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每周喝進一張信用卡?關於微塑料,求真相

2021-01-10 環球網

塑料,在地球上似乎已無處不在。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全球每年產生約3億噸塑料垃圾,其中超過800萬噸進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向大海傾倒滿滿一輛垃圾車的塑料。

澳大利亞研究報告則顯示,自2000年以來全球塑料製品的消耗量,已相當於2000年之前所有年份消耗量的總和,三分之一的塑料最後都傾倒在自然環境中。

7月14日,觀眾在上海科技館參觀由回收塑料製品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巨環」。作品表現海洋中廢棄塑料形成的「垃圾帶」正環繞著我們的現實,提醒人們減少產生和丟棄塑料垃圾。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這帶來的一個後果是,微塑料——在科學上還缺乏嚴格定義,但常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不僅出現在全球海洋、河流等自然水體中,還出現在動物體內、飲用水中,甚至可進入大氣循環。

微塑料到底有多大「存在感」?有沒有危害呢?

聽說北極下起了「塑料雪」

德國和瑞士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在德國多地、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以及北極地區採集雪樣並檢測,結果發現,微塑料在這些地區的雪樣中均大量存在。

其中,德國南部某鄉村公路雪樣中微塑料最多,濃度達到每升15.4萬個;北極雪的樣品中的微塑料也不少,可達每升1.44萬個。

考慮到氣象原因,研究人員認為,歐洲地區、特別是北極地區的大部分微塑料來自大氣循環和降雪。

給你一杯「塑料水」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一項新研究顯示,塑料汙染已侵入到人類體內。全球人均每周僅通過飲用水就會攝入1796個塑料微粒,按重量算這些塑料微粒約為5克,等同於一張信用卡所用的塑料。

研究還顯示,人類攝入微塑料的最大來源是飲用水,世界範圍內的瓶裝水、自來水、地表和地下水中都含有微塑料。在食物中,甲殼類海鮮、啤酒和鹽的微塑料顆粒含量最高。儘管各國塑料汙染的情況有所差異,但幾乎沒有任何地區能置身於外。

「微塑料」到底有沒有危害?

微塑料到底有多大危害?目前來看,不能危言聳聽,也沒法掉以輕心。

世界衛生組織8月22日發布一份名為《飲用水中的微塑料》的分析報告。報告指出,人體不大可能吸收粒徑大於150微米的微塑料,估計對較小顆粒的吸收也有限,但對納米顆粒等極小塑料微粒的吸收率可能較高,這方面數據目前還極其有限。

世衛組織呼籲深入研究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比如,開發檢測水中微塑料的標準方法,以進一步確定淡水中塑料微粒的來源,以及不同處理方法的效果。

無論如何,近年來,全球對塑料問題的危機感逐漸提升。不同國家紛紛推出「限塑」舉措:

限塑令1.0——塑膠袋

塑膠袋是人們使用最頻繁的塑料製品之一。不少國家及地區首先拿塑膠袋開刀。

7月19日,在印度加爾各答,學生和環保人士頭戴塑膠袋,呼籲人們關注塑料汙染。新華社發(通帕蒙達爾攝)

比如,英國政府自2015年10月起在大部分零售商店推行「限塑令」,對每個一次性塑膠袋收費5便士(約合0.5元人民幣),此後主要超市的塑膠袋消耗量大幅降低。

今年7月20日,巴拿馬超級市場、藥店和零售店開始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成為第一個為減少汙染而禁塑的中美洲國家。

限塑令2.0——一次性餐具

英國政府計劃自2020年4月起禁用塑料吸管、攪拌棒和塑料棒棉籤。

據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估計,英國人每年使用約47億根塑料吸管、3.16億根塑料攪拌棒和18億根塑料棒棉籤。

今年3月,歐盟批准了一項法案,決定從2021年起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等在內的一次性塑料製品。

加拿大政府6月10日宣布,該國將從2021年開始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吸管等在內的多種一次性塑料製品。

「釣塑」行動

在阿姆斯特丹,「塑料鯨」項目已有8年歷史,已吸引2萬人參加。在繪有微笑噴水鯨圖案的小船上,參與者一邊觀光一邊打撈塑料等垃圾。

創始人斯米特說,數千名「業餘漁夫」去年打撈4.6萬個塑料瓶,為清潔運河出力。

塑料瓶換車票

羅馬交通部門7月23日在地鐵站啟用了三臺塑料瓶回收機。乘客在手機上下載相關應用後,把塑料瓶扔入機器,用手機掃碼,會有「錢」入帳,可兌換地鐵或公交車車票。扔入30個瓶子足夠兌換一張地鐵車票。

羅馬交通局局長保羅西苗尼很自豪地說:「在大談加密貨幣的年代,我們有塑料貨幣。」

抵制塑料垃圾

馬來西亞政府在馬來西亞最大港口巴生港查處了一批虛假申報的「洋垃圾」,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國。新華社/法新

今年5月,來自約18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代表在日內瓦對《巴塞爾公約》做出修訂,決定將塑料垃圾列入進出口限制對象。這意味著發達國家「偷偷」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塑料垃圾將成為歷史。

新的「限塑」措施由挪威提出,並獲得與會代表壓倒性的支持,僅美國、阿根廷、巴西以及化工和塑料行業的代表表示反對。

相關焦點

  • 塑料微粒汙染嚇人!全球人均每周「吃掉」一張信用卡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日援引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一項新研究警告稱,全球人均每周攝入5克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CNN報導截圖報導稱,紐卡斯爾大學這項研究是受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委託,在綜合現有52項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對全球人均塑料攝入量進行了估算。結論顯示,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總重量為5克。報導援引研究報告稱,這些塑料微粒直徑小於5毫米,主要來自人造衣服纖維、牙膏中的微珠,或者更大的塑料碎片。
  • 你每周「吃掉」的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
    塑膠袋、塑料瓶、吸管……各類塑料用品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但你想過你每天都在吃「塑料」嗎?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9年發布報告:在全球範圍內,人均每周約攝入5克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這種被攝入體內的塑料主要是「微塑料」,也就是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這確實不是誇張!從嬰兒時期,我們其實就開始「吃」微塑料了。1.
  • 最新研究,水果蔬菜也被塑料汙染,每周吃一張信用卡的塑料
    沒錯,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吃塑料,據估計,全球平均每人每周攝入的塑料約有5g,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量。 生菜和小麥根部可以吸收土壤中的微塑料,而且,這些微塑料能從根部向上傳播到可食用部位。 這些證據都表明,微塑料可以像灰塵一樣混跡在土壤裡,被植物吸收,再走上我們的餐桌,被人吃進肚裡。 一張信用卡的微塑料,來源於哪裡?
  • 塑料汙染多嚴重?人均每周「吃下」一張信用卡
    科普:塑料汙染多嚴重?全球人均每周「吃下」一張信用卡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塑料汙染已經侵入到人類體內。全球人均每周攝入近5克的微塑料,等同於一張信用卡所用的塑料,每年人均攝入量約為250克。
  • 嬰兒每天喝下160萬顆塑料微粒,一周一張信用卡,可能進入大腦
    現在生活當中的塑料用品是非常常見的,如果大家仔細看一下身邊的各種物品,就能夠驚訝的發現,事實上人的生活已經是被各種塑料包圍了的。除了最普通的塑料杯之外,工作當中使用的各種物品也基本都是塑料製作的。比如說電腦當中就有大量的塑料部件,甚至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金屬。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大本營周圍微塑料濃度最高
    近日,據新科學家,繼馬裡亞納海溝檢測到微塑料之後,人類社會的微塑料也出現在珠穆朗瑪峰峰頂附近。微塑料個體寬度小於5毫米,據推測可能是由於較大的物品破裂而引起。相關報導:微塑料入侵世界之巔,「人類製造」首次現身8440米的珠峰近日,一項研究在海拔8440米的珠峰平臺上找到了微塑料汙染的痕跡,這也是已知最高的微塑料。上至世界之巔,下至世界最深的海溝,微塑料可謂無處不在。有研究指出,每年每人平均會攝入70000顆微塑料。
  • 你每年要吃掉一頂安全帽 微塑料汙染危害正在加劇
    最近在各大社交平臺都在刷爆源於微塑料汙染的問題,比如有數據顯示人類每周攝入量相當於吃下一張信用卡,令人感覺問題十分嚴重。最新研究顯示,環境汙染導致人類每日攝入塑料,一年的攝入量相當於吃下一定安全帽,微塑料汙染的問題正在加劇。
  • 用紙杯喝熱飲,危害不小!
    但你以為你喝的是奶茶、咖啡…… 但其實,你是在喝「塑料」 試驗表明,盛有熱咖啡或熱茶的紙杯在15分鐘內,杯內的微塑料層就會降解。它會將25000個微米大小的顆粒釋放到熱飲中。一個普通人每天用一次性紙杯喝三杯茶或咖啡,將會攝入75000個肉眼看不見的塑料微粒。
  • 最新研究:成人1年塑料攝入量相當一頂安全帽
    大家日常生活中都與塑料分不開關係。但並非你不用塑料就能避免塑料帶來的危害了,最新研究顯示,環境汙染導致人類每日攝入塑料,一年的攝入量相當於吃下一定安全帽。外媒報導稱,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一份研究顯示,人類每周攝入量相當於吃下一張信用卡。塑料的攝入途徑主要包括喝含有塑料的水、吃下消化塑料的魚蝦貝類等食物。
  • 新生兒每天喝下16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提醒:微塑料可能侵入大腦
    塑料的泛濫使得微塑料的大量出現,它們體積小,肉眼難以辨識,很輕易附著在物品和食物上,隨著人類的行為活動被帶去體內。有調查顯示,新生兒每天能喝下160萬微塑料,科學家對此嚴肅提醒,微塑料還有可能侵入人體大腦。這些塑料是如何堆積的呢?所謂微塑料,起源於2004年的《科學》雜誌上,由英國科學家們提出,他們認為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顆粒以及碎片,都是微塑料。
  • 造成的這種汙染到最後都進了我們的身體!
    這項研究表明,塑料會最終到達人體腸胃。·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曾通過對52項研究資料的分析,估算了全球人均塑料攝入量——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重量約為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也就是說,我們每周都會吃進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片。
  • 嬰兒每天都在喝微塑料,為了寶寶的健康,使用奶瓶時記住這三點
    特別是現在科學家們已經證明塑料會變成微塑料粒子,進入海洋中,再從食物鏈反饋到我們人的身體內。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更塑料有關的東西也都會產生微塑料,最重要的一點是現在很多的奶瓶都是塑料的,也就是說嬰兒每天都在喝微塑料,為了寶寶的健康,使用奶瓶時記住這三點。
  • 這,真是一張「寶藏」信用卡.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期的節目裡還看見了咱們的老朋友——浦發信用卡,裡面的一些品牌植入也讓我覺得倍感親切,看來浦發銀行信用卡這是有大動作呀!果不其然,昨天浦發信用卡推出了全新卡產品——浦發銀聯國家寶藏主題信用卡-秦陵銅車馬版。
  • 別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15分鐘釋放數萬個塑料顆粒進入身體!
    然而,一項新研究發現,長期用一次性紙杯喝熱咖啡或熱飲會損害健康。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愛喝咖啡,無論是外賣、外帶還是自助咖啡機,很多時候熱熱的咖啡都被直接裝在了紙杯裡。在現代化的辦公環境中,紙杯與自動售貨機和其他熱飲機配合使用。全球外賣服務數量不斷增加,也推動了對一次性產品的需求。
  • 可口可樂被指塑料汙染之王 肥宅快樂水如此罪孽深重
    被譽為「肥宅快樂水」的可口可樂風靡全球數十年,但也卻因此屢屢被評為「塑料汙染之王」。據外媒報導,可口可樂公司第三次被評為最大塑料汙染者,百事可樂、雀巢緊隨其後,三家公司被評為全球三大塑料汙染企業,被指在減少塑料垃圾方面「零進展」。
  • 科學家在珠峰峰頂找到微塑料
    世界「極點」均現微塑料據記者了解,微塑料這一概念於2004年被首次提出,一般將粒徑或尺寸小於5mm的塑料顆粒定義為微塑料,也有人稱其為「人造塵埃」。據外媒報導,此次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在珠穆朗瑪峰不同採集點,分別收集了8個900毫升的溪水樣本和11300毫升的降雪樣本,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樣本均檢出了微塑料。採集回來的樣本裡微塑料含量最高的是來自於尼泊爾的珠峰大本營,每升雪中含有79粒微塑料。
  • 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15分鐘幾萬個塑料顆粒進入身體!
    一次性紙杯的使用很普遍,但如果告訴你,用一次性紙杯盛熱水,會吃下去幾萬個微塑料顆粒,你還會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嗎?一個普通人每天用一次性紙杯喝三杯茶或咖啡,將會攝入75000個肉眼看不見的塑料微粒。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幾乎看不見的微塑料的直徑一般小於5毫米,如果長期攝入,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會很嚴重。根據歐洲化學品管理局的標準顯示,微塑料是一種由含聚合物的固體顆粒組成的材料,直徑小於5mm,它不溶於水也不可生物降解。
  • 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15分鐘幾萬個塑料顆粒,進入身體!
    一次性紙杯的使用很普遍,但如果告訴你,用一次性紙杯盛熱水,會吃下去幾萬個微塑料顆粒,你還會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嗎?一種分離化學物質的敏感技術識別出了熱水中的微塑料。研究人員介紹,盛有熱咖啡或熱茶的紙杯在15分鐘內,杯內的微塑料層就會降解。它會將25000個微米大小的顆粒釋放到熱飲中。一個普通人每天用一次性紙杯喝三杯茶或咖啡,將會攝入75000個肉眼看不見的塑料微粒。
  • 《康熙》vs《真相吧》,沒想到讓一張信用卡出了風頭
    近日了解到小S和蔡永康共同主持了一檔名為《真相吧!花花萬物》的節目後,我簡直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但是,在激動之餘,未免會有些擔心,兩人再度同臺是否能再創《康熙》輝煌?迫不及待的打開電腦,泡上一杯咖啡,一口氣看了5期的《花花萬物》,不禁感嘆:"還是原來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花花世界是一檔探討年輕人不同的消費觀,投資觀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