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家功夫的核心是勁力的運用

2021-02-13 傳統武學


什麼是勁呢,拳經有云「練勁不練力,勁力打拙力」。凡能抬舉、提拉重物而不能運力達於四肢者,武術稱之為有「力」,但叫它為死力、拙力。而能將全身之力運送於一拳一腳甚至一指之端而後放出者,稱之為有「勁」,也叫勁力。「勁」有透力,可由表及裡;「力」無透力,僅及於表面。

「勁」有爆發力,但不能持久;「力」能持久,但無爆發力。武林高手能以手掌擊石成塊,以指鑽磚成洞,足見透力之強,力大者不能。力大者可日負百斤,往來百裡,持久力強可見一斑,武林高手不能。武林高手可一拳跌人丈外,一腳致人非命。可見「力」與「勁」是不大相同的。練武講究練的是「勁力」,而不是「死力,拙力。」

如果只想練出力量,那還不如去掄大錘。而個人認為勁就是肌肉收縮,舒展,所爆發出來的力量。大家可能笑了,這麼簡單啊。那麼你們內家練了幾十年就練這個?我也笑了,說得對,練內家功夫的練家子練的就是這個。不要小看這個肌肉收縮舒展,這裡面技巧可大了。仔細說說。

練功夫的目的是為了打人,而要想對人造成足夠的傷害,必須有足夠的力量才行。而內家功夫就是挖掘人體潛能,從而爆發出最大的力量來。怎麼才能爆發出這樣的力量來呢,按照現代科學理論得出,人的肌肉潛能非常的大,全部肌肉像一個方向使勁,可以發出20噸的力量來。但是由於人體結構的限制,肌肉是不可能像一個方向使勁的,但是可以調動儘可能多的肌肉像一個方向使勁。按照中國傳統內家拳理論,有寸勁、整勁、根勁、鞭勁等等。而整勁,根勁就是如何調動更多的肌肉參加到攻擊與防禦中的技法。

比如,內家拳每一重拳打出,每一實掌擊出,都是儘可能多藉助人體其他部位的力量,而不是單單靠著胳膊上的肌肉。中國拳法講究架勢,每一拳打出,總有步伐,身形相配合,比如常用的弓箭步,馬步,每一拳打出,除了胳膊,肩膀的肌肉要參與運動以外,背部,腰胯也要相應扭動做功,而腿部也要用力,最後力量作用在腳上,腳要抓地。換個角度來看,每一拳打出,力量從大地而來,節節貫通,腳、小腿、大腿、腰胯、背部、肩膀、胳膊等各處肌肉均要做功。而防禦時,接住對手的拳,不是硬搪,而是相應的後撤,同時藉助全身的肌肉,均勻做功,最後外來力量通過軀幹作用於大地。就仿佛你的身體是對手與大地之間的一根彈簧一樣,一拳打在練家子身上,最終力量被傳遞到地面,而練家子的身體不過是這個打擊力與地面的緩衝而已。

這就是為什麼和練內家拳的練家子交手,打在他們身上的拳要麼仿佛打在陀螺上,吃不住力,力量往往偏轉,結果本來力量很大的一拳,反倒成了最大的破綻,給對手創造了機會(這是內家拳的卸力,通過旋轉偏轉對手的力量),要麼仿佛打在了棉花堆裡,使不上勁的緣故(就是因為對手的的身體仿佛像一根彈簧,一邊接住你的拳,通過軀幹將力量作用在大地上,全身所有肌肉均勻用力,消解了你的力量,同時他也完成了壓縮蓄勁的過程,當你的拳伸展到極致,或者力量用盡,就是反擊的時機)。比如太極拳有一個經典的表演項目,就是太極拳拳手,低弓箭步站好,然後五人,甚至十人,二十人排成一排來推,一般說來是推不動的(廢話,推動了還用得著表演麼)。

這並不神奇,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不管五人、十人還是二十人來推,所用力量總是柔性的(緩慢用力,而不是爆發力),這些人用力不一,要調整到最大力量需要很長時間。另一個就是,太極拳手擺出低弓箭步,用肩膀受力,這個姿勢,可以最大限度調動全身肌肉力量,然後力量最終作用於地面。所以在多的人來推,不過是通過太極拳手身體推大地罷了,所以推不動。

當然,拳手藉助全身肌肉來作為推力與大地的緩衝,雖然力量很大,但是還是有一定限度,所以當推動的人力量越來越大的時候,只要用根勁卸力,力量就卸走了,造成排列為一排的人用力方向變化,不一致,就紛紛跌倒。再比如形意拳,當一位形意拳手三體式站好,你用大力突然猛推,他不是像普通人那樣向後倒,而是向前趔趄。這就是因為你推他的時候,他軀幹與腿部用力,將力量作用地面上,當推的力量突然回收時,由於反作用力,身體反倒向前倒。要想控制全身肌肉同時收縮發力,就必須讓全身肌肉處於一個放鬆的狀態。因為全身肌肉同時放鬆,才能同時收縮發力。一塊松,一塊緊,是不可能同時收縮發力的,即使力量發出去了,力量也不大。全身肌肉放鬆是練整勁的基礎。這就是內家拳中強調的「大松大散」。

有人說,放鬆還不容易。說句老實話,你要想把全身肌肉放鬆,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是你越想松肌肉就越緊。肌肉放鬆必須是在潛意識中才能松。但是光是「松」還不行,因為打鬥中,你還要控制身形、蓄勁,都要作出相應的動作。所以做到「大松大散」的同時,還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有些練家子作了一個比喻,松的是肌肉,但是筋和骨架子不能散,練成了「形散而神不散」就好像肉掛在了筋骨構成的架子上一樣。許多內家拳法中,都有讓全身肌肉放鬆的練習方法。比如說站樁,靜功都是為了練「松」。而有些拳法使用類似於「禪」的方法來練「松」,讓精神達到一個無思無想的玄妙的,快樂的境界來放鬆身體。而光是能進入到這一層次是不行的,要想實戰中發揮整勁的威力,必須無時無刻不松,即使在打鬥中,生命危急的情況下,也能做到「大松大散」,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這也是為什麼內家功夫實戰高手很少的緣故。不經過大量實戰訓練是很難在實戰中發揮內家功夫的威力的。

而根勁則是軀幹與腳藉助地面的力量。傳統內家功夫訓練根勁的辦法有「壓頂」,徒弟馬步站好,雙手交疊舉過頭頂,掌心向上。師傅通過向下按壓徒弟手掌,根據徒弟手上力度大小,師傅提醒「軟了」「硬了」。讓徒弟體會根勁的奧妙。但是,這只是一種讓徒弟加快理解根勁的辦法,只能算作剛入門而已,即使理解了根勁,要想靈活利用根勁到格鬥當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根勁由於是靠著軀幹的力量來增強攻擊得力道。但是,限制也很大。比如武當的沾衣十八跌,就是利用根勁的典範。沾衣十八跌動作不大,全靠軀幹用勁,有丹田勁、頂勁、踵勁、起勁、落勁、抑勁、沉勁、催勁。手不能伸的太長,離軀幹過遠,手也不能抬的太高,不能過胸。無論是抬的太高,還是伸的太長,都會借不到軀幹的力量,也就是借不到根勁。

沾衣十八跌動作不大,如果拍古裝戲,白衣飄飄,閒庭信步之間將對手放倒,很是瀟灑。但是,這不是為了擺酷,而是為了借根勁,而不得不如此。所以,練內家功夫除了一個好師傅用心教,還要看悟性,悟性低了,練的就慢。就拿練內家拳入門的「松」來說,悟性一般的要幾個月,悟性高的可能幾天就可以體會,而悟性差的,可能幾年也摸不到門檻。

力量大,統一調動肌肉收縮舒展還是不夠,還必須速度快,在一剎那間,將力量放出去,才能給人造成嚴重的傷害。在現代拳擊理論中,叫做爆發力。比如練健美屬於有氧運動,緩慢做功,一般說來,練健美的體形很好看,但是缺乏足夠的爆發力,不過抗擊打能力很強。而最難練的一塊肌肉當屬腹肌,而腹肌是中國武術極其重要,腰承上啟下,根勁整勁的發力源均在此,腰練活了,腹肌有了足夠的爆發力,才能使全身勁力圓轉如意,混為一體。練不成腹肌的爆發力,內家功夫很難大成。而在有的拳法中,將腹肌爆發力稱為丹田力,少林拳有「千金難買一戰抖」,說的就是要練成腹肌爆發力非常困難的。現在還沒有比較有效的練習辦法。太極拳中的起手式,外行看來沒什麼,實際上這個起手式個人認為是最難練的。

因為,這個起手式真正的意圖是,力從地面升起,節節貫通,利用丹田力將雙臂彈起,雙臂與肩膀是處於「松」的狀態下。可能大家一直有所疑問,格鬥中應該只有快才能站得上風。太極拳慢騰騰的,怎麼能夠取勝?實際上,真正可以用於打鬥的太極拳打起來並不慢,而是有快又慢。太極拳套路是從實戰中總結的最常用的招式。目的是為了鍛鍊身體各種蓄勁發力方式。一套拳打完了,全身上下,該鍛鍊的地方也都鍛鍊到了。

所以可以實戰的太極拳打的時候應該是有快又慢,快的時候應該是向外發力的過程;而慢的時候則是處在「松」的狀態,不斷的變幻姿勢,以利於下一次的發力。真正會練太極拳的,打完一套拳非常的累。如果能堅持連續打上個八套九套的,那麼功力是相當深厚的,年紀不超過40,練拳不超過20年很難完成。實際上,我國古時武術套路是和現代廣播體操類似的一種東西,從實戰中總結出各種招式,編排起來,來鍛鍊各種發力運勁的技巧,中國傳統武術的最終著眼點在於實戰,而套路不過是鍛鍊的一種方式罷了。

而現代有些人不理解,把武術套路這種鍛鍊方式變為目的。武術套路不追求功力的積累鍛鍊,而是追求動作的「高、難」,而外行則是喜歡看摔,看騰空飛踢等炫目動作。如果那樣的話,個人認為不如去看體操更能賞心悅目。

而寸勁也是爆發力的一種,所謂寸勁,就是指發力的距離非常的短,按照現代拳擊泰拳等格鬥理論,拳要想獲得足夠的速度與力量,必須要有一個用於加速的距離。但是在中國傳統內家功夫中,當爆發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在很短的距離內就可發出足夠的速度與力量,這就是寸勁。甚至達到手貼住目標,只要一抖,就可將人「放」出。然而,寸勁有姿勢的限制,雖然爆發力練到一定程度,可以在任何姿勢下發出寸勁(比如手臂伸直的狀態),但是在特定的姿勢下發出的力量確是不一樣的。在特定的姿勢下可以借到更多的勁力,使更多的肌肉參與到蓄勁發力的過程中。

由於全身肌肉的在剎那間統一發出巨大的力量,雖然力量很大,可以將一個成年人輕鬆「放」四五米遠。所以,中國內家功夫雖然威力巨大,但每一個實招往往孤立的。而且發力的範圍距離有限。而不像拳擊組合拳那樣進行連續的不斷的進攻。但是,在實戰中,不會平白無故的給你發力機會,而且需要面對敵人的進攻。所以,純粹的內家功夫往往是以防禦為根本,先立於不敗之地,在敵人進攻中找出破綻,加以反擊。

這樣的難度很大,練習內家拳的拳手,往往體格較為單薄,這更為防禦造成了困難。所以內家拳必須學會卸力、引力。以瓦解敵人攻勢。但是卸力、引力必須學會如何「聽力」,只有「聽」到了力,把握到了力的大小走向,才可發力。但是,不經過大量實戰訓練這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太極拳就發展了推手這一練習方式。

有一些內家拳法中還是有連續進攻的方法的。比如彈簧勁,左右兩隻胳膊交替出擊,就是以腰為軸心,不斷的利用腰勁扭動,在上半身形成整勁出拳,利用雙腳踩位的過程來平衡上肢出擊產生的力矩。當一拳擊出,另一拳後撤完成了蓄勁過程,如此反覆,就好像撥浪鼓一樣,一轉動小鼓的底下的把手,小鼓兩側的繩子就左右旋起。這樣就形成了反覆連續打擊的態勢。雖然拳借不到腿部力量,但是藉助腰勁快速出擊,威力也很可觀。反觀現代拳擊也有類似理論,可謂是殊出同歸。

而鞭勁,則是當肩背肌肉,上臂肌肉爆發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將拳頭胳膊,像鞭子一樣甩出去攻擊敵人。這樣的所發出勁力速度快,力量大,回撤快。而且在末節有殺傷巨大的「抖彈力」。而腿也有類似踢法,比如說鞭腿,就是以支撐腿為軸,提膝、擺胯、出腿,將小腿「甩出」。這種攻擊方式是將肢體當作武器來攻擊對手。實際上,這種勁力無所謂內外家,實際上,只要有了足夠的爆發力,都可打出鞭勁。比如,拳王泰森他的拳在末節就有「抖彈力」,這就是鞭勁。

說句老實話,現代拳擊理論,與中國傳統功夫相比,是相當粗糙的。原因在於規則的限制。比如說拳套,限制了許多內家功夫的發揮。比如說,厚厚的拳套就把寸勁「抖彈力」吃的乾乾淨淨。打在對手身上根本不造成傷害。所以,拳擊技術完全忽視了人體內部勁力的產生。而藉助於所謂現代科學,通過扭腰等動作加強拳頭動能。大家知道。決定動能的因素不過兩個,質量和速度,質量是一定的了,那麼拳擊手不斷的提高拳頭的速度以增強殺傷力。

相關焦點

  • 內家功夫的發力講究整體勁力,四肢百骸通連一貫,強調筋骨關節的運動及力量;對於肌肉的力量,內家武技也十分重視
    內家功夫的發力講究整體勁力,四肢百骸通連一貫,強調筋骨關節的運動及力量;對於肌肉的力量,內家武技也十分重視,肌肉作為發力重要部分,對於它的工作形式、訓練方式、內在機理實質的研究,內家武技研究的深度是外門功夫所無法比擬的。
  • 內家功夫的核心竟然是這個,可惜很多人都不懂
    這也是為什麼內家功夫實戰高手很少的緣故。不經過大量實戰訓練是很難在實戰中發揮內家功夫的威力的。  而根勁則是軀幹與腳藉助地面的力量。傳統內家功夫訓練根勁的辦法有「壓頂」,徒弟馬步站好,雙手交疊舉過頭頂,掌心向上。師傅通過向下按壓徒弟手掌,根據徒弟手上力度大小,師傅提醒「軟了」「硬了」。讓徒弟體會根勁的奧妙。
  • 內家功夫的精髓,一說就透
    練武講究練的是「勁力」,而不是「死力,拙力。」如果只想練出力量,那還不如去掄大錘。而個人認為勁就是肌肉收縮,舒展,所爆發出來的力量。大家可能笑了,這麼簡單啊。那麼你們內家練了幾十年就練這個?我也笑了,說得對,練內家功夫的練家子練的就是這個。不要小看這個肌肉收縮舒展,這裡面技巧可大了。仔細說說。練功夫必須有足夠的力量才行。
  • 內家拳抻筋拔骨,內家拳如何練抻筋拔骨-典傳筋骨開發
    所謂「松」就是肌肉能夠松,「活」關節能夠活,「彈」就是大筋崩彈、運動,「抖」就是內家拳撐筋拔骨的訓練效果。內家拳抻筋拔骨-骨架和大筋我們在開始練拳的時候,就知道要通過撐筋拔骨來訓練骨架和大筋。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使整個身體變得慢慢的松活。
  • 內家拳真正不傳的秘密
    內家高手感覺兩臂是插在丹田,不在肩膀。純厚者既輕靈又猛烈,輕輕用內勁一拍,挨者即如同挨猛擊,驚慌不及人已跌出。勝敵無絕招,見敵打來,心念一動,隨式打去,即可成功,乃無意中抖擻之神威。功夫上了後背才能真發力,有人來襲,狗熊蹭痒痒般渾身一顫,對手就出去了(震倒了)。
  • 內家發力的真正不傳之密,好全面呀!
    內家高境,周身一如,周身一丹田,周身一太極。勝敗不在招式,只內勁飽滿否,問都問不動,才算入門。內家功夫本一,任何門派真傳功夫,都是一氣所成,內勁所成,應用手法有了完整圓融之內勁,簡單手法即可成極高妙之手法。內勁飽滿圓融故出手變化莫測,形意一動即如虎撲羊,一雄獅瞬間撲向鬣狗,一撲及地,鬣狗已頸椎折斷。
  • 從董海川與楊露禪的比武探討內家拳高手的功夫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於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還是王八拳比武,他們上臺似乎和普通老百姓打架差不多;「功夫大師」也只有在功夫片和武俠小說裡才能見了。於是對更多人難說,內家拳高手的技擊功夫成了一種夢境,而離現實越來越遠。之所以,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質疑傳武高手的真實存在;一方面的確「假大空」的大師太多,二來也缺乏榜樣的力量,楊露禪和董海川的那種功夫似乎就是一個傳說。前段時間,看了甄子丹的《葉問4》讓筆者似乎找到了內家拳高手的影子,應該說甄子丹和吳樾把內家拳高手的技擊水平演活了。
  • 內家拳怎麼發勁,內家拳行拳發勁解析-典傳筋骨開發
    練拳發力使不上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今天一起來探究一下內家拳行拳時如何發勁。內家拳怎麼發勁-放鬆放鬆是發勁的前提,極柔軟後能極堅剛,只有做到充分的放鬆,去掉全身之僵勁,才能夠發出完整一氣的彈抖勁。內家拳發勁-腰襠勁要想打好彈抖力,關鍵是腰襠勁的配合,發勁時要轉腰扣襠,腰部旋轉,襠勁扣住,可使動作快猛迅疾,力達梢節。練習螺旋勁,要以身體中心為軸,在發勁時身體迅速向一側轉動,產生離心力。對稱發力,不至於出現發力落空而失重的現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 道韻國術原傳武學 何為真正的鬆緊,如何做到內家拳譜中的翻浪勁?
    其實根本無須關注鬆緊,當身體達到了各關節的整合勁力,就不存在鬆緊轉化這一說法。勁力像流星錘一樣接觸到對方,勁力節節貫穿,勢如破竹。無論是拳還是掌或者是手指,都可以打出鞭子的勁力。道韻國術季聖華老師所以無論你打出去的時候是松還是緊,都可以運用在實戰中,最關鍵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軀幹必須要有龍身的靈活性,特別是身體的內燃機動力不可缺失,千萬不能在發力最後一刻特意把全身崩緊
  • 尚氏形意拳勁力之秘
    該拳的勁力,除常見於世的劈、鑽、崩、炮、橫勁之外,還獨有起落鑽翻勁合一,打高放遠又不傷人的「翻浪勁」(也稱摩掌勁);急用驟發、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渾然一體,一動無有不動的「抖擻勁」;不意而發,沾哪哪有(空中妙有)的「炸勁」;「包裹」之嚴而不露的「包裹勁」;呼吸之間發的「殺手勁」;指前打後翻轉而發的「折別勁」;似如鋼銼前後運動的「銼勁」;「掙崩摘豆角、犁稠五趾頂」的「
  • 八極拳仇寶龍:內家拳幾近於神術!
    最近,仇寶龍在一些視頻中,專門談了中國武術中的所謂「內家拳」,其非常有邏輯、有學識的談話,顯然對像太極雷雷之流,拿所謂「術高莫用:若用內功,會要人命」來騙人的武術神棍們,給了當頭痛擊的一棒。這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黃宗羲寫的文章;後來,他的兒子黃百家又寫了《內家拳法》。其內容是說,這個少林拳法以勇出名、主搏於人,然而,也容易被人乘之——也就是說:我打人家,人家也容易打我;而內家拳是什麼呢?是以靜制動,見者立僕。即不主動出手,誰見著我,就是摔了一跟頭,還不傷你,是這樣一種狀態,這就是說明內家拳是「不主搏於人而制於人」的一種拳法。
  • 內家拳真實學習狀況,朱老師帶你遨遊功夫之路,看遍真武學
    上篇文章給大家講解到了,內家拳真正弟子初中期階段,人品和心性被老師認可,所教授技藝和控制。今天呢,就繼續給大家講解,內家拳中期階段或者以後的真實學習狀況,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記得點讚分享哦。我說這麼多,只是讓大家了解真實的內家拳功夫練習狀態,傳遞武術正能量。這些其實都是人人都可以去做的,人人都可盡綿薄之力。好了,不廢話了,進入正題。
  • 孫門內家真傳樁法
    亦即是動中求靜,使得一切雜念無從產生,而知已的功夫,亦就生成。 在步法上採用進步必跟、退步必隨的活步,其次,孫門還特別講究通過單練站樁來增加內力,做到腳下有跟,敵人一觸即飛,克服架高難以發力的問題。孫式太極練法上有三層功夫(水下、水中、水面)之說,實際上是運用內勁之法。人之力產生於足底,通過腰脊,運行至手指。
  • 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
    在內家拳手看來,外家拳的肌肉力是「滯力」,不僅效率低,速度慢,而且會互相牽扯和互相制約,影響速度和力量的發揮,而且,這種肌肉力對身體健康還會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練內家拳的人,要花很多功夫去掉身上的「滯力」,變成「靈勁」。
  • 李賢康:試以《運動解剖學》等理論論證天下武術唯二種勁力
    圖書素材京武功夫如是說:李賢康先生,武術學倡導者。
  • 內家、心意、拳
    守孚老師告訴大俠,鐵李兩位先生一直強調拳功一體為內家,拳功分開為外家。大俠聽了茅塞頓開。舉例而言,那種打起來像鞭炮的拳法好看但沒有功,所以是外家。少林拳大多數都是拳如鞭炮,所以是外家。但假如練少林的每一拳一腳都灌注內功,那就是內家的練法。少林鎮寺之寶「心意把」就是內家的練法。同樣的道理,練太極、形意、八卦時,如果不灌注內功,那麼就是外家的練法。
  • 內家拳大師王徵南——張如安
    王徵南口裡的內家、外家概念,也第一次由黃宗羲的如櫞巨筆告知於世,成為繼沈一貫《博者張松溪傳》之後又一篇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武術文獻。二、王徵南對內家拳藝的貢獻王徵南練功十分刻苦.對內家功夫的掌握相當全面,練成了「拳」和「射」兩大絕技,並將內家功夫推進到了全新的境界。王徵南於內家拳術造詣精深。
  • 【特稿推薦】太極功夫必須「三步走」: ​得勁、懂勁、運勁
    能養生的拳一定出功夫,只有出功夫的拳才能養生。只有內家真傳太極內功修煉體系,才能幫助國人再造筋骨,強健體魄與精神,收穫人生至高無上的幸福。練拳不練基本功,竹籃打水一場空。我們不教套路,只教基本功。單式是太極拳最基本的元素,也是養生和出功夫的核心秘密。博士親自來教你,就沒有學不會的真傳內功。
  • 太極拳為何不是鄞縣張松溪所傳的內家拳——皇甫賢昌
    第三,從與人交手時的制勝功夫來看,兩者也不相同。內家拳注重打擊穴位和要害,《王徵南墓志銘》云:「凡搏人皆以其穴……有惡少侮之者,為徵南所擊。其人數日不溺。」太極拳雖也有打穴擊要的方法,但不追求「凡搏人皆以其穴」。    內家拳還注重硬功練習。《寧波府志·張松溪》中寫道:「松溪不得已,乃使諸少年舉圜石可數百觔者累之,謂曰:『吾七十老人,無所用試,供諸君一笑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