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 空
月濺星河 長路漫漫 風煙殘盡 獨影闌珊 誰叫我身手不凡 誰讓我愛恨兩難
到後來肝腸寸斷 幻世當空 恩怨休懷 舍悟離迷 六塵不改 且怒且悲且狂哉
是人是鬼是妖怪 不過是心有魔債 叫一聲佛祖回頭無岸 跪一人為師生死無關
善惡浮世真假界 塵緣散聚不分明 難斷 我要這鐵棒有何用 我有這變化又如何
還是不安 還是氐惆 金箍當頭 欲說還休 我要這鐵棒醉舞魔 我有這變化亂迷濁
踏碎靈霄放肆桀驁 世惡道險終究難逃 這一棒 叫你灰飛煙滅
這歌詞裡的人和事,與名著《西遊記》有關聯,也有區別。小說裡的悟空最終被「招安」,歌曲裡的悟空身陷塵俗、心猶不甘。我們的分析側重於歌詞。
歌詞中的佛祖也好,師父也罷,在現實生活中都有所指。
佛祖與金箍都是能夠制住悟空的物象,是現實生活的象徵,無論你本領多大,都曾在現實面前低過頭、彎過腰。生活中,我們常常感覺不到佛祖的存在,如同感覺不到空氣的存在一樣,他無形無影、無聲無跡。若是你在他的掌控之中,生活按部就班,一切順乎自然;一旦你超出了他掌控的範圍,或者是將要超出這個範圍,五指山和金箍會立馬起作用,讓你感到壓抑、疼痛、窒息、屈服。所以說「叫一聲佛祖,回頭無岸」,「金箍當頭,欲說還休」——佛家說「回頭是岸」,可是,在佛祖面前,你若回頭那還「有岸」嗎?每個人都離不開現實,離不開生活。有的時候,屈辱地活著就是一種生命狀態,你是掙不脫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有金箍,你自己戴上最好,自己不肯,自然也有人給你戴上。蘇軾、柳宗元、韓愈、劉禹錫,誰的頭上沒有金箍?你想想自己的頭上有沒有金箍?
師父是信仰和追求的代表。時常有人討論悟空的師父到底是誰。菩提祖師教他變化騰雲,唐僧教他「為了崇高的目的勇於追求」,一個給了他本領,一個給了他信念,若是問誰的影響大,那毫無疑問應該是唐僧,這就很好地解釋了「跪一人為師,生死無關」——為了崇高的追求,就應該捨生取義!信仰就是師父!有的人信仰缺失,也有人執著於信仰。有信仰的人「師父」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國家統一,有的是技藝精湛,有的是科學,有的是改革。顏真卿、幹將莫邪、哥白尼、秋瑾、譚嗣同都是為了信念和追求而不顧生死的人,他們不是沒有考慮生死,而是明知是死,毅然赴死。這就是義。
靈霄寶殿是一切規章制度的象徵,所以要「踏碎」。規章制度是可以撕碎的,可是生活還要繼續,而規章制度又是生活的一部分,你撕掉的不過是寫著文字的那張紙而已,撕不掉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盤根錯節、根深蒂固的世俗觀念!
鐵棒、變化的意思是本領。在佛祖的面前,在現實生活的面前,你有再大的本領又有什麼用呢?佛祖在你面前,你還看到了對手,雖然打不過,還可以逞能;你活在現實中,連對手是誰都看不到,你怎麼打?你打誰?是不是有「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人的心靈都是相通的,這種感覺李白有,辛棄疾有,古人有,現代人也有,容易讓我們想到魯迅所說的「無物之陣」,錢理群教授解釋了「無物之陣」的含義:「分明有一種敵對勢力包圍,卻找不到明確的敵人,當然就分不清友和仇,也形不成明確的戰線;隨時碰見各式各樣的'壁',卻又'無形'――這就是'無物之陣'。」在這「無物之陣」中,你滿心委屈又能向誰宣戰?
這一來,悟空的形象就清晰了。悟空是人,能感知世間的一切美好、艱辛、孤獨、無奈。他對愛恨執著,將恩怨看破,滿腹理想卻踽踽獨行終不能得償心願,一句「有何用、亂迷濁」,說盡多少內心酸楚!
他是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我們都曾有過類似悟空的經歷:懺悔時,也曾不斷地責問自己「是人是鬼是妖怪」;難以駕馭情緒時,也知道是自己「心有魔債」;在強大的勢力面前,也希望放縱自我,「踏碎靈霄,放肆桀驁」……
這樣的解釋又顯得過於自我,悟空畢竟不是一般人。歌詞裡的悟空要管的不是自己的事情,他要管天下的事情。可是造物弄人,他想要分善惡,卻又「難斷」,想要「悟空」卻又「難逃」,想要正義卻又看到了「世惡道險」,想要鬥爭卻又無可奈何——這是多麼糾結呀,所以只能讓「不安」、「氐惆」填塞內心。
悟空不是一般人,是所有仁人志士、文學泰鬥、業界精英的傑出代表,他本領高強,信念堅定,抱負遠大,既有「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壯志,也有「可憐白髮生」的哀嘆,是一個壯志難酬,力不從心、狂怒悲憤、英雄末路的悲催的人物形象。
靠信念已經無法解決,剩下的路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打。古今中外歷史上所有朝代更替的必經之路就是打,就是鬥爭。所以,悟空要打一棒,他希望「這一棒叫你灰飛煙滅」。
那麼,這句話中的「你」是誰?
「你」,應該就是一切假、醜、惡的事物,是一切落後的、陳腐的觀念,是一切束縛思想、阻礙社會進步的制度!
「這一棒」,其實也不是打——是革命。
尚朵文化潛心於為廣大家長和學子服務,致力於編輯整理相關的閱讀材料。但部分讀者還沒有養成點讚和轉發的好習慣,或許是我們的工作做得還不夠好。敬請各位大力推廣本公眾號,以飽滿的熱情鼓舞我們更加勤奮的付出,謝謝!
歡迎關注:泰州大閱讀與語文能力訓練