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功夫的精髓,一說就透

2021-02-07 尚派形意拳

什麼是勁呢,拳經有云「練勁不練力,勁力打拙力」。凡能抬舉、提拉重物而不能運力達於四肢者,武術稱之為有「力」,但叫它為死力、拙力。而能將全身之力運送於一拳一腳甚至一指之端而後放出者,稱之為有「勁」,也叫勁力。「勁」有透力,可由表及裡;「力」無透力,僅及於表面。

「勁」有爆發力,但不能持久;「力」能持久,但無爆發力。武林高手能以手掌擊石成塊,以指鑽磚成洞,足見透力之強,力大者不能。力大者可日負百斤,往來百裡,持久力強可見一斑,武林高手不能。武林高手可一拳跌人丈外,一腳致人非命。可見「力」與「勁」是不大相同的。練武講究練的是「勁力」,而不是「死力,拙力。」

如果只想練出力量,那還不如去掄大錘。而個人認為勁就是肌肉收縮,舒展,所爆發出來的力量。大家可能笑了,這麼簡單啊。那麼你們內家練了幾十年就練這個?我也笑了,說得對,練內家功夫的練家子練的就是這個。不要小看這個肌肉收縮舒展,這裡面技巧可大了。仔細說說。

練功夫必須有足夠的力量才行。而內家功夫就是挖掘人體潛能,從而爆發出最大的力量來。怎麼才能爆發出這樣的力量來呢,按照現代科學理論得出,人的肌肉潛能非常的大,全部肌肉像一個方向使勁,可以發出20噸的力量來。但是由於人體結構的限制,肌肉是不可能像一個方向使勁的,但是可以調動儘可能多的肌肉像一個方向使勁。按照中國傳統內家拳理論,有寸勁、整勁、根勁、鞭勁等等。而整勁,根勁就是如何調動更多的肌肉參加到攻擊與防禦中的技法。

比如,內家拳每一重拳打出,每一實掌擊出,都是儘可能多藉助人體其他部位的力量,而不是單單靠著胳膊上的肌肉。中國拳法講究架勢,每一拳打出,總有步伐,身形相配合,比如常用的弓箭步,馬步,每一拳打出,除了胳膊,肩膀的肌肉要參與運動以外,背部,腰胯也要相應扭動做功,而腿部也要用力,最後力量作用在腳上,腳要抓地。換個角度來看,每一拳打出,力量從大地而來,節節貫通,腳、小腿、大腿、腰胯、背部、肩膀、胳膊等各處肌肉均要做功。而防禦時,接住對手的拳,不是硬搪,而是相應的後撤,同時藉助全身的肌肉,均勻做功,最後外來力量通過軀幹作用於大地。就仿佛你的身體是對手與大地之間的一根彈簧一樣,一拳打在練家子身上,最終力量被傳遞到地面,而練家子的身體不過是這個打擊力與地面的緩衝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和練內家拳的練家子交手,打在他們身上的拳要麼仿佛打在陀螺上,吃不住力,力量往往偏轉,結果本來力量很大的一拳,反倒成了最大的破綻,給對手創造了機會(這是內家拳的卸力,通過旋轉偏轉對手的力量),要麼仿佛打在了棉花堆裡,使不上勁的緣故(就是因為對手的的身體仿佛像一根彈簧,一邊接住你的拳,通過軀幹將力量作用在大地上,全身所有肌肉均勻用力,消解了你的力量,同時他也完成了壓縮蓄勁的過程,當你的拳伸展到極致,或者力量用盡,就是反擊的時機)。比如太極拳有一個經典的表演項目,就是太極拳拳手,低弓箭步站好,然後五人,甚至十人,二十人排成一排來推,一般說來是推不動的(廢話,推動了還用得著表演麼)。

這並不神奇,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不管五人、十人還是二十人來推,所用力量總是柔性的(緩慢用力,而不是爆發力),這些人用力不一,要調整到最大力量需要很長時間。另一個就是,太極拳手擺出低弓箭步,用肩膀受力,這個姿勢,可以最大限度調動全身肌肉力量,然後力量最終作用於地面。所以在多的人來推,不過是通過太極拳手身體推大地罷了,所以推不動。

當然,拳手藉助全身肌肉來作為推力與大地的緩衝,雖然力量很大,但是還是有一定限度,所以當推動的人力量越來越大的時候,只要用根勁卸力,力量就卸走了,造成排列為一排的人用力方向變化,不一致,就紛紛跌倒。再比如形意拳,當一位形意拳手三體式站好,你用大力突然猛推,他不是像普通人那樣向後倒,而是向前趔趄。這就是因為你推他的時候,他軀幹與腿部用力,將力量作用地面上,當推的力量突然回收時,由於反作用力,身體反倒向前倒。要想控制全身肌肉同時收縮發力,就必須讓全身肌肉處於一個放鬆的狀態。因為全身肌肉同時放鬆,才能同時收縮發力。一塊松,一塊緊,是不可能同時收縮發力的,即使力量發出去了,力量也不大。全身肌肉放鬆是練整勁的基礎。這就是內家拳中強調的「大松大散」。

而根勁則是軀幹與腳藉助地面的力量。傳統內家功夫訓練根勁的辦法有「壓頂」,徒弟馬步站好,雙手交疊舉過頭頂,掌心向上。師傅通過向下按壓徒弟手掌,根據徒弟手上力度大小,師傅提醒「軟了」「硬了」。讓徒弟體會根勁的奧妙。但是,這只是一種讓徒弟加快理解根勁的辦法,只能算作剛入門而已,即使理解了根勁,要想靈活利用根勁到格鬥當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根勁由於是靠著軀幹的力量來增強攻擊得力道。但是,限制也很大。比如武當的沾衣十八跌,就是利用根勁的典範。沾衣十八跌動作不大,全靠軀幹用勁,有丹田勁、頂勁、踵勁、起勁、落勁、抑勁、沉勁、催勁。手不能伸的太長,離軀幹過遠,手也不能抬的太高,不能過胸。無論是抬的太高,還是伸的太長,都會借不到軀幹的力量,也就是借不到根勁。

沾衣十八跌動作不大,如果拍古裝戲,白衣飄飄,閒庭信步之間將對手放倒,很是瀟灑。但是,這不是為了擺酷,而是為了借根勁,而不得不如此。所以,練內家功夫除了一個好師傅用心教,還要看悟性,悟性低了,練的就慢。就拿練內家拳入門的「松」來說,悟性一般的要幾個月,悟性高的可能幾天就可以體會,而悟性差的,可能幾年也摸不到門檻。

力量大,統一調動肌肉收縮舒展還是不夠,還必須速度快,在一剎那間,將力量放出去,才能給人造成嚴重的傷害。在現代拳擊理論中,叫做爆發力。比如練健美屬於有氧運動,緩慢做功,一般說來,練健美的體形很好看,但是缺乏足夠的爆發力,不過抗擊打能力很強。而最難練的一塊肌肉當屬腹肌,而腹肌是中國武術極其重要,腰承上啟下,根勁整勁的發力源均在此,腰練活了,腹肌有了足夠的爆發力,才能使全身勁力圓轉如意,混為一體。練不成腹肌的爆發力,內家功夫很難大成。而在有的拳法中,將腹肌爆發力稱為丹田力,少林拳有「千金難買一戰抖」,說的就是要練成腹肌爆發力非常困難的。現在還沒有比較有效的練習辦法。太極拳中的起手式,外行看來沒什麼,實際上這個起手式個人認為是最難練的。

因為,這個起手式真正的意圖是,力從地面升起,節節貫通,利用丹田力將雙臂彈起,雙臂與肩膀是處於「松」的狀態下。可能大家一直有所疑問,格鬥中應該只有快才能站得上風。太極拳慢騰騰的,怎麼能夠取勝?實際上,真正可以用於打鬥的太極拳打起來並不慢,而是有快又慢。太極拳套路是從實戰中總結的最常用的招式。目的是為了鍛鍊身體各種蓄勁發力方式。一套拳打完了,全身上下,該鍛鍊的地方也都鍛鍊到了。

所以可以實戰的太極拳打的時候應該是有快又慢,快的時候應該是向外發力的過程;而慢的時候則是處在「松」的狀態,不斷的變幻姿勢,以利於下一次的發力。真正會練太極拳的,打完一套拳非常的累。如果能堅持連續打上個八套九套的,那麼功力是相當深厚的,年紀不超過40,練拳不超過20年很難完成。實際上,我國古時武術套路是和現代廣播體操類似的一種東西,從實戰中總結出各種招式,編排起來,來鍛鍊各種發力運勁的技巧,中國傳統武術的最終著眼點在於實戰,而套路不過是鍛鍊的一種方式罷了。

而現代有些人不理解,把武術套路這種鍛鍊方式變為目的。武術套路不追求功力的積累鍛鍊,而是追求動作的「高、難」,而外行則是喜歡看摔,看騰空飛踢等炫目動作。如果那樣的話,個人認為不如去看體操更能賞心悅目。

而寸勁也是爆發力的一種,所謂寸勁,就是指發力的距離非常的短,按照現代拳擊泰拳等格鬥理論,拳要想獲得足夠的速度與力量,必須要有一個用於加速的距離。但是在中國傳統內家功夫中,當爆發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很短的距離內就可發出足夠的速度與力量,這就是寸勁。甚至達到手貼住目標,只要一抖,就可將人「放」出。然而,寸勁有姿勢的限制,雖然爆發力練到一定程度,可以在任何姿勢下發出寸勁(比如手臂伸直的狀態),但是在特定的姿勢下發出的力量確是不一樣的。在特定的姿勢下可以借到更多的勁力,使更多的肌肉參與到蓄勁發力的過程中。

由於全身肌肉的在剎那間統一發出巨大的力量,雖然力量很大,可以將一個成年人輕鬆「放」四五米遠。所以,中國內家功夫雖然威力巨大,但每一個實招往往孤立的。而且發力的範圍距離有限。而不像拳擊組合拳那樣進行連續的不斷的進攻。但是,在實戰中,不會平白無故的給你發力機會,而且需要面對敵人的進攻。所以,純粹的內家功夫往往是以防禦為根本,先立於不敗之地,在敵人進攻中找出破綻,加以反擊。

這樣的難度很大。練習內家拳的拳手,往往體格較為單薄,這更為防禦造成了困難。所以內家拳必須學會卸力、引力。以瓦解敵人攻勢。但是卸力、引力必須學會如何「聽力」,只有「聽」到了力,把握到了力的大小走向,才可發力。但是,不經過大量實戰訓練這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太極拳就發展了推手這一練習方式。

有一些內家拳法中還是有連續進攻的方法的。比如彈簧勁,左右兩隻胳膊交替出擊,就是以腰為軸心,不斷的利用腰勁扭動,在上半身形成整勁出拳,利用雙腳踩位的過程來平衡上肢出擊產生的力矩。當一拳擊出,另一拳後撤完成了蓄勁過程,如此反覆,就好像撥浪鼓一樣,一轉動小鼓的底下的把手,小鼓兩側的繩子就左右旋起。這樣就形成了反覆連續打擊的態勢。雖然拳借不到腿部力量,但是藉助腰勁快速出擊,威力也很可觀。反觀現代拳擊也有類似理論,可謂是殊出同歸。

而鞭勁,則是當肩背肌肉,上臂肌肉爆發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將拳頭胳膊,像鞭子一樣甩出去攻擊敵人。這樣的所發出勁力速度快,力量大,回撤快。而且在末節有殺傷巨大的「抖彈力」。而腿也有類似踢法,比如說鞭腿,就是以支撐腿為軸,提膝、擺胯、出腿,將小腿「甩出」。這種攻擊方式是將肢體當作武器來攻擊對手。實際上,這種勁力無所謂內外家,實際上,只要有了足夠的爆發力,都可打出鞭勁。比如,拳王泰森他的拳在末節就有「抖彈力」,這就是鞭勁。

說句老實話,現代拳擊理論,與中國傳統功夫相比,是相當粗糙的。原因在於規則的限制。比如說拳套,限制了許多內家功夫的發揮。比如說,厚厚的拳套就把寸勁「抖彈力」吃的乾乾淨淨。打在對手身上根本不造成傷害。所以,拳擊技術完全忽視了人體內部勁力的產生。而藉助於所謂現代科學,通過扭腰等動作加強拳頭動能。大家知道。決定動能的因素不過兩個,質量和速度,質量是一定的了,那麼拳擊手不斷的提高拳頭的速度以增強殺傷力。

歡迎關注抖音「形意拳張金濤」,發送最新的練功視頻及教學視頻,每周二、六定期直播教學活動,敬請關注,聯繫電話:13853193763

相關焦點

  • 從董海川與楊露禪的比武探討內家拳高手的功夫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較多的版本是兩人見面後,不經意間董海川騰空一躍就將小鳥抓住,然後交給楊露禪;楊露禪將小鳥放在手掌心中,小鳥卻振翅難飛,後人稱其為「雀不飛」。說得更玄的是兩人打了三天三夜都難分勝負。董海川和楊露禪都是宗師級的人物,他們的比武其實並無史料記載,大多都是民間版本。
  • 內家功夫的核心是勁力的運用
    我也笑了,說得對,練內家功夫的練家子練的就是這個。不要小看這個肌肉收縮舒展,這裡面技巧可大了。仔細說說。練功夫的目的是為了打人,而要想對人造成足夠的傷害,必須有足夠的力量才行。而內家功夫就是挖掘人體潛能,從而爆發出最大的力量來。怎麼才能爆發出這樣的力量來呢,按照現代科學理論得出,人的肌肉潛能非常的大,全部肌肉像一個方向使勁,可以發出20噸的力量來。
  • 內家功夫的核心竟然是這個,可惜很多人都不懂
    我也笑了,說得對,練內家功夫的練家子練的就是這個。不要小看這個肌肉收縮舒展,這裡面技巧可大了。仔細說說。   練功夫的目的是為了打人,而要想對人造成足夠的傷害,必須有足夠的力量才行。而內家功夫就是挖掘人體潛能,從而爆發出最大的力量來。怎麼才能爆發出這樣的力量來呢,按照現代科學理論得出,人的肌肉潛能非常的大,全部肌肉像一個方向使勁,可以發出20噸的力量來。
  • 內家功夫的發力講究整體勁力,四肢百骸通連一貫,強調筋骨關節的運動及力量;對於肌肉的力量,內家武技也十分重視
    內家功夫的發力講究整體勁力,四肢百骸通連一貫,強調筋骨關節的運動及力量;對於肌肉的力量,內家武技也十分重視,肌肉作為發力重要部分,對於它的工作形式、訓練方式、內在機理實質的研究,內家武技研究的深度是外門功夫所無法比擬的。
  • 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
    再有,把外家拳和內家拳做一點直接的比較,供大家參考:一:外家重招式和外形,內家不重招式,不看外形。外家有形而內家無形。二:外家靠不斷的重複練習,來建立神經和肌肉系統的慣性和本能反應能力。內家則要練如何破除人的慣性反應,而以對拳的超級知覺和控制能力來取勝。
  • 內家拳大師王徵南——張如安
    文獻對內家拳確切含義記載不詳,對於「內家拳」的釋義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所有人都會 提到黃宗羲在《王徵南墓志銘》開篇的闡釋:「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拳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此說一出,開啟了我國武術的內外家之分。自孫十三老以來,內家拳師擇徒甚嚴。張松溪雖然身懷絕技,負拳名五十年,但「其法不輕授人,必慎試再三,知其誠信始許納贄"。
  • 還原真實內家拳(一)
    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內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 文中說張三峰是宋代道士。當時徽宗信道,召三峰覲見。張三峰在進京的路上"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後人見到此文,往往覺得不可思議:一是夜夢授拳不可思議,二是以一殺百不可思議。不管這段描述如何,張三峰應是內家拳始祖。該拳百年後流傳於陝西,後來又流傳於江南,具體經過墓志銘中有詳細記載,文中不再贅述。
  • 八極拳仇寶龍:內家拳幾近於神術!
    最近,仇寶龍在一些視頻中,專門談了中國武術中的所謂「內家拳」,其非常有邏輯、有學識的談話,顯然對像太極雷雷之流,拿所謂「術高莫用:若用內功,會要人命」來騙人的武術神棍們,給了當頭痛擊的一棒。這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黃宗羲寫的文章;後來,他的兒子黃百家又寫了《內家拳法》。其內容是說,這個少林拳法以勇出名、主搏於人,然而,也容易被人乘之——也就是說:我打人家,人家也容易打我;而內家拳是什麼呢?是以靜制動,見者立僕。即不主動出手,誰見著我,就是摔了一跟頭,還不傷你,是這樣一種狀態,這就是說明內家拳是「不主搏於人而制於人」的一種拳法。
  • 內家拳真實學習狀況,朱老師帶你遨遊功夫之路,看遍真武學
    上篇文章給大家講解到了,內家拳真正弟子初中期階段,人品和心性被老師認可,所教授技藝和控制。今天呢,就繼續給大家講解,內家拳中期階段或者以後的真實學習狀況,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記得點讚分享哦。我說這麼多,只是讓大家了解真實的內家拳功夫練習狀態,傳遞武術正能量。這些其實都是人人都可以去做的,人人都可盡綿薄之力。好了,不廢話了,進入正題。
  • 內家、心意、拳
    說是內家拳主氣,外家拳主筋骨皮。那麼練少林就沒有氣?練太極、形意、八卦就一定有氣?  守孚老師告訴大俠,鐵李兩位先生一直強調拳功一體為內家,拳功分開為外家。大俠聽了茅塞頓開。舉例而言,那種打起來像鞭炮的拳法好看但沒有功,所以是外家。少林拳大多數都是拳如鞭炮,所以是外家。但假如練少林的每一拳一腳都灌注內功,那就是內家的練法。少林鎮寺之寶「心意把」就是內家的練法。
  • 內家拳大師張松溪生平辯誤——張如安
    其籍貫,徐哲東《國技論略》提出浙江鄞縣、海鹽兩說,《武術拳種和拳家·張松溪小傳》據張松溪派內家拳傳人推斷其生於溫州。其生卒,史籍上未載,唯《武術拳種和拳家》一書推斷其生於一五○六年前後,光宗泰昌年間卒於貴州玉屏,約在1620年左右,終年110多歲。其所習拳種,黃宗羲《王徵南墓志銘》、黃百家《內家拳法》始稱為內家拳;清末宋書銘《宋氏家傳太級功源流及支派考》則稱為太極拳。
  • 太極拳為何不是鄞縣張松溪所傳的內家拳——皇甫賢昌
    時值今日,雖有唐豪、康戈武諸多名家考證,此說不科學,但仍有不少附會之說。為進一步正本清源,溯清中華優秀武術文化源流,以太極拳為例,從名家論說、古籍記載、傳承人體系等角度再作一系統考證,以區分真正內家拳與其他拳種。
  • 內家拳與外家拳到底有何區別?你看明白了嗎
    也有人把通背劃為內家,但筆者對此知之甚少,無法置評。粗略地說,內家講勁,外家講力。內家追求的是力量的靈活合理細膩,所以一輩子都在摸勁。外家則追求力量的強度與運動速度。或者說,內家講用意,外家講用力,王薌齋先生稱其發展的拳術為「意拳」,可見「意」已佔有中心地位。通常力和勁同義,但在拳學中又有本質的不同。
  • 內力無窮的內家拳為何打不過現代搏擊
    首先號稱內勁或內力無窮的,不是內家拳,更不是中國功夫,而是武俠小說,這些「常識」不是內家拳科普的,更不是專業武術從業者科普的,這些都是拜武俠小說或武俠影視作品所賜。增加了內家拳或傳統武術在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同時也為正確的科普傳統武術製造了障礙,利弊參半,眾口難調!
  • 從'丹勁道'談性命實學功夫
    3.道道是宇宙的本體,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關乎完善人生的性命實學功夫。內家功夫修行到「神明」階段,必然開發出生命潛能而見「道」。心物一如,六根互用,通力慧力應運而生,正所謂「一念不起全體現」,奇功妙境層出不窮,匪夷所思。功夫到此,則「但複本自性,更無一法新」,「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老子)。
  • 內家拳真正不傳的秘密
    純厚者既輕靈又猛烈,輕輕用內勁一拍,挨者即如同挨猛擊,驚慌不及人已跌出。勝敵無絕招,見敵打來,心念一動,隨式打去,即可成功,乃無意中抖擻之神威。功夫上了後背才能真發力,有人來襲,狗熊蹭痒痒般渾身一顫,對手就出去了(震倒了)。
  • 內家武藝的不傳之秘:八樁九式要覽
    八樁是內家武術氣功的一種
  • 「武當內家拳」原來是通臂拳\明朝《通臂拳譜》探秘
    然查古籍並無「通背拳」的寫法,例如明《通臂拳譜》、清黃百家《內家拳法》中皆為「通臂」,少林寺的拳譜中也為「通臂」,另在博愛唐村發現的《李氏家譜》中也記載是「通臂功」,可見原貌如此。  武術發力講究整勁,勁整則需要渾然而動,一動無不動,周身一體,發力時勢必兩臂同動,前後對爭,「前手打人,後手用力」。《內家拳法》中日:「通臂,長拳也。」即是說使兩臂貫通可以使拳攻擊加長。
  • 少林與武當功夫
    ,都屬於內家功夫中的築基階段 說到功夫,肌肉訓練,都是比較細緻的規律 基礎不紮實,功夫沒法練,練了只會傷身體 古代武術大師帶徒弟,都得先讓徒弟站樁三年,精氣神和肌肉韌帶練好了,才能開始教功夫 而現代的武館和搏擊,很多是沒有內家功夫的築基打底的 包括輝哥自己,也是走了多年彎路
  • 我一連看了三遍,確定《功夫》是一記絕響
    夾在下滑大潮裡的《功夫》,大概只是一大堆不尷不尬的港片中的一部,並沒有什麼特別。 如今《功夫》以3D格式重映,於是補看,結果一發不可收拾連看三遍才剎住。也正是站在這個十年的當口才發現,《功夫》是一記絕響。在它之後的十年,就真的沒有一部港片能夠像它這樣酣暢,只用一個簡單至極的故事,就把港產武俠片和無釐頭喜劇的精髓以最好的形式呈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