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金髮了124年,現在還沒有發完,還剩下多少錢?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金錢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很重要,很多人在金錢面前會喪失自我,但有些人卻認為人這一生錢只要夠花就行了。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在對待金錢上,他就選擇在去世後把所有的財產設立了「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從開始設立到現在,已經發發了124年,很多人都有疑問,這麼長時間,諾貝爾獎的獎金還能支持這個獎項嗎,諾貝爾到底留下了多少遺產。
諾貝爾小時候家中並不富裕,諾貝爾後期研究出火藥應該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他的父親就是一位發明家,而母親又是科學家的後裔,諾貝爾在父親的工廠打工的時候,就對火藥產生了興趣,於是諾貝爾在1850年被父親送到法國學習化學。在法國留學四年後,他回到國家便開始從事火藥研究,他的一生中一共獲得了兩百多項專利,而炸藥就發明了一百多種。
諾貝爾除了發明火藥,他還有很強的商業頭腦,他研究火藥,然後進行生產,並自行銷售,產銷一體,為自己積累了很多的財富。他家財萬貫,但是在去世的時候卻把自己的財富3100萬克朗全部捐出來成立了一個基金會,這個基金會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激勵科研人才。
但是諾貝爾的這個遺囑得到當時瑞士皇家學院的拒絕,在當時科學不發達的時期,瑞典很多人都覺得諾貝爾的這項舉動對社會毫無意義,當時瑞士皇家學院的院長還把諾貝爾的大部分錢都捐給了瑞士皇家學院。在多方的阻撓下,幸虧遺囑執行人堅持諾貝爾遺願,最後在諾貝爾去世兩年後,諾貝爾的遺囑生效,而在1901年,第一次諾貝爾獎成功頒發。諾貝爾獎一共設立了五個獎項,即物理獎、化學獎、生理獎、文學獎與諾貝爾和平獎。後來,在1968年,瑞士中央銀行又在五個獎項之外設立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最近有一個網絡話題,就是一知名男演員說有諾貝爾數學獎,而將諾貝爾數學獎推上熱搜,但其實諾貝爾是沒有設立數學獎的,為什麼沒有數學獎呢?有專家分析,因為諾貝爾當時所處時代,科學技術不發達,各科目的實踐效果並不明顯,數學的作用並沒有彰顯出來,所以才沒有設立數學獎。
另外一個大眾關注的問題就是,諾貝爾設立已經一百多年,這麼多獎金從何而來,諾貝爾的遺產科研支持一個多世紀的獎項嗎?
其實早在1953年,諾貝爾基金只剩300萬美元,再加上通貨膨脹,300美元更是杯水車薪,為了不影響諾貝爾獎的發放,諾貝爾基金會決定選用投資人來打理這些財產,每年用於發放的諾貝爾獎金都是諾貝爾基金運作的利息,所以諾貝爾獎才可以支撐這麼多年。但對於投資人來說,一定要保證做到不虧損,才能確保諾貝爾獎繼續維持下去,這對於投資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諾貝爾基金會根據諾貝爾的遺囑,在投資上主要投資一些穩健性非常高的項目,比如債券或者貸款,而能獲得高收益的股票和房產並不在諾貝爾的投資項目上。所以多年來,諾貝爾獎都能錢生錢,不斷的帶來收益。
金錢對於一個人的生活來說固然重要,但是對於諾貝爾來說,社會責任感才是他一生中最看重的東西。諾貝爾獎之餘科研工作者也一樣,他們看中的不是獎金,他們注重的是自己的研究對於社會的發展,對於世界的和平所帶來的利益。
科技的進步離不開優秀的科技人才,而如今世界上對於科技人才最大的嘉獎就莫過於諾貝爾獎了。然而,通過觀察諾貝爾獎得主的國籍,我們不免就能夠發現這麼一個問題,在諾貝爾獎得主當中我們很難能夠發現有中國人的身影,但即便是這樣,這也絲毫沒有影響到我國各科技領域的進步。
然而對於中國人很少能夠拿到諾貝爾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我國在清朝末年以後,我國的科技的確遠遠落後於下方國家。而另外一個原因就要從外國人對我們歧視的原因造成的,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就是有人故意不給中國人頒發諾貝爾獎的。
比如兩彈元勳獲得者王淦昌、我國核物理學的創始人趙忠堯;他們在各自領域所作出的突破來說,每個人的研究都是能夠拿到諾貝爾獎的。雖然說他們可以憑藉自身的實力獲獎,但卻因為國籍的原因慘遭無視。
正所謂弱國無外交,這有國家的實力越來越強,才能夠讓我們的國家在世界當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如今隨著我國實力的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們的關注對也也來越高,雖然說我國目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仍然是寥寥無幾,但相信在經過中國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中國人也是可以逐漸佔據這份榜單的前列。
現在在中國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國很多領域已經成為了足以比肩美國的存在,經濟領域我們在經過改革開放後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並且具西方媒體預測,到2025年前後我國的經濟有極大可能超越美國;此外,在軍事領域,隨著國產航母、055大驅的相繼下水,我國在海軍方面的實力也完成對俄羅斯的超越……
然而,中國為什麼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做到快速崛起呢?曾經西方的相關機構對此專門做過一次調查,最後他們得出了這樣的一個結論,即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人才培養方面培育出了更多的數學方面人才。眾所周知,無論是物理還是化學,想要在這些領域取得成功都是離不開數學,因此從小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但現在在學習數學的過程當中,很多孩子都會因為種種原因對數學產生厭煩的心態,因為很多孩子對數學中一些概念性的東西都會感覺到枯燥無味。那麼,現在的孩子應該如何學習數學呢?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的道路長才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起培養孩子們的科學興趣,我國著名科學家楊振寧說,他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離不開他紮實的數學功底。而對於數學,他說興趣很重要,他有一個很尊敬的數學老師,這個數學老師就是劉薰宇。
楊振寧說,他在很小的時候,偶然接觸到了一位叫劉薰宇寫的書,看了後他愛不釋手,書非常有趣,通俗易懂,看了他寫的一個智力測驗的文章,我才知道什麼是奇偶排列。
這位被楊振寧推崇的數學老師到底是何方神聖?
這個人就是劉薰宇。
劉薰宇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和教育家,曾在暨南大學、同濟大學、西南聯大任教,還當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總編輯。而劉薰宇與普通教育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會講故事,比如他講的這個故事。
某個書生娶了一個富家千金,經常被老婆訓。後來這個書生中了狀元當了官,但他的老婆還是經常訓他。他就跟他老婆說,我現在當了官,你怎麼還訓我。他的老婆機智的回答到:「虧你還是狀元,連水漲船高的道理都不懂。你看,如果男人是當官的,生下來的女兒就是千金小姐,男人要是挑大糞的,生下來的女兒就是丫頭。等她嫁人後,如果嫁的男人是大官,她就變成了官太太,如果嫁的是農戶,那麼她就變成了一個農婦。這就是數學上的函數,男人是x,女人是y,y總隨x改變。
一個故事把函數講得生動有趣,這樣的例子在他的書中比比皆是。他一生論著頗豐,深受人們喜愛,很多人正是讀了他的書才喜歡上了數學,這其中除了我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外,還有我國著名數學家齊民友。
齊民友也非常崇拜劉薰宇,他說他初一時學數學,那時的數學非常難,有很多的四則應用題,後來他看了劉薰宇的作品後,用他書中教的方法做題,非常容易,受到了老師的表揚,從此以後,才逐漸增加了對數學的興趣。
我國著名的畫家豐子愷也很喜歡數學,但他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直到中年後才接觸到的劉薰宇的著作,他說劉薰宇寫一篇,我就讀一篇,他的文章非常有誘惑力,而誘惑我的就是他裡面講的故事,如果我能早點接觸到劉薰宇的作品,我小時候絕對不會忽視這樣一門非常有用的基礎學科,為此,他懊悔不已。後來,他還專門為劉薰宇的著作寫了一個序。
他的著作主要集中在三本書《馬先生談算學》《數學趣味》《數學的園地》,這三本書都非常的有趣,非常適合五、六年級的小學生和中學生來讀。很多學生讀了後都會愛不釋手,甚至像讀小說一樣讀得津津有味,把數學書語文化,在學語文中讀懂數學,這就是這套書最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