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一直在做公益事業,他說有一次他們給一群留守兒童集體過生日。
有一個初中的孩子,剛開始還和大家笑嘻嘻地唱著生日歌打鬧,當他一個人坐在那裡吃蛋糕的時候,臉上的淚水卻默默的一滴接著一滴。直到朋友發現,問他:「怎麼了?」他才說:「想爸爸媽媽了。從小到大就沒有人給我過過生日。」
生日是孩子成長的儀式,也是教會孩子感恩的契機,更是親子生活的痕跡。這種看似可有可無的活動,卻能在孩子心中刻下深刻的回憶。
晨起的洗漱慢慢會變成我們開啟新的一天的儀式;打掃房間不僅是清潔物品,也是為我們內心掃去塵埃的儀式;一家人出去遊玩全家福的照片總會變成我們最美的回憶……
這些看似生活瑣碎的事情,因為擁有儀式感,而展現出我們內心對生活的熱情,對生活美好的追求,對生活幸福的滿足。
對於孩子來說,儀式感是生活的痕跡,他會記起在家庭中過的生日,會記起在學校奔馳的運動會,會記起和朋友聚會時的遊山玩水……那一切的一切都是孩子回憶於生活的痕跡!
如果沒有儀式感,我們就會逐漸沉沒在生活的平淡中。生活百味,儀式感就像主動加糖的過程,讓我們在生活的平淡中嘗到一絲甜蜜;儀式感也像備菜的過程,讓我們期待著我們即將要做的菜餚有著誘人的味道。這種期待與愉悅是儀式感帶給我們生活的禮物。
有一次去朋友那裡,朋友說,孩子學校前段時間剛給他們舉辦了一個成人禮,想著孩子18歲生日也快到了,打算給他準備一個禮物。
我開玩笑地說:「是車子還是房子?你這是打算大出血嗎?」
朋友搖了搖頭,從書房的抽屜中拿出一本圖集遞給我,封面上是他們一家的全家福,上面寫著《成年禮——18歲的青春》,問我:「這個怎麼樣?」
我接過書翻了翻,孩子第一次走路、第一次煮飯、出去遊玩、小時候的畫作、獲得的獎狀都變成了圖集的一部分,我驚訝問道:「你是怎麼收集到這些東西的?」
「就準備了一個專門的箱子,有東西隨手就往裡面扔,這是孩子成長最好的回憶,也是他成人最好的儀式吧!」
歲月流逝,我們能看到孩子在我們面前一年年長大,我們能看到孩子的容貌一點點變化,我們能看到孩子思想一步步成長,但是我們留不住那些過往,能留出的就是這麼點點滴滴的孩子成長的痕跡。
我看見圖集裡面孩子小時候、初中時和高中時畫的一家人的圖畫對比,我深感到這些儀式對於我們來說其實是那麼重要,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那麼重要!
或許以後孩子不記得他的18歲那年的其他瑣事,但他永遠都會記得在他18歲生日那天,那個叫父母的人,送給他一本屬於他自己的《成人禮:18歲的青春》,裡面記載的是他成長的故事,也是他人生新故事的開始!
三顧茅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但有一個細節我卻一直有困惑。劉備去請諸葛亮之前可是做足了準備: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臥龍岡謁孔明!我一直想不明白,是否有必要這麼做呢?
後來有一次,因為家裡沒有書架,妹妹的書沒地方放,於是我們就去淘了一個舊貨櫃,修補了破損的地方,調整了格局,清洗後又上了油漆,一個改裝版的書櫃就進入到了家中。書柜上放上書籍,用手機放舒緩的音樂,再添上一杯清茶,下午的時光突然變得美好!
這時候我突然意識到:古人讀書前薰沐更衣、劉備請孔明出山前的這種我們理解不了的行為,就像我和妹妹去準備這個書櫃的過程一樣,是我們對於知識、對於人才的尊敬而發自內心的感情的物化形式。
因為有了書櫃,我們經常就在那看書或工作或做作業,這樣的氛圍才是孩子在儀式感中最大的成長,也是我們教育最深刻的痕跡!
儀式感,可能是生活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詞,但又往往不可或缺,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容低估。或許我們的精力有限,沒辦法事事都做到儀式感,但是我們總該要讓孩子明白,生活、學習、成長有那麼些儀式感,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似乎更豐富多彩一些!
那到底什麼是儀式感?它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哪些意義?哪些是生活中較有代表性的儀式感?怎麼在教育孩子時讓家庭充滿儀式感?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直播間公益課堂由家庭教育專家講師楊華老師與您分享——《儀式感對孩子成長的意義不一般》。
一、什麼是儀式感?
二、儀式感對孩子成長意義不一般!
三、讓家庭充滿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