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製品的誕生給人類社會帶去了便利,它的便捷和低成本也讓塑料被大量使用。可惜它生產簡單,成本消耗低,但是卻給環境帶去了極大負擔。一隻塑膠袋要想在自然中被分解,至少需要100年以上。這些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難以被微生物分解,只能在高溫下焚燒,產生的有害氣體以及二氧化碳如何處理也是個難題。
塑料的泛濫使得微塑料的大量出現,它們體積小,肉眼難以辨識,很輕易附著在物品和食物上,隨著人類的行為活動被帶去體內。有調查顯示,新生兒每天能喝下160萬微塑料,科學家對此嚴肅提醒,微塑料還有可能侵入人體大腦。這些塑料是如何堆積的呢?
所謂微塑料,起源於2004年的《科學》雜誌上,由英國科學家們提出,他們認為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顆粒以及碎片,都是微塑料。這些微塑料的誕生主要來源兩個方面,也因其來源被進一步劃分為原生塑料和次生塑料。原生塑料是指人類生產出來的,本就十分微小的塑料顆粒。像是磨砂膏以及牙膏裡的微珠,都屬於微塑料的範疇。
次生塑料則是在自然環境下,暴露在野外的塑料在風力等作用下,自行分解出來的塑料微粒。微塑料直徑小,難以被肉眼觀察到。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注意到這些無孔不入的塑料。原本微塑料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當人類過度使用塑料,沒有隨意丟棄塑料,對塑料的處理缺乏有效手段導致塑料增多後,這些微塑料也開始猛增。
根據調查發現,微塑料如今遍布全球,不管是江河湖泊,洋流還是赤道乃至南北極,都有微塑料的身影。甚至於大氣中也有微塑料的存在,有研究人員對湖泊和土壤中的微塑料進行了檢測,而後得出讓人瞠目結舌的數字。他們計算得出,湖泊與土壤中的微塑料總量達到了驚人的15萬億噸,這是懸浮在海洋水面的微塑料總量,兩者竟然差不多。無處不在的微塑料讓研究人員心生警覺,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牽頭,眾多研究人員參與的研究項目就此問世。
研究人員注意到,當前各大廠商生產的嬰兒奶瓶基本都是塑料製品,這些主要成分為聚丙烯奶瓶,一直以來都深受人們的信任。為此研究人員特意選取了十多種不同品牌的奶瓶,在經過標準的消毒後,採用統一手法衝泡奶粉,接著測試奶瓶中的塑料釋放量。最終機器檢測發現,這些不同品牌的奶瓶釋放出的微塑料含量在130萬個到1620萬個之間。
不僅如此,在長達21天的實驗中,這些奶瓶每天都在釋放出塑料,其釋放量會受到加水量以及水溫的影響呈現曲折變化。最終在研究人員收集到的數據中顯示,新生兒在剛出生的12個月裡,每天被暴露在160萬個微塑料中。溫度則對微塑料的釋放量影響最大,研究人員發現,衝泡奶粉時,水溫從原本適宜的70℃提升到95℃,微塑料的釋放量也從原本的每升600萬個增加到5500萬個。就算是對奶瓶的滅菌過程,即把奶瓶放入95度熱水中浸泡,也會促使微塑料同比增加35%。
無獨有偶,歐洲腸胃病協會召開時,有研究人員提出,他們在人體的排洩物中首次檢測到高達九種的微塑料,這個發現也表明,這些微塑料會隨著人類的進食等行為進入人體,最終到達腸胃。那麼這些微塑料對人體是否有害呢?著名的生態毒理學家馬克布朗曾經進行了藍蚌實驗。他發現,被標記的微塑料在被藍蚌吸收進體內後會一直存在,不會隨著生物體的行為被排出。
由此可見,微塑料會逐漸堆積在生物體中,而最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毫無疑問會是微塑料的最終停留點。微塑料在人體內的大量堆積,對人體健康帶去負面影響,不管是遺傳性病變還是癌症,乃至其他疾病,都和微塑料脫不開干係。有研究人員也擔憂,這些微塑料是否會進入人類大腦,給神經帶去損害。
不管如何,塑料無疑是有害的。人類一邊享受塑料帶來的便利,一邊深受其害。這也是為何限塑令被國家大力推廣的主要原因,塑料的泛濫不僅對環境造成破壞,人類本身也在遭受侵害。少用塑料,才是杜絕塑料泛濫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