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怎麼發勁?有的人身體很壯卻發不出力來,這不僅表現在初學者身上,而且也反映在習拳多年者身上。練拳發力使不上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一起來探究一下內家拳行拳時如何發勁。
內家拳怎麼發勁-放鬆
放鬆是發勁的前提,極柔軟後能極堅剛,只有做到充分的放鬆,去掉全身之僵勁,才能夠發出完整一氣的彈抖勁。全身骨節鬆開肌肉鬆弛,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於在中途被對抗肌的緊張用力而消耗減弱,使周身之力能夠在一瞬間達到著力點,也就是集全身之力於一個力點上。肌肉緊張用力的時間要短,要在發力到落點的一瞬間高度緊張,而後再迅速放鬆,發勁時肌肉緊張的時間越短,力到落點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
內家拳發勁-腰襠勁
要想打好彈抖力,關鍵是腰襠勁的配合,發勁時要轉腰扣襠,腰部旋轉,襠勁扣住,可使動作快猛迅疾,力達梢節。練習螺旋勁,要以身體中心為軸,在發勁時身體迅速向一側轉動,產生離心力。對稱發力,不至於出現發力落空而失重的現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怎麼才能讓身體的中心力量發揮更大的作用確保發力有勁呢?
一、以腰為主宰
很多朋友練拳時強調「松腰」,用「腰」擰轉,帶動肢體像鞭子一樣發勁。腰看上去粗,實際上驅動的核心是「腰椎」,細長的結構使其很難承受身體橫向爆發式運動。虎、豹之類的動物不存在腰,腰是人類直立以後,脊柱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s」形彎曲,此時才有了「頸椎、胸椎、腰椎」,腰椎只是脊柱的一部分,是屬於局部力。試想,如果我們將「盆骨」固定好,只用「腰」發勁,大家試一下,能發出多大的勁呢?再反過來講,我們將「腰椎」固定,用胯帶動整個脊柱發勁,又能產生怎麼樣的效果呢?「胯」動可以使人體的運動變得非常整體,等於用整個身體的重量去衝擊對方,再加上胯根大筋的崩彈助力,使胯動變得非常爆烈,可以瞬間將人體的攻擊力加到最強。即使在現代搏擊中,都強調胯帶腿的踢擊模式,用「胯」發動,能夠調動身體的所有重量,會使攻擊更猛烈!
二、由腰到胯、到膝、到足,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發勁方法
俗話說「無胯一身空」,「胯」為一身運動之中樞,上接「脊柱」,下連腿部。「胯」可橫向擰轉,亦可縱向翻轉,與脊柱融為一體,撐拔成「弓」,使整體發崩彈勁力,勁力延伸至「手、足」。同時也可以單獨橫向崩彈,依靠胯跟「大筋」,發橫向「顫勁」,帶動腿部快速移動同時,可以做到出手連續不斷。所謂「肩打一陰返一陽」的前提是「胯」勁的連續不斷,方可有所建樹。胯動必須憑胯根「大筋」的開發,使之能夠崩彈,如胯根裝置「彈簧」,才可以回彈不斷,所以初練時,須尋「開弓放箭」之道。胯開,則行動輕鬆如貓行,使行動敏捷,天地為之一寬!
衡量一個拳手發勁的質量,勁要從足下發出,勁不生於根就好像是無源之水,沒有叫的蹬地反彈,就不會有節節貫穿的推動力,也不會發出威力強大的整體勁;有腰襠的彈抖旋轉力,在放鬆的基礎上,胯部快速的彈抖就會產生周身一體的勁力。有落點勁將周身之力集中發出於一個著力點,如只是周身彈抖而勁無落點,沒有穿透力,就等於華而不實,看似很厲害卻沒有殺傷力。
內家拳發勁方法-氣沉丹田
傳統武術中的丹田和氣是什麼意思,在傳武當中很多朋友都比較著重於丹田和氣的關係,我們知道在吸氣的時候,氣入丹田,那麼小腹會鼓起,我們認為氣沉到丹田,在實際的人體結構當中,當我們吸氣的時候,氣可以到達肺部,由肺部擴大,引起橫膈膜下降,推動內臟下行至丹田的位置,這時候引起丹田位置鼓起的狀態,我們認為是氣沉丹田,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知道在實際的練拳過程當中,小腹鼓起實際上是整個重心下行,使底盤更加的穩紮。第二方面就是重心,如果能夠快速下行的話,能夠帶動整個身體快速的往下砸動,形成千斤墜的勁力,如果能夠把身體的這種重量傳遞至打擊的梢節上,則能夠產生更大的勁力,在典傳的訓練體系當中比較側重於橫膈膜與內臟的盤練,通過橫膈膜的升降來帶動內臟的起落,用內臟起落的重量帶動整個身體重心上下快速的位移。
這種方式如果舉個例子的話,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受到驚嚇的一瞬間,我們感覺到整個人會跳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嚇一跳,這個跳起實際上不是用腿跳起,而是因為受到驚嚇以後橫隔膜會快速上行帶動內臟快速上移,形成衝擊力,導致整個身體重心的快速位移,這就能夠解釋了我們在受到驚嚇的時候會有一種心跳到嗓子口的感覺,實際上就是因為橫膈膜向上快速躍起擠壓了心臟,所以有這樣的感覺。同時我們要知道橫膈膜上行帶動內臟上行,那麼同時橫膈膜脊柱內臟之間又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脊柱跟內臟之間,他們就像葡萄藤跟葡萄一樣,脊柱像葡萄藤,內臟像葡萄,當內臟下行的時候,那麼整個脊柱它一定是成彎曲的狀態。
當內臟的上提的時候,整個脊柱會非常的挺拔,而內臟的升降由橫膈膜來控制,所以這三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
練拳時既要做到整體,又要做到活,沒有系統的訓練往往是無從下手的,其實我們只要處理好「筋骨、關節、內臟」三方面的問題,這些就迎刃而解。骨節松,身體活;大筋彈,則具備彈力;內臟合上筋骨勁,則身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