舒服妥協的感覺。
而長得帥又有高情商的牛郎,在過去這叫色藝雙絕。從本質上而言,視覺刺激和心理刺激,跟床上運動沒什麼差別,都是自身欲望被滿足的過程中。
(日本東京一名男子在酒吧裡喝啤酒。IC photo / 圖)
那麼,哪種人或者說哪種女性,會來享受這種刺激呢?
在有的人看來,牛郎店,是男女平等的一種體現。畢竟,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只有女人以賣笑者的姿態來給男人服務。這話有點上綱上線,卻也是事實。
正因為如此,很多國外的女性遊客,去日本旅行必到站點就是牛郎店。有的是在東京,有的是在大阪,甚至有的遊客一天之內去體驗了三家。不管出於何種心態,遊客由於時間有限,大多都是走馬觀花。會日語的,還能和對方聊聊,不會的,只能聽著身邊的翻譯自己乾瞪眼。如果你沒翻譯朋友,恐怕連那個門也進不去。再者,人家也要查驗護照,未成年是不會放進去的。所以看起來,牛郎店也賺不了這些遊客們的錢,但遊客新奇的體驗,成了牛郎店流動的活廣告。
真正到店裡消費,還得靠日本女性。日本的著名女佔卜師細木數子曾經花三年的時間光顧各式牛郎店,她的逛窯,不對是逛店心得是:「一般有身份的客人在牛郎俱樂部逗留時間一次不能超過30分鐘,待30分以上的是鄉下人。去了以後,挑選自己喜歡的牛郎坐檯,點一瓶最貴的紅酒,小酌一點,20分鐘以後離開的就是最講究的客人。偶爾一個月有個兩次,帶五六個人去,花個七八百萬,狂歡3小時,之後離開。夜店的牛郎都經過嚴格訓練,從點菸、倒酒、折毛巾到聊天內容的禮儀都相當苛刻、講究技巧。牛郎一般只在店裡和你喝酒交談,你不可以把他帶出去。」
鑑於細木是1934年生人,所以她的這番心得應該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物,對現今想要逛牛郎店的女性而言,已經沒什麼指導意義了。
孤獨和壓力是現代人的通病,否則在國內的網絡上也不會出現誇誇群了。而日本的女性逛牛郎店,同樣也是急需傾訴和聆聽者。由於正規的牛郎店會對客人的信息進行保密,所以她們花錢所購買的服務,就類似於尋求心理醫生。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女性的心理需求,催生了牛郎店的出現。
生活壓力大、感情波折、喪偶是光顧牛郎店的三大類女性。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純粹追求刺激的人,相對而言,後者是少數。曾經有一日本家庭主婦在網上自爆,在一牛郎身上,前後花了七千多萬日元。這樣的人更是鳳毛麟角,畢竟,首先你得有錢。
相比於好用下半身思考人生的雄性,女人即便在外尋求聲色慰藉,更多的也是側重於心理層面的感受。所以牛郎和女性是否發生那種關係,這就因人而異了。不過時下約炮都遍地了,這種充斥著聲色之欲的地方,想要更深入的交流,不是近水樓臺嘛。
綜合來看,日本的牛郎只要打出了「賣」的招牌,理論上也就立不起牌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