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
「相親」這個詞條,
與「985」捆綁在一起,
三番兩次擠上熱搜。
什麼是「985」相親局?
在一些名校生專屬相親平臺上,自我推介的「掛牌」者都是清一色的985名校畢業生,他們的人生履歷看起來光鮮亮麗,尋找的也都是與自己「勢均力敵」的優質相親對象。
參加985相親局的人群特點大概是:
1.年齡26-32歲;
2.年收入20萬-100萬;
3.生活在北上廣深或江浙;
4.金融、高校、醫院、網際網路行業居多。
擊中網友槽點、讓這些相親局「出圈」的,是某些在外界看來有些偏執的相親規則。比如,不少參與者心中都橫亙著一條無情的學歷鄙視鏈:清北的看不上985的,「重點」985的看不上「普通」985的,普通一本的畢業生則連入場券都拿不到。更有甚者,會給每一位相親對象都列一張績效考核表,針對本科學校、碩士學校、專業、職業、身高、長相等多項指標進行打分衡量,以求「最佳匹配」。
(某985畢業女生為相親對象做的「績效表」)
有人支持,認為這種相親更高效、直接,高學歷的人三觀可能更相似;有人諷刺,稱這是「用985學歷建起了一道社交屏障」。也有觀點認為,這種「高端組局」折射出年輕人的焦慮現狀,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
贊同方:也許沒那麼幸福,但一定不會窮
李某畢業於一所985高校金融專業,父母都是高校老師,現在的他擁有一個外人眼中體面的工作,但還沒有找到自己心儀的另一半。雖然他沒有加入這個平臺,卻很能理解參與者的想法:「我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小孩』,所以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也能像我一樣,那自然就要找到一位優秀的另一半。」
李某認為,名校畢業生們在高考中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取得了勝利,他們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超越自己。在大眾看來,兩個985培養出的小孩起點也會相對較高,會被人寄予「孩子要比父母更優秀」的期望而「985」和「985」的結合可以更高效地實現這一點。
大眾眼光一般認為985高校的畢業生學識、見識和能力水平要比普通院校畢業生高,相似的教育經歷能讓兩個人更有共同話題。「夫妻之間文化層次和學識水平拉的差距過大,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容易出現問題。」李某認為,「985相親局」所設置的門檻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婚姻的穩定,是一種規避風險的有效途徑。
王某也對「985相親局」表示理解,「雖然顯得有些功利、現實,但確實是最節省時間和高效的方法,畢竟都是985學校畢業,收入、社會地位、三觀應該是比較接近的。」他調侃道,「也許沒那沒幸福,但一定不會『窮』。」
反方:一輩子逃不開「高考」太幼稚
正在上海某知名高校讀博的程某得知「985相親局」的消息後,仔細研究了這類相親平臺的規則。她發現除了攤開來看的學歷和長相,前來應徵的對象考慮都是「有北京戶口還是上海戶口」「可以少奮鬥多少年」,「能感覺到大家都很聰明,講好條件才能強強聯手養育下一代。此後考慮的才是性格能不能磨合、脾氣相不相投。」
在程某看來,985名校學歷不該成為婚戀的門檻,至少不能作為必選項,「在『明碼標價』的相親市場上,外貌、職業、收入、學歷都被精確的量化,而所謂的精英相親局更放大了這一點。」她說,當一個人到了婚嫁年齡,不應該再用成績去衡量任何一個人,這是一種幼稚的體現,「難道一輩子都逃不開、忘不掉高考帶來的優越感嗎?」
知名評論人@石述思 表示,幸福婚姻需要取決於兩人是否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忽略這些重要因素無異於「拉郎配」。他認為,「985相親局」是功利化主導一切的嶄新案例。他表示,這樣的「985」相親圈一定會造成高學歷的婚姻悲劇。
(來源:中新經緯)
這個話題引起各方爭議,是因為在當下的「精英」相親局中,世俗標準和理性考量統御得太多了。從「掛牌」的命名到對效率原則的推崇,從把人標籤化分類到標準化生產般的個人介紹,處處都體現著將婚戀完全「市場化」的邏輯。這種高度功利的邏輯,與人們對愛情田園牧歌式的浪漫想像恰恰是相悖的。
一位情感博主表示,男女戀愛本是私人之事,個體在擇偶時有充分的自由選擇權。學歷、職業、容貌、性格……婚姻一般是有功利和非功利之分的,不過大多數人的婚姻是介乎功利婚姻和浪漫婚姻之間的。過分強調985身份,不過是將婚姻越來越功利化的表現:
「將婚姻赤裸裸地物化、標籤化,一方面是在矮化愛情的精神特質,另一方面折射出視野的狹隘。生活中無數實踐證明,985高校的學生未必優秀,一個普通本科生也未必不優秀,自學成才的也大有人在。即使同為985高校畢業生,個人品行也千差萬別。死死抓著985的標籤,並不意味著會帶來更好的愛情與婚姻,何況愛情無法格式化,更沒有標準答案。
社會不必賦予學歷太多的內涵。高學歷不等於高情商,更不等於好性格。如果被985的小圈子框住,反而選擇面狹窄,未必能找到真愛。只有越過小圈子,視野開闊了,才更容易找到生活中的好伴侶。」
圖片來源:攝圖網
學歷在婚戀中重要嗎?
有媒體發出了關於「985相親局」的調查問卷,受訪者男女比例相當、多集中在25至45歲。其中,34.26%受訪者認為學歷在婚戀中很重要,23.15%認為不重要,42.59%認為這是一項需要考慮的因素。
在「985相親局」找到真愛的概率會變大嗎?受訪者們的看法比例幾乎持平,「會」與「不會」各佔50%左右。
有博主表示,愛情不應該設立標準和準入門檻。低學歷的人,也未必會在愛情裡落於下風。在這個什麼都可以看大數據精準匹配的時代,愛情依然是不能被大數據化的。並非你們有著相似的學歷背景,相似的人生,就會相愛:
高曉松在奇葩說裡講,數控驅動的愛情其實早在上千年前就有了。
讓紅娘打聽雙方情況,交換生辰八字,三書六禮結婚,這些就是數據。
但結果是這個方式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他還提到一個觀點:「愛情到底是什麼,是兩個匹配度本來只有40%的人,一起努力,慢慢磨合到50,再到80。
可是突然來了一個人匹配度是100,那你們的未來是什麼呢?
很可能是匹配度在下降,然後絕望到看不到未來。
完全標籤化的相親,精確到對學校的要求,年齡的要求,本身也是大數據匹配的一種。
訂製式的相親,是一種把愛速食化的過程,它意味著不費吹灰之力,篩選出看似最合適的那個人。
但人的感情不是公式,也沒有標準答案。
「我覺得精英們那麼渴望尋找到同樣優秀的另一半,實際上也是他們面對生活感到焦慮的一種體現。害怕對象不如別人,害怕孩子不如別人,害怕自己好不容易努力的結果被一段看起來並不門當戶對的婚姻拖垮。」有人說,這種焦慮本質上還是來源於生活壓力太大、太顧及世俗的眼光。
有評論認為,所謂的「相親歧視鏈」本質上是一種虛榮作祟,沒有實質意義。反倒是「985相親局」讓人們看到了部分高學歷青年缺乏愛的能力,只能通過預設學歷門檻尋求安全感的焦慮,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
相親的條件可以隨口列出一長串,戀愛卻是要一點點談出來的。當我們太想要一步到位、充滿計劃和確定性的婚姻時,註定要與不可捉摸、輕鬆隨意、甚至可能失控的愛情擦肩而過。正如韓炳哲所說:「真正的愛表現為自我的不復存在,以便他者出現。」只有當我們放慢腳步,卸下沉重的標準和無謂的執念,真心待人時,愛情才可能自然生發出來。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湖北經視
編輯:劉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