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體驗團一行在集美新城參觀學習。(本報記者 王協雲攝)
前日,體驗團一行參觀兩岸金融中心。(本報記者 黃嶸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盧劍豪 陳璐 劉少敏)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15、16日,市委宣傳部組織開展「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走好新時代長徵路」學習體驗活動,特區建設者、道德模範、企業代表、高校學生、新聞媒體記者、「小記者」等各界群眾代表參加。
圍繞先行先試、兩岸交流、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文化遺產保護、生態治理等主題,群眾代表走進重大片區、島外新城、社區農村等,用腳步丈量廈門的城市脈絡,用眼睛見證40年來特區的發展巨變,用心品讀改革開放中「春天的故事」。
特區建設實踐者:我們享受到先行先試政策紅利
「先行先試」是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廈門自貿片區,貿易專才鄭宗鑽介紹了片區成立以來,在口岸通關、跨境電商、兩岸合作等方面的成就,大家感受到片區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背後的辛勤付出。
「『自貿+』『保稅+』一直是自貿區享受到的先行先試政策紅利,推動我們持續發展。」他介紹道,「一照一碼」「工程建設領域審批制度改革」等創新改革,強化了片區「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加速了特色產業鏈布局。「參觀自貿片區後,我的感覺就是,經濟特區成立讓廈門朝『世界窗口』穩步前進。」來自廈門醫學院的陳佳瀅有感而發。
走進廈門市行政審批中心,絡繹不絕的市民正在辦理不動產登記、個人社保繳費等業務。「為了讓市民辦理手續更方便、快捷,我們投用了『e政務』服務終端,僅在國慶期間就列印了2.45萬份臨時身份證,真正做到為民辦實事。」廈門市行政審批管理局網上審批管理處處長黃條文詳細地講解。韓國友人漢娜聽完介紹,饒有興致地操作起終端,她肯定道:「這種終端非常方便,廈門政府服務水平非常高。」
廈門航空有限公司一路的成長曆程、海滄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成效,讓人倍感振奮。特區建設者代表、70多歲的張暉老先生1982年從天津調到廈門支援特區建設,是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拓荒者」之一。他感慨萬千,「當時的特區只有2.5平方公裡,站在海邊放眼望去,四周灘涂連片,非常荒涼。如今已經成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廈門真的徹底變了樣!」
跨島發展見證者:我都想把家安在這裡了
登上262米高的誠毅國際商務中心,從位於43樓的集美新城體驗館俯瞰,一座高顏值、高品質、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城躍然眼前。看著眼前讓人心潮澎湃的集美新城,福建法森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林黎暉心生嚮往:「我都想把家安在這裡了。」
作為在島外崛起的首個新城,集美新城是廈門實施跨島發展戰略的最好例證。經過十年的開發建設,集美新城發展空間不斷擴展,產業規模逐步壯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發展環境顯著提升。來廈十年,林黎暉還記得以前到集美辦案的不便。現如今,完善的城市配套,良好的營商環境、法治環境讓他讚不絕口,他拿手機拍下眼前的美景,「短短幾年時間,這裡變了一個模樣,不僅環境優美,配套完善,產業也興旺起來,聚集大量高新產業人才,這裡一點也不輸島內。」
跨島發展,交通先行。在廈門地鐵的「大腦中樞」——廈門地鐵控制中心裡,地鐵1、2號線路的運營調度、指令都從這裡發出。未來,3、4、6號線的控制也將在這裡交匯。
看著控制大廳屏幕上複雜的線路圖,2路公交車駕駛員林曉蕾感慨萬千,「廈門以前只有4條公交線路,六輛公交車,現在公共運輸這麼發達,公交車有了純電動的,站牌有了電子版,拿出手機掃碼就可以乘車,BRT、地鐵更是給市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島外的發展,為島內提升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作為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的領導者、拓荒者、建設者,習近平同志在文化遺產保護、生態治理、基層治理等方面為廈門留下了不少寶貴的理念,為廈門這座城市的發展注入了改革開放創新實踐的基因。
在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鼓浪嶼30多年的文化遺產保護之路讓人為之振奮;在篔簹湖和翔安下潭尾濱海溼地公園,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畫卷讓人倍感自豪;在總書記曾經居住過的深田社區圖強小區,處處洋溢的「遠親不如近鄰」氛圍讓人心生暖意……一個個精彩而生動的場景記錄著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
兩岸融合參與者:我們說的都是閩南話
「人民的生活富裕了,家鄉的環境越來越美,青年也選擇回到家鄉,加入特區建設的浪潮。」海滄青礁蘆塘社小芳公社主理人餘芳,見證著特區發展給家鄉帶來的喜人變化。
餘芳介紹,廈門特有的區位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來到蘆塘,帶來許多社區治理新理念,「我們希望兩岸青年一道,共治、共建、共享,讓特區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多民眾。」
在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臺青們在這裡創業。「廈門發展很快,有很多先行先試的政策與機遇,而且我們說的都是閩南話,感覺很親切。」萬向龍馬科技有限公司的臺青林宗楠走過大陸許多地方,回到廈門的他對自己未來的創業之路充滿信心。
鄉村振興受益者:建設鄉村熱情更高了
在海拔近1000米的軍營村上,一棟棟紅頂別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8月剛獲評『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大家建設鄉村的熱情更高了。」軍營村黨支部副書記蘇海亭笑著說,要了解軍營村的蝶變,看九龍溪便能「知其然」,遊初心使命館便能「知其所以然」。
在初心使命館,通過影音文字,大家深刻感悟到習近平總書記兩上高山、扶貧問苦的高山情緣。從坑窪泥路到「四好農村公路」的建設,從單一的農耕經濟到探索三產融合……軍營村不僅榮獲多項榮譽,人均收入也從改革開放前的不足200元增長到2019年的32550元。
有著「廈門第一村」之稱的翔安區新圩鎮馬塘村徹底改變大家對鄉村的認知——家家戶戶都是兩層半小別墅,人均年純收入超5萬元,全村綠化率達68%。馬塘村的蛻變是「艱苦奮鬥、拼搏創新」的馬塘精神的真實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先後4次親臨馬塘指導,總結出這8字精神。」特意從廣州趕來支持學習體驗活動的馬塘村黨委第一書記、銀鷺集團總裁陳清淵說,馬塘人將砥礪前行,繼續發揚馬塘精神。
連結
學習體驗活動
六條線路
線路1(先行先試):廈門市行政服務中心、廈門自貿片區、廈門航空有限公司;
線路2(兩岸交流):海滄臺商投資區、兩岸金融中心、廈門啟達海峽雙創基地;
線路3(鄉村振興):翔安區新圩鎮馬塘村、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
線路4(跨島發展):集美新城、翔安南部新城、廈門軌道交通建設;
線路5(基層治理):思明區開元街道深田社區、湖裡區金山街道金安社區;
線路6(文化遺產保護和生態治理):鼓浪嶼、篔簹湖。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