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世界之巔!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大本營周圍微塑料濃度最高

2020-12-24 北晚新視覺網

近日,據新科學家,繼馬裡亞納海溝檢測到微塑料之後,人類社會的微塑料也出現在珠穆朗瑪峰峰頂附近。微塑料個體寬度小於5毫米,據推測可能是由於較大的物品破裂而引起。

相關報導:

微塑料入侵世界之巔,「人類製造」首次現身8440米的珠峰

近日,一項研究在海拔8440米的珠峰平臺上找到了微塑料汙染的痕跡,這也是已知最高的微塑料。上至世界之巔,下至世界最深的海溝,微塑料可謂無處不在。有研究指出,每年每人平均會攝入70000顆微塑料。目前微塑料對人體是否有害還缺乏深入的研究,但這類無孔不入的物質無疑值得我們警惕:我們必須推進對於微塑料的研究,儘早提出可行的塑料減排和處理方案。

2019年5月,尼泊爾登山者尼瑪爾·普爾亞·馬加爾(Nirmal Purja Magar)在自己的Instagram帳號上分享的一張照片引發了熱議。照片中,珠峰上的登頂者沿著峰頂的一脊排成一列,等待登頂。七峰遊(Seven Summit Treks)旅遊公司的主席明瑪夏爾巴(Mingma Sherpa)表示,登頂珠峰的費用將近10萬人民幣,排隊時間在20分鐘到1個半小時不等。

每年春季,珠峰上都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人們爭先恐後地拍照、紮營,帶著全身裝備衝向海拔8844.43米的峰頂。據尼泊爾政府統計,位於珠穆朗瑪峰南坡的薩加瑪塔公園(Sagamartha Park)年遊客人數從1979年的3600人,上升到了2016年的45000人。

如此多的登頂者離去後,留下的不僅是自己的腳印。過去幾年,陸續有報導稱在珠峰上發現了大量遊客留下的垃圾。英國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的「塑料偵探」伊莫金·納珀(Imogen Napper)稱珠穆朗瑪峰為「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堆」,在登頂的常用路線上堆滿了食物殘渣、糞便、帳篷、塑料編織袋等垃圾。去年4月,尼泊爾政府組織的一隊由14名成員組成的「珠峰清潔隊」(Everest Cleaning Campaign)在45天的清潔行動中搜集到了超過3噸的垃圾。

本月20日,發表於Cell旗下One Earth期刊的一篇論文指出,珠峰頂上除了這些肉眼可見的垃圾,還有大量微塑料(microplastics)。這類難以清除的汙染物將給珠峰清潔隊帶來更大的挑戰。

全球最高的微塑料

論文作者之一理察·C·湯普森(Richard C. Thompson)是「微塑料」概念的提出者。在2004年發表於《科學》的一篇論文中,湯普森等人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顆粒定義為微塑料,並表示已在英國的各大海灘上都發現了微塑料,且在上世紀60年代保存下來的微生物樣本中也存在微塑料。

在這篇新論文中,湯普森等人將眼光從海灘和大洋中移開,望向了世界之巔。他們想知道珠峰頂上是否也有微塑料的足跡。為此,一些實驗室成員參與了珠峰探險隊的登頂活動,從頂峰採集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

通過對在登頂路線上採集的11個雪樣和8個溪水樣本進行微塑料分析,納珀與同事在每一份雪樣和3個溪水樣本中都找到了微塑料,這其中就包括海拔8440米的珠峰平臺(Balcony)——研究團隊在這裡發現了已知全球最高的微塑料。當然,這些微塑料有可能由雨水和強風攜帶,通過自然途徑出現在珠峰上。但在進一步分析中,納珀等人發現海拔約5300米的珠峰大本營附近的微塑料水平普遍比其他地方高,每升雪中平均有79個微塑料纖維。在登頂常用線路的雪地裡和通往山下的溪流中也發現了少量的微塑料。其中,濃度最高的微塑料類型包括聚酯、丙烯酸、尼龍和聚丙烯纖維。

納珀等人指出,登山者穿著的高性能登山服、攜帶的登山帳篷和攀登繩索等用具,多數由上述聚合物製成。珠峰上的微塑料確實可能是由雨水和強風攜帶上山的,但更有可能的情形,則是登山者們留下了這些不易降解的汙染物。納珀表示:「最初我並不知道該抱什麼樣的期待。但能在每一個樣本中都找到微塑料,是我遠遠沒有想到的。對我來說,珠峰是一個遙遠、純淨的地方。在世界之巔發現微塑料的痕跡,可以說是讓人大開眼界了。」

遍布全球的微塑料汙染

微塑料汙染的監控十分困難。這些從幾微米到幾毫米不等的汙染物,能從大塊塑料製品上脫落下來,輕易排入外界環境中,汙染水體、土壤和植被。在過去幾年裡,納珀一直在與湯普森一起,搜尋世界各地微塑料的身影。至今為止,他們已經在全球各地的海洋、沙灘和溪流中找到了大量微塑料汙染的證據。他們的探索也吸引了其他實驗室對微塑料汙染問題進行跟進和研究。

就在上月,我們報導了一項發表於《自然·食品》上的研究。該研究發現,常用的嬰兒塑料奶瓶在衝奶時居然會釋放數以百萬計的微塑料顆粒,將嬰兒與環境同時置於微塑料汙染的風險中。納珀與湯普森的研究也表明,家用洗衣機能向環境中投放大量微塑料;用洗衣機清洗6千克腈綸(acrylic fibre)製成的衣物,大約會排放70萬顆微塑料顆粒。

2018年,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陳順博士團隊在《地球化學展望》(Geochemical Perspectives)上發表論文,稱在全球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Mariana Trench)中取回的樣本裡發現了微塑料,其中最深的微塑料取樣自水下10908米。同年,另一項研究報導了在馬裡亞納海溝中發現的塑膠袋。這個深達11千米的海溝,或許已經吞噬了大量人類汙染物。相比於馬裡亞納海溝內的微塑料汙染程度,珠峰平臺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了:就拿《地球化學展望》研究中的數據為例,在1升海底樣本中,研究團隊發現了2000餘顆微塑料顆粒。這些微塑料很可能是通過人工排汙、海洋生物屍體降解等方式到達馬裡亞納海溝的——一旦到達海洋最深處,它們重見天日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抗擊汙染,科學家在行動

微塑料顆粒具有良好的吸收性,這意味著當它們作為汙染物被排至環境中後,能吸收各種有毒物質;一項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報B》的研究表明,由於微塑料的氣味與魚類的食物相近,它們很容易就會成為海洋魚類的食物,進而汙染整個生態鏈。近年來,陸續有報導顯示,不論我們在個人層面上選擇如何避免攝入微塑料,微塑料入侵人體都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算上較大塊的塑料,一個人每周攝入的塑料總量約為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

儘管尚未有詳盡研究闡釋微塑料對人體的危害,但由於它們體積較小,微塑料的監控和處理難度比大塊塑料更高。並且,塑料製品本身就很可能具有毒性:就拿雙酚A(biosphenol A,簡稱BPA)來舉例,這種一度最常見(現已被大面積取締)的塑料原材料,是已知的內分泌幹擾素,能擾亂生殖系統,造成生殖障礙。同時,一些生產過程中的添加劑(例如鄰苯二甲酸酯,常用於增強塑料的彈性、透明度等),也會對機體造成例如雄性睪丸損傷等危害。

我們常以為,只要通過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能避免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對於醃製品、酒精等物質來說或許確實如此,但對於無處不在的微塑料汙染,我們則很難避免攝入。即便如此,減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製品的頻率,盡還是能儘可能地減少我們的微塑料攝入。但在當下,能產生最大影響的,自然是各部門的監管。而要推動監管的落實,則需要更多的研究。

普利茅斯大學的納珀堅信這一點。2015年,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第一項研究中,她發現英國消費者常用的洗面奶,一瓶中含有的微塑料顆粒就可達300萬顆。這項後來發表於《海洋汙染通報》的研究,在此後三年中推動了歐洲的立法組織對洗面奶中微塑料顆粒進行了立法管制,包括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已嚴令禁止在洗漱用品中添加微塑料顆粒。

然而,抗擊微塑料汙染的路途道阻且長。若是等到真正的危機出現,或許只會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原標題:繼馬裡亞納海溝之後,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

來源:綜合澎湃新聞、四川觀察

流程編輯:u010

相關焦點

  • 巴西UFO實為嫦娥五號;珠峰發現微塑料;愛真的會消失 | 聞周周
    (青蕉視頻)珠穆朗瑪峰8440米處發現微塑料#環境普利茅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首次在珠穆朗瑪峰上發現了微塑料,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海拔最高的微塑料。據悉,微塑料的粒徑範圍從幾微米到幾毫米,是形狀多樣的非均勻塑料顆粒混合體,肉眼往往難以分辨,被形象地稱為「海中的PM2.5」。
  • 科學家在珠峰峰頂找到微塑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近日,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在《One Earth》期刊發論文稱,在珠峰峰頂發現微塑料,這是迄今為止『最高』的微塑料。世界「極點」均現微塑料據記者了解,微塑料這一概念於2004年被首次提出,一般將粒徑或尺寸小於5mm的塑料顆粒定義為微塑料,也有人稱其為「人造塵埃」。
  • 塑料將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研究團隊在南極土壤中的彈尾蟲體內發現了微量聚苯乙烯碎片,儘管彈尾蟲體積很小,但在未被冰覆蓋的地區,它們被認為是南極洲的主要陸生物種之一。若該物種受到微塑料威脅,則會對該地區造成巨大影響。除此之外,在南緯60°以北的地表水和沉積物中發現了中塑料碎片(1–10 毫米)和微塑料碎片(1–1000微米)。在南極群島的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鳥曾被塑料纏繞,或誤食塑料碎片。
  • 科學研究證明:一次性紙杯含有微塑料、有毒重金屬,或可導致疾病風險
    近日,印度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使用塑料塗層做為內襯的一次性紙杯,在盛放熱液體 15 分鐘內,內襯材料會發生一定程度的降解,從而向液體中釋放出微塑料顆粒、有害離子和重金屬。檢測出了微塑料和有毒重金屬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全球塑料產量逐年遞增,不可降解的塑料製品釋放了無數的微塑料在環境中,微塑料汙染早已成為全球性的環境問題。
  • 人類胎盤首現微塑料顆粒
    21世紀,人類出生在一個被塑料垃圾包圍的世界。儘管此前的各項研究發現,微塑料顆粒早已遍及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日常活動中。然而,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塑料微粒與人類的聯繫甚至可以追溯到子宮中。據「科學警告」網站(ScienceAlert)23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嬰兒胎盤中發現了微型塑料顆粒。
  • 研究發現:人胎盤中已發現微塑料成分
    而如今,世界上絕大部分海床,尤其是地中海的海床,都已經充斥著這些塑料和微塑料成分。所謂微塑料(MPs)即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微塑料的存在可能已經在無形中充斥著人們的生活。有報告稱,在食品,特別是在海鮮、海鹽和飲用水中都有發現微塑料的存在。在海洋動物的胃腸道中和人類腸道中也有檢出。
  • 關於微塑料,求真相
    微塑料到底有多大「存在感」?有沒有危害呢?聽說北極下起了「塑料雪」德國和瑞士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在德國多地、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以及北極地區採集雪樣並檢測,結果發現,微塑料在這些地區的雪樣中均大量存在。
  • 科學家證實:你扔掉的塑料,正被一口一口吃回來,進入大腦搞破壞
    珠穆朗瑪峰:「世界最高的垃圾堆」 據尼泊爾政府統計,位於珠穆朗瑪峰南坡的薩加瑪塔公園,年遊客人數約45000人,而這些登山者在山上卻不止留下照片和腳印。 過去幾年,陸續有報導稱在珠峰上發現大量垃圾,包括糞便、塑料編織袋等,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塑料偵探」伊莫金·納珀(Imogen Napper)稱珠峰為「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堆」。 11月20日,發表於Cell子刊的一篇論文指出,珠峰頂上除了這些肉眼可見的垃圾,還存在大量微塑料。
  • 新生兒每天喝下16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提醒:微塑料可能侵入大腦
    塑料的泛濫使得微塑料的大量出現,它們體積小,肉眼難以辨識,很輕易附著在物品和食物上,隨著人類的行為活動被帶去體內。有調查顯示,新生兒每天能喝下160萬微塑料,科學家對此嚴肅提醒,微塑料還有可能侵入人體大腦。這些塑料是如何堆積的呢?所謂微塑料,起源於2004年的《科學》雜誌上,由英國科學家們提出,他們認為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顆粒以及碎片,都是微塑料。
  • 外媒:人類胎盤首現微塑料顆粒,嬰兒或成生物和無機物混合體
    紅星新聞12月24日消息,21世紀,人類出生在一個被塑料垃圾包圍的世界。儘管此前的各項研究發現,微塑料顆粒早已遍及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日常活動中。然而,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塑料微粒與人類的聯繫甚至可以追溯到子宮中。
  • 你每年要吃掉一頂安全帽 微塑料汙染危害正在加劇
    最近在各大社交平臺都在刷爆源於微塑料汙染的問題,比如有數據顯示人類每周攝入量相當於吃下一張信用卡,令人感覺問題十分嚴重。最新研究顯示,環境汙染導致人類每日攝入塑料,一年的攝入量相當於吃下一定安全帽,微塑料汙染的問題正在加劇。
  •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汙泥熱解對微塑料...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孫婧團隊研究了汙泥熱解對微塑料減少的影響,相關成果發表於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汙泥是微塑料進入環境的重要來源,因此對汙泥中微塑料的有效處理迫在眉睫。本文通過實驗室研究,研究了汙泥熱解對微塑料減少的影響。
  •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有可能每天都在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
    可能不少人都聽說過「太平洋垃圾島」,它是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與夏威夷間海域之間的一個區域,這個區域已經完全被各種垃圾覆蓋,其中主要的垃圾就是塑料,其面積相當於兩個美國德克薩斯州。太平洋上之所以會形成如此巨大的垃圾島,主要是因為洋流的作用,世界各地的海洋垃圾向這裡匯聚形成的。
  • 《珠峰清道夫》,清理世界之巔的汙染
    珠穆朗瑪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也是世界第一高峰,長久以來吸引著無數的登山者。即使這裡是死亡地帶,也有很多的登山者來到這裡想徵服她。當你徵服珠峰享受這種自豪感的同時,也對她造成了汙染。因為登山者為了生存沒有辦法把垃圾帶著前行,所以造成了很大的汙染。
  • 你每周「吃掉」的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
    塑膠袋、塑料瓶、吸管……各類塑料用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你想過你每天都在吃「塑料」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9年發布報告:在全球範圍內,人均每周約攝入5克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這種被攝入體內的塑料主要是「微塑料」,也就是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這確實不是誇張!從嬰兒時期,我們其實就開始「吃」微塑料了。1.
  • 人活一生會吃掉多少微塑料?麥當勞停用吸管後1年節省400噸塑料是無...
    塑料垃圾對於自然、動物的破壞,大家或許都是非常清楚的。那塑料垃圾真的對於人類自身是沒有任何影響的麼?並非如此,實際上,相對於這些塑料垃圾來說,塑料「分解」之後的微塑料,會對人類造成更大更直接的影響,首先,咱們先嘮嘮什麼是微塑料?
  • 科學家首次發現,塑料已經布滿世界海溝最深處
    一個英國研究小組從世界上最深的 6 個海溝中捕獲片腳類動物(amphipods)——一種類似蝦的甲殼類動物,並帶回實驗室分析,隨後發現,超過 80%片腳類生物的消化系統(「hindgut」)內部存在塑料纖維和顆粒。且海溝越深,這些微塑料含量越多。
  • 蒜蓉粉絲蒸塑料、冬瓜塑料湯、法式茄汁塑料...還能好好吃海鮮嗎?
    接下來將要介紹的兩項科學研究,可能會立刻把你從美食頻道拖走——赫爾約克醫學院(Hull York Medical School)的一項研究發現,貽貝、牡蠣、乾貝等常見的可食用海洋軟體動物的微塑料含量,在海洋動物中是最高的。
  • 最新研究,水果蔬菜也被塑料汙染,每周吃一張信用卡的塑料
    塑料必須榜上有名。 看看我們的周圍,鍵盤、筆桿、椅子、食品袋、快遞包裝、飲料吸管、兒童玩具、家電材料,到處都是塑料。 塑料為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它充斥在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現在早已習慣了用塑料,穿塑料,玩塑料,吃……塑料。
  • 「世界之巔」那種
    「世界之巔」那種 2020-12-11 16: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