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真正不傳的秘密

2021-02-18 太極拳健身道



發勁

、發勁掌心微相前送,人自身被兩力相拉,一力由肩及頂項向上,一力向地下微踩,瞬間己身被內氣填充,即丹田氣炸向四肢周身,瞬間腳踩大地,故如大地打人,微顫敵已跌出,因發勁甚快,手掌尚未有觸敵身感覺,真發勁常快到跌者常不知自己如何跌的,且發勁者也未感到勁有阻礙,未感受對方有體重有抗力。

周身奇經八脈常通之故(普通人是十二經脈通,而奇經八脈只每兩時辰與十二經脈通一穴,小滴涓流之通,而內家修者可將八脈氣足通關而逐漸趨向全通,成洞庭湖(八脈),可傾刻間調節長江水(十二經脈),故一但發勁,豐盈之氣由丹田炸向四肢及周身,故周身澎湃之氣,可傷人可發人,高手在對手拳腳攻己身時,吐氣開聲,身顫微擰,則對手自傷或跌。內家高手感覺兩臂是插在丹田,不在肩膀。純厚者既輕靈又猛烈,輕輕用內勁一拍,挨者即如同挨猛擊,驚慌不及人已跌出。

勝敵無絕招,見敵打來,心念一動,隨式打去,即可成功,乃無意中抖擻之神威。功夫上了後背才能真發力,有人來襲,狗熊蹭痒痒般渾身一顫,對手就出去了(震倒了)。發勁其實就是一顫或說是一抖,而前提是松,如果鬆了,勁仍難發出,要在腰上找毛病,勁要練到背上,試勁的方法:浴後不要擦,用抖勁盡力一抖,看背後的水珠能抖去多少,看那些水珠彈出的力量有多大。整勁試法,身子直立,平伸雙臂與身體成十字型,反臂手心向下,然後坐腕,極力向外撐。

然後,可請人猛擊你手掌,你身子飛出,而拳架都不會散。驚抖力又叫抖翎勁,發出來是抖胯關鍵的一點就在於背勁,背上的出勁,蓄髮在於背,要抖背。近身之後,蓄髮變動全部由背上完成,手頭自不必有什麼抽撤蓄力,而只管一直壓制著他,而他再怎麼控制擠壓你的雙手也沒關係,你自管背上一抖,連續打擊。翻浪勁表現在後背和肩上,驚抖勁表現在腰上,想一下貓、狗下水洗澡上來後抖掉身上水的動作,試著做一下,兩手臂平伸如抱圓柱狀,兩手掌朝前,用腰部急速抖動,體會一下是什麼感覺。

練拳一驚一乍的不行,動手得一驚一乍。動手時講究驚乍打人,一是靠對手驚起自身,打出本能反應,二是出手冷脆驚起對手,一打就是一個空白,就是說打了他,他也不知道怎麼打的。練習吐內勁打沙包使沙包不動只震動懸掛之繩。

二、勝人一靠身步靈活,使彼不能沾已,故能得勢得機。二靠內勁精粹,出手無式無拘,故能因敵制敵。內家勝人只在一沾之中。

倘若不能在一沾之中勝人,便是功夫不濟。每遇勁敵,一沾即發,其勁直透彼之內臟,無論彼是化是打,皆受內傷,稱為內家絕手。內勁者,不用意而神自明,不運氣而氣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所謂應物自然,感而遂通。用力淺緩,其應之亦柔,發力深重,其應之亦猛,此為內勁之性也。實戰打法,一接手,勁就要入到他體內,使他回不得手。把人向遠處發,不過是玩勁兒而已,能有多少勁兒滲進去。

打拳即是練功力,能短勁才能制外家高手。化者須練到沾觸即化打看不到化,圈小至無圈,實戰中才能發揮內家之能。內家無論截(形意撞抖震顫搓)順(太極履發)閃(八卦閃抹)三法都不離一沾,只越高者沾之無形,彷佛閃過卻攻者已飛跌。形意抖震勁、烈勁、炸勁,初功者身首皆顫,此勁直接施於人身即可殺人。尹氏八卦稱乾冷勁,太極稱冽勁,鶴拳稱駿身震身縱身宗勁,心意稱戰勁顫勁。無非沾控間一滑顫即拉回,彷佛無動,以極高速之能為,故初者顫腳,二者顫腦,三者顫脊椎,四者顫人神氣氣血。

剛分整拙,柔分真偽。拙剛易出,練力便可得之。形意初成於剛,剛至貫通則達柔,真柔者乃是轉運剛整之勁於周身,求其貫通而不發也,欲發則隨時隨處皆可,故真柔是以剛整為基。剛柔互濟可生奇勁。如震抖之勁,即順、截二勁合一所生。震頭即頭昏眼黑。震胸即心顫血亂。震周身即四肢欲散。欲得此勁,第一自身整勁出得要快。

第二對彼之勁聽得要靈。第三認彼骨縫認得要切。用時先順摧彼勁,即刻以整勁截之。前後只是一瞬,兩手一抖而己。欲震其頭,先要順摧其重心,繼而以截勁向其頸椎骨縫處走。欲震其胸,截勁要走彼腰椎骨縫處。勁打不到彼脊椎骨縫處,震勁不生。順不離其重心,截不離其椎縫。上下一線貫穿,如抖繩子一般。然震勁傷人深矣,可使脊椎骨節錯位,乃至傷中樞神經,彼即廢矣。

三、高手用勁,不見其形,疾如閃電,一發即收,一出手必如雷動電發,使敵不得盡其守御之。

蓄而後發,如閃電一發即收,一擊即中,中之之頃,疾如掣電。勁之應敵如矢之離弦,其著於身如蜻蜓點水,一著即止。若猝不及防而勁至,則應以警勁,斂氣竦神,緊以當之,震以殺之,行所無事矣。發勁時外示柔軟,內涵堅剛,足腿用勁,由脊發出,當機立斷,應發即發,不可遲疑。

用勁最難,雖勁大於敵,用而不當為敵用,用之過早,則勁已出而敵未著,過遲則敵已入而肘不得伸,勁因不得達,皆授人以隙。敵無論以何手來,吾均宜及身而緊,一緊即發,必使敵手不得抽,而吾手已壓敵境。倘沉之過下,或起之過昂,敵人蹈隙最易。手足吞吐之勁必同等,如以五十磅之勁打出,亦以五十磅之勁收回,吞吐勁不相等,病在遲緩,故敵人得接其手而還擊之。快由於有勁,無勁必不能快,吞吐之勁相等,則無留頓不收之弊,敵非但不能接,且受傷尚不知手之來路,故臨敵萬不可接人手。

放鬆是發勁的前提,極柔軟後能極堅剛,只有做到充分的放鬆,去掉全身之僵勁,才能夠發出完整一氣的彈抖勁。全身骨節鬆開肌肉鬆弛,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於在中途被對抗肌的緊張用力而消耗減弱,使周身之力能夠在一瞬間達到著力點,也就是集全身之力於一個力點上。

肌肉緊張用力的時間要短,要在發力到落點的一瞬間高度緊張,而後再迅速放鬆,發勁時肌肉緊張的時間越短,力到落點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要想打好彈抖力,關鍵是腰襠勁的配合,發勁時要轉腰扣襠,腰部旋轉,襠勁扣住,可使動作快猛迅疾,力達梢節。練習螺旋勁,要以身體中心為軸,在發勁時身體迅速向一側轉動,產生離心力。對稱發力,不至於出現發力落空而失重的現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衡量一個拳手發勁的質量,勁要從足下發出,勁不生於根就好象是無源之水,沒有叫的蹬地反彈,就不會有節節貫穿的推動力,也不會發出威力強大的整體勁;有腰襠的彈抖旋轉力,在放鬆的基礎上,快速的轉腰扣襠就會產生周身一體的彈抖力。有落點勁將周身之力集中發出於一個著力點,如只是周身彈抖而勁無落點,沒有穿透力,就等於華而不實,看似很厲害卻沒有殺傷力。

四、用勁總以中線重心不失,周身光線不斷為樞紐。

出手恍如蛇吸食,打人猶如震地雷。求勁之法,慢優於快,緩勝於急,而尤以不用拙力為最妙,蓋運動之時,須使全體之關節任其自然,不稍有淤滯之處,骨須靈活,筋須伸展,內須舒放。平時練習,三尺以外七尺以內,如臨大敵之象,交手時有人若無人之境。頸要豎起,自頭至足一氣相貫。拳由心窩去,發向鼻尖前。鼻為中央之土,萬物產生之源,衝開中央全體皆糜。

發勁時必須放鬆,注意力要集中,精神要振作,要把發勁意念集中在目標後方。勁發自於軀體,不要有預兆,要提高軀體的鼓蕩頻率、振幅。必須學會利用自身重力、物體慣性提高動作速度。學會擰腰轉胯打出全身之力,擊中目標前一瞬迅速翻擰,打出脆勁,擊中目標時全身肌肉突然緊張打出撞勁。

既要練習發短勁打出震撞之力,又要學會髮長勁,發出長勁後,立即順勢帶動身形步法作適當調整,使發勁自始至終保持平衡。不要在疲勞的時候練習發勁,要切記有勁、練勁、長勁,在保證動作速度的情況下進行力量練習,並確保動作的末速度最快。連續發勁時,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使發勁具有一定的節奏。要重視反應速度、發招速度的練習。重視身體的柔韌性練習。

對於初學者練習發力,最先不可能通過放鬆來明白髮力,而是要用全副力氣來發力,要有每發一拳既把人體打穿的強烈意識,因發力配合開合呼吸所以不會傷身,只有把力量打出來了,才談得上放鬆發力,之後才談得上摸索誘發點。

只管放力去打。輕輕鬆鬆的把最大的力量釋放出來,形成良好的動力定型。拙力盡去後,不用力還要把拳打出去,打法盡在一個賴字,就是整體賴在別人身上,注意此時身上的筋骨必須已經完全舒展開了,把這股賴勁練成自然,練出速度,到這步支頂力和撐抱力可說已有小成,隨隨便便放在人身上就是一個整體,你要用拳打,一拳就可以把人放翻,一個趟步就可以把人趟起來,因為對方要用局部受你的整體力。

拳的根本是「舌頂上鄂,收腹-吸氣-松垮-提肛,氣降丹田,腳底五指抓地」,沒有這個,練拳等於白跑趟,較上丹田有立竿見影之效,動手能增兩百斤力氣,不較丹田,比武要尋思怎麼動勁,而較上丹田,不知不覺就動上了勁。

五、人的先天之力有大有小,力氣大的打力氣小的是自然規律。

但武術修煉的是力的質量。如果一拳可以打出周身的力量,那麼這是整體力。力氣越大的人整體力肯定大。但是練到了周身一體,身體一顫即可傷人,這種力方可稱為內勁,練到了這個層次,力氣大和小已經無所謂了,因為這麼高頻的力打在誰身上都受不了,內勁表現並不光就體現在殺傷力上。

內家拳練的是全面的功夫,空有一擊必殺的能力,打不到人家身上也是白搭,所以練拳要練身法、步法,不但要練快,也要練準,進步和落步都要又快又準,才能奪對方的機勢,高手相爭,勝負立判,靠的就是身步法的極其靈巧和一觸即發的勁力。

形意拳發勁稱之謂抖絕勁,務要全身放鬆,身體高度的協調統一,全身的勁力集中一處的整撼力,也稱暴發力,參考觀察騾馬乾完活打滾後混身一抖的勁力。形意發力時,肌肉是由松到緊的,好似全身的散勁頃刻間聚於一點,這一點可以是拳,也可以是全身的任何部位。開始時勁是聚不起來的,隨著練習的過程,勁會逐漸好起來,松為了速度,緊為了整勁。先松後緊,運動過程中松,發力瞬間是緊,隨之而松。一張一弛。

將丹田的鼓蕩之力,腰胯的抖擻之力,和肩背的翻浪之力合而為一,形成冷、彈、脆、快的抖炸之力,沿自身骨架勁路滲入對方體內。動作幅度很小,外形上只是機靈一顫。將這種零距離發勁做到隨心所欲,才能談到在實戰中自由運用粘、連、綿、隨、牽、捺、逼、吸等內家勁訣。在吸氣、呼氣、閉氣三種狀態下皆可發勁,所發之勁才是五臟之力。

形意發力勁長,平時練拳就要將勁往遠放。形意之打人以崩拳最有名,不管單崩或雙崩都如坦克車撞人,故形意之拳極實非抽擊,快如冬天打冷戰(抖顫),能整能沉打人非抽彈擊而是捅、崩、撞、打,打人成飛。發勁是利用呼吸,然後用神、用意、用氣將勁打出去,可使對方如觸電樣跳出。這種勁打出去,會使人嚇一跳,而有驚心動魄之感。

六、力源於脊骨之內,正直不偏,而中正安舒,如脊骨不能中定垂直,勁發時不能由內及外。

一隻猴子豎蹲不動時其形較短小,但身一縱幾乎長大了一倍。

戴氏拳以「蹲候樁」作為入門,其形簡意深已顯而易見。蛇之折、魚之遊、獸之搏、禽之撲、百獸萬物之運動、力量均源於脊骨之開合。如在水中抓住魚,剛離水面它便會猛然扭動背脊,脫手而去。一個壯漢不一定能抓牢一條魚。魚也是脊骨發力。魚被釣上來的時候那驚恐與疼痛時所翻滾的動作就是進身時的身法。

當達到八十公裡時速一個緊急剎車,那就是進身發勁的感覺了。舍卻丹田而主動去鍛鍊脊骨、腰椎,腰椎一動丹田自然會內動潛轉。脊骨、腰椎提放卷縱扭轉開合;以五節腰椎內部的驚炸彈攔勁彈抖起四梢之力;以腰椎提起的重力砸向對方的重心實點,輕易的將對方擊出,真功夫在能否以脊骨的提縱展落去撞擊對方整體重心。

如對方對你面部突然擊出一拳,你隨意探手一接,對方能否旋轉著栽出去,如果不能就證明你對脊椎的內轉發力還沒有真正掌握,不能有效的利用脊骨旋轉起落之內勁去切削對方的重心。任何動物發力時,都是在腰。如貓捕鼠、虎發威,都是將腰後坐而弓,借彈勁猛力而出。脊骨與後腿成一直線,發之才能有力。膝不能超腳尖,鼻尖不能超膝尖,超此三尖即失重心,便受人制。

拳起的時候,身體要落,你拳落的時候,身體要起,這個是起落,這樣的起落是無窮盡的,而拳起身起,表面上看,是把腳上的勁蹬到手上了,但是你這個力發的過火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發力,然後蓄力,再發力的過程,而拳起身落,拳落身起的起落,實際上你發力的同時,就蓄了力,可以發力發力再發力,是真正的炸力無斷續。

內家最講究的就是吐納,寸勁,出處輕靈,出擊精準,要打準點用長勁不太容易做到,長勁猛但滷鈍,要打一個面可以,要打一個定點比較難控制。而寸勁講究一個松字,在到達目標點前一瞬間才緊繃筋骨,打完又立刻將筋肉鬆弛,以待機再度張弓疾射。一般習內家拳者,以肚皮的縮鼓為鼓蕩,為丹田力,其實正犯了努力努氣之病,以腹部肌肉的局部用力推動全身撞人掄人而已,看似威猛,但必須距離才能發揮,一旦被對方頂死,必須調整才能二次發勁。

真正的松沉是一搭手就有一種直入骨髓的感覺,在松沉狀態下發出的力,是相當厲害,把人打飛輕而易舉。打拳要鬆柔和,心態也要柔和,慢慢的就可以把拳打得勁連。還有一種感覺就是自然,內家拳是相當自然的,這樣練的拳才對,而且用時不思而然。力往身回縮, 手腳上感覺輕靈, 並不是求松, 自然的放鬆。行拳由身體蠕動, 這種蠕動需用意去領。行拳感覺自己像練瑜珈,手腳雖然輕靈, 但所用的是根節力,別人感吃不消,只是輕輕的動,發勁只是一爆,消解別人的力,不需用招式,只用身體的開合(陰陽互換)。

七、內家工夫不到家即是形打,重外勁重體能重技法,全身伸縮束展以助勁力,借身體全勢之縮伸,摧進內臟神經結實摧打傷人,此是形之勁打,河南心意之外形是典型內家形打,氣力身形並摧,外形極猛烈驚人。

功夫上身後一點濁力都不須使,也無須再考慮攻防招式,自然會恰到好處,自然控之勝之。自由進退中,只要如小兒女人怕人打到頭臉般的遮一下,沾粘控已可自然完成,敵已落於掌控中,或跌或倒地或扭曲如包粽。沾一聽二順勢擊發是三,高者一二三合一,如龍捲入,如水注入,顧打合一。沾粘控之利害在周身能以寸勁擊人。

拳勁之發放,在貼身靠打,節節貫穿,如長江之浪,一波而三疊。即以手粘住沾實發力,意念深透,勁力不絕。招法練時要開闊博大,方有氣象萬千之象;用之時則短馬貼身,在實戰中捶練;而勁力的運用和完整的勁道,則在單操空試中求得。下功夫練好拳架樁功,使內勁和動作融合起來,氣力合一,這樣練下去,定能不期然而然。

太極走粘勁,松胸腹以吞吐;形意走推勁,合手足以截撞;通背走鞭勁,順腰臂以摔拍;攔手走炸勁,抽肩胯以穿彈。與人對敵,若發現對手中軸堅固如山,又遊動如莽時,那便是刀背勁。

與人對敵,若發現對手沉拔自如,拎稱灑脫,吞吐無常,那便是劍指勁。以徒手扶劍的意識行功走架,便會練就飄逸的「劍指勁」。習拳者,只有領悟了拳中的刀劍棍棒味後,才稱得上「懂勁」。練了劍架以後,發勁成一線直透對方臟腑。

武功用於現代拳擊的優勢

真正的武功是跑得快、跳得高、力量大、又能打,它是以搏擊為形式,以內功修練為內容的、全面開發人體體能的訓練方法。就以劉連科老先生為例,他能讓人用直徑十多公分的鐵棒(載重卡車的半軸)重擊頭部,能讓人用爐鉤子刨腦袋,別人不敢刨他就自己刨給人看,把鉤刨直了自己再用手指還原,他能把十二毫米粗的鋼筋纏在小臂上,再擄下來,皮膚完好無損。

他能兩臂側平舉一手拎一個二百斤重的棉花包踩跳板上火車,連續四趟;他七十餘歲尚能輕鬆從人頭頂躍過落地無聲。他骨瘦如柴,渾身柔軟如鞭,擊人沉重如鐵。這不是天方夜譚,這是許多人都親眼所見的事實。劉老先生要求來切磋武功的人必先過這幾關,然後再切磋武功。可惜他這樣「國寶」級的武功奇人,於1986年已經謝世了;所幸的是他把這武功絕學的修煉秘技留給了我們!

武功能突破人的生理體能極限,訓練出體能驚人的大力士,結論是「肯定」的。現代運動力學、運動生理力學,研究的是大腦發出信號人體肌肉相應部分收縮,牽動肢體運動而產生力,或由局部肌肉反覆收縮使人體產生「勢能」力(即慣性力),與另一部分肌肉收縮產生的局部力的瞬間結合,以使人體在從事某項運動時瞬間產生最大的力量值。這種研究只把「肌肉收縮」作為人體力源,未免限於物理和表面。

人體不是機器。人體是由許許多多奧妙無窮的系統組成,蘊藏著極大的能量。據資料載:二戰時一架飛機耗盡油料迫降於一處荒野,一機組人員下來察看地形,一隻大熊迎面撲來,這人轉身向飛機跑去,一蹦,就蹦到三米多高的機翼上。這遠遠高於世界跳高冠軍的紀錄。76年地震期間,有人惡作劇喊了一聲「地震了」,一婦女一腳踹開窗戶把孩子放在當院,返身攛入,把尚有大半缸水的水缸抱了出來。

這些事實用肌肉收縮的爆發力是解釋不了的,說明人體內有極大的非肌肉力能源,只是這種能量的非常規爆發,使人們無法把它當作常規現象來研究而漠視了它。

武功訓練能使人體體內能量增強,並隨意使用,所以古人稱之為「內功」。前面說到的劉連科先生,能輕鬆越人落地無聲,能承受鐵棒重擊,爐鉤刨頭,能兩臂側平舉雙手各拎二百斤重物裝火車,而其人只不過是一位身高1.76,體重60公斤,骨瘦如柴的老人。這就是武功能鍛造超人、肌肉力並非人體唯一力源的活例證。

如果把肌肉力作為人體唯一力源,必用各種方法刺激肌肉的生長,使其發達,從而達到增強力量的目的。自然的人體各部是有一定比例的,局部的刺激、發達使人體失去自然比例,違反人體正常規律,人體的調節機能就會與這種訓練對抗。形成進(練)且艱難,不進(練)則退的「逆水行舟」的局面。

這就是從事重運動的人,運動生涯短,中老年身體不好的原因。練肌肉力還有一個大缺點,是關節筋腱肌肉硬度、緊密度增大,降低了關節的靈活、柔順度,身體的力通過關節時被鎖住、消減,使之達不到肢體的稍節。這就是常見的壯漢搏鬥時顯得笨拙,有力使不出,發力不通透、不順達的原因。

內功修練是依循人體的自然規律,用體展心靜、吐納呼吸的方法增強體內能量,能量越積越大,蔓延到四肢,在內氣的蒸騰下,各關節越來越柔順、鬆弛甚至於脫開(自然脫臼),用時身靈體展,動作看似輕柔如鞭,打到敵身上卻沉重如鐵。而這種武功也不用像社會上傳說的那樣,得十年二十年,有個三、五年即可。

我訓練的孩子們的體會是,一不注意呼吸、思想一溜號手上的球,就沉重下墜;一集中精力注意呼吸,手上的球就輕了。一次,為了檢驗孩子們的體能極限,蹲馬步揉34斤石球,一個小時後,我沒讓他們停下來,讓他們繼續揉,直到揉不動為止,結果又持續了三個小時,直到該吃午飯了才讓他們停下來。他們說「要揉還行」!

孩子們的內功雖淺,已體會到只要精力集中注意呼吸,揉34斤的球與揉60斤的球差不多,這正印證了劉先生所說:「內功練好了,揉100斤的球是它,揉200斤的球也是它」。也詮釋了內功好的人,輕鬆揮臂,沒覺著使勁,被打者卻騰空而起的原因。

武功與現代拳擊在理論上也不一樣。武功講的是腿腳堅實、下盤穩固才能力大,就像起重機,根基穩固才能吊起重物。拳擊講的是上肢發達,腿細才好,說是移動靈活快速。看似有理實際上不對。腳下無根,上力必虛浮無力,不可能沉實透達。上重下輕,重心不穩,下肢力弱,怎麼能移動快速?就像轎車底盤輕的一跑快了就發飄,底盤重、馬力大的轎車才能真正跑得快。

練功原理上的不同,使得運動員在身體外形與實戰中的風格都有明顯不同。練外力,以肌肉發達隆起為標誌,肌肉越發達,力越大。力越大、塊頭越大,動轉越不靈活,一拳打空,自己閃個踉蹌是常見的鏡頭。練內功,以關節鬆柔脫臼為標誌,關節脫臼越大內功越深,功深者一展臂比尋常人長10至20公分,且肌肉勻稱。功力越大,動作的靈活性、柔順性越高。練肌肉力違反人生理的自然規律,逆水行舟且有極限;練內功適應人的生理規律,順水行船且無極限。

現代拳擊與傳統武功,後者在技術上的優勢是明顯的,前者以得點為主,擊倒為輔;後者以擊倒為主,得點為輔。前者常以前手刺拳試探、騷擾敵手,伺機施以後手重拳。有一定的運動距離才能發出力,需訓練「距離感」、「準確度」;後者前後拳都能施重拳,能纏著打、摸著打,不需練「距離感」和「準確度」,能近距離發力。前者出拳即回,以保持防守姿勢;後者「手不空回」,撕開(擄開、摟開、挑開)敵方防守,牽動敵重心,欺身進敵,施以重拳。

前者只會單側局部發力(右拳發力左拳無力),常以躲閃或雙拳護住頭面抵禦攻擊;後者能雙拳同時發力,「逢手即進」,「攻防一體」,崩開或蕩開敵來拳,使其不得歸位,瞬即跟進施以重拳。前者一旦與敵太近無法發力,以「抱纏」獲得喘息;後者盼敵「抱纏」,正好是近距離發力創敵的時機。技術上的諸多不同,限於篇幅不細說了。

相關焦點

  • 內家拳大師王徵南——張如安
    自孫十三老以來,內家拳師擇徒甚嚴。張松溪雖然身懷絕技,負拳名五十年,但「其法不輕授人,必慎試再三,知其誠信始許納贄"。因此,張松溪的徒弟極少,得其真傳者僅葉繼美一人。繼美傳吳崑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崑山傳李天目、徐岱嶽、餘波仲、吳七郎、陳茂弘,雲泉傳盧紹歧,思南傳王徵南,貞石傳董扶輿、夏枝溪,繼槎傳柴元明、姚石門、僧耳、僧尾。這些四明內家拳師以王徵南最負盛名。
  • 太極拳為何不是鄞縣張松溪所傳的內家拳——皇甫賢昌
    時值今日,雖有唐豪、康戈武諸多名家考證,此說不科學,但仍有不少附會之說。為進一步正本清源,溯清中華優秀武術文化源流,以太極拳為例,從名家論說、古籍記載、傳承人體系等角度再作一系統考證,以區分真正內家拳與其他拳種。
  • 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
    因為,拳如果落了形象,就已經是「外家」了,不落形象,才是「內家」。再有,把外家拳和內家拳做一點直接的比較,供大家參考:一:外家重招式和外形,內家不重招式,不看外形。外家有形而內家無形。二:外家靠不斷的重複練習,來建立神經和肌肉系統的慣性和本能反應能力。內家則要練如何破除人的慣性反應,而以對拳的超級知覺和控制能力來取勝。
  • 八極拳仇寶龍:內家拳幾近於神術!
    最近,仇寶龍在一些視頻中,專門談了中國武術中的所謂「內家拳」,其非常有邏輯、有學識的談話,顯然對像太極雷雷之流,拿所謂「術高莫用:若用內功,會要人命」來騙人的武術神棍們,給了當頭痛擊的一棒。這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黃宗羲寫的文章;後來,他的兒子黃百家又寫了《內家拳法》。其內容是說,這個少林拳法以勇出名、主搏於人,然而,也容易被人乘之——也就是說:我打人家,人家也容易打我;而內家拳是什麼呢?是以靜制動,見者立僕。即不主動出手,誰見著我,就是摔了一跟頭,還不傷你,是這樣一種狀態,這就是說明內家拳是「不主搏於人而制於人」的一種拳法。
  • 內家拳大師張松溪生平辯誤——張如安
    其籍貫,徐哲東《國技論略》提出浙江鄞縣、海鹽兩說,《武術拳種和拳家·張松溪小傳》據張松溪派內家拳傳人推斷其生於溫州。其生卒,史籍上未載,唯《武術拳種和拳家》一書推斷其生於一五○六年前後,光宗泰昌年間卒於貴州玉屏,約在1620年左右,終年110多歲。其所習拳種,黃宗羲《王徵南墓志銘》、黃百家《內家拳法》始稱為內家拳;清末宋書銘《宋氏家傳太級功源流及支派考》則稱為太極拳。
  • 還原真實內家拳(一)
    "  內家拳易學難成。非天資高者不得成就。非有明師指導者不得成就。練內家者,首重天資。這個天資並不是指智商。在內家拳裡,天資就是對身體的控制力和身體的協調。內家拳的用力方式有別於外家的用力方式。練內家的人把人發出去的時候自己是覺得沒用什麼力。
  • 「武當內家拳」原來是通臂拳\明朝《通臂拳譜》探秘
    在浙江的一支,明嘉靖年間張松溪為最(據《寧波府志》記載:張師為孫十三老,遠承宋之張三峰),張傳四明葉近泉,葉傳單思南,單傳王徵南(見於黃宗羲《王徵南墓志銘》)。王徵南傳黃百家,黃百家將其秘傳歌訣,詮加注釋,著成《內家拳法》。近代乃有把太極拳說為明張三丰所創,並把張三丰混同於宋之張三峰,於是太極拳也就等同於內家拳的說法。
  • 內家、心意、拳
    說是內家拳主氣,外家拳主筋骨皮。那麼練少林就沒有氣?練太極、形意、八卦就一定有氣?  守孚老師告訴大俠,鐵李兩位先生一直強調拳功一體為內家,拳功分開為外家。大俠聽了茅塞頓開。舉例而言,那種打起來像鞭炮的拳法好看但沒有功,所以是外家。少林拳大多數都是拳如鞭炮,所以是外家。但假如練少林的每一拳一腳都灌注內功,那就是內家的練法。少林鎮寺之寶「心意把」就是內家的練法。
  • 內家拳抻筋拔骨,內家拳如何練抻筋拔骨-典傳筋骨開發
    內家拳的抻筋拔骨,需要做到「松、活、彈、抖」。所謂「松」就是肌肉能夠松,「活」關節能夠活,「彈」就是大筋崩彈、運動,「抖」就是內家拳撐筋拔骨的訓練效果。內家拳抻筋拔骨-骨架和大筋我們在開始練拳的時候,就知道要通過撐筋拔骨來訓練骨架和大筋。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整個身體變得慢慢的松活。同時能夠用大筋的崩彈來帶動整個身體骨架的運動,無論是速度還是勁力,都得到質的提升。
  • 內家拳與外家拳到底有何區別?你看明白了嗎
    內家拳的奧秘必須明師口傳心授個人勤習不輟方能有得,其博大精深更非文化素養較低的人所能窺測。當前社會有一種浮躁之風,總想一夜暴富一夕成名。肯踏踏實實下幾年功夫的年輕人不多。依我看,沒有脫胎換骨的決心和毅力的或悟性太差的,不學內家功也罷。學了幾年但沒有真正入門的也有不少。
  • 內力無窮的內家拳為何打不過現代搏擊
    首先號稱內勁或內力無窮的,不是內家拳,更不是中國功夫,而是武俠小說,這些「常識」不是內家拳科普的,更不是專業武術從業者科普的,這些都是拜武俠小說或武俠影視作品所賜。增加了內家拳或傳統武術在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同時也為正確的科普傳統武術製造了障礙,利弊參半,眾口難調!
  • 從董海川與楊露禪的比武探討內家拳高手的功夫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於是對更多人難說,內家拳高手的技擊功夫成了一種夢境,而離現實越來越遠。之所以,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質疑傳武高手的真實存在;一方面的確「假大空」的大師太多,二來也缺乏榜樣的力量,楊露禪和董海川的那種功夫似乎就是一個傳說。
  • 內家拳之穿透力
    勁長的感覺就是勁留在對方的時間長,拳重沉但不長,挨上一拳是挺痛,但隨即身體脫開,雖痛但已不覺得有勁在身上起作用了,可挨上勁長一拳,身體在倒退中好象勁還作用在身上。師為我講解穿透力,讓我在他身上試勁,總不得法。
  • 內家拳真實學習狀況,朱老師帶你遨遊功夫之路,看遍真武學
    上篇文章給大家講解到了,內家拳真正弟子初中期階段,人品和心性被老師認可,所教授技藝和控制。今天呢,就繼續給大家講解,內家拳中期階段或者以後的真實學習狀況,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記得點讚分享哦。我說這麼多,只是讓大家了解真實的內家拳功夫練習狀態,傳遞武術正能量。這些其實都是人人都可以去做的,人人都可盡綿薄之力。好了,不廢話了,進入正題。
  • 內家發力的真正不傳之密,好全面呀!
    、拳中之內勁,是將人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於丹田之內,與丹田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其理無非動中縮勁,使氣合一歸於丹田。以修內勁為宗,不求奇異之形、驚人之式,則修習之法必能簡約。內家明勁、暗勁、化勁隨氣機飽滿卒級而上,由公尺勁,進而為尺勁,再進而為寸勁分勁,周身一氣。是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
  • 內家武藝的不傳之秘:八樁九式要覽
    八樁是內家武術氣功的一種
  • 內家拳怎麼發勁,內家拳行拳發勁解析-典傳筋骨開發
    內家拳怎麼發勁?有的人身體很壯卻發不出力來,這不僅表現在初學者身上,而且也反映在習拳多年者身上。練拳發力使不上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一起來探究一下內家拳行拳時如何發勁。內家拳怎麼發勁-放鬆放鬆是發勁的前提,極柔軟後能極堅剛,只有做到充分的放鬆,去掉全身之僵勁,才能夠發出完整一氣的彈抖勁。
  • 內家功夫的核心是勁力的運用
    而內家功夫就是挖掘人體潛能,從而爆發出最大的力量來。怎麼才能爆發出這樣的力量來呢,按照現代科學理論得出,人的肌肉潛能非常的大,全部肌肉像一個方向使勁,可以發出20噸的力量來。但是由於人體結構的限制,肌肉是不可能像一個方向使勁的,但是可以調動儘可能多的肌肉像一個方向使勁。按照中國傳統內家拳理論,有寸勁、整勁、根勁、鞭勁等等。而整勁,根勁就是如何調動更多的肌肉參加到攻擊與防禦中的技法。
  • 內家功夫的精髓,一說就透
    而內家功夫就是挖掘人體潛能,從而爆發出最大的力量來。怎麼才能爆發出這樣的力量來呢,按照現代科學理論得出,人的肌肉潛能非常的大,全部肌肉像一個方向使勁,可以發出20噸的力量來。但是由於人體結構的限制,肌肉是不可能像一個方向使勁的,但是可以調動儘可能多的肌肉像一個方向使勁。按照中國傳統內家拳理論,有寸勁、整勁、根勁、鞭勁等等。而整勁,根勁就是如何調動更多的肌肉參加到攻擊與防禦中的技法。
  • 武當太極拳古傳歌訣
    武當太極拳共有八路,計一百零八式,大半是面南背北的走直趟練習, 拳式開展,姿勢優美活潑;勁路綿綿不斷,形似流水,周而復始,循環無窮,剛柔相濟,以身領手,以意領氣,以氣運身。在鍛鍊時緩慢柔和,走架時用纏絲弧形內勁,並結合經絡循環走向,使人體氣血分配於周身器官,從而達到內強外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