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在地球上似乎已無處不在。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全球每年產生約3億噸塑料垃圾,其中超過800萬噸進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向大海傾倒滿滿一輛垃圾車的塑料。
澳大利亞研究報告則顯示,自2000年以來全球塑料製品的消耗量,已相當於2000年之前所有年份消耗量的總和,三分之一的塑料最後都傾倒在自然環境中。
7月14日,觀眾在上海科技館參觀由回收塑料製品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巨環」。作品表現海洋中廢棄塑料形成的「垃圾帶」正環繞著我們的現實,提醒人們減少產生和丟棄塑料垃圾。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這帶來的一個後果是,微塑料——在科學上還缺乏嚴格定義,但常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不僅出現在全球海洋、河流等自然水體中,還出現在動物體內、飲用水中,甚至可進入大氣循環。
微塑料到底有多大「存在感」?有沒有危害呢?
聽說北極下起了「塑料雪」
德國和瑞士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在德國多地、瑞士阿爾卑斯山區以及北極地區採集雪樣並檢測,結果發現,微塑料在這些地區的雪樣中均大量存在。
其中,德國南部某鄉村公路雪樣中微塑料最多,濃度達到每升15.4萬個;北極雪的樣品中的微塑料也不少,可達每升1.44萬個。
考慮到氣象原因,研究人員認為,歐洲地區、特別是北極地區的大部分微塑料來自大氣循環和降雪。
給你一杯「塑料水」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一項新研究顯示,塑料汙染已侵入到人類體內。全球人均每周僅通過飲用水就會攝入1796個塑料微粒,按重量算這些塑料微粒約為5克,等同於一張信用卡所用的塑料。
研究還顯示,人類攝入微塑料的最大來源是飲用水,世界範圍內的瓶裝水、自來水、地表和地下水中都含有微塑料。在食物中,甲殼類海鮮、啤酒和鹽的微塑料顆粒含量最高。儘管各國塑料汙染的情況有所差異,但幾乎沒有任何地區能置身於外。
「微塑料」到底有沒有危害?
微塑料到底有多大危害?目前來看,不能危言聳聽,也沒法掉以輕心。
世界衛生組織8月22日發布一份名為《飲用水中的微塑料》的分析報告。報告指出,人體不大可能吸收粒徑大於150微米的微塑料,估計對較小顆粒的吸收也有限,但對納米顆粒等極小塑料微粒的吸收率可能較高,這方面數據目前還極其有限。
世衛組織呼籲深入研究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潛在影響,比如,開發檢測水中微塑料的標準方法,以進一步確定淡水中塑料微粒的來源,以及不同處理方法的效果。
無論如何,近年來,全球對塑料問題的危機感逐漸提升。不同國家紛紛推出「限塑」舉措:
限塑令1.0——塑膠袋
塑膠袋是人們使用最頻繁的塑料製品之一。不少國家及地區首先拿塑膠袋開刀。
7月19日,在印度加爾各答,學生和環保人士頭戴塑膠袋,呼籲人們關注塑料汙染。新華社發(通帕蒙達爾攝)
比如,英國政府自2015年10月起在大部分零售商店推行「限塑令」,對每個一次性塑膠袋收費5便士(約合0.5元人民幣),此後主要超市的塑膠袋消耗量大幅降低。
今年7月20日,巴拿馬超級市場、藥店和零售店開始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成為第一個為減少汙染而禁塑的中美洲國家。
限塑令2.0——一次性餐具
英國政府計劃自2020年4月起禁用塑料吸管、攪拌棒和塑料棒棉籤。
據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估計,英國人每年使用約47億根塑料吸管、3.16億根塑料攪拌棒和18億根塑料棒棉籤。
今年3月,歐盟批准了一項法案,決定從2021年起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等在內的一次性塑料製品。
加拿大政府6月10日宣布,該國將從2021年開始禁止使用包括一次性餐具、吸管等在內的多種一次性塑料製品。
「釣塑」行動
在阿姆斯特丹,「塑料鯨」項目已有8年歷史,已吸引2萬人參加。在繪有微笑噴水鯨圖案的小船上,參與者一邊觀光一邊打撈塑料等垃圾。
創始人斯米特說,數千名「業餘漁夫」去年打撈4.6萬個塑料瓶,為清潔運河出力。
塑料瓶換車票
羅馬交通部門7月23日在地鐵站啟用了三臺塑料瓶回收機。乘客在手機上下載相關應用後,把塑料瓶扔入機器,用手機掃碼,會有「錢」入帳,可兌換地鐵或公交車車票。扔入30個瓶子足夠兌換一張地鐵車票。
羅馬交通局局長保羅西苗尼很自豪地說:「在大談加密貨幣的年代,我們有塑料貨幣。」
抵制塑料垃圾
馬來西亞政府在馬來西亞最大港口巴生港查處了一批虛假申報的「洋垃圾」,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國。新華社/法新
今年5月,來自約18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代表在日內瓦對《巴塞爾公約》做出修訂,決定將塑料垃圾列入進出口限制對象。這意味著發達國家「偷偷」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塑料垃圾將成為歷史。
新的「限塑」措施由挪威提出,並獲得與會代表壓倒性的支持,僅美國、阿根廷、巴西以及化工和塑料行業的代表表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