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發表的科學研究首次發現,即使生活在地球最深處的生物,也正以驚人的數量食用塑料垃圾。這很大程度表明,地球上已經不存在還未受過塑料汙染的海洋生態系統了。
一個英國研究小組從世界上最深的 6 個海溝中捕獲片腳類動物(amphipods)——一種類似蝦的甲殼類動物,並帶回實驗室分析,隨後發現,超過 80%片腳類生物的消化系統(「hindgut」)內部存在塑料纖維和顆粒。且海溝越深,這些微塑料含量越多。尤其在位於西太平洋 7 英裡(10890米)之下的馬裡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取自樣本 100%含有纖維,所攝取的塑料顆粒量與近海面海洋生物相比,百分比要大得多。
該報告發布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The Royal Society) 2 月 27 日 的期刊上,為 2014 年關於海底沉澱物的微塑料研究填充了更多細節。2014 年,普利茅斯大學海洋科學家 Richard Thompson 在研究中首次發現海床上有微塑料。目前為止,有關深海與塑料的實驗室研究進展一直較少,從而使得塑料對於深海生物的未來影響仍處於未知階段。
報告中測試的6個海溝地點,均圍繞太平洋兩側。
三款 Lysianassoidea amphipods海洋動物採樣。外形類似蝦,但實際長度在1-340毫米不等。
這次研究採樣了世界上最深的 6 個深度超過 6000 米的海溝。從位於太平洋東南側秘魯-智利海溝、西南側新赫布裡底群島和克馬德克海溝、日本伊豆海溝,到西北側馬裡亞納海溝,研究人員用誘餌製造陷阱,同時避免塑料汙染生物內部,最後在收集後集中研究了生物的後腸部位,測試所攝入塑料含量。結果顯示,他們在後腸中發現了五顏六色般的塑料「物品」。
塑料中 66%是藍色纖維,除此外還存在黑色、紅色、紫色、藍色和粉紅色碎片,材料包括聚酯增強棉(polyester-reinforced cotton ),以及由萊賽爾(lyocell),人造絲(rayon),薴麻(ramie),聚乙烯(polyvinyl )和聚乙烯( polyethylene)製成的纖維。經測驗後,這些纖維顯示與人造紡織品中的纖維一致,來源很可能是洗衣機排出廢水,最後流入海洋所致。
實驗中從片腳類生物amphipods後腸裡提取的微型纖維。取自位於10890米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
報告強調了來自衣服、容器及包裝中不可降解物所構成的威脅,它們最早通過家庭垃圾箱進入城市垃圾場,隨後伴隨河流進入海洋,最後分解下沉到了海床。針對塑料在淺水域造成的影響,比如對海豚、鯨魚和海鳥的危害早已多次被提及,然而此次研究揭露出的是,這個問題遠比意識到的要嚴重更多。
報告主要作者之一紐卡斯爾大學的Alan Jamieson不客氣地指出,「問題擺在那兒了:來自陸地的人為汙染現在已能夠沉入海底最深處,多麼瘋狂是不是,7 英裡代表曼哈頓的一半,同時是一個馬拉松選手在 20 分鐘內完成的距離。人們把一些東西扔進大海,但事實是,它最終能夠沉入你認為真正遙遠的地方,這都是真實的。」
而另一個壞消息是,一旦塑料顆粒沉入深海(通常比珠穆朗瑪峰高度更深),它們便無處可去了。「如果河流被汙染了,衝洗能讓它重新乾淨。如果是海岸線,那麼它也能被潮汐稀釋掉。然而在海洋最深處,汙染永遠坐在那兒,無法衝洗。」Jamieson 說道。
據《國家地理》描述,海洋中有多達 51 萬億塊塑料,其中 90%的海洋塑料為微觀的,而科學家將它們比作一種「湯」(soup)。
與此同時,處於環環相扣的海洋生態系統中,數百萬隻生物彼此相互作用,微塑料對於幼小海洋動物的影響會帶給捕食者,比如大型魚類,繼而傳遞到地面。之前曾有一條被擱淺的鬚鯨,在地面上被人們切開後,發現大量微型顆粒正附著於腸道內襯。
而海溝作為食物尤其稀缺的生態地域,使得捕食者更願意吞噬能找到的任何東西。「更廣泛意義上的事件會不斷相互發生,」俄勒岡州立大學毒理學家 Susanne Brander 對此表示。她長期研究微塑料對幼魚的影響。
Alan Jamieson 補充道,「這絕不屬於一次性(one-off)發現。太平洋覆蓋地球一半,日本、秘魯及智利距離數千英裡,我們現在可以充滿信心地宣布:塑料已經無處不在。時間會證明,更多類似的發現將要相繼出現。」
題圖來自 Witch Kiki on Unsplash,配圖來自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