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奇蹟男孩》為例,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2021-01-07 萌萌mm醬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超越自然的奇蹟,總是在對厄運的徵服中出現的。"美國電影《奇蹟男孩》講的就是一個用愛徵服厄運、擁抱幸福的奇蹟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年僅10歲的小男孩奧吉,他總是帶著一個巨大的太空頭盔,頭盔下是奧吉因為手術而變得傷痕累累的臉。它能夠阻止奧吉的臉嚇到其他孩子,也是奧吉自卑脆弱內心的保護罩。

醫生曾說奧吉活不過三個月,面部殘疾還會伴隨他一輩子,而奧吉卻靠著頑強的生命力活了下來。前前後後經歷數十次手術,奧吉最終孩子沒能像平常人一樣,不過依靠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幫助他克服了與命運鬥爭的壓力,創造出非凡的奇蹟。

這部家庭勵志電影是親子親密關係的教科書,名字是"奇蹟男孩",人的奇蹟的催化劑是愛,是所有人都應當懷有的關愛和包容。在教育中,父母、老師和姐姐對奧吉的引導和幫助更是體現了心理學"羅森塔爾效應"的影響力。

接下來,我們就以電影《奇蹟男孩》為例,逐步探究解析"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意義,希望能夠給家長們更多教育啟示。

一、 從《奇蹟男孩》出發,看"羅森塔爾效應"對教育產生的三大效應及其意義

在孩子深陷困難的時候,家長應該給出怎樣的反應?家長要和孩子怎麼樣溝通才算適宜?老師和家長應當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孩子的缺陷和不足

《奇蹟男孩》給出了非常到位的詮釋,讓觀眾看電影的同時能夠受到啟發,還有網友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評論說:"如果小時候父母也能這樣幫我,那我就能少受一點委屈了,"

整部影片充滿了大大小小的波折,最後推向溫暖的變化:雖然身體有缺陷,但是內心充滿陽光,喚醒了人們內心中善良包容的一面。而造就奇蹟的人,是奧吉自己,最大的推動力就是父母的積極引導。

"羅森塔爾效應"包括了三個重要心理效應:愛的效應、尊重效應、期望效應

1、愛的效應:家人對奧吉的愛是堅強的護盾

儘管奧吉飽受其他孩子的嘲笑,害怕與別人交流、害怕自己被欺負,校園中未知的口抗拒一直圍繞著他,但是父母和姐姐的愛能夠為奧吉抵擋外界的傷害。

當奧吉對是否去上學猶豫不決的時候,爸爸鼓勵他說:"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係,你才是真正的男子漢。"奧吉害怕見到同學,媽媽在一旁安慰:"當你害怕一個地方,那就把它變為你真正想去的地方。"

小夥伴傑克在背後說壞話,奧吉傷心極了,哭著問媽媽:"媽媽,我是不是很醜?"媽媽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說:"你不醜,真正的人會明白你。"

還有非常懂事的姐姐,她知道爸爸媽媽正為奧吉開學的事苦惱,所以默默地在一旁幫忙。就算頂著"畸形弟弟的姐姐"這個稱號,她也會勇敢地為弟弟辯駁,從不給家裡添麻煩。

一家人都沒有放棄奧吉,他們的愛影響了孩子,讓奧吉學會愛自己,慢慢培養起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正是因為奧吉學會了愛人愛己,他才能贏得同學們的認可,獲得校園的年度獎項。

2、尊重效應: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內心感受,使孩子學會不卑不亢

爸爸媽媽明白奧吉害怕上學,你知道他遲早要跨出這一步,所以就帶著孩子一起去參觀學校,去不去上學讓奧吉自己決定。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父母對奧吉的愛是基於尊重之上的,他們尊重奧吉的人格,也尊重他的內心感受。

孩子的病給父母的精神和經濟都帶來了非常大的壓力,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表現出嫌棄和失望的態度。每次都會陪伴奧吉去學校,做奧吉最好的聆聽者。即便外界議論紛紛,但父母都會溫柔且非常堅定的尊重奧吉的想法,讓孩子體會驗到對生活的控制感,讓孩子真正成人。

學校的校長和老師也非常照顧奧吉的心裡感受,特地邀請了三個學生和奧吉聊天,方便他去適應學校的環境。上課的時候也會點名奧吉,事事一視同仁,沒有因為外貌而看不起孩子。

因為父母和老師的尊重,奧吉沒有因為身上的疾病而瞧不起自己,遇到高年級學生朱利安冒犯的問題,他會勇敢的懟回去,這就"羅森塔爾效應"中最常見的一個積極影響:讓孩子變得有勇氣,自尊心和自信心也能慢慢建立起來。

3、期待效應:挖掘孩子的優勢和潛能,孩子有更強的自信心對抗挫折,對未來充滿希望

父母不斷地給孩子鼓勵,引導著他向前進,而且還非常疼愛奧吉。當奧吉肚子疼的時候,媽媽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趕到學校把孩子接回家。出去旅遊被高年級同學欺負,爸爸媽媽也會立刻奧吉身邊,抱著奧吉說:"這世上還是好人比壞人多,好人會彼此關係,彼此照顧。"

爸爸媽媽一直非常相信奧吉是個有潛力的孩子,有信心和計劃去培養奧吉,請的私人家教也非常認真仔細。如果媽媽不能夠挖掘奧迪的優勢和潛能,那麼他也很難順利的進入普通學校。

而且,在受到挫折的時候,爸爸媽媽每次都相信孩子能夠克服難關,當奧吉做到的時候,就會給他非常積極的鼓勵,讓他有機會成長為更優秀的自己。

二、利用"羅森塔爾效應",給孩子的成長帶來積極的影響

1、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應該照顧孩子的情緒

在於孩子交流的過程處處都是學問,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家長沒有注意孩子的情緒,說出了一些不該說的話,以至於孩子感到很受傷。當孩子因為沒有達到目標而沮喪的時候,家長就首先要給孩子安慰和鼓勵,之後再進行積極的反饋,這樣才能避免孩子產生心理壓力。先表達對孩子的支持,再去糾正孩子的行為,讓他們改善自我。

2、表達的期望要合理,不誇大不貶低

對於一個剛剛學鋼琴的孩子說:"你以後肯定會成為世界一流鋼琴家",這對孩子並不是鼓勵,而是壓力。那如果家長每次都說:"這次比上一次進步一分就行了",那麼孩子就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期望值,沒有動力。學會合理的表達自己的期望,是家長的必修課,這就要我們平時多觀察孩子的品質和能力,給他設定一些力所能及的目標和計劃,促進孩子不斷前進。

3、讓孩子在積極的環境中成長,接受正能量教育

家長在平時一定要給予孩子一個積極的成長環境,儘量的消除環境中的消極因素。比如家長應該用更加積極飽滿的態度與孩子交流,促進孩子自己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比如家長可以說:"生活雖然處處充滿挑戰,但是我們必須要有走下去的勇氣。"這些鼓勵支持的言行,能給孩子非常大的動力。要讓孩子走上人生正軌,靠的就是愛的智慧。

我是萌萌mm醬,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豆瓣8.6《奇蹟男孩》:「羅森塔爾效應」在孩子教育的運用及意義
    接下來介紹一部經典的教育電影名字叫《奇蹟男孩》,在豆瓣評分8.6分。在這個故事中,小男孩奧吉出生受到了殘酷的考驗,因為有著與眾不同醜陋的面貌被別人另眼看待,十分自卑的奧吉並沒有感到氣餒,因為身邊的人始終相信著奧吉,通過父母以及同學的支持和鼓勵下,慢慢變成為一個優秀開朗的活潑少年,成為了學校的"奇蹟男孩"。
  • 《衝破天際》:「羅森塔爾」效應的背後,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意義
    《衝破天際》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動畫電影,深度聚焦一個孩子的成長,不同的觀眾群體在觀影時有不同感受:對於父母來說,我們從爸爸身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日常;對於孩子來說,他們能在露娜身上看到為夢想堅韌不屈的榜樣。
  • 用羅森塔爾效應解讀《墊底辣妹》中「自我實現預言」帶來的成功
    這部《墊底辣妹》我反覆觀看,因為在該片中我不僅學習到了關於教育孩子的真諦,更讓我從心理學角度看懂了「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重要。那究竟羅森塔爾效應是什麼?他的特徵有哪些?我將以《墊底辣妹》中的坪田老師為例,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會透過「自我實現預言」來分析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利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在未來有成長中,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 用羅森塔爾效應解讀《墊底辣妹》中「自我實現預言」帶來的成功
    這部《墊底辣妹》我反覆觀看,因為在該片中我不僅學習到了關於教育孩子的真諦,更讓我從心理學角度看懂了「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成長的重要。 那究竟羅森塔爾效應是什麼?他的特徵有哪些?我將以《墊底辣妹》中的坪田老師為例,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會透過「自我實現預言」來分析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利用&34;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在未來有成長中,擁有更多的可能性,結合現實生活分享三個方法論 《兒童時間效能管理》裡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孩子的媽媽找到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鈴木,請求鈴木教他孩子拉小提琴
  • 以《嗝嗝老師》為例,探究「育兒心理學」在孩子教育中所起作用
    奈娜在教育中所涉及到的心理學效應,可以分為以下三個:羅森塔爾效應、南風效應以及禁果效應。奈娜很好地利用好了這三種效應,取得了教育教學上的突破。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
  • 職場效應之:刻板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權威效應
    刻板效應——我們與別人還沒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他們產生了固有的看法。職場刻板效應:職場中至少有2個表現;第一,如果我們看到某個人比較沉默,我們可能認為他是個城府比較深的人。羅森塔爾效應——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職場羅森塔爾效應:這個效應告訴我們,你對自己或者別人期望什麼,別人收到積極的期望,他們就會發展得更好,最後更加接近你期待的樣子,如果你對別人予以否定,傳遞負能量,最後可能影響別人的發揮,讓別人自暴自棄。
  • 以《聲之形》女主硝子為例:探究「自我認同」對孩子的現實意義
    這部動畫電影改自大今良時原作的同名漫畫,主要講的是有先天性聽覺障礙的西宮硝子在學校的成長經歷。"幫你活下去"是《聲之形》的宣傳口號,能給觀眾對自身的啟發,找出我們對人生的思考。從教育層面看,這部作品用友情、親情和愛情的故事映射出家庭教育中孩子自我認同的重要意義,用二次元的方式給父母和孩子不一樣的同感體驗。
  • 關於《奇蹟男孩》的角色功能探究
    2017年的《奇蹟男孩》就有著顯著的角色功能體現,電影用多重視角帶領觀眾進入故事。超過20個角色能鱗次櫛比地形成體系,得益於劇本對角色功能的合理配置。一、主角:Auggie絕大多數情況下,故事都有著一個或兩個確定的絕對主角,大多數的事情都是圍繞著主角轉動。《奇蹟男孩》是Auggie的故事,患有天生面部畸形的他去學校上學,是整個劇情的骨幹。
  • 儀式感對孩子成長的意義不一般!
    生日是孩子成長的儀式,也是教會孩子感恩的契機,更是親子生活的痕跡。這種看似可有可無的活動,卻能在孩子心中刻下深刻的回憶。晨起的洗漱慢慢會變成我們開啟新的一天的儀式;打掃房間不僅是清潔物品,也是為我們內心掃去塵埃的儀式;一家人出去遊玩全家福的照片總會變成我們最美的回憶……這些看似生活瑣碎的事情,因為擁有儀式感,而展現出我們內心對生活的熱情,對生活美好的追求,對生活幸福的滿足。
  • 75%的受訪者認為海外遊學對孩子的成長有意義
    有些家長認為此舉可以從小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開闊視野,但也有家長感覺小小年紀就出國遊學容易「遊而不學」,沒什麼意義。­  青年調查曾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0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5.0%的受訪者認為海外遊學對孩子的成長有意義。對於小學生參加海外遊學,66.6%的受訪者認為要視孩子本身的情況而定,55.7%的受訪者認為要從孩子的性格、能力來評估是否合適遊學。
  • 《奇蹟男孩》:豆瓣8.6分,看「抱持性父母」如何為孩子創造奇蹟
    這部電影講訴了一個面部有缺陷的男孩奧吉在父母、老師朋友的幫助下順利成長的故事。奧吉因為天生面部缺陷一開始由母親在家教育,直到五年級他才去普通學校。 這是個好事,但對奧吉來說是恐懼的,因為面部缺陷和自己的害怕以及出於自我保護的原因,他帶著太空頭盔去學校,然後卻受到周圍人異樣的目光以及同學的排斥、朋友的"背叛"。
  • 從育兒角度解析《瑪莎和熊》:探究「假想夥伴」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假想朋友"對孩子的重要性其實根據研究,幾乎每個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會出現自己的"假想夥伴",很多父母看著孩子在跟沒有生命的物體講話時總會感到擔心和害怕,覺得孩子會不會抽離不出這樣的狀態,而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人。
  • 常見的各種效應,你知道多少?
    (七)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或期待效應。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助手們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並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 讀《奇蹟男孩》有感
    書名既然將男孩稱之為奇蹟,隱隱的包含了一層保護的意思,即這個男孩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奇蹟。但這種保護從另一個角度而言,也是一重枷鎖,這個男孩的生存需要周圍的人給予額外的關照,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這個男孩彷佛因為身體的缺陷而產生了特權,也並不一定是好的。
  • 從《壁花少年》到《奇蹟男孩》,史蒂芬·卓博斯基用心創作成長故事
    《奇蹟男孩》改編自R.J.帕拉西奧的同名小說,原著小說感動全球千萬讀者,作者R·J·帕拉西奧透露這本書是她的一封懺悔書。但是十歲這一年,父母為奧吉精心挑選了一所學校——比徹中學。 奧吉的長相讓他在學校中並沒有好過,他熬過了一段艱難時刻,最終在家人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讓同學們漸漸認識到他的善良、聰明和有趣。慢慢收穫了友情、愛與尊重。觀眾通過奧吉在這關鍵的一年裡,一邊能夠透過奧吉的生活,去見證奧吉接受自我的這一過程,同時也能代入自己的共鳴,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能讓你學會如何尊重別人。
  • 我為《奇蹟男孩》的缺憾感到惋惜!
    從《奇蹟男孩》的海報和各類宣傳中不難看出,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先天缺陷男孩的成長故事。主人公奧吉由於種種原因,導致了面部畸形,這就讓他不得不去面對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生。之後,影片還選擇了這條故事線裡涉及到的幾個同樣關鍵的人物,從他們的視角再次不斷地去講述這個奇蹟男孩以及奇蹟男孩為他們生活所帶來的種種。
  • 《奇蹟男孩》:每個人的成長,都不能離開社會獨立存在
    電影《奇蹟男孩》是一部改編自美國著名女性作家R.J. 帕拉西奧的小說,講述了一位有面部缺陷的小男孩如何進入普通學校,並重拾自信、積極面對生活的勵志故事。影片並沒有落入兒童片的窠臼,而是在複合化的敘事中,尋找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平衡,通過一個點去觸發一整個面,溫暖弱勢個體的同時,更溫暖了世俗群體中的大多數人。
  • 潛意識與三大心理學效應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我們查閱了多方資料,最後發現,這名自稱從2030年穿越回來的男子,以及他的種種預言,目前已被證實為蓄意捏造。  造假的這名男孩(傑夫),不過是想博眼球吸引大家的注意,所以偽造了整件事。
  • 《追夢赤子心》|為上場僅僅7秒鐘,皆因他內心期望效應的呼喚
    ,而影片中的三個轉折點正解讀了他背後的原因,讓人不得不感受到追夢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追夢的風景,因為那是生命中的成長記錄!人際期望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能戲劇性地收到預期效果的現象。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於1968年通過實驗發現。一般而言,這種效應主要是因為教師對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分別期望著不同的行為,並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們,從而維持了他們原有的行為模式。
  • 《奇蹟男孩》:奇蹟的誕生,反射出人性真善美的深層次思考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人觀看《奇蹟男孩》會有著自己不同的感受,有人看到了親情、有人看到了教育、有人看到了成長。我覺得如果僅從某一方面解讀會過於單調,今天我將從「獨特題材的創作風格,精緻的人物塑造,電影的主題呈現」這三個維度由微觀到宏觀進一步解讀該片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