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每天喝下16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提醒:微塑料可能侵入大腦

2021-01-18 子玉談科學

塑料製品的誕生給人類社會帶去了便利,它的便捷和低成本也讓塑料被大量使用。可惜它生產簡單,成本消耗低,但是卻給環境帶去了極大負擔。一隻塑膠袋要想在自然中被分解,至少需要100年以上。這些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難以被微生物分解,只能在高溫下焚燒,產生的有害氣體以及二氧化碳如何處理也是個難題。

塑料的泛濫使得微塑料的大量出現,它們體積小,肉眼難以辨識,很輕易附著在物品和食物上,隨著人類的行為活動被帶去體內。有調查顯示,新生兒每天能喝下160萬微塑料,科學家對此嚴肅提醒,微塑料還有可能侵入人體大腦。這些塑料是如何堆積的呢?

所謂微塑料,起源於2004年的《科學》雜誌上,由英國科學家們提出,他們認為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顆粒以及碎片,都是微塑料。這些微塑料的誕生主要來源兩個方面,也因其來源被進一步劃分為原生塑料和次生塑料。原生塑料是指人類生產出來的,本就十分微小的塑料顆粒。像是磨砂膏以及牙膏裡的微珠,都屬於微塑料的範疇。

次生塑料則是在自然環境下,暴露在野外的塑料在風力等作用下,自行分解出來的塑料微粒。微塑料直徑小,難以被肉眼觀察到。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注意到這些無孔不入的塑料。原本微塑料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當人類過度使用塑料,沒有隨意丟棄塑料,對塑料的處理缺乏有效手段導致塑料增多後,這些微塑料也開始猛增。

根據調查發現,微塑料如今遍布全球,不管是江河湖泊,洋流還是赤道乃至南北極,都有微塑料的身影。甚至於大氣中也有微塑料的存在,有研究人員對湖泊和土壤中的微塑料進行了檢測,而後得出讓人瞠目結舌的數字。他們計算得出,湖泊與土壤中的微塑料總量達到了驚人的15萬億噸,這是懸浮在海洋水面的微塑料總量,兩者竟然差不多。無處不在的微塑料讓研究人員心生警覺,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牽頭,眾多研究人員參與的研究項目就此問世。

研究人員注意到,當前各大廠商生產的嬰兒奶瓶基本都是塑料製品,這些主要成分為聚丙烯奶瓶,一直以來都深受人們的信任。為此研究人員特意選取了十多種不同品牌的奶瓶,在經過標準的消毒後,採用統一手法衝泡奶粉,接著測試奶瓶中的塑料釋放量。最終機器檢測發現,這些不同品牌的奶瓶釋放出的微塑料含量在130萬個到1620萬個之間。

不僅如此,在長達21天的實驗中,這些奶瓶每天都在釋放出塑料,其釋放量會受到加水量以及水溫的影響呈現曲折變化。最終在研究人員收集到的數據中顯示,新生兒在剛出生的12個月裡,每天被暴露在160萬個微塑料中。溫度則對微塑料的釋放量影響最大,研究人員發現,衝泡奶粉時,水溫從原本適宜的70℃提升到95℃,微塑料的釋放量也從原本的每升600萬個增加到5500萬個。就算是對奶瓶的滅菌過程,即把奶瓶放入95度熱水中浸泡,也會促使微塑料同比增加35%。

無獨有偶,歐洲腸胃病協會召開時,有研究人員提出,他們在人體的排洩物中首次檢測到高達九種的微塑料,這個發現也表明,這些微塑料會隨著人類的進食等行為進入人體,最終到達腸胃。那麼這些微塑料對人體是否有害呢?著名的生態毒理學家馬克布朗曾經進行了藍蚌實驗。他發現,被標記的微塑料在被藍蚌吸收進體內後會一直存在,不會隨著生物體的行為被排出。

由此可見,微塑料會逐漸堆積在生物體中,而最為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毫無疑問會是微塑料的最終停留點。微塑料在人體內的大量堆積,對人體健康帶去負面影響,不管是遺傳性病變還是癌症,乃至其他疾病,都和微塑料脫不開干係。有研究人員也擔憂,這些微塑料是否會進入人類大腦,給神經帶去損害。

不管如何,塑料無疑是有害的。人類一邊享受塑料帶來的便利,一邊深受其害。這也是為何限塑令被國家大力推廣的主要原因,塑料的泛濫不僅對環境造成破壞,人類本身也在遭受侵害。少用塑料,才是杜絕塑料泛濫的唯一途徑。

相關焦點

  • 嬰兒每天喝下160萬顆塑料微粒,一周一張信用卡,可能進入大腦
    現在生活當中的塑料用品是非常常見的,如果大家仔細看一下身邊的各種物品,就能夠驚訝的發現,事實上人的生活已經是被各種塑料包圍了的。除了最普通的塑料杯之外,工作當中使用的各種物品也基本都是塑料製作的。比如說電腦當中就有大量的塑料部件,甚至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金屬。
  • 塑料將反噬人類?科學家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發現了微塑料
    在1分鐘內,全球就能賣出100 萬個塑料瓶,200萬個塑膠袋,人類 平均每年製造800萬噸塑料廢物。這 些急速增加的塑料要等1000多年才能降解。儘管人類知道塑料對於地球的危害,卻不知道微塑料也在侵蝕地球。國際上針對微塑料的研究最早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但引起重視是在 2000 年之後。
  • 科學家在珠峰峰頂找到微塑料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近日,普利茅斯大學的科學家在《One Earth》期刊發論文稱,在珠峰峰頂發現微塑料,這是迄今為止『最高』的微塑料。世界「極點」均現微塑料據記者了解,微塑料這一概念於2004年被首次提出,一般將粒徑或尺寸小於5mm的塑料顆粒定義為微塑料,也有人稱其為「人造塵埃」。
  • 珠峰頂部發現微塑料,大本營周圍微塑料濃度最高
    近日,據新科學家,繼馬裡亞納海溝檢測到微塑料之後,人類社會的微塑料也出現在珠穆朗瑪峰峰頂附近。微塑料個體寬度小於5毫米,據推測可能是由於較大的物品破裂而引起。但在進一步分析中,納珀等人發現海拔約5300米的珠峰大本營附近的微塑料水平普遍比其他地方高,每升雪中平均有79個微塑料纖維。在登頂常用線路的雪地裡和通往山下的溪流中也發現了少量的微塑料。其中,濃度最高的微塑料類型包括聚酯、丙烯酸、尼龍和聚丙烯纖維。納珀等人指出,登山者穿著的高性能登山服、攜帶的登山帳篷和攀登繩索等用具,多數由上述聚合物製成。
  • 人類胎盤首現微塑料顆粒
    儘管此前的各項研究發現,微塑料顆粒早已遍及人類及其他生物的日常活動中。然而,一項最新研究揭示,塑料微粒與人類的聯繫甚至可以追溯到子宮中。據「科學警告」網站(ScienceAlert)23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嬰兒胎盤中發現了微型塑料顆粒。
  • 每人每周喝進一張信用卡?關於微塑料,求真相
    7月14日,觀眾在上海科技館參觀由回收塑料製品組成的裝置藝術作品「巨環」。作品表現海洋中廢棄塑料形成的「垃圾帶」正環繞著我們的現實,提醒人們減少產生和丟棄塑料垃圾。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這帶來的一個後果是,微塑料——在科學上還缺乏嚴格定義,但常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不僅出現在全球海洋、河流等自然水體中,還出現在動物體內、飲用水中,甚至可進入大氣循環。
  • 嬰兒每天都在喝微塑料,為了寶寶的健康,使用奶瓶時記住這三點
    特別是現在科學家們已經證明塑料會變成微塑料粒子,進入海洋中,再從食物鏈反饋到我們人的身體內。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更塑料有關的東西也都會產生微塑料,最重要的一點是現在很多的奶瓶都是塑料的,也就是說嬰兒每天都在喝微塑料,為了寶寶的健康,使用奶瓶時記住這三點。
  • 最新研究,水果蔬菜也被塑料汙染,每周吃一張信用卡的塑料
    聽起來可能有點不可思議,有人覺得,我每天在家裡吃得特別健康,怎麼可能吃進去那麼多塑料? 過去,很多科學家一直認為塑料顆粒太大,根本無法穿過根部的毛孔,進入植物內部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這項研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它表明,微塑料可以隨著水進入植物根部,並沿莖幹向上進入植物的各個部位,包括葉片和果實。
  • 你每周「吃掉」的塑料,相當於一張信用卡?!
    在你用奶瓶開始,就在「吃」微塑料了2020年10月發表在《自然·食品》雜誌一篇論文提到,在使用聚丙烯塑料瓶製備的每升嬰兒配方奶粉中,嬰兒可能攝入超1600萬個微塑料顆粒。而且,即使用了21天,微塑料依然會釋放;水溫越高,相對釋放的越多。②2.
  • 外媒:人類胎盤首現微塑料顆粒,嬰兒或成生物和無機物混合體
    據「科學警告」網站(ScienceAlert)23日報導,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嬰兒胎盤中發現了微型塑料顆粒。儘管微塑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仍然未知,但科學家表示,微塑料顆粒可能攜帶對胎兒可能造成長期損害或破壞免疫系統發育的化學物質。因此,這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
  • 科學家證實:你扔掉的塑料,正被一口一口吃回來,進入大腦搞破壞
    圖:科學家觀察海洋中的微塑料/紐約時報 調查顯示,全球83%的水龍頭樣本中檢測到微塑料。為了確認人體是否也受到了微塑料的汙染,研究人員從8個不同的國家分別選了一名志願者。這8名年齡在33~65歲的志願者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飲食控制,最終,研究人員從他們的糞便中發現了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 據此,研究人員估計,全球50%的人口體內都有微塑料。 人體中為什麼會出現「微塑料」?
  • 科學研究證明:一次性紙杯含有微塑料、有毒重金屬,或可導致疾病風險
    該論文的作者之一、印度理工學院 Sudha Goel 教授說:「紙杯裡裝滿熱咖啡或茶,熱量將在 15 分鐘內使得杯身內襯降解出微塑料, 100mL 的杯子中大約會釋放出 2.5 萬個微米級的微塑料顆粒。也就意味著,如果一個普通人每天用紙杯喝 3 杯普通的熱茶或熱咖啡,最終會攝入 7.5 萬個肉眼看不到的微塑料微粒。」
  • 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15分鐘幾萬個塑料顆粒,進入身體!
    一次性紙杯的使用很普遍,但如果告訴你,用一次性紙杯盛熱水,會吃下去幾萬個微塑料顆粒,你還會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嗎?一種分離化學物質的敏感技術識別出了熱水中的微塑料。研究人員介紹,盛有熱咖啡或熱茶的紙杯在15分鐘內,杯內的微塑料層就會降解。它會將25000個微米大小的顆粒釋放到熱飲中。一個普通人每天用一次性紙杯喝三杯茶或咖啡,將會攝入75000個肉眼看不見的塑料微粒。
  • 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15分鐘幾萬個塑料顆粒,進入身體!
    一次性紙杯的使用很普遍,但如果告訴你,用一次性紙杯盛熱水,會吃下去幾萬個微塑料顆粒,你還會用一次性紙杯喝熱飲嗎?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確認了微塑料顆粒被釋放到超純水中,一個一次性紙杯暴露在熱液體中15分鐘將會產生大約102億個亞微米大小的顆粒。 靜置15分鐘後,在20倍螢光顯微鏡下觀察到的微塑料。
  • 用茶包=喝塑料?最新研究:一個茶包能泡出上百億塑料微粒
    同時,水裡檢測出116億個微塑料和31億個納米塑料顆粒。也就是說,喝一杯袋泡茶,至少會咽下140億個塑料微粒。據悉,這個數字創下紀錄,成為「食物中發現塑料微粒最大數」研究。在研究中,產生塑料微粒最多、釋放最快的茶包類型,屬尼龍材質,手感順滑。且包裝上還寫著「silky(柔滑)」或「silken(絲一般)」字樣。
  • 科學家利用衛星窺探海洋塑料斑塊:藻類和塑料太空光譜有差異!
    但是,雖然地處偏遠,無人居住的小陸地看起來田園風光,未曾被人類觸及,但它卻是地球上塑料汙染最嚴重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塑料衝刷到海岸。科學家希望通過新的衛星塑料發現技術,確定廢物的來源,這將有助於解決海洋汙染問題。科學家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塑料垃圾的反射光的獨特方式,衛星圖像可用於檢測漂浮在海水中的塑料垃圾斑塊。
  •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有可能每天都在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
    估計很多人對白色塑料汙染的危害性都不會太重視,可是經常科學家大量的研究卻發現,人類有可能每天都在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我們都知道,塑料是一種難以降解的物質,如果它進入人體,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影響。可能有人會說了,我們又不傻,怎麼會主動去吃塑料。可是我們能夠避免主動吃塑料,卻難以避免被動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
  • 大家都是塑料人?科學家在人體組織中檢測出塑料
    [PConline 資訊]塑料因為其低廉的價格以及很好的化學穩定性,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材料,給我們帶了很多的便利,但是也因此帶來了各種環境汙染。因為塑料極難降解,科學家經常會在各種動物體內檢測出塑料,有人擔心會不會自己體內也會有塑料。
  • 海底萬米深處發現塑料垃圾,科學家找到解決辦法,資金是個問題!
    中國「奮鬥者號」已經潛入了海底深處,進入海底深處後,大家才知道原來海底是這般景象,同時科學家意外發現,海底1萬米深處,竟然發現了人類生活垃圾,原來在海底也有人類的生活垃圾,可是這些魚類為了生存下去,仍然在垃圾堆裡生活,同時在提醒著人類,今年科學家們在人類體內發現了塑料微顆粒,並且在短時間內難以從人類的體內排出。
  • 研究發現:人胎盤中已發現微塑料成分
    在上個世紀,全球塑料產量已達到每年3.2億噸(Mt),超過40%的塑料被用作一次性包裝,從而產生塑料垃圾。在歐洲,2014年塑料產量達到5800萬噸,而塑料釋放到環境中所經歷的降解卻是目前依舊難以解決的一個嚴重問題。在大氣中的因素(如紫外線輻射和光氧化等)與細菌共同作用下,塑料碎片會被降解成微顆粒和納米顆粒,進入到我們的生存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