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拳怎麼發勁,內家拳行拳發勁解析-典傳筋骨開發

2020-12-22 國術大講堂

內家拳怎麼發勁?有的人身體很壯卻發不出力來,這不僅表現在初學者身上,而且也反映在習拳多年者身上。練拳發力使不上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一起來探究一下內家拳行拳如何發勁

內家拳怎麼發勁-放鬆

放鬆是發勁的前提,極柔軟後能極堅剛,只有做到充分的放鬆,去掉全身之僵勁,才能夠發出完整一氣的彈抖勁。全身骨節鬆開肌肉鬆弛,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於在中途被對抗肌的緊張用力而消耗減弱,使周身之力能夠在一瞬間達到著力點,也就是集全身之力於一個力點上。肌肉緊張用力的時間要短,要在發力到落點的一瞬間高度緊張,而後再迅速放鬆,發勁時肌肉緊張的時間越短,力到落點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

內家拳發勁-腰襠勁

要想打好彈抖力,關鍵是腰襠勁的配合,發勁時要轉腰扣襠,腰部旋轉,襠勁扣住,可使動作快猛迅疾,力達梢節。練習螺旋勁,要以身體中心為軸,在發勁時身體迅速向一側轉動,產生離心力。對稱發力,不至於出現發力落空而失重的現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怎麼才能讓身體的中心力量發揮更大的作用確保發力有勁呢?

一、以腰為主宰

很多朋友練拳時強調「松腰」,用「腰」擰轉,帶動肢體像鞭子一樣發勁。腰看上去粗,實際上驅動的核心是「腰椎」,細長的結構使其很難承受身體橫向爆發式運動。虎、豹之類的動物不存在腰,腰是人類直立以後,脊柱在重力作用下,形成的「s」形彎曲,此時才有了「頸椎、胸椎、腰椎」,腰椎只是脊柱的一部分,是屬於局部力。試想,如果我們將「盆骨」固定好,只用「腰」發勁,大家試一下,能發出多大的勁呢?再反過來講,我們將「腰椎」固定,用胯帶動整個脊柱發勁,又能產生怎麼樣的效果呢?「胯」動可以使人體的運動變得非常整體,等於用整個身體的重量去衝擊對方,再加上胯根大筋的崩彈助力,使胯動變得非常爆烈,可以瞬間將人體的攻擊力加到最強。即使在現代搏擊中,都強調胯帶腿的踢擊模式,用「胯」發動,能夠調動身體的所有重量,會使攻擊更猛烈!

二、由腰到胯、到膝、到足,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發勁方法

俗話說「無胯一身空」,「胯」為一身運動之中樞,上接「脊柱」,下連腿部。「胯」可橫向擰轉,亦可縱向翻轉,與脊柱融為一體,撐拔成「弓」,使整體發崩彈勁力,勁力延伸至「手、足」。同時也可以單獨橫向崩彈,依靠胯跟「大筋」,發橫向「顫勁」,帶動腿部快速移動同時,可以做到出手連續不斷。所謂「肩打一陰返一陽」的前提是「胯」勁的連續不斷,方可有所建樹。胯動必須憑胯根「大筋」的開發,使之能夠崩彈,如胯根裝置「彈簧」,才可以回彈不斷,所以初練時,須尋「開弓放箭」之道。胯開,則行動輕鬆如貓行,使行動敏捷,天地為之一寬!

衡量一個拳手發勁的質量,勁要從足下發出,勁不生於根就好像是無源之水,沒有叫的蹬地反彈,就不會有節節貫穿的推動力,也不會發出威力強大的整體勁;有腰襠的彈抖旋轉力,在放鬆的基礎上,胯部快速的彈抖就會產生周身一體的勁力。有落點勁將周身之力集中發出於一個著力點,如只是周身彈抖而勁無落點,沒有穿透力,就等於華而不實,看似很厲害卻沒有殺傷力。

內家拳發勁方法-氣沉丹田

傳統武術中的丹田和氣是什麼意思,在傳武當中很多朋友都比較著重於丹田和氣的關係,我們知道在吸氣的時候,氣入丹田,那麼小腹會鼓起,我們認為氣沉到丹田,在實際的人體結構當中,當我們吸氣的時候,氣可以到達肺部,由肺部擴大,引起橫膈膜下降,推動內臟下行至丹田的位置,這時候引起丹田位置鼓起的狀態,我們認為是氣沉丹田,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知道在實際的練拳過程當中,小腹鼓起實際上是整個重心下行,使底盤更加的穩紮。第二方面就是重心,如果能夠快速下行的話,能夠帶動整個身體快速的往下砸動,形成千斤墜的勁力,如果能夠把身體的這種重量傳遞至打擊的梢節上,則能夠產生更大的勁力,在典傳的訓練體系當中比較側重於橫膈膜與內臟的盤練,通過橫膈膜的升降來帶動內臟的起落,用內臟起落的重量帶動整個身體重心上下快速的位移。

這種方式如果舉個例子的話,就像我們在生活當中受到驚嚇的一瞬間,我們感覺到整個人會跳起,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嚇一跳,這個跳起實際上不是用腿跳起,而是因為受到驚嚇以後橫隔膜會快速上行帶動內臟快速上移,形成衝擊力,導致整個身體重心的快速位移,這就能夠解釋了我們在受到驚嚇的時候會有一種心跳到嗓子口的感覺,實際上就是因為橫膈膜向上快速躍起擠壓了心臟,所以有這樣的感覺。同時我們要知道橫膈膜上行帶動內臟上行,那麼同時橫膈膜脊柱內臟之間又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脊柱跟內臟之間,他們就像葡萄藤跟葡萄一樣,脊柱像葡萄藤,內臟像葡萄,當內臟下行的時候,那麼整個脊柱它一定是成彎曲的狀態。

當內臟的上提的時候,整個脊柱會非常的挺拔,而內臟的升降由橫膈膜來控制,所以這三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繫。

練拳時既要做到整體,又要做到活,沒有系統的訓練往往是無從下手的,其實我們只要處理好「筋骨、關節、內臟」三方面的問題,這些就迎刃而解。骨節松,身體活;大筋彈,則具備彈力;內臟合上筋骨勁,則身勁成。

相關焦點

  • 內家拳抻筋拔骨,內家拳如何練抻筋拔骨-典傳筋骨開發
    內家拳的抻筋拔骨,需要做到「松、活、彈、抖」。所謂「松」就是肌肉能夠松,「活」關節能夠活,「彈」就是大筋崩彈、運動,「抖」就是內家拳撐筋拔骨的訓練效果。內家拳抻筋拔骨-骨架和大筋我們在開始練拳的時候,就知道要通過撐筋拔骨來訓練骨架和大筋。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整個身體變得慢慢的松活。同時能夠用大筋的崩彈來帶動整個身體骨架的運動,無論是速度還是勁力,都得到質的提升。
  • 內家拳真正不傳的秘密
    內家勝人只在一沾之中。倘若不能在一沾之中勝人,便是功夫不濟。每遇勁敵,一沾即發,其勁直透彼之內臟,無論彼是化是打,皆受內傷,稱為內家絕手。內勁者,不用意而神自明,不運氣而氣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所謂應物自然,感而遂通。用力淺緩,其應之亦柔,發力深重,其應之亦猛,此為內勁之性也。實戰打法,一接手,勁就要入到他體內,使他回不得手。把人向遠處發,不過是玩勁兒而已,能有多少勁兒滲進去。
  • 內家、心意、拳
    說是內家拳主氣,外家拳主筋骨皮。那麼練少林就沒有氣?練太極、形意、八卦就一定有氣?  守孚老師告訴大俠,鐵李兩位先生一直強調拳功一體為內家,拳功分開為外家。大俠聽了茅塞頓開。舉例而言,那種打起來像鞭炮的拳法好看但沒有功,所以是外家。少林拳大多數都是拳如鞭炮,所以是外家。但假如練少林的每一拳一腳都灌注內功,那就是內家的練法。少林鎮寺之寶「心意把」就是內家的練法。
  • 解讀太極拳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典傳筋骨開發
    太極拳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在眾多拳術當中,尤以太極拳深得其中的精髓。今天我們講講筋骨皮,還有這一口氣。一、太極拳 外練筋骨皮「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這一太極拳的練習境界是王宗嶽在太極拳行功論中講到的。對於普通的練拳愛好者們來說,只是知道這句話,但什麼叫「九曲珠」,怎麼才能練到如此的功夫層次呢?大部分愛好者沒有清晰的概念。
  • 還原真實內家拳(一)
    內家拳後來在清末的時候發展出了:形意拳,八卦掌和太極拳三大內家拳。但是如今練這三大拳的名家又有多少能做到上述的兩個標準呢?甚至許多人提出了"要想四兩撥千斤,自己先有千斤力"這種混合了外家拳的觀點。這恰恰是當初王徵南耽憂的:"今人以內家無可眩。於是以外家攙入之。此學行當衰矣。"  內家拳易學難成。非天資高者不得成就。非有明師指導者不得成就。練內家者,首重天資。
  • 內家發力的真正不傳之密,好全面呀!
    入門以先修外家為尚,此指筋骨肌肉力道勁道之鍛練,有此基礎未來入了內家,先有勁道力氣且外形強健,身手敏捷,奠基之後,猶有內功一法,在松靜中求養,此時周身越自然越好,無拘則自然易入道。直入內功者非不可行,只修者非直線成長,其關卡甚多。故古之學武者無論內外家都必然先修外功技藝,幾年後再入內功,內功成熟圓融即是內家,茍有道心再參道門。
  • 太極拳為何不是鄞縣張松溪所傳的內家拳——皇甫賢昌
    (一)《王徵南墓志銘》(黃宗羲,1669年)和《王徵南先生傳》(黃百家,1676年),此二史料未涉及太極拳與王徵南及內家拳的任何關係。《張松溪傳》    「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家則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    「其尤秘者,則有敬緊徑勁切五字訣,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表明五字秘訣及原始內家拳標誌之一。
  • 阿福說內家拳之 中國功夫到底練的是什麼?
    就連大家熟悉的泰國的泰拳也是從中國雲南的傣族傳過去的。如今在傣族仍然有傳承,但可能也快要失傳了。不過泰國人只學了簡潔實用的招式,而捨棄了原來的柔練部分,其實這部分才是真正的精華。所以在沒有內練強壯筋骨的情況下只能用踢打大樹等損害健康的方式快速出功夫,增加抗擊打能力。日本極真空手道的大山倍達也是一樣。
  • 八極拳仇寶龍:內家拳幾近於神術!
    這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黃宗羲寫的文章;後來,他的兒子黃百家又寫了《內家拳法》。其內容是說,這個少林拳法以勇出名、主搏於人,然而,也容易被人乘之——也就是說:我打人家,人家也容易打我;而內家拳是什麼呢?是以靜制動,見者立僕。即不主動出手,誰見著我,就是摔了一跟頭,還不傷你,是這樣一種狀態,這就是說明內家拳是「不主搏於人而制於人」的一種拳法。
  • 內家拳大師王徵南——張如安
    內家拳大師王徵南張如安明代新拳種內家拳的出現,不啻是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革新與飛躍。文獻對內家拳確切含義記載不詳,對於「內家拳」的釋義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所有人都會 提到黃宗羲在《王徵南墓志銘》開篇的闡釋:「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拳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少林為外家。」
  • 掌握這三個要領,慧眼看內家拳真功,練武人必看
    何為真正的內家拳何為內家拳,這個問題讓很多少一知半解的人無法進步。讓多少剛接觸的人摸不清方向。讓多少自以為是的人出不了功夫。今天就用內功,心法,內勁三個要領,讓大家輕鬆認識了解何為內家拳。但是認識後的技術深入才是關鍵,大家千萬不要驕傲哦。
  • 淺談修煉內家拳之「內功」的三大要訣和三步秩序
    練內家拳就是練這個,然無代代傳承與明師的口傳心授,很多人其實很難窺其堂奧,有的甚至誤入歧途。內家拳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簡答是因為就「虛」、「靜」、「松」這三字要訣,複雜是因為很多人不相信就這麼簡單。
  • 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
    一般人認為,詠春,太極,八卦,形意拳就是內家拳。少林拳,洪拳,查拳,炮錘等等是外家拳。內家拳很柔和,四兩撥千斤,以柔勝剛。外家拳剛猛有力,虎虎有聲。所以從外表上就很容易分辨出內家拳和外家拳。但這種說法似是而非。
  • 內家拳大師張松溪生平辯誤——張如安
    其籍貫,徐哲東《國技論略》提出浙江鄞縣、海鹽兩說,《武術拳種和拳家·張松溪小傳》據張松溪派內家拳傳人推斷其生於溫州。其生卒,史籍上未載,唯《武術拳種和拳家》一書推斷其生於一五○六年前後,光宗泰昌年間卒於貴州玉屏,約在1620年左右,終年110多歲。其所習拳種,黃宗羲《王徵南墓志銘》、黃百家《內家拳法》始稱為內家拳;清末宋書銘《宋氏家傳太級功源流及支派考》則稱為太極拳。
  • 「武當內家拳」原來是通臂拳\明朝《通臂拳譜》探秘
    也說內家拳法    清內家拳傳人黃百家的《內家拳法》中有:「佑神通臂為最高」,可見,通臂拳和內家拳的確大有淵源。依據清初史學家黃宗羲、黃百家父子的記載,內家拳源於宋張三峰。張三峰始學於少林,得其精微奧詣,復從而翻之,另創內家一派。張三峰拳法後傳至關中王宗,王宗傳溫州陳州同。
  • 道韻筋骨開發 門內原傳武學核心拳理分享之拳怎麼練也就是怎麼用
    #筋骨開發#在沈門學生出現之前,傳統武術領域鮮有聽聞「筋骨論」和「筋骨體系」,而今廣為習練傳統武術的愛好者所推崇、所知曉,其中必有大眾能接受而且能快速出功夫的竅門所在。而我們磨練的正是針對這些武術要素提煉的一些核心動作,開發出身體的最大潛能。師父沈老爺子經常說,拳不分內外,也不分好壞,如果都是圍繞這些運動要素去練習,何嘗不是好拳?大多數練習傳統武術的都會把「身勁」、「整勁」放在第一位,但是真正明白身勁和整勁的練習者少之又少。何為身勁?
  • 內力無窮的內家拳為何打不過現代搏擊
    首先號稱內勁或內力無窮的,不是內家拳,更不是中國功夫,而是武俠小說,這些「常識」不是內家拳科普的,更不是專業武術從業者科普的,這些都是拜武俠小說或武俠影視作品所賜。增加了內家拳或傳統武術在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同時也為正確的科普傳統武術製造了障礙,利弊參半,眾口難調!
  • 好書推薦 |《董英傑太極拳釋義》​楊澄甫得意第子董英傑畢生經驗盡現此書 !
    1948年,董英傑著《太極拳釋義》一書於香港出版,影響巨大。在本書中,他詳解了楊家所傳「三十二目」,提出了至今在太極拳界都引為箴言的「經驗談」,並拍攝了258幅拳照,連貫呈現了楊式太極拳的拳勢。校注者楊志英習練太極拳多年,對原書做了全面校訂。本書是太極拳習練者特別是楊式太極拳習練者重要的參考資料。
  • 內家拳之穿透力
    出拳也一樣腰先向前猛的一擰,把拳頭象射箭一樣打出去,當然從肩膀到手指都要放鬆,當拳要打到目標之前,腰在向後一擰,就象毛巾向後一拉一樣,達到目標之時,拳頭再用力繃緊。這其間腰抖了兩下,一下向前,一下向後,這就是雙抖勁。如果空練,拳頭繃緊之時,也會有啪的響身,這就對了。出拳時要注意吃住地面的摩擦力,不能打滑。其實在雙抖勁之上還有三抖勁,就是在最後用力時在向前一抖,這樣就總共三抖。這是最兇狠的發勁方法。
  • 發勁有這麼難嗎?
    堅定學會發勁的心想學會發勁,一定要先堅定學習發勁的決心,要清楚大聲地告訴自己和自己的師父說:"我一定要先學會發勁"。找一個師父,叫他用"發勁標準示範動作"把你打出丈外,體驗一下是不是真的是虛無輕靈的發勁;如果他只是用蠻力將你推出,你就找個理由走人。如果他真的能用虛無輕靈的內勁把你發出丈外,你別急著交學費,求他先教你發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