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英豪
悟空的形象應該是深入人心,婦乳皆知的。對悟空的印象,最深的,當是頭上的金箍兒及手裡的金箍棒,且先不說金箍棒,就這頭上的金箍兒來說,到底是什麼東西?
習慣上會說,悟空頭上戴的是金箍咒,其實錯了,金箍咒確切講是緊箍兒咒,是唐僧念的咒,又叫定心真言,悟空頭上戴的,卻是叫金箍。
先說這金箍是從哪裡來的。唐僧與悟空在陳老漢家歇腳,來了幾個強盜,悟空倒也無心,只是輕手輕腳,就把那幾個強盜送到地獄裡去了。唐僧一看,不住埋怨悟空犯了佛家殺戒,悟空一生氣,走了。悟空走後,觀音菩薩來見唐僧,授以衣帽,暗傳緊箍咒,即定心真言。悟空在東海龍王那裡喝了幾杯酒,因感於張良橋下三拾履的故事,回心轉意,來見唐僧。悟空見到衣帽,穿戴身上,唐僧就念動緊箍咒試試看,果真湊效,悟空頭上疼痛難忍,這樣,金箍就戴頭上了。
觀音菩薩為什麼和老孫過不去,弄個金箍來害悟空?這是有原因的。緣起就是上面講的,悟空打死了強盜,唐僧緒緒叨叨,而悟空一生受不得人氣,所以走了。觀音傳緊箍咒給唐僧,說得明白:「他若不服你使喚,你就默念此咒,他再不敢行兇,也再不敢去了。」金箍就是約束悟空的。
話說回來,金箍是什麼?箍,念ɡū ,就是圍束器物的圈,金箍,並不一定說就是金子做的,也不一定說是金屬,這裡的金箍,與《金剛經》的「金」義近,是指堅不可破的東西。所以,既便悟空拿金箍棒去撬也撬不掉。其實,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孫悟空,也沒有所謂的金箍兒,更沒有所謂的緊箍咒,整個《西遊記》是一個比喻,悟空、金箍兒都無非是一個比喻而已。壓根兒就沒有什麼師徒五人,取經的,只一個人……
與一朋友聊天聊到,看了30年的《西遊記》,如今才算看出點門道,原來,這是一部修行指南,而不僅僅是小說而已。去西天取經的,根本就沒有師徒幾人,所謂的師徒幾人,只是一個人的不同側面而已。這個有時間還會專門的聊聊。就悟空來說,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本心,或說本性,或說天性,其性如火,用得好,可以鍛造煮飯,用得不好,就可能焚屋燒林,所以,對於火,一定要限制使用,而不能任其發展。悟空大鬧天宮,就如同火燒森林一樣,火之性不定,故當定其性。所以,所謂的金箍兒,就象火盆、火爐一樣,使火當其用而不致肆虐。因此,緊箍咒,又叫定心真言,這個定心真言就提示了金箍的真實意義,箍的是頭,定的是心。
那金箍是從哪裡來的?前面提到,是觀音菩薩給唐僧的,但這是表象,觀音菩薩又是從哪得來的?其實,所謂的金箍,就是天道,就是自然規律,所謂的定心真言,緊箍咒,是自己的良心,不是觀音菩薩給的,也不是唐僧設的計給悟空戴上的,是悟空自己戴上的,是我們自己戴上的。我們每個人頭上都有一個金箍,也就是天道,我們做事,必須按照天道走,如果違反了天道,就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就象悟空任性唐僧念咒一樣,悟空頭疼。我們不會頭疼,但會得病,會有各種的不順,會有各種的災禍。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錯了,認真懺悔,改邪歸正,病就會好,事情會順,災禍反變為福。俞淨意公不就是這樣嗎?
我們認識了天道,按照天道辦事,就會如孔子所說「隨心所欲不逾矩」,矩就是金箍,就是天道,隨心所欲就是本心,就是天性。悟空後來就很少被緊箍咒了,因為,他自己可以定心了,按規律辦事了。後來,取到真經,悟空成了鬥戰勝佛,問唐僧說,把箍去了,唐僧說:「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悟空一摸,果然不見。
我們每個人頭上都有個金箍,戴是我們自己戴的,咒也是我們自己咒的,去掉也是我們自己去掉的,這一切都是天道,本來如此。孔子「隨心所欲不逾矩」,老子「無為而無不為」,(很多人都理解錯了老子的「無為」,認為是什麼都不做,其實不然,無為是按規律辦事,就好比乘舟順流而下,坐在船上,什麼都不做,就可以行進了,無為是這個意思)。又如釋氏所說「隨緣自在」,這個緣,就是規律,就是天道。由是可知,孔子、老子與釋迦牟尼佛都是聖人,都是佛,都是與道相合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學習的榜樣。向他們學習就是了知天道,就是「取經」,經是什麼?經還是天道,還是規律,學習的結果,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與道相合,那我們就是聖人,就是佛了。就成正果了。
懷平常心,走不尋常路。
簡單就是力量,改變贏得未來。
本公眾號只發原創文章。
關注公眾號,關注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